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入环节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导入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教学的成败,开门见山、设疑质疑、情景导入、活动讨论等导入方法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 教学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放在语文教学中最为恰当不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导入是提高教学效率关键一步,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换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决定了一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
一、 当前语文课堂导入的存在的问题
(一)追求教学的完整。在一般的观摩示范课中,课堂导入环节也是评价课堂优劣的一部分,可见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却没有正确理解导入这环节,无论是激情开场白还是深情讲述,都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只是把它当做课堂教学完整的一部分,丝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否。
(二)求新出异。二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意引用一些街巷趣味,或者借用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求新出异,没有考虑到文本的内容,反而误导了学生。
(三)呆板僵硬。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不是介绍作品背景就是介绍作者,千篇一律,僵化呆板,毫无新意。
针对上述种种不尽人意的课堂导入方法,我结合多年在高中语文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几种课堂导入的艺术:
二、高中语文的艺术
(一)开门见山法。“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燥饰”这句话用在语文课堂导入中是最适当不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迅速又巧妙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以及拉近學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开门见山导入法主要的由教师一开始就点明课题,讲明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把学生有意识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比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情景导入法。情景教学导入法在语文教学中历来都是一个常用的方法,新课程下,它更加受到推崇。他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或者实物演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阿房宫赋》这一篇古文的时候,先放古筝曲,营造一种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氛围,让学生对阿房宫展开无限的想象。
(三)质疑导入法。“学贵有疑”,有疑问才能推动学生继续往前探索,“疑”是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相冲突,引发的一系列心理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高中一年级语文《物种起源》这篇课文的时候,设疑问个学生思考:马克思说过《物种起源》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恩格斯说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为什么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都给这两本刊物那么高的评价,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一连串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冲动。
(四)活动导入法。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手段,通过活动,学生的主动性被焕发,内心处于兴奋阶段,这个时候导入新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基于活动的语文导入法就是就是以学生的课堂展示和课堂交流来进行,比如,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话语不用多,但是课堂气氛却异常地活跃。
比如体验式作文课堂的导入如果采用活动法来导入就非常恰当,比如在作文课《我的家乡》,即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的一些图片文字,然后分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写作,这时候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自然作文起来得心应手。再比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中《咬文嚼字》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导入课文环节阶段,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等名句进行讨论,比如前一句的“泻”字能否换成别的字,第二句“敲”字有什么妙处?让学生先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基本感知了“咬文嚼字”在作品中的重要性,猜测课文会讲解什么内容,再与原文相对照来看,课堂讨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活动,采用这种活动作为课堂的导入,能紧紧地吸引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关于高中语文导入艺术的思考
好的课堂导入艺术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怏然。好的导入艺术不仅导入课堂内容,更重要的是导入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导入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当然,课堂导入的优劣不能用孤立的眼光来评价,不能单单就导入是否精彩到位来评价,而是要把他放到整节课甚至整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来,那些设计新颖的导入假如没有到达课堂教学的目的,或者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效果甚微,也不能算的好的导入,反之,那些对于优质完成课堂的教学目的导入即使设计简单,也是好的导入。
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的导入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迅速地集高中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堂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 于敏.高中语文的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2. 冯现东.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J].语文建设,2012(12).
3. 朱昕艳. 语文课堂“导入”行为研究———基于新课程优质教学的视[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 教学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放在语文教学中最为恰当不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导入是提高教学效率关键一步,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换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决定了一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
一、 当前语文课堂导入的存在的问题
(一)追求教学的完整。在一般的观摩示范课中,课堂导入环节也是评价课堂优劣的一部分,可见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却没有正确理解导入这环节,无论是激情开场白还是深情讲述,都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只是把它当做课堂教学完整的一部分,丝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否。
(二)求新出异。二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意引用一些街巷趣味,或者借用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求新出异,没有考虑到文本的内容,反而误导了学生。
(三)呆板僵硬。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不是介绍作品背景就是介绍作者,千篇一律,僵化呆板,毫无新意。
针对上述种种不尽人意的课堂导入方法,我结合多年在高中语文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几种课堂导入的艺术:
二、高中语文的艺术
(一)开门见山法。“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燥饰”这句话用在语文课堂导入中是最适当不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迅速又巧妙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以及拉近學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开门见山导入法主要的由教师一开始就点明课题,讲明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把学生有意识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方向,比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就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情景导入法。情景教学导入法在语文教学中历来都是一个常用的方法,新课程下,它更加受到推崇。他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或者实物演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阿房宫赋》这一篇古文的时候,先放古筝曲,营造一种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氛围,让学生对阿房宫展开无限的想象。
(三)质疑导入法。“学贵有疑”,有疑问才能推动学生继续往前探索,“疑”是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相冲突,引发的一系列心理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教学高中一年级语文《物种起源》这篇课文的时候,设疑问个学生思考:马克思说过《物种起源》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恩格斯说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为什么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都给这两本刊物那么高的评价,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一连串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冲动。
(四)活动导入法。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手段,通过活动,学生的主动性被焕发,内心处于兴奋阶段,这个时候导入新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基于活动的语文导入法就是就是以学生的课堂展示和课堂交流来进行,比如,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话语不用多,但是课堂气氛却异常地活跃。
比如体验式作文课堂的导入如果采用活动法来导入就非常恰当,比如在作文课《我的家乡》,即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的一些图片文字,然后分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写作,这时候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自然作文起来得心应手。再比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中《咬文嚼字》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导入课文环节阶段,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等名句进行讨论,比如前一句的“泻”字能否换成别的字,第二句“敲”字有什么妙处?让学生先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基本感知了“咬文嚼字”在作品中的重要性,猜测课文会讲解什么内容,再与原文相对照来看,课堂讨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活动,采用这种活动作为课堂的导入,能紧紧地吸引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关于高中语文导入艺术的思考
好的课堂导入艺术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怏然。好的导入艺术不仅导入课堂内容,更重要的是导入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课堂导入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当然,课堂导入的优劣不能用孤立的眼光来评价,不能单单就导入是否精彩到位来评价,而是要把他放到整节课甚至整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来,那些设计新颖的导入假如没有到达课堂教学的目的,或者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效果甚微,也不能算的好的导入,反之,那些对于优质完成课堂的教学目的导入即使设计简单,也是好的导入。
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的导入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迅速地集高中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堂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 于敏.高中语文的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2. 冯现东.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唤醒策略[J].语文建设,2012(12).
3. 朱昕艳. 语文课堂“导入”行为研究———基于新课程优质教学的视[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