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题跋君子之谊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自小藏君日记


  2022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世人的想像中,很多才华横溢的大家,通常性格要么有着自己的﹃孤僻古怪﹄,要么道骨仙风、难以企及。但说来也怪,这一点上,我所认为的启功先生,却永远是那个幽默的、笑眯眯的﹃老头儿﹄,低调得如邻家爷爷般的形象。
  不显山不露水,流淌在他作品中的是为人处世的通透,时间好像就停留在那里,没有离开。
  前不久,笔者拜访民俗钱币收藏家陆昕,在观花赏泉之际,有幸一睹其钱币之外的其他文房雅藏。


陆昕收藏的启功先生手札,于上世纪90年代购自拍场。笔者推测其应为题跋之作,是上世纪70年代启先生为挚友、京城篆刻名家金禹民的印谱所题。

  陆先生早年醉心金石雅玩,字画碑帖、砖石木瓦无所不收,藏品精深,数量颇丰。他笑盈盈地呈出一幅手札镜框,说:“知道你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我这里收藏有一幅启先生的手札,请弟赏玩。”笔者定睛一瞧,只见一纸对开题跋,行草字体,点画生动,气韵流畅,牵丝引线,满纸灿然,堪称启先生手札中的精品之作。
  急问出处,了解到这是陆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自拍场所得。于是手捧镜框,再次低头细看,见该手札纸老墨沉,时代感浓郁,韵味十足,初断为启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所书。再细读文字,是一篇论印之作。征得陆先生同意,笔者用手机仔细拍了数张,以为留念。

应为老友印谱所题


  近日得空,笔者将此篇文字详释并书列其下,与读者诸君共赏:
  “仆未习铁笔,于刀法无所闻,然颇好观印谱,以其刃锋所值,仅在毫忽之间,文字安排,不出方寸之地;而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自元明以迄近代,名家辈出,风格不同,每轶秦汉之轨。年来头眩,艰于读书,每获金石文字,钉壁玩赏,或得名家印拓,朱泥烂然,卧而披之,又有墨蜡金石文字所不能及者矣。禹民先生印学源出牧甫,而博取众长,自成一派,及门之士,多振誉当时,盖有自成也。启功。”(文末附白文“启功”、朱文“元白”小玺各一)
  由文字可知,这是一篇题跋之作,是启功为京城篆刻名家金禹民的印谱所题。
  金禹民1906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他师从寿石工先生,广涉古玺汉印,擅篆刻书法,尤精印钮雕刻。1939年至1949年,他任北京大学文学系篆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故宫博物院书法篆刻专家。启功与之相知相交已久,特别敬佩金先生刻苦自学的精神,其自用印中不少都是金先生所刻,二人之间常有题赠之作。《金禹民印存》的序言即是启功所写,序中说:
  “当代金石篆刻名家金禹民先生,既是我熟识的朋友,又是我常向有志求学的青年常举的一位榜样……我求金先生给我刻过许多印,我仔细把玩起来,在我所能说得出的感受,大致是这样:每划的刀口,总是那么自然的、准确的、平正的、不加修饰的。下刀处那么恰当,行刀处那么理直气壮,效果上又是那么令人寻味无尽。”
  金禹民先生是1982年2月8日逝世的,上述序言是1982年8月写的,《金禹民印存》是1983年4月正式出版的。根据内容初步推断,这幅题跋应该是金禹民在世时所题,当为1982年之前所书。

资料中的佐证


  题跋中还提到,“年来头眩,艰于读书,每获金石文字,钉壁玩赏,或得名家印拓,朱泥烂然,卧而披之”,由此可推知,这幅题跋大约是启功在1972年至1977年间,创作于西直门内的小乘巷寓所(1958年至1981年,启功一直借居于小乘巷亲戚家)。笔者之所以下此判语,是因为启功早年间患美尼尔综合征(参见《启功年谱》),1973年他61岁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自述病歷》供医生参考,其中写道:
  “自幼体较弱,十余岁时后,每饮水过多,则眼前出现金色曲线,视物只见其半,此像过后,即头痛,吐出黄水方愈(此与今病不知有无远因,姑写出供参考)。此症至卅余岁后渐愈未发。1958年、1959年间,一日忽见墙壁旋转,旋即停止,医云血压高,亦未再犯。至1967年夏,忽觉眩晕,此后便时时发作,自清晨眩起,至日暮始止,呕吐各色之水,由清至黄至褐色。约近五年逐渐减轻,自1972年又犯,至今……”




由金煜收集整理出版的《金禹民印存》。金煜是金禹民的入室弟子,同时也常求教于启功。《金禹民印存》于1983年4月正式出版,金煜收藏的这本上有启功的题字。

  《启功年谱》1976年下又有这样几条记载:
  7月24日
  致林散之感谢函:累奉惠赐书画,敬悬斗室壁间,起居瞻对,如承提命,攻错他山,获益深厚。
  7月28日
  当日3时42分,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震后多日连续余震不断。先生的眩晕症又旧病复发。一日外出时,突然晕倒在小乘巷口,幸好无大碍,苏醒后回家曾自题对联一副:小乘廿番春,四壁如人扶又倒;浮生余几日,一身随意去还来。
  当时居室屋檐的墙壁也坏了,墙上还挂着他写的草书条幅,见此景又生感慨之情,随即集唐宋人的名句自嘲:草圣数行留坏壁(刘禹锡句),故人不用赋招魂(苏东坡句)。   这几条记载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1972年至1976年间,先生的头晕目眩症状又多次出现。其时,启功住在西城小乘巷斗室之中,每每有书画佳作则钉于壁上欣赏。
  此外,在笔者担任责编的《启功论诗绝句忆注》一书中,作者俞宁先生也写道:
  “后来他患上了美尼尔氏综合征,蒙启大妈(北京话称大爷的夫人为‘大妈’,即伯母之意)委托,无论他到哪里去,总得由我跟着,生怕他因头晕而摔倒。”“然而我记忆最深的是不知何人写的一个斗方,上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它用图钉钉在小乘巷寓所的南墙上。”
  上世纪70年代初,俞宁先生曾多年出入于小乘巷中,长于启先生和启夫人左右。他的回忆也间接印证了这段题跋文字中的内容。

见证一段稳定生活


  再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幅题跋,这篇文字似是截取之作,推测前面应该至少还有一页,讲述所跋之物。按内容来看,当是金禹民的印谱,且由外人持来,请启功题跋,于是乃有“及门之士,多振誉当时,盖有自成也”之语。若是金先生请启先生题跋,那这题跋的话语恐怕就得另行组织,启先生得叙述原委了。
  就字体风格而言,这两页题跋中,“启体”瘦长劲健的风格已经初步形成,如“源”“笔”“毫”“层”“穷”等字;但大多数字依然严格按照传统书风运笔结字,有着浓郁的法帖风味和书卷气息。
  考诸《启功年谱》,从1972年至1977年间,启功“接受标点《廿四史》的任务,每天到中华书局上班直到1977年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段较稳定的日子里,除按時完成标点任务之外,能有一些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老伴有病住院,晚上就去医院陪护照料,休息时可以写字、作画,与友人聊天相互切磋。偶尔也在休息时到中华书局北边的小酒馆要盘花生米,喝一点酒放松放松。这一时期他临写过唐人写经和许多碑帖,也赠送给友人无以计数的书法条幅、中堂或册页……可以说这是他书法活动的鼎盛时期。”
  对照先生流传于世的改革开放之后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尺幅大字或是寸楷小字,都逐渐形成了遵循“黄金分割率”的“启体”风格;且这一时期,随着先生声名日隆,社会职务渐多,俗事纷杂,像上述这样的看书、临帖、习字的美好时光是少之又少了。因此在笔者看来,这样书卷气息浓郁而又传统一路的手札精品,应该是启功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所书。当然是否确切,还请业内专家和知情者不吝指教。
其他文献
今年“七一”期间,在闻名遐迩的森林之城贵阳,一场别开生面的当代陶瓷艺术展拉开帷幕。58件展品包括两件超大粉彩薄胎碗和56件青花水浅,以清韵隽永的风姿,共同演绎了一曲关于陶瓷艺术传承的优雅之歌。  然而,比起展览本身的精彩,展品背后的情感以及所承载的情怀,更加值得细品。在收藏家真挚心声的感召下,瓷都景德镇十多位知名当代陶瓷艺术家聚到一起,历时漫长8年,成就了“慢工出细活”的又一佳话;待到创作完成,参
期刊
1952年4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政治部组织部党员关系介绍信及回执,第八六二号,尺寸17厘米×21厘米,其中介绍信尺寸10.6厘米×21厘米,回执联尺寸6.6厘米×21厘米。其介绍正式党员雷强之组织关系接转到临江镇荣校党委会,所钤盖的三个红色方形印章非常明显规整,一个落地章、两个骑缝章,另一联存根已留部队存档。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于1950年11月8日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立下了赫赫
期刊
学的是铁路工程专业,干的是铁路系统工作,目前笔者收藏的铁路院校毕业证书已有数干张,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又集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这20余年来,笔者一边寻藏,一边研究,最大的感触就是顺着历史脉络的延展,我们深深体会到身为中国人的幸福感。比如当你看到1949年前中国铁路的贫痞,到战争苦难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五”期间大力恢复生产建设,再到去年中国高铁总数达到3.78万公里,当今的中国高铁已领
期刊
安徽南部的古徽州地区松林资源丰富,自南唐时便成为我国的制墨中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据清乾隆时期的《歙县志·食货志》记载,徽墨流派有三,即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  其中“文人自怡”是指一些官员或文士为了自己特殊的审美要求,向徽州墨店定制自己的专属墨品,刘墉、纪晓岚、赵之谦、袁枚、曾国藩、梁启超等人都有制墨流傳于世。文人定制墨往往设计颇为风雅,制作又不惜成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可供主人自用
期刊
齐白石与黄宾虹是近代中国画坛的并峙双峰,又都久居于京华,但我们对他们之间的交往知之甚少。他们同框的影像则更少,唯一一次是1947年11月15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的“于希宁画展”的合照中见过。  至于将两人做对比,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数傅雷那句评语:“我数十年看画的水平来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盗名。”这话虽过于偏激,但也表明了傅先生对两位的爱之深切。而李可染在1946年同时收到北
期刊
荷叶杯通常是指杯身似卷荷、附带吸流的酒杯。最初以天然荷叶为之,贯通梗茎供人啜酒消夏,故也称为“碧筒”或“吸杯”。后世摹仿其形,创造出各种材质的荷叶杯,成为宴饮中异常风雅的酒器。酒沾荷香  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竞相以碧筒饮为雅事,后世仍以碧筒为雅,因此流传诸多吟咏碧筒杯的文字。碧筒杯也逐渐成为固定的岁时清供,《骈字类编》卷一八五《草木门》“莲诞”条引《清间供》日:“六月初伏,荐麦、瓜。中伏,碧筒劝、竹
期刊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光荣之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不但历史悠久、点多面广,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内孤本众多  关于红色文献的收藏,上海图书馆是全国少数几个设有革命历史文献专藏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早在1949年以前,以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顾廷龙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就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之下,搜集、保存了一大批革命(红色)文献。1949年以
期刊
6月5日晚,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B厅热闹非凡,一件市场罕见的常玉《群马》甫一出场,便引起了场内外藏家的积极响应。随着拍卖师报出8000万元的起拍价,现场展开此起彼伏的竞价,两分钟后便达到1亿元。随后,不断加入的新买家使得竞价飙升至1.5亿元。最终,经过16分钟的争夺,这件《群马》以2.07亿元的成交价被买家收入囊中。而这一价格也成功打破常玉动物题材作品拍卖纪录,跻身艺术家作品全球拍卖纪录前三。
期刊
在波澜壮阔的百年中,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90多年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而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财富——井冈山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艺术创作者。今天,当我们回顾起20世纪的中国画坛,可以看到众多描绘井冈山胜景的佳作。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美术史上开一代新风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  都说李
期刊
独一无二的丝缕玉衣、我国考古发现西汉最大“文帝行玺”金印、“华音宫”印文陶片……来自广州的332件秦汉时期文物汇成“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于目前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而这一展览是首次将近年来南越国宫署遗址、象岗第二代南越王墓等重要考古遗存成果集结。通过丰富的出土文物,观众可以了解岭南地区极富特色的古代饮食生活,体验丰富多元的礼仪文化内涵。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欢迎来到“兵马俑专科医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