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硕士研究生因受挫而出现的种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结了硕士研究生受挫的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就导师如何引导研究生正确应对挫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受挫;导师
作者简介:白利芬(1983-),女,河南长葛人,许昌学院教务处,助教。(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53-0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从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挫折感也越来越强。一些人因受挫而导致精神失常、攻击周围的人甚至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这种过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生受挫概念
研究生受挫是指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心理表现为懊恼、不愉快、苦闷、焦虑、失望、悲观、绝望、精神分裂等;其行为表现为不安、攻击、固执、倒退、逆反、自杀等。挫折对研究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适当的挫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容忍力和承受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但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其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本文主要研讨挫折给研究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研究生受挫类型
1.学业受挫
(1)对于学习的迷茫。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内容和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他们要尝试进行研究,这一阶段导师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进入新世纪,在本科生扩招的基础上,研究生也在逐年扩招,但师资力量并未随之壮大。研究生人数增加,导师所带的学生也随之增加,有的导师所带博士生和硕士生加在一起,居然超过20人,再加之导师自身又要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的导师身兼行政职务,根本就无法顾及到每一个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研究生不懂什么叫研究,是实验室里的废寝忘食,还是抱着专业书苦思冥想?是学术上的才高八斗,还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没有人给他们明确的答案,对于“研究”二字,很多研究生对它的理解只能用迷茫来形容。
(2)科研成果对其所造成的压力。目前,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高低的普遍标准就是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学术成果。这个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这个标准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一些重点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否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即使一些学校没有这一要求,但这一标准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定,用人单位也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表文章的数量是否能直接与文章的质量划等号?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一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笔者认为,答案并非完全肯定。但这一评价指标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发表文章,多出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研究生的心理焦虑。
2.生活受挫
(1)经济压力。当前,研究生教育已经并轨,因为扩招,研究生的规模扩大,自费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自费生一年的开支在一万元以上,交纳高额学费对于大多数家庭,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并非易事。大部分研究生都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除了家庭资助,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衣食住行、学习、集体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经济拮据对这部分研究生来说,依然是一个敏感和尴尬的话题。
(2)人际关系紧张。在研究生求学阶段,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摆在了他们面前。有些学生因自身性格、习惯、家教等方面的原因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没有知心朋友,心中苦闷又无人倾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心胸狭窄,不能与同学坦诚相待;有些学生家境好,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同学面前;有些学生过于敏感,总是觉得同学们不喜欢他,整天心神不宁、疑神疑鬼等等。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人际关系很不和谐,影响正常的交往和学习。
(3)情感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婚恋问题就不可回避。很多人因为择偶条件太高而感叹知音难觅,社会的评价和家庭的压力也使他们在结交朋友时患得患失,由于缺少情感交流,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增强,严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还有少部分人在情感方面不理智,一旦感情出现挫折,就容易走极端,因感情纠纷而对别人进行人身伤害、自杀的现象并不少见。
3.就业受挫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就业难也成为他们受挫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庞大,毕业生急剧增加。扩招后的研究生大军正在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使很多即将走上社会的研究生备受打击。
我国素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认为学历越高,前途越好。很多家长从小就向他们的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并且严厉督促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好成绩就是衡量好孩子、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却只字不提。这就使得学校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精英”,这也是他们走出校园,不被市场接纳而受挫的原因之一。而且,“学而优则仕”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对于工作、社会和家庭对研究生的期望值太高,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历越高,工作就应该越好,而社会也同样赋予研究生更多的重担,使很多研究生在无形之中对自己定位过高,一些人的择业标准甚至有点遥不可及,他们不屑于或根本就不考虑“蓝领职业”。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不切实际的定位只会使他们在现实中碰壁。
三、研究生受挫的思考和建议
研究生因受挫而产生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很是关注,但却忽视了存在同样问题的研究生群体。研究生虽然接受高层次知识教育,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导师的角色出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应对挫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每个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短缺,很多心理调适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来做的。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生的规模比较大,因此,心理咨询机构关注的重点是本科生。再加之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科、专科生相对集中,学校举行的集体活动大都是针对本科、专科生的;研究生群体则较分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导师、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交往和沟通非常少,他们自主性非常强,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集中或个别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都有很大难度,心理咨询机构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引起研究生挫折感的原因来看,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业和就业压力,尤其是学业压力,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尽管很多导师不具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和能力,但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帮助学生应对挫折的问题上,导师的作用远远超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的帮助最大,在学习和人格上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作为学生的楷模和向导,他们的一句话,有时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很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导师都是非常崇拜的,因此,不管是遇到学业,还是就业、生活或其他方面的挫折,导师的积极引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关于导师有效引导学生应对挫折的几点建议
(1)导师和研究生都要正确看待师生关系。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导师与学生就是“导”与“学”的关系,导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去学习,去做学问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单一,由于导与学的特殊关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研究生思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除了科学知识、学术研究的教学相长关系之外,还存在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传承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导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有责任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正确做人和做事,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作为学生,不仅在学习和研究上要虚心请教导师,在其他方面遭遇挫折,茫然、孤独无助的时候,不妨大胆地向导师求助,也许很快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加强学业上的有效引导。学习上的困惑是研究生读研期间所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导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更是责无旁贷。首先,在确定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后,导师就应该根据研究生的能力和兴趣,帮助研究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每一学期的任务要明确,这一程序切勿形式化,这样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了。其次,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研究。导师应该根据自己做学问的丰富经验,在学生进行选题、文献查阅、文献综述及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及时引导。如果没有导师的引导,学生可能在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都处于摸索状态,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再次,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习惯。目前,很多研究生在做学问上都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静不下心读书,写文章时东拼西凑,这对我们国家学术研究的进展都是不利的,导师要严把论文质量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研究。胡适提出“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有了明确的学习计划,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相信研究生一定会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业上的各种挫折。
(3)导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除了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之外,导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见面、谈心。学生可以从与导师的谈话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学生的交流体现着导师对学生的关心,这也是对学生莫大的激励。在交流中,导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看待问题,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生活当中的挫折在所难免,要告诫学生从容面对。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导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共同承担一些工作,使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人际关系也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茗.研究生“郁闷”心理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章琳.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3]曾艳.关注研究生受挫——研究生受挫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受挫;导师
作者简介:白利芬(1983-),女,河南长葛人,许昌学院教务处,助教。(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153-0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从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挫折感也越来越强。一些人因受挫而导致精神失常、攻击周围的人甚至自杀的事件屡见报端。这种过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生受挫概念
研究生受挫是指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其心理表现为懊恼、不愉快、苦闷、焦虑、失望、悲观、绝望、精神分裂等;其行为表现为不安、攻击、固执、倒退、逆反、自杀等。挫折对研究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适当的挫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容忍力和承受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但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其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本文主要研讨挫折给研究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研究生受挫类型
1.学业受挫
(1)对于学习的迷茫。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内容和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不同,他们要尝试进行研究,这一阶段导师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进入新世纪,在本科生扩招的基础上,研究生也在逐年扩招,但师资力量并未随之壮大。研究生人数增加,导师所带的学生也随之增加,有的导师所带博士生和硕士生加在一起,居然超过20人,再加之导师自身又要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的导师身兼行政职务,根本就无法顾及到每一个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研究生不懂什么叫研究,是实验室里的废寝忘食,还是抱着专业书苦思冥想?是学术上的才高八斗,还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没有人给他们明确的答案,对于“研究”二字,很多研究生对它的理解只能用迷茫来形容。
(2)科研成果对其所造成的压力。目前,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高低的普遍标准就是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学术成果。这个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但这个标准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一些重点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就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否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即使一些学校没有这一要求,但这一标准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定,用人单位也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表文章的数量是否能直接与文章的质量划等号?是否能真实地反映一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笔者认为,答案并非完全肯定。但这一评价指标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发表文章,多出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研究生的心理焦虑。
2.生活受挫
(1)经济压力。当前,研究生教育已经并轨,因为扩招,研究生的规模扩大,自费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自费生一年的开支在一万元以上,交纳高额学费对于大多数家庭,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并非易事。大部分研究生都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除了家庭资助,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衣食住行、学习、集体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经济拮据对这部分研究生来说,依然是一个敏感和尴尬的话题。
(2)人际关系紧张。在研究生求学阶段,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摆在了他们面前。有些学生因自身性格、习惯、家教等方面的原因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没有知心朋友,心中苦闷又无人倾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心胸狭窄,不能与同学坦诚相待;有些学生家境好,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同学面前;有些学生过于敏感,总是觉得同学们不喜欢他,整天心神不宁、疑神疑鬼等等。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人际关系很不和谐,影响正常的交往和学习。
(3)情感问题。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婚恋问题就不可回避。很多人因为择偶条件太高而感叹知音难觅,社会的评价和家庭的压力也使他们在结交朋友时患得患失,由于缺少情感交流,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增强,严重者会导致心理疾病。还有少部分人在情感方面不理智,一旦感情出现挫折,就容易走极端,因感情纠纷而对别人进行人身伤害、自杀的现象并不少见。
3.就业受挫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研究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就业难也成为他们受挫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庞大,毕业生急剧增加。扩招后的研究生大军正在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使很多即将走上社会的研究生备受打击。
我国素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认为学历越高,前途越好。很多家长从小就向他们的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并且严厉督促他们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好成绩就是衡量好孩子、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却只字不提。这就使得学校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精英”,这也是他们走出校园,不被市场接纳而受挫的原因之一。而且,“学而优则仕”带来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就是对于工作、社会和家庭对研究生的期望值太高,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学历越高,工作就应该越好,而社会也同样赋予研究生更多的重担,使很多研究生在无形之中对自己定位过高,一些人的择业标准甚至有点遥不可及,他们不屑于或根本就不考虑“蓝领职业”。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不切实际的定位只会使他们在现实中碰壁。
三、研究生受挫的思考和建议
研究生因受挫而产生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很是关注,但却忽视了存在同样问题的研究生群体。研究生虽然接受高层次知识教育,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导师的角色出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正确应对挫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每个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短缺,很多心理调适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是由辅导员来做的。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生的规模比较大,因此,心理咨询机构关注的重点是本科生。再加之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科、专科生相对集中,学校举行的集体活动大都是针对本科、专科生的;研究生群体则较分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导师、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交往和沟通非常少,他们自主性非常强,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集中或个别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都有很大难度,心理咨询机构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引起研究生挫折感的原因来看,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业和就业压力,尤其是学业压力,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尽管很多导师不具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和能力,但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帮助学生应对挫折的问题上,导师的作用远远超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对学生的帮助最大,在学习和人格上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作为学生的楷模和向导,他们的一句话,有时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很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导师都是非常崇拜的,因此,不管是遇到学业,还是就业、生活或其他方面的挫折,导师的积极引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关于导师有效引导学生应对挫折的几点建议
(1)导师和研究生都要正确看待师生关系。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导师与学生就是“导”与“学”的关系,导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去学习,去做学问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单一,由于导与学的特殊关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研究生思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除了科学知识、学术研究的教学相长关系之外,还存在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传承和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导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有责任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正确做人和做事,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作为学生,不仅在学习和研究上要虚心请教导师,在其他方面遭遇挫折,茫然、孤独无助的时候,不妨大胆地向导师求助,也许很快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加强学业上的有效引导。学习上的困惑是研究生读研期间所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导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更是责无旁贷。首先,在确定了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后,导师就应该根据研究生的能力和兴趣,帮助研究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每一学期的任务要明确,这一程序切勿形式化,这样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了。其次,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研究。导师应该根据自己做学问的丰富经验,在学生进行选题、文献查阅、文献综述及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及时引导。如果没有导师的引导,学生可能在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都处于摸索状态,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再次,导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习惯。目前,很多研究生在做学问上都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静不下心读书,写文章时东拼西凑,这对我们国家学术研究的进展都是不利的,导师要严把论文质量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研究。胡适提出“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有了明确的学习计划,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相信研究生一定会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业上的各种挫折。
(3)导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除了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之外,导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见面、谈心。学生可以从与导师的谈话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学生的交流体现着导师对学生的关心,这也是对学生莫大的激励。在交流中,导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看待问题,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生活当中的挫折在所难免,要告诫学生从容面对。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导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他们渡过经济难关;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让他们共同承担一些工作,使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人际关系也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茗.研究生“郁闷”心理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章琳.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3]曾艳.关注研究生受挫——研究生受挫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