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近十年研究综述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搜索依据,着重梳理近10年的《歧路灯》研究的学术成果,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歧路灯》的语言词汇研究、《歧路灯》民俗文化的研究、《歧路灯》的综合性研究。可以发现期逐步将研究论题向纵深发展,但《歧路燈》研究在大力拓宽研究视野上仍有待加强。
  关键词:《歧路灯》;李绿园;研究现状
  1 引言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作品围绕谭氏兴衰际遇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情节,描绘了当时中下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展现出一幅十八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画卷。《歧路灯》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就对它的研究与它本身的成就与影响极不相称,研究角度虽然在不断地更新和深入,但总体成就并不高。目前,学术界对它的指责,主要是说它宣扬了封建礼教,卫道气味浓重,其思想封建保守落后。对它的肯定则主要是赞扬其艺术结构、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方言运用等方面。
  《歧路灯》的研究曾出现过热潮,也出现过低谷。学界暂时将这些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二三十年代为发韧期;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沉潜期;八十年代为高潮期;九十年代至今为深化拓展期。一批学者们对其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我们来看近十年的研究成果。
  2 近十年《歧路灯》研究趋势
  通过对《歧路灯》、李绿园等关键字的检索,初步统计从2006-2016年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歧路灯》相关研究文献一共247篇,其中博士论文3篇(大多为部分章节涉及)、硕士论文54篇,期刊论文190篇。
  下图是近十年论文发文量统计。



  从上图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歧路灯》研究发展较为平稳,保持了每年在20-30不等的发文量,保证了研究的稳定态势。从文献资料来看,其中既有语言学、民俗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也有对文本本身的进一步探究,学者们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继续在深化拓展。
  2.1 《歧路灯》的语言词汇研究
  从文献上看《歧路灯》的语言词汇研究是近十年来研究的重心所在,也是成果颇多的领域,总计约102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80篇,硕士论文22篇。
  在硕士论文中,择取较具代表性的四篇加以论述:第一篇《<歧路灯>程度副词语法考察,作者以《歧路灯》作为语料库,以语法化理论为背景和主要分析工具,在详细分析描写语料用例的基础上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歧路灯》中的程度副词做了穷尽性的“语法化”考察,将其中的隐喻、强化、弱化、叠加、更新等变化做了详细的统计。第二篇《<歧路灯>动态助词研究》是一篇以《歧路灯》为语料,全面系统的对其中的动态助词进行了比较与统计的文章,力求揭示出《歧路灯》中动态助词的特色和其发展源流。另两篇则是从微观角度切入。《<歧路灯称谓研究》作者是将文本中的称谓分别从语言发展角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并总结出成为使用的三大原则:“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敬人谦已”,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体现。期刊论文则集中于某一语类进行探讨研究,如《<歧路灯>的选择问句》,对书中所有的选择问句的类型、特点以及分布做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选择问句作比较研究。
  这些成果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歧路灯》语言研究的纵深发展,并为汉语语汇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2.2 《歧路灯》的民俗文化研究
  《歧路灯》的民俗文化研究也较多,总计约51篇。其中主要是对清代社会生活和各类民俗的研究为主。按有影响力的论文来论述,期刊论文主要有《从<歧路灯>的传播接受看明清中原地区出版业的发展》,这篇论文是对《歧路灯》两个世纪以来的传播接受的考视,是对清代中原地区出版业的一次探究。另一篇《<歧路灯>中的饮食习俗》是对清代社会风尚和习俗的一次窥探。《从<歧路灯>看清中叶的奴婢制度》这一篇则是从小说中的“投词”、“家生子”等词的出发,解读清代的奴婢制度的文章。
  重要的三篇硕士论文,分别是《论康乾时期开封风土与<歧路灯>饮食文化》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探讨了当时开封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商品流通扩大、转贩贸易活跃、商人规模壮大乃至整个社会风尚之变化和重商之风的盛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社会风气的流变等都在本篇论文的研究范围内。第二篇《<歧路灯>中的城市文化研究》对《歧路灯》所体现的城市文化的内容进行剖析,进而论证了小说中所反映的城市文化具有极大兼容性、鲜明的地域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基本特征。第三篇《从中苑民俗看<歧路灯>中的戏曲活动》,作者以书中的戏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民俗现象为切入点,对康乾时期开封地区的戏曲文化多了系统梳理。博士论文《<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则将中原民俗事象作了一系统清理,并进而对这些民俗事象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作专门研究,用历史的眼光去发掘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
  《歧路灯》中有丰富的民俗资料,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歧路灯》的综合性研究
  综合性研究包括了小说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美学视角和比较研究等,这类论文有近百篇,从关注小说文本的版本、小说结构、小说人物等方面入手进行解读,并将其与另外的文本进行对比。这一类型的研究重要的论文如《<歧路灯>美学思想研究》,从小说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探究“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对作者的影响进行阐述,把小说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审美特质进行总结。《论<歧路灯>的审美艺术特色》、《讽刺性描写:<歧路灯>的美学意涵及审美价值》这两篇论文都探讨了书中饶有趣味的反讽手法。
  人物研究也是《歧路灯》传统研究的重点所在,这一方面有这几篇重点论文:《<歧路灯>人物形象研究》、《<歧路灯>中女性形象研究》、《<歧路灯>的对比性家族人物体系》、《从迂腐走向世俗——<歧路灯>人物惠养民形象分析》、《论<歧路灯>中妻妾形象塑造得失》、《“三姑六婆”——<歧路灯>中的另类女人》、《<歧路灯>“败家子”迷途知返的分析及当代意义》这些论文从不同人物出发,展示了人物独特的生存状态,解读出其时、其地、其人的风貌与特色下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成因。
  在比较研究方面,如论文《<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作者将《歧路灯》对《金瓶梅》的批判、继承、模拟和超越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浅论<金瓶梅>与<歧路灯>人物塑造之异同》中作者认为两书在人物塑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二是结交兄弟。但曹雪芹和李绿园的人生境界、思想境界有所不同导致两人的描写手法和结局处理上有很大不同,所以有必要进行对比研究。《散论<野叟曝言>兼与<歧路灯>比较》是将均受《金瓶梅》影响的两书进行的比较,夏敬渠长于夸张渲染,将英雄儿女写成了神魔,李绿园则是朴真写实,规劝教育子弟。论文最后总结道:《野叟曝言》见道学之虚伪,但炫才是其败笔;《歧路灯》见理学之冬烘,说教是其不足。
  另一部与之常作比较的书则是《红楼梦》,有《论<红楼梦>和<歧路灯>中不同阶层的父子现象》将父子现象单独拎出来探讨,作者认为明清小说中的父子现象具备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情感上,父子之间的亲伦关系有了更多的展现。有另外像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用词用句的语言学方面的比较论文放在前面《歧路灯》语言词汇研究,这里不缀述。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歧路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研究的广度上,逐步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拓展,譬如诸多文章的触角已经向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化学等领域延伸,并且得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结论,在研究的深度上,有的在传统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上取得了实质性的提高与飞跃,有的则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开辟了新的战场,填补了以往的空白,这与学术界对《歧路灯》这部书价值的逐渐重视有关,更多新的成果有赖于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俊晖.歧路灯程度副词语法化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 马利.歧路灯动态助词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3] 谢燕琳.歧路灯称谓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4] 李继刚.歧路灯惯用语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04)
  [5] 柯移顺.歧路灯选择问句研究[J].长江学术,2013(04)
其他文献
摘 要:困惑和好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哲学与这两者更是关系密切。在我们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爱智之学,哲学与幼童更是不会有关联哲学与幼童。但是,真的是我们所想的这样吗?“小草从哪里来的呢?”“飞机为什么掉不下来?”“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这些充满思考的问题都是来自可爱的幼童。  关键词:《哲学与幼童》;儿童哲学;幼童  在我的眼里,一般人是看不懂哲学的。而在加雷斯.马修斯的《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文备众体是其主要特征。《红楼梦》将诗词曲等文学形式大量运用在各种人物描写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很多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实在小说中,为数不多的骈体文也体现着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创新。本文仅从《警幻仙姑赋》及《芙蓉女儿诔》两篇文章入手,探讨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革新。  关键词:《红楼梦》;骈体文;承继;创新;《警幻仙姑赋》;
期刊
摘 要: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本、“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揭露了明万历朝的黑暗腐朽,以及世人唯官至上的官本位思想。而他的这些思想,是通过“葫芦缠”这一意象得到了集中的表达。  关键词:葫芦缠;邯郸记;意象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在其《明史讲义》中指出:“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万历朝则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万历而定。”①正德帝玩物丧志,英年早逝。嘉靖帝在位四十余年,不仅沉迷
期刊
摘 要:《苏亚人为什么歌唱》,是由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所著,赵雪萍、陈铭道翻译的民族音乐学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南美土著社区歌唱的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很鲜明:“为什么他们会(以这么特殊的方式)歌唱和表演,而不是以其他方式?”然后从这个问题周旋开去,你会读到一本洋洋大观的人类学调查笔记,从苏亚人的生活、语言、食物、捕猎、祭祀,绕了一大圈,极尽详细之事,最后回归到了全
期刊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歌咏。而《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婚爱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的婚爱习俗,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古人们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的爱情。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情感美;意境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包括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
期刊
摘 要:1985年莫言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一时“评家蜂起,各善其妙”[1]。《透明的红萝卜》叙事模式的改变,被认为是奠定莫言小说艺术大厦一块重要基石,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修辞三个方面来探析莫言所采取的叙事策略,窥探其艺术的发生因子。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叙事修辞  1 成精的感官——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是叙事文学作品必不可少
期刊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反映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所以劳动异化即人的本质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体现着深刻的理论完成和系统的哲学确证,带有显著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辩色彩,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为我们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启迪。 
期刊
摘 要:“疼痛”作为毕飞宇小说的创作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疼痛”主题与小说《推拿》中的女性书写为切入,深入解读小说中女性的两种“痛”:“切肤之痛”和“情欲之痛”。探究“疼痛”主题对毕飞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之具體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推拿》;“疼痛”;女性  生活是一种永恒的充满痛苦的运动和激荡,是不幸的、痛苦的、支离破碎的,是令人颤栗而毫无意义的。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期刊
摘 要:《文心雕龙·比兴》篇是专论我国诗文写作的两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分析比兴的种类及论述比兴特征;从创作论的角度认定了比兴发生的时代变化。刘勰比兴说与前人相比有了质的超越,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被改变和丰富。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比兴”的阐释,对比兴做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观;演变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从创作论、文学鉴赏与批
期刊
摘 要:我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在诸子学发展变迁中反映出来,从《庄子·天下篇》到《论六家要旨》再到《汉志·诸子略》,通过学者对诸子百家的发展源流以及其学术特点加以总结概括,使后人了解当时的各家学术流派,继承和发展了《七略》,体现出先秦至西汉学术发展、思想传承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先秦;诸子学;庄子天下篇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发展中,诸子学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的古籍和古学,不得不从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