这卷托名之作水平到底如何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以前书画作品多无名款、钤印,而鉴赏者大多从作品风格、材料等因素断定其年代、作者。如宋代绘画多将无名款作品定于某一名家之手,严谨者在作者名前加“传”字。而多数则直接将某一作品归于某人名下,如《淳化阁帖》卷六、七、八多为王羲之伪作,《古诗四帖》归之于张旭也颇有不谐之处,而后世者往往以其为真,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景福殿赋》亦如是。
  此赋原无名款,因卷末有宋代曾肇的跋文,谓其为孙过庭书,故一般称为“孙过庭《景福殿赋》”。由于缺乏实证,作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鉴赏者认为此作非孙过庭书,故而著录不多。此作应非孙过庭书,从避讳、用笔可以窥见一斑。

似为宋人所书


  避讳始于周朝,《左传》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避讳是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在唐代制度化并得到发展,著名诗人李贺即因其父名“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致使终身不得志。对于避讳的方法,历史学家陈垣在《史讳举例》中曰:“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对于《景福殿赋》的避讳,徐邦达在《谈古书画鉴别》中谈道:“宋无名人书《景福殿赋》卷,称为唐孙过庭书,其中北宋讳‘曙’字、‘让’字,南宋讳‘构’字,都缺笔,而唐讳‘渊’字未讳。但‘民’字又改书同义字‘人字,那大概是当时此文从唐代抄本上录下,没有把唐讳字改正过来的缘故。”徐邦达将其定为宋无名人书,大概是宋人所书,或是宋人的临本。
  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运笔、用墨有很大关系,虽然书家不同时期的风格会有较大变化,但会保持一定的时代特征与延续性。明王澍撰《竹云题跋》说:“世所传虔礼草书有数种,干文及景福殿賦,皆妍媚不足录,惟书谱甚有名于时。”从《景福殿赋》的整体风貌上着眼,提出“妍媚”,与《书谱》的笔势纵横洒脱、中侧锋并用不太相类。明张丑撰《真迹日录》说:“孙过庭行书孝经一卷,真迹也,今在董太史家,其字与书谱稍异,是早年笔。戏鸿堂所刻景福殿赋,宛然书谱法也。”其实大不然。孙过庭的传世书作,当以《书谱》流传有序而无疑,《书谱》的用笔是二王笔法的忠实传承。唐代作为笔法演变的一个分水岭,经历过书法的高峰后,由于实用趋简的缘故,用笔变化有所减弱,而倾向于文人意境的加入。《景福殿赋》的用笔特征,就用笔的体式来看,更类似于五代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帖》,而不类于《书谱》。

题跋多有不妥



(传)唐 孙过庭《景福殿赋》(局部)纸本 29.2厘米×60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纸本 27厘米×21.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从《景福殿赋》的用笔特征看,其更类似于五代杨凝式所书《神仙起居法》。
  《景福殿赋》全卷165行,为曹魏时何晏所作。据《典略》载:“魏明帝将东巡,恐夏热,故许昌作殿,名曰‘景福’。既成,命人赋之,平叔遂有此作。”是为成此赋之因。此作曾为明代项元汴所藏,有天籁阁诸书藏印记,及项元汴小楷释文,亦颇精善。入清后,其经王长安等收藏,董其昌曾选摹此卷20行刻于《戏鸿堂帖》中,清代乾隆刻《墨妙轩法帖》又将此卷全部摹刻。
  卷后题跋按序有五:
  其一,乾隆帝跋云:“孙虔礼此书董香光尝刻之戏鸿堂帖中,才二十行四百余字,观者以未睹全豹为憾,顷捡内府所藏,得此。喜其笔意俊迈,有惊鸿游龙之妙,书谱虽炬赫有名,犹规规二王门仞,此乃自成一家耳。因摹入墨妙轩法帖以广其传。甲戌夏御题。”
  其二,项元汴跋云:“万历癸未仲春望,墨林山人项元汴手装于天籁阁,永存珍赏。”
  其三,曾肇跋云:“书家评孙过庭章草用笔隽拔,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予不能无疑,观此帖用笔,稽古有汉魏之风,终卷结字无点画差谬,书赋云,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盖知非虚谈也,近见王内翰所藏书谱真迹与此赋极相类,又有墨本千文差不逮矣,建中靖国元年春三月曾肇题于玉堂之西轩。”
  其四,张孝思记语云:“岁在甲申孟春,懒逸张孝思藏。”
  其五,拖尾项元汴小楷释文,款云:“大明万历甲申岁仲夏端阳后五日墨林山人项元汴录是赋于撄宁庵中。”
  其中卷后曾肇题跋为最早,玉堂是翰林院代称,当作于曾肇任职翰林院时。曾肇为“南丰七曾”之一,“南丰七曾”是建昌南丰的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曹宝麟先生认为此跋是真迹,比较曾肇《奉别帖》,用笔交代清楚、气息醇雅,而《孙过庭景福殿赋跋》书写略有匆忙,且显得清秀,笔墨略觉浮于纸面,曾肇书法学苏轼,且《孙过庭景福殿赋跋》晚于《奉别帖》,笔墨当更加厚重才是,未睹真迹,不敢妄断。但曾肇的题跋确实不敢恭维,“用笔,稽古有汉魏之风”“王内翰所藏书谱真迹与此赋极相类”,也不知王内翰的《书谱》是哪个本子,“汉魏之风…‘极相类”按当前的本子好像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的。
  清乾隆帝也是个好事者,其眼光不佳,往往而辨真为赝、辨赝为真,《富春山居图》即是,于《景福殿赋》“喜其笔意俊迈,有惊鸿游龙之妙,书谱虽烜赫有名,犹规规二王门仞,此乃自成一家耳”,不仅以为真,还认为其“自成一家”,此说有误。
  据清顾复记载,《景福殿赋》“墨气黯黮”源于装裱时“入水”过多,其神采“十存五六”。《景福殿赋》曾为王长安者所收藏,王长安名永宁,为吴三桂婿,苏州拙政园曾为其所有。王时敏札中记“滇中王额驸初在郡中,今住维扬,广收书画,不惜重价,玉石亦未能鉴别,好事家以物往者,往往获利数倍,吴儿走之者如鹜”,王羲之的《瞻近帖》、颜真卿的《鹿脯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米友仁的《潇湘图》等曾为其收藏。“王长安得之,重其装饰”,“为裱工朱启明所润色”,可能经朱启明辈勾填,神采不再矣。顾复《平生壮观》中未载《书谱》之事,且此记中闻吴肯仲言《书谱》由涿州相国冯铨家转入真定相国梁清标家,顾复当未得睹真迹,轻言二者差异,《景福殿赋》定为孙过庭自运,似有不妥。


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孙过庭传世名作《书谱》(左)相比,《景福殿赋》(右)在笔法变化上相距甚远。

不失为一佳作


  无论《景福殿赋》的书法作者是谁,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书写水平与情调,六米的长度在当时显然是一件巨制。从整体来看,作品从头到尾保持了大概一致的书写速度及状态,显现了作者良好的控制、把握能力。
  在章法上,《景福殿赋》以平正为主,此平正不代表从章法到字法、墨法完全的平正。从作品的单字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到险绝的存在,如“景”“弘”“国”等字的处理;在用笔上,完全没有后世所谓的逆入平出的约束,落笔自然,在转折处顺势而为,根据书写节奏,转折或圆或方,或用折笔或顺势翻转笔锋,未拘于成法,用笔的方式与节奏与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有相似之处。
  笔法的简化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对笔法做的调整,唐代以后用笔的重心从笔画的中间转向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从这件作品来看,笔画的中间仍然保持了其复杂性,使转、提按在笔画的中间仍很普遍,如“物”“性”“命”“靡”等字。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帖中也有不谐之处,如“阴”之耳旁、“盛”字一横等笔画略有突兀,过于扎眼。部分字的结构也值得商榷,如“殿”字左边留白太大略显夸张过度,“故”字右边部分略大一点应该更佳。
其他文献
独一无二的丝缕玉衣、我国考古发现西汉最大“文帝行玺”金印、“华音宫”印文陶片……来自广州的332件秦汉时期文物汇成“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于目前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而这一展览是首次将近年来南越国宫署遗址、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等重要考古遗存成果集结。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观众可以了解岭南地区极富特色的古代饮食生活,体验丰富多元的礼仪文化内涵。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欢迎来到“兵马俑专科医院”
期刊
摘自小藏君日记  2022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世人的想像中,很多才华横溢的大家,通常性格要么有着自己的﹃孤僻古怪﹄,要么道骨仙风、难以企及。但说来也怪,这一点上,我所认为的启功先生,却永远是那个幽默的、笑眯眯的﹃老头儿﹄,低调得如邻家爷爷般的形象。  不显山不露水,流淌在他作品中的是为人处世的通透,时间好像就停留在那里,没有离开。  前不久,笔者拜访民俗钱币收藏家陆昕,在观花赏泉之际,有
期刊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上海历博)的展厅中,有一台“1895年英商道白生制清花机”,为上海地区重要工业文化遗产。据介绍,这台清花机由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注:上海历博前身)吴贵芳前辈等经手征集。  1972年1 2月5日,国营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将1933年三新纱厂旧址照片共计24张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前身。其中就有“北厂清花间”照片及文字记录:“开棉连尘笼机二部,自动
期刊
雨有很多性格,或温柔、或果敢、或无畏。  它的任何一面,似乎都能让人有一种美的感受。但,它也會带给人们不适甚至灾难。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它,怎样治理它,甚至怎样与它共存?  我们不妨也看看旧时的人,是怎样接招儿的,是怎样引导、利用它为人类所用的。
期刊
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局部)  123.7厘米×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风雨将作时,二牧童赶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风俗性质的小景山水画。走在前面的牧童用手扶住斗笠,身子微微伏在牛背上,吃力地前行着。而后面的那位牧童的斗笠被风吹掉,他想跳下牛背去捡回来。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局部)  143厘米×81.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桥上冒雨赶路的农夫,一个个显示出匆忙急
期刊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大学时期笔者曾在南京求学,习惯了每年的雨水季节,以至于到现在想寻找一种闲适的感觉还是需要有细雨的衬托。  农历七月,笔者差旅安徽,这里的雨并不像江南那么延绵不绝,倒有一些皖南山中阴晴不定的脾性,有时清晨淅淅沥沥,有时突来半日瓢泼,也有下午下了一阵傍晚却掩不住的斜阳夕晴。  雨水与茶本无关,采茶、做茶恰恰是要避开雨水的。明代罗凛在《茶解》中云:“雨中采摘,则茶不香
期刊
原始房屋囱上的防水凸棱。  为了防风阻雨,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开动脑筋,为居室设计一些装置以作抵挡之用。窗牖是房屋建筑上所开的孔洞。窗由“囱”演变而来,本意为房顶的孔洞,牖则是指墙上所开之孔。但是在词义演变过程中,这两个字均指墙上所开的孔洞。在早期建筑中,人类为了达到防雨的目的,在窗牖的设计上采取了许多措施。护囱引流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为了达到排烟通风的目的,原始人在半地穴式房屋顶部坡面处开
期刊
中国古建筑防水有“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理念。说到排水,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然后才是沟渠暗排。  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其在单座建筑中占有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设为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则设有翘起的飞檐。  瓦是从西周开始出现,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瓦是用
期刊
明 文征明《东林避暑图》卷31.8厘米×108厘米此卷明显可见文征明对“元四大家”中倪瓒、吴镇的取法,将倪瓒细笔疏皴的山石和吴镇粗笔浓墨的树木相结合,卷后有文氏为钱同爱书诗三首等跋文,展示了其诗、文、书、画的全才。此作曾由美国著名藏家顾洛阜收藏。  自古以来,总有两种选择盘桓在中国历代文人心头——“仕”与“隐”。关于这一矛盾,文学、艺术中也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和浪漫想象。对于隐士形象和隐逸生活的追逐,
期刊
上海,地处江南,因水而生,水系发达。其面朝东海,又是长江的出海口。这里最早设立的市镇青龙镇,就因占据“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的地理优势,成为海上贸易商贩的聚集之地。然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加之多年来过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黄浦江贯穿上海,周边还有长江口、杭州湾,加上上海市区的地面齐平,防洪挡潮只能依靠防汛墙、堤坝和海塘。如遇台风影响、长江流域泄洪或大暴雨,上海就有可能出现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