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时间,朋友棱几去京都参加Seminar workshop in Nagoya之后说了一段话,我非常感动,她说:“从钻研工艺到摆脱工艺,不要迷恋工艺本身,最后让你赞叹的还是审美创新品质。课程中,Mr.kuno 坦言自己是在和top designers 探索合作的过程中一点点精进手艺创作,他的染坊合作过三宅一生、山本耀司、45R、川久保玲等。日本人非常团结,shibori (国际语言称之为‘绞缬’,可以简单理解为轧染)俨然已是一个产业,分工合作,各成风格。手艺的传承不是神秘的祖传秘籍,而是提炼后的精准实验,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后,一代胜过一代。”
是的,审美和创新都是站在工艺之上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蓝莓染色工艺,我翻看了许多关于植物染的古籍,可终究遍寻不得“蓝莓染”的相关内容,只好请教食品专业的研究生杨树。杨树从蓝莓植物色素提取方面给了我许多指导,另外关于冷染、热染以及绞缬问题,我又请教了金泽纺织班的Florrie、胡燕、Eden、白略、棱几、知是几位同学,并邀请了本儒工作室的主染张煦林一起实验蓝莓染色。都说日本人团结,而事实上近几天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我一直受到各行各业伙伴们的帮助,这些实验和体验让我切身感受着中国人的团结。只有知识不再神秘,我们才能早日不再迷恋工艺本身。
关于温度——冷染or热染?
我所了解的草木染中,除了蓝靛染和柿子染是冷染,其他植物都需依靠高温或者高浓度酒精提炼色素。那么蓝莓染究竟是冷染还是热染?翻阅染织类书籍报告,都没有解答,我只有在类似的桑葚和葡萄皮中寻找答案。Eden和我分享,她用葡萄皮染色的时候,一般使用40℃以下的水恒温浸煮,这样得到的色素牢度更高。杨树则从食品学角度考量,总结出得到稳定的蓝莓色素的三个关键点:(1)尽量染成红色的,红色比其他颜色稳定。(2)对于蓝莓花青素来说,在热水中也比较稳定,可以用热水提取。(3)染色的水里加点蔗糖和柠檬水,可以得到更稳定的颜色。
到了实验最后,Florrie说在《Eco print》书中提及:“蓝莓置于冰箱存放,染前取出,布料在染液中浸泡至少三日,整个过程都在冰箱中会更好。”当然这是后话。
刚拿到果子时,我先尝试了冷染,将榨汁机榨出来的汁液冷染布料,结果只出现了超淡的粉红色。此次冷染之后我进行了反思:榨出的果汁大部分是果肉的汁液,里面含有的花青素非常少,而蓝莓和葡萄很像,它们的花青素都在皮上。由于耐心不足,之后我进行的大多是热染实验,因为事实证明,热染比冷染的颜色更深、更牢——当然,也不确定这是不是我鼠目寸光。
在热染实验中,蓝莓入水煮开30分钟,滤掉软烂的果泥后,便是鲜红的液体。煮蓝莓果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满院子果香四溢,蜜蜂也会嗡嗡地如约而至。趁高温将植物滤除,染液倒入布料中,再点火烧开30分钟,不要急于将布料捞出,而是让它慢慢放凉,冷却的过程中,色素会慢慢抓住布料纤维,有效地附着在布料上。
煮前、煮中、煮后,都可以添加媒染剂,以确保色牢度更高。
关于蓝莓色卡
草木染液,一种有生命的活性物质,发色变化多样:温度、时间、质地、染液比、媒染剂、染次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在染色前,必须用同一织物进行试染,否则,难以取得预想的颜色。
我和助手闻静运用棉、麻、丝、毛并变换不同染液比、媒染剂,尽量多次试染后,得到了一些微妙的色彩变化。
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红加蓝又呈现不同程度的紫色。
我曾经最得意的,是一块夹缬作品。那块布料用碱液浸泡很久后热染,夹住的部分呈现出非常美的蓝色和紫色叠加,是出乎意料的效果,从中能感受到奇妙自然与我的呼应。只是它存放一段时间后,蓝色部分淡化了许多,正如杨树所言,还是红色素更加稳定。
我在备忘录里写下:“褪色就褪色,植物枯荣的常态。”我忘了这是自己受了刺激,还是朋友安慰的赠言。
关于固色剂,真的有天然的吗
因为色牢度的问题,“植物染”成了纸老虎,为了固色,人们想尽办法:食盐、有机物,统统拿来。化学专业的杨阳总跳出来推荐我使用无醛固色剂,这种固色剂是聚醚与环氧氯丙烷缩合而成的,内衣染色都用,而且无危害。我追问杨阳为什么无危害,它会消失吗?杨阳说国际通用这种无醛固色剂,它的原理就是残留物固色。
虽然在科学上说它无害,但是并非来自天然。于是我心心念念地来到海边,通过海水漂洗,尝试提高色牢度。海水拍打着岸边,我和闻静兴奋地漂洗着我们染好的布,结果又一次令我惊叹:不知道海水里的什么物质让布料蓝色加重了。漂洗时间越长,颜色越蓝,最后甚至呈现藏青色。
经海水洗过的蓝莓染,水洗不掉色。
不禁再次感慨于自然界已经给予我们生活的所有材料,科技和自然总有办法更好地合作,留一片干净的土地、健康的种子、自然的颜色,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应探索的事情。
是的,审美和创新都是站在工艺之上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蓝莓染色工艺,我翻看了许多关于植物染的古籍,可终究遍寻不得“蓝莓染”的相关内容,只好请教食品专业的研究生杨树。杨树从蓝莓植物色素提取方面给了我许多指导,另外关于冷染、热染以及绞缬问题,我又请教了金泽纺织班的Florrie、胡燕、Eden、白略、棱几、知是几位同学,并邀请了本儒工作室的主染张煦林一起实验蓝莓染色。都说日本人团结,而事实上近几天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各种实验,我一直受到各行各业伙伴们的帮助,这些实验和体验让我切身感受着中国人的团结。只有知识不再神秘,我们才能早日不再迷恋工艺本身。
关于温度——冷染or热染?
我所了解的草木染中,除了蓝靛染和柿子染是冷染,其他植物都需依靠高温或者高浓度酒精提炼色素。那么蓝莓染究竟是冷染还是热染?翻阅染织类书籍报告,都没有解答,我只有在类似的桑葚和葡萄皮中寻找答案。Eden和我分享,她用葡萄皮染色的时候,一般使用40℃以下的水恒温浸煮,这样得到的色素牢度更高。杨树则从食品学角度考量,总结出得到稳定的蓝莓色素的三个关键点:(1)尽量染成红色的,红色比其他颜色稳定。(2)对于蓝莓花青素来说,在热水中也比较稳定,可以用热水提取。(3)染色的水里加点蔗糖和柠檬水,可以得到更稳定的颜色。
到了实验最后,Florrie说在《Eco print》书中提及:“蓝莓置于冰箱存放,染前取出,布料在染液中浸泡至少三日,整个过程都在冰箱中会更好。”当然这是后话。
刚拿到果子时,我先尝试了冷染,将榨汁机榨出来的汁液冷染布料,结果只出现了超淡的粉红色。此次冷染之后我进行了反思:榨出的果汁大部分是果肉的汁液,里面含有的花青素非常少,而蓝莓和葡萄很像,它们的花青素都在皮上。由于耐心不足,之后我进行的大多是热染实验,因为事实证明,热染比冷染的颜色更深、更牢——当然,也不确定这是不是我鼠目寸光。
在热染实验中,蓝莓入水煮开30分钟,滤掉软烂的果泥后,便是鲜红的液体。煮蓝莓果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满院子果香四溢,蜜蜂也会嗡嗡地如约而至。趁高温将植物滤除,染液倒入布料中,再点火烧开30分钟,不要急于将布料捞出,而是让它慢慢放凉,冷却的过程中,色素会慢慢抓住布料纤维,有效地附着在布料上。
煮前、煮中、煮后,都可以添加媒染剂,以确保色牢度更高。
关于蓝莓色卡
草木染液,一种有生命的活性物质,发色变化多样:温度、时间、质地、染液比、媒染剂、染次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在染色前,必须用同一织物进行试染,否则,难以取得预想的颜色。
我和助手闻静运用棉、麻、丝、毛并变换不同染液比、媒染剂,尽量多次试染后,得到了一些微妙的色彩变化。
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红加蓝又呈现不同程度的紫色。
我曾经最得意的,是一块夹缬作品。那块布料用碱液浸泡很久后热染,夹住的部分呈现出非常美的蓝色和紫色叠加,是出乎意料的效果,从中能感受到奇妙自然与我的呼应。只是它存放一段时间后,蓝色部分淡化了许多,正如杨树所言,还是红色素更加稳定。
我在备忘录里写下:“褪色就褪色,植物枯荣的常态。”我忘了这是自己受了刺激,还是朋友安慰的赠言。
关于固色剂,真的有天然的吗
因为色牢度的问题,“植物染”成了纸老虎,为了固色,人们想尽办法:食盐、有机物,统统拿来。化学专业的杨阳总跳出来推荐我使用无醛固色剂,这种固色剂是聚醚与环氧氯丙烷缩合而成的,内衣染色都用,而且无危害。我追问杨阳为什么无危害,它会消失吗?杨阳说国际通用这种无醛固色剂,它的原理就是残留物固色。
虽然在科学上说它无害,但是并非来自天然。于是我心心念念地来到海边,通过海水漂洗,尝试提高色牢度。海水拍打着岸边,我和闻静兴奋地漂洗着我们染好的布,结果又一次令我惊叹:不知道海水里的什么物质让布料蓝色加重了。漂洗时间越长,颜色越蓝,最后甚至呈现藏青色。
经海水洗过的蓝莓染,水洗不掉色。
不禁再次感慨于自然界已经给予我们生活的所有材料,科技和自然总有办法更好地合作,留一片干净的土地、健康的种子、自然的颜色,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应探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