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物,也是歷代天子的象徵,龍還有寓意中華兒女之意,逢新年或節慶日,澳門民間有舞龍行大運習俗。在澳門以龍命名的地名很多,如舊城區的聚龍里、聚龍舊社,都是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古老街道。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聚龍里並不是吉祥喜慶之地。
聚龍里
聚龍里,又名苦力圍,位於夜姆斜巷(崗頂斜路)一側的一段斜坡上。顧名思義,這里的龍,就是中華兒女之意,專指當年聚集此地等待遠赴他鄉的華人苦力。“豬仔”是當時對苦力的俗稱,“被人賣豬仔”,今天仍為港澳一特色生活用語。
19世紀末,中國國力衰落,中華民族淪為國際列強的欺淩對象,澳門亦淪為國際列強混雜的據點。1851年,一名澳門人和兩名法國人開始做起令人髲指的苦力貿易生意。當時的“苦力”,據說大都來自廣東和福建,年齡在18歲以上,簽了賣身契,必須赴國外勞動8年。出發前,他們就被關在現在的天通街、沙欄仔街附近的不同建築內。因為環境惡劣,不少若力還未上船已死去,即使有命上了船的,海上死亡之神亦奪去不少苦力的性命。到1871年,澳門已有5家從事人口販賣的公司,數萬名華人苦力經澳門賣到國外或南美洲種植園從事體力勞動,他們的身世悲慘,與奴隸無異,甚至連非洲黑奴都不如。澳門因此在國際上聲譽一落千丈。數年後,澳葡政府不得不禁止了這種慘絕人寰的苦力貿易。
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可能難以想像曾經發生在澳門的不堪人道的歷史,而百多年前的聚龍里作為反映那段黑暗歲月的見證者之一,而吸引著不少遊人前來緬懷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
若是沿著崗頂斜路向上攀行,正好可細心體會當年來自中國內陸的苦力在這里的生活條件是如何的艱苦!由遠及近地迎面而來的是,一堵黑色的斑駁外墻、一面中式牌樓書寫著黑色大字——聚龍里,似乎在向世人講述著昔日這里的故事。當年這裡就是被販賣的苦力進出“苦力圍”的必經之門吧?一座土地公社端坐門樓一側,似是守衛著大門,或許亦曾經看遍那些囚禁在陰暗小屋中苦力的絶望……
今日的聚龍里,歲月已洗滌盡昔日罪惡的蛛絲馬跡,留下來的是散落小巷的岭南式房屋遺址和其破舊的身影,相偎著數幢現代住宅樓房,過道泊满各式電單車,門窗外晾曬著萬國彩旗般的衣物,偶爾有不知從哪裡跳出來猫咪,盤在過道晒午後的太陽,還有不知从哪一戶民宅傳出的電視聲音,處處散發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
行走在這里,如同走過一段由中國近代邁向當今的時光機旅程,讓人感慨無限:這一處中國近代歷史的特殊遺址,至今仍舊是有序的生活社區,也成為居民的一片安寧小天地。徜徉其中,更是如同上了一堂活龍活現的近代澳門歷史課,從而倍加感恩和珍惜今日社會的富足生活……
聚龍舊社
若說對聚龍里有一種輕觸歷史的恐懼感及勾起後人對澳門歷史黑暗歲月的回憶的話,那麼位於營地大街關前街附近的另一小巷──聚龍舊社,卻是昔日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博奕及對澳門仍然有控制權的歷史見證。
聚龍舊社,因巷內一古老土地廟──建於明朝的“聚龍公社”而得名,1869年正式命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在位置空間上,聚龍舊社距離清朝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的所在地——今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僅數步之遙。
關前街和關後街,澳門早期的中式古老歷史街道,今日卻因鋪設以各種波浪紋圖案的葡式石仔路,而令這里歐陸風情、中國風情各行其是,散發獨到的迷人風采,又因城市最初的肌理透徹的是傳統色彩的中式街道,特別是與關前正街相交的一道窄巷弄“聚龍公社”土地廟的保留,成為遊人尋尋覓覓中意外的惊喜。
今日,這間古老公社因依附在民宅之外墻下,其貌不揚,而不被人注意,一堵黃色的矮牆,配置一道東方式月門、一扇翠綠琉璃瓦窗花,因廟里一座樹立於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諭碑,碑文載有:“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戶民居甚密,日前延火延燒,皆由無備之故也……”記載了昔日這里的民風民情,而被澳門政府列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而加以保護,可惜因設有玻璃罩,而難以看請文字及感受諭碑的真實感。旁側是由街坊加設的土地公公婆婆塑像,無聲地靜立在方寸之間的一隅,見證著澳門小城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百年時光在凝固中消逝……
聚龍里
聚龍里,又名苦力圍,位於夜姆斜巷(崗頂斜路)一側的一段斜坡上。顧名思義,這里的龍,就是中華兒女之意,專指當年聚集此地等待遠赴他鄉的華人苦力。“豬仔”是當時對苦力的俗稱,“被人賣豬仔”,今天仍為港澳一特色生活用語。
19世紀末,中國國力衰落,中華民族淪為國際列強的欺淩對象,澳門亦淪為國際列強混雜的據點。1851年,一名澳門人和兩名法國人開始做起令人髲指的苦力貿易生意。當時的“苦力”,據說大都來自廣東和福建,年齡在18歲以上,簽了賣身契,必須赴國外勞動8年。出發前,他們就被關在現在的天通街、沙欄仔街附近的不同建築內。因為環境惡劣,不少若力還未上船已死去,即使有命上了船的,海上死亡之神亦奪去不少苦力的性命。到1871年,澳門已有5家從事人口販賣的公司,數萬名華人苦力經澳門賣到國外或南美洲種植園從事體力勞動,他們的身世悲慘,與奴隸無異,甚至連非洲黑奴都不如。澳門因此在國際上聲譽一落千丈。數年後,澳葡政府不得不禁止了這種慘絕人寰的苦力貿易。
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可能難以想像曾經發生在澳門的不堪人道的歷史,而百多年前的聚龍里作為反映那段黑暗歲月的見證者之一,而吸引著不少遊人前來緬懷這里曾經發生的故事……
若是沿著崗頂斜路向上攀行,正好可細心體會當年來自中國內陸的苦力在這里的生活條件是如何的艱苦!由遠及近地迎面而來的是,一堵黑色的斑駁外墻、一面中式牌樓書寫著黑色大字——聚龍里,似乎在向世人講述著昔日這里的故事。當年這裡就是被販賣的苦力進出“苦力圍”的必經之門吧?一座土地公社端坐門樓一側,似是守衛著大門,或許亦曾經看遍那些囚禁在陰暗小屋中苦力的絶望……
今日的聚龍里,歲月已洗滌盡昔日罪惡的蛛絲馬跡,留下來的是散落小巷的岭南式房屋遺址和其破舊的身影,相偎著數幢現代住宅樓房,過道泊满各式電單車,門窗外晾曬著萬國彩旗般的衣物,偶爾有不知從哪裡跳出來猫咪,盤在過道晒午後的太陽,還有不知从哪一戶民宅傳出的電視聲音,處處散發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氣息。
行走在這里,如同走過一段由中國近代邁向當今的時光機旅程,讓人感慨無限:這一處中國近代歷史的特殊遺址,至今仍舊是有序的生活社區,也成為居民的一片安寧小天地。徜徉其中,更是如同上了一堂活龍活現的近代澳門歷史課,從而倍加感恩和珍惜今日社會的富足生活……
聚龍舊社
若說對聚龍里有一種輕觸歷史的恐懼感及勾起後人對澳門歷史黑暗歲月的回憶的話,那麼位於營地大街關前街附近的另一小巷──聚龍舊社,卻是昔日清政府對西方列強博奕及對澳門仍然有控制權的歷史見證。
聚龍舊社,因巷內一古老土地廟──建於明朝的“聚龍公社”而得名,1869年正式命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在位置空間上,聚龍舊社距離清朝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的所在地——今關前街和關後街之間僅數步之遙。
關前街和關後街,澳門早期的中式古老歷史街道,今日卻因鋪設以各種波浪紋圖案的葡式石仔路,而令這里歐陸風情、中國風情各行其是,散發獨到的迷人風采,又因城市最初的肌理透徹的是傳統色彩的中式街道,特別是與關前正街相交的一道窄巷弄“聚龍公社”土地廟的保留,成為遊人尋尋覓覓中意外的惊喜。
今日,這間古老公社因依附在民宅之外墻下,其貌不揚,而不被人注意,一堵黃色的矮牆,配置一道東方式月門、一扇翠綠琉璃瓦窗花,因廟里一座樹立於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諭碑,碑文載有:“泗勝坊乃闔澳咽喉之地,兼近海隅,舖戶民居甚密,日前延火延燒,皆由無備之故也……”記載了昔日這里的民風民情,而被澳門政府列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而加以保護,可惜因設有玻璃罩,而難以看請文字及感受諭碑的真實感。旁側是由街坊加設的土地公公婆婆塑像,無聲地靜立在方寸之間的一隅,見證著澳門小城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百年時光在凝固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