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社会,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发展也日新月异,全球化让我们的文化变得多元。然而,青少年的心灵是怎样的状况?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人处于迷惘的状态,为了生活所需而奔波,为了学业、工作而努力,为了各种名利地位而奋斗,周而复始。许多人常常在感叹,除此以外,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当这种生命价值观的缺乏而产生生命困顿,当生活所欲替代生活所需后的“一无所有”,焦灼感导致犯罪、自杀、弑亲等事件成为社会一大隐患时,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一、生命困顿现象
什么是生命困顿,郑晓江教授的解释是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流失。轻者产生迷惘、郁闷、焦躁的情绪,严重者造成自杀与凶杀的人生悲剧。
以青年为例,现在青年人基本是“80后”、“90后”。“80后”的“郁闷”、“90后”的“纠结”这些流行词汇反映出当代青年人心灵状况,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找不到人生价值所在,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当下的感觉,以“物化”、“资本化”“功利化”这些世俗化为人生目的和方向。可是当这些也无法安顿我们的身心时,生命困顿就变严重起来:我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何方?正像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所言,今天的这个时代主要是生存的挫折——是一种无意义感伴之以某种空虚,可称为“生存空虚”。
思想的迷惘让许多青年包括少年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不珍惜时间,虚度年华,追求一时的感官享受,没有坚定性,进而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无可奈何,无所适从,无聊,心烦意乱,憋屈却无法发泄种种心理状况让人们更加浮躁,当这些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外部环境带来压力或者亲情、友情、爱情和学习、生活、工作的变化和压力让人无所依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产生的种种人生悲剧,不得不让人叹息和担忧。
生命要有意义,狄尔泰认为,“意义”指的是生命各部分对于生命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生命的本质之中,也就是说,生命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有一部分对整体的内在关联,最能体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就是意义。我们且不评析前人所言意义的逻辑,单就其意旨来说,我们发现,意义是使人的整个生存得以维系和升华的生命之气韵和神趣,甚至就是人的文化社会生存的内涵和底蕴。故而,寻求生命的意义,建立生命的信仰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二、建立生命的信仰
(一)产生生命困顿的原因
其实生命困顿也可以理解成生命混沌,生命混沌即生活的浑浑噩噩,生命的空虚。而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郾价值观念的混乱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给现代及当代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另外,伴随着全球化,世界文化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还使我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混乱。极端的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摧毁了中国人传统的生存价值观念,但是却无法形成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持久的信念、信仰作为我们行为的价值导向。这就使生命没有了想要到达的终极目标,思想上的无所适从让人失去了生命的热情。
2?郾社会环境的重压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各种价值观都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社会环境对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或者说人因为社会环境而自我施压以完成各种“社会要求”和“社会荣耀”。当人的所需变成人的所欲时,欲壑难填,生活的压抑、生存的空虚急速笼罩我们的生命。
3?郾教育体制的错位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完善,也就是以开启人类的智力潜能和培育人类道德品德为基本方式,来提升人的知识水平、生活和工作能力或技能、人格道德境界。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德智双修,德才兼备。再来看如今中国现代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改革,然而生命教育的错位依然不能得以规正。虽然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至上、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流弊而开展了人文主义教育,可惜人文教育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失落;再者现在教育与生活的脱节丧失了生命力;还有极端的道德理想和绝对主义的教育都使生命失去原有的色彩、灵性和动力。
4?郾个人生命追求的缺失
社会各种物质财富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也让人很容易沉沦于物欲之中。另外,追求感官的享受,包括奢侈品以及性欲等,使我们错失通往生命终极关怀之路。
当然,原因肯定不止这些,但显而易见的这些原因已足以说明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所以建构生命信仰理念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普及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因信而生
信仰是代表人类对某种特殊的价值目标或生活理想的崇高寄托与心灵承诺。
生命的信仰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笔者看来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幸福的生命信仰;二是生存的生命信仰。
什么是幸福的生命信仰?首先在于理解什么是幸福。
主观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而快乐是对于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客观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满实现。显而易见,两者均是有缺陷的,首先快乐与幸福并非是一个东西,快乐并不都是幸福;其次自我实现仅仅是幸福的一种而绝非幸福的全部。莱布尼茨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可以说是通过快乐的一条道路,而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梯级。”
幸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幸福是长久的、重大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有快乐、有痛苦,幸福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质的高水准。
幸福的实现取决于5大要素:天资、努力、机遇、美德和欲望。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而欲望则是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若欲望太大,那么即使才高、力大、命好、德优也是不能实现幸福的。反之,即使才、力、命、德不高,但欲望不大,也能获得幸福。
有了正确的幸福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实现生命价值、实现幸福就有了目标。人生的追求也不会迷惘,不会迷失。
生存的生命信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生存。其次,要了解生存的意义。生存不仅包括生理性实体生命的生存还包括关系性人文生命生存。要了解人生既要获得物质上生存的条件,还要在精神上满足这一生存条件。生命是生存始终围绕着展开和旋转的“轴心”,所以人要生存,一要有生存的能力,即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二要有生存信念,即能指向人的生存的终极目的。往往具有坚定的生存信念的人,其人生走得越坚定。
幸福和生存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存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生存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无论是幸福的生命信仰还是生存的生命信仰都基于敬畏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有了坚定而真诚的生命信仰,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有了坚定的人生信仰,才会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具有最大的明确性和稳定性,在各种价值观念冲击时才不会迷失自己。
三、生命的重建
人的生命重建不仅仅是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确定,也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三生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有自我承担的能力
我们面临着各种责任、各种挑战。应该怎么办?美国作家露易丝给了我们启示:“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对自己制造的一切,我们不能将责任推给别人,责备别人;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没有人,没有地方,也没有任何事物具有超出我自己的力量,因为‘我’是自己唯一的思考者。当我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宁静、和谐与平衡时,我将发现它们同样存在于生活中。”简而言之,我们要勇于承担,学会承担。
(二)自爱与自重
生命价值是个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自爱是一切爱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若连自爱都做不到,怎么能真正地去推己及人,去爱他人!自爱是生命的底线,珍惜生命是从自爱开始的。放弃自爱也就间接地放弃了生命。现在不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很多,他们也从中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关爱自己。无论从平时的生活习惯上还是思想领域,健康愉悦是从自尊自爱开始的。
(三)宽恕与包容
我们要学会与人相处,而相处之道根本在于宽恕与包容。从个人美德的范畴来界定,“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力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习惯和特点,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着理解他人,这样不仅会拥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会从中得到尊重。从广义上理解宽容,它还涵括了“文化宽容”,即在人格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宽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和行为。宽容的基点是以人为善,但宽恕和包容绝不能理解为无原则的放纵,也就是说,宽容不能以丧失信仰或信念为代价;另外,宽容的道德基础是人格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而不应是强者对弱者的仁慈施舍。
(四)相信自己
许多人内心深处常有这样的念头——“我不够好!”于是我们发现,自卑和内疚越多生活就越糟,自卑和内疚越少生活就越好。不管我们处于哪种生活水平,情况都是这样。何不尝试相信你自己,对自己说我会做得好,或许你真的很优秀。当然最主要的是坚持,不会因一时失败而颓唐不再尝试。叔本华说:“确信自己的价值的人,能在痛苦中安详地坐下来,而如无此确信,则会陷入悲观失望之中,虽然他没有各种享受,没有快乐,没有朋友,他能相信他自己,依赖他自己。”
(五)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根本问题是:善待自己的生命,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道家有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王。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思即是“贵生”。贵生是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则。所谓贵生即认为自己的生命贵于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因而也就是自己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贵生轻物,即使失去身外名货,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生命之花的绽放是需要滋养的,自我修养是根本,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是辅助,强健的体魄是依托。珍爱生命,敬重生命,在生命信仰导向下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
(摘自《第六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会刊》)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世赋◇
一、生命困顿现象
什么是生命困顿,郑晓江教授的解释是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流失。轻者产生迷惘、郁闷、焦躁的情绪,严重者造成自杀与凶杀的人生悲剧。
以青年为例,现在青年人基本是“80后”、“90后”。“80后”的“郁闷”、“90后”的“纠结”这些流行词汇反映出当代青年人心灵状况,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找不到人生价值所在,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当下的感觉,以“物化”、“资本化”“功利化”这些世俗化为人生目的和方向。可是当这些也无法安顿我们的身心时,生命困顿就变严重起来:我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何方?正像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所言,今天的这个时代主要是生存的挫折——是一种无意义感伴之以某种空虚,可称为“生存空虚”。
思想的迷惘让许多青年包括少年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不珍惜时间,虚度年华,追求一时的感官享受,没有坚定性,进而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无可奈何,无所适从,无聊,心烦意乱,憋屈却无法发泄种种心理状况让人们更加浮躁,当这些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外部环境带来压力或者亲情、友情、爱情和学习、生活、工作的变化和压力让人无所依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产生的种种人生悲剧,不得不让人叹息和担忧。
生命要有意义,狄尔泰认为,“意义”指的是生命各部分对于生命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生命的本质之中,也就是说,生命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有一部分对整体的内在关联,最能体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就是意义。我们且不评析前人所言意义的逻辑,单就其意旨来说,我们发现,意义是使人的整个生存得以维系和升华的生命之气韵和神趣,甚至就是人的文化社会生存的内涵和底蕴。故而,寻求生命的意义,建立生命的信仰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二、建立生命的信仰
(一)产生生命困顿的原因
其实生命困顿也可以理解成生命混沌,生命混沌即生活的浑浑噩噩,生命的空虚。而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郾价值观念的混乱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给现代及当代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另外,伴随着全球化,世界文化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还使我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混乱。极端的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摧毁了中国人传统的生存价值观念,但是却无法形成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持久的信念、信仰作为我们行为的价值导向。这就使生命没有了想要到达的终极目标,思想上的无所适从让人失去了生命的热情。
2?郾社会环境的重压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各种价值观都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社会环境对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或者说人因为社会环境而自我施压以完成各种“社会要求”和“社会荣耀”。当人的所需变成人的所欲时,欲壑难填,生活的压抑、生存的空虚急速笼罩我们的生命。
3?郾教育体制的错位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完善,也就是以开启人类的智力潜能和培育人类道德品德为基本方式,来提升人的知识水平、生活和工作能力或技能、人格道德境界。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德智双修,德才兼备。再来看如今中国现代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改革,然而生命教育的错位依然不能得以规正。虽然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至上、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流弊而开展了人文主义教育,可惜人文教育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失落;再者现在教育与生活的脱节丧失了生命力;还有极端的道德理想和绝对主义的教育都使生命失去原有的色彩、灵性和动力。
4?郾个人生命追求的缺失
社会各种物质财富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也让人很容易沉沦于物欲之中。另外,追求感官的享受,包括奢侈品以及性欲等,使我们错失通往生命终极关怀之路。
当然,原因肯定不止这些,但显而易见的这些原因已足以说明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所以建构生命信仰理念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普及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因信而生
信仰是代表人类对某种特殊的价值目标或生活理想的崇高寄托与心灵承诺。
生命的信仰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笔者看来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幸福的生命信仰;二是生存的生命信仰。
什么是幸福的生命信仰?首先在于理解什么是幸福。
主观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而快乐是对于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客观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满实现。显而易见,两者均是有缺陷的,首先快乐与幸福并非是一个东西,快乐并不都是幸福;其次自我实现仅仅是幸福的一种而绝非幸福的全部。莱布尼茨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可以说是通过快乐的一条道路,而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梯级。”
幸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幸福是长久的、重大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有快乐、有痛苦,幸福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质的高水准。
幸福的实现取决于5大要素:天资、努力、机遇、美德和欲望。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而欲望则是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若欲望太大,那么即使才高、力大、命好、德优也是不能实现幸福的。反之,即使才、力、命、德不高,但欲望不大,也能获得幸福。
有了正确的幸福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实现生命价值、实现幸福就有了目标。人生的追求也不会迷惘,不会迷失。
生存的生命信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生存。其次,要了解生存的意义。生存不仅包括生理性实体生命的生存还包括关系性人文生命生存。要了解人生既要获得物质上生存的条件,还要在精神上满足这一生存条件。生命是生存始终围绕着展开和旋转的“轴心”,所以人要生存,一要有生存的能力,即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二要有生存信念,即能指向人的生存的终极目的。往往具有坚定的生存信念的人,其人生走得越坚定。
幸福和生存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存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生存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无论是幸福的生命信仰还是生存的生命信仰都基于敬畏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有了坚定而真诚的生命信仰,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有了坚定的人生信仰,才会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具有最大的明确性和稳定性,在各种价值观念冲击时才不会迷失自己。
三、生命的重建
人的生命重建不仅仅是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确定,也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三生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有自我承担的能力
我们面临着各种责任、各种挑战。应该怎么办?美国作家露易丝给了我们启示:“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对自己制造的一切,我们不能将责任推给别人,责备别人;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没有人,没有地方,也没有任何事物具有超出我自己的力量,因为‘我’是自己唯一的思考者。当我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宁静、和谐与平衡时,我将发现它们同样存在于生活中。”简而言之,我们要勇于承担,学会承担。
(二)自爱与自重
生命价值是个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自爱是一切爱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若连自爱都做不到,怎么能真正地去推己及人,去爱他人!自爱是生命的底线,珍惜生命是从自爱开始的。放弃自爱也就间接地放弃了生命。现在不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很多,他们也从中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关爱自己。无论从平时的生活习惯上还是思想领域,健康愉悦是从自尊自爱开始的。
(三)宽恕与包容
我们要学会与人相处,而相处之道根本在于宽恕与包容。从个人美德的范畴来界定,“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力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习惯和特点,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着理解他人,这样不仅会拥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会从中得到尊重。从广义上理解宽容,它还涵括了“文化宽容”,即在人格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宽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和行为。宽容的基点是以人为善,但宽恕和包容绝不能理解为无原则的放纵,也就是说,宽容不能以丧失信仰或信念为代价;另外,宽容的道德基础是人格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而不应是强者对弱者的仁慈施舍。
(四)相信自己
许多人内心深处常有这样的念头——“我不够好!”于是我们发现,自卑和内疚越多生活就越糟,自卑和内疚越少生活就越好。不管我们处于哪种生活水平,情况都是这样。何不尝试相信你自己,对自己说我会做得好,或许你真的很优秀。当然最主要的是坚持,不会因一时失败而颓唐不再尝试。叔本华说:“确信自己的价值的人,能在痛苦中安详地坐下来,而如无此确信,则会陷入悲观失望之中,虽然他没有各种享受,没有快乐,没有朋友,他能相信他自己,依赖他自己。”
(五)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根本问题是:善待自己的生命,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道家有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王。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思即是“贵生”。贵生是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则。所谓贵生即认为自己的生命贵于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因而也就是自己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贵生轻物,即使失去身外名货,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生命之花的绽放是需要滋养的,自我修养是根本,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是辅助,强健的体魄是依托。珍爱生命,敬重生命,在生命信仰导向下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
(摘自《第六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会刊》)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世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