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优秀的“导课”辞,是一堂优质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导课”辞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设计:抓住历史背景;利用当地资源;紧扣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导课辞 历史背景 当地资源 学生心灵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形成系统的、宽阔的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之所在。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有个良好的开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深有体会,设计优秀的“导课”辞,既能轻松走入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引导”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们必备的法宝,只有拥有这门艺术,学生兴奋点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导课”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极少的时间分量,利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但是它又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能使学生以高昂的激情去参与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整篇课文的主旨,能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也能打下感悟课文的良基。
“导课”在教学中起着如此重用,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课文的“导课”?怎样设计“导课”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所感悟,下面就谈谈有关的看法。
一、“导课”要抓住课文的历史背景
有的课文,只要在“导课”中穿插着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事实的历史背景,就能在学生心目中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比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课文《开国大典》时,要设计“导课”辞,就必须考虑到课文所写事实的历史背景,如果在“导课”中介绍了共产党为了革命而艰辛奋战了28年的历史,穿插了旧中国人民群众的黑暗生活及穷苦 ,再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意味着什么,这便使学生更易理解开国大典时参加典礼的30万人民的那般激情之所在。
所以,我在教学《开国大典》时,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1949年之前,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人民过着穷苦的生活,日军在我国烧杀抢掠,国民政府对人民生活漠不关心。国内外黑暗势力使人民家破人亡,无家可归。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个为无产阶级撑腰的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在她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日新月异,人民新生活的到来即日可待,经过了28年的奋战,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迎来了人民新生活,曾经艰苦奋斗的革命者走进了创建新中国的喜庆的日子,他们是多么高兴!是多么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吧!
同时在导课的过程中播放事先收集的旧中国贫穷、落后、压迫的相关画面。在学生了解了建国之前的历史背景后,他们便有十足的欲望去感悟开国的盛大典礼场面是如何的壮观,也更容易理解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那不一般的激情。
二、“导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描写景观的课文或者描写某种特产的课文,有部分课文内容往往是当地不存在而学生很陌生的东西。所以,本来是写实的课文,在学生心目中却比较抽象化。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把当地有关的资源揉和在“导课”中,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新课,在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下觉悟新知,那会收到异样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时,便尝试了这种举措,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说到桂林山水,学生根本就没有哪个去过,尽管有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还是给学生一种“悬”的感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妙句,难以置信那神话般的描写,在学生心中始终是个抽象的“仙景”。如果在“导课”中插入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或是本地与之相似的风景区,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便知其中的“本味”,也易于主动接受作者的心情及课文主旨。在教学的需要下,本人分析了本地现有的资源: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处于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有多数同学去过普者黑风景区,而且普者黑风景区与桂林山水同属喀斯特地貌,有一定的共同点。这是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之特点的有利基础。根据这些条件,结合课文分析的需要,笔者设计了如下课文“导语”: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去散步时,喜欢去大河边还是去小河边?
生:(齐)小河。
师:为什么?
生:小河清澈/小河没有大河那噪声/小河没有大河那可怕的黄色!……
师:你们去过普者黑吗?
生:去过/没去过(少数)。
师:普者黑的水和小河相同的特色那就是安静、清澈,让人感到很优雅自在,普者黑的山呢又扣人心弦。所以故有“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之称。这种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同学们想一想,比普者黑更美的山水风光还有没有呢?当然有,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桂林山水,去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的美吧!(板书:桂林山水)
如此引导,教室里顿时激情飞扬,翻书声,感叹声汇集成一束束充满渴望的眼光射向刚刚板书后转身站稳的老师,等待着精彩的课堂。
三、“导课”要紧扣学生的心灵
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这是备课过程中的必要部分,而了解学生的心态则是这个部分的主体。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教学,是情感的培养过程。然而,要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就有必要把“导课导致学生心灵的深处,使之与作者有同感,使之与作者达成共性,这样便能更轻松地把学生引入作者的写作情网中。
笔者所任课的班级中,大多学生是住校生,他们那脆弱的、幼小的心灵怎能耐得住远离父母的考验呢?怎能不想他成长的那片故土呢?肯定是免不了的。虽然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但还是会给他们举目无亲的感觉。于是,便有了强烈的思亲之情、怀乡之感。于是,笔者在教学《泊船瓜州》和《游子吟》时,抓住了学生这个感情的火花不放,设计了以下“导课”:
我们身在他乡时,总会有种陌生的感觉,从而勾起缕缕孤寂,这种孤寂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自己处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虽然有朋友作陪,但总是弥补不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思念亲人的同时也勾起了家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身在他乡的孤独之感,就如同学们在学校里会想家一样。
这样,老师便在无意中使学生和作者建立起一座疏通情感的桥梁。使他们有了共同的感受,唤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声,为理解课文的主题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导课”应注意的问题
1.各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必须从课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根据教学课文的需要而进行设计。有的课文需要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有的课文需要从生活去引导,而有的课文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等等。有的言辞对课文的教学毫无促进作用,就不必牵强附会。不要一味追求华丽的言辞,而不顾课文教学的需要。
2.时间的合理利用
在“导课”中,还必须注意时间的合理利用,“导课”最长不宜超过5分钟,一般情况下,应追求尽量在3分钟内完成。
3.训练精彩的演讲技能
教师训练独到的演讲技巧,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还能明了地传达所讲的内容,便使“导课”更加精彩,达到理想的效果。另者,学生在那轻音、重音、抑扬顿挫的熏陶下,便能得到艺术的陶冶和学习的轻松感。
“导课”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少的时间,但它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课”辞是一堂优质课的坚实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前设计良好的“导课”辞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备课新思维》(吴永军执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说课、听课与评课》(周勇,赵宪宇执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新课程教学法》(张行涛,周卫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八寨中心校)
[关键词]导课辞 历史背景 当地资源 学生心灵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形成系统的、宽阔的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之所在。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有个良好的开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深有体会,设计优秀的“导课”辞,既能轻松走入课堂,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引导”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们必备的法宝,只有拥有这门艺术,学生兴奋点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导课”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极少的时间分量,利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但是它又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能使学生以高昂的激情去参与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整篇课文的主旨,能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也能打下感悟课文的良基。
“导课”在教学中起着如此重用,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课文的“导课”?怎样设计“导课”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所感悟,下面就谈谈有关的看法。
一、“导课”要抓住课文的历史背景
有的课文,只要在“导课”中穿插着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事实的历史背景,就能在学生心目中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比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课文《开国大典》时,要设计“导课”辞,就必须考虑到课文所写事实的历史背景,如果在“导课”中介绍了共产党为了革命而艰辛奋战了28年的历史,穿插了旧中国人民群众的黑暗生活及穷苦 ,再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意味着什么,这便使学生更易理解开国大典时参加典礼的30万人民的那般激情之所在。
所以,我在教学《开国大典》时,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1949年之前,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人民过着穷苦的生活,日军在我国烧杀抢掠,国民政府对人民生活漠不关心。国内外黑暗势力使人民家破人亡,无家可归。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个为无产阶级撑腰的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在她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日新月异,人民新生活的到来即日可待,经过了28年的奋战,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迎来了人民新生活,曾经艰苦奋斗的革命者走进了创建新中国的喜庆的日子,他们是多么高兴!是多么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吧!
同时在导课的过程中播放事先收集的旧中国贫穷、落后、压迫的相关画面。在学生了解了建国之前的历史背景后,他们便有十足的欲望去感悟开国的盛大典礼场面是如何的壮观,也更容易理解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那不一般的激情。
二、“导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描写景观的课文或者描写某种特产的课文,有部分课文内容往往是当地不存在而学生很陌生的东西。所以,本来是写实的课文,在学生心目中却比较抽象化。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把当地有关的资源揉和在“导课”中,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新课,在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下觉悟新知,那会收到异样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时,便尝试了这种举措,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说到桂林山水,学生根本就没有哪个去过,尽管有插图和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还是给学生一种“悬”的感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妙句,难以置信那神话般的描写,在学生心中始终是个抽象的“仙景”。如果在“导课”中插入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或是本地与之相似的风景区,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便知其中的“本味”,也易于主动接受作者的心情及课文主旨。在教学的需要下,本人分析了本地现有的资源: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处于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有多数同学去过普者黑风景区,而且普者黑风景区与桂林山水同属喀斯特地貌,有一定的共同点。这是让学生理解桂林山水之特点的有利基础。根据这些条件,结合课文分析的需要,笔者设计了如下课文“导语”: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去散步时,喜欢去大河边还是去小河边?
生:(齐)小河。
师:为什么?
生:小河清澈/小河没有大河那噪声/小河没有大河那可怕的黄色!……
师:你们去过普者黑吗?
生:去过/没去过(少数)。
师:普者黑的水和小河相同的特色那就是安静、清澈,让人感到很优雅自在,普者黑的山呢又扣人心弦。所以故有“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之称。这种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同学们想一想,比普者黑更美的山水风光还有没有呢?当然有,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桂林山水,去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的美吧!(板书:桂林山水)
如此引导,教室里顿时激情飞扬,翻书声,感叹声汇集成一束束充满渴望的眼光射向刚刚板书后转身站稳的老师,等待着精彩的课堂。
三、“导课”要紧扣学生的心灵
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这是备课过程中的必要部分,而了解学生的心态则是这个部分的主体。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教学,是情感的培养过程。然而,要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就有必要把“导课导致学生心灵的深处,使之与作者有同感,使之与作者达成共性,这样便能更轻松地把学生引入作者的写作情网中。
笔者所任课的班级中,大多学生是住校生,他们那脆弱的、幼小的心灵怎能耐得住远离父母的考验呢?怎能不想他成长的那片故土呢?肯定是免不了的。虽然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但还是会给他们举目无亲的感觉。于是,便有了强烈的思亲之情、怀乡之感。于是,笔者在教学《泊船瓜州》和《游子吟》时,抓住了学生这个感情的火花不放,设计了以下“导课”:
我们身在他乡时,总会有种陌生的感觉,从而勾起缕缕孤寂,这种孤寂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自己处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虽然有朋友作陪,但总是弥补不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思念亲人的同时也勾起了家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身在他乡的孤独之感,就如同学们在学校里会想家一样。
这样,老师便在无意中使学生和作者建立起一座疏通情感的桥梁。使他们有了共同的感受,唤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声,为理解课文的主题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导课”应注意的问题
1.各篇课文,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导课”时必须从课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根据教学课文的需要而进行设计。有的课文需要从它的历史背景出发,有的课文需要从生活去引导,而有的课文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等等。有的言辞对课文的教学毫无促进作用,就不必牵强附会。不要一味追求华丽的言辞,而不顾课文教学的需要。
2.时间的合理利用
在“导课”中,还必须注意时间的合理利用,“导课”最长不宜超过5分钟,一般情况下,应追求尽量在3分钟内完成。
3.训练精彩的演讲技能
教师训练独到的演讲技巧,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还能明了地传达所讲的内容,便使“导课”更加精彩,达到理想的效果。另者,学生在那轻音、重音、抑扬顿挫的熏陶下,便能得到艺术的陶冶和学习的轻松感。
“导课”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少的时间,但它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课”辞是一堂优质课的坚实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前设计良好的“导课”辞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备课新思维》(吴永军执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说课、听课与评课》(周勇,赵宪宇执行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新课程教学法》(张行涛,周卫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八寨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