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 设计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客观评估,以大学生的反馈进行主观评估。结果 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后测得分明显低于前测得分(P<0.001),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偏执6个因子上后测与前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让他们积极地评价自我,积极地面对人生,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大学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江西中医学院全体学生自由选择本课程,最后确定40人参加本课程的学习,其中男生19名,女生21名,大一学生24人,大二学生14人,大三学生2人。剔除缺课两次以上学生4人,无效问卷3人,最后有效研究对象为33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8人,大一学生19人,大二学生12人,大三学生2人,平均年龄(20.21±0.99)岁。
1.2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CMI)[1]。症状自评量表含有90个项目。共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即0没有、1很轻、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康奈尔医学指数全问卷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A-R)排序,共有195个问题。问卷涉及四方面内容:①躯体症状;②家族史和既往史;③一般健康和习惯;④精神症状。男女问卷除生殖系统的有关问题不同外,其它内容完全相同。其中M-R部分有51个项目,是关于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因此本量表只取总分及M-R部分得分进行统计处理。每一项目均为两级回答。凡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记0分。
1.3实验研究过程
1.3.1前测在第一次积极心理学课程初始,对自愿选择本课程的学生采用SCL-90和CMI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问卷当场收回,并及时进行问卷登统。
1.3.2课程设计[2]积极心理学简介、幸福与快乐、爱、自信、潜能、乐观与幽默、创新思维、希望、宽容及感恩、积极地自我暗示、积极地面对挫折。授课主要内容[3]分三块:1、对过去——感恩、快乐;对现在——幸福、知足、仁爱、自信;对将来——志气、乐观、勇敢。围绕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直面人生和笑面人生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增强可操作性,避免纯理论和说教模式。
1.3.3后测在最后一次课程快结束时,要求所有学生再次填写SCL-90及CMI两份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同时要求学生课程结束后写一份心得体会。所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整理与统计。
2结果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将SCL-90与CMI两份量表的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经过12次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后测明显低于前测(t=4.21,p<0.001),说明上完本课程后,33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对SCL-90各因子前后测进行比较后,33名大学生在躯体化(t=2.44,p<0.05)、强迫(t=2.43,p<0.05)、人际关系敏感(t=3.03,p<0.01)、抑郁(t=4.50,p<0.001)、焦虑(t=2.07,p<0.05)及偏执(t=2.26,p<0.05)6个因子上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说明33名大学生在上过积极心理学课程后,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及偏执6个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由结果可知,经过12次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33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综合前后测数据统计情况,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0,31-35.
[2]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美)Alan Carr著.郑雪等译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实际/[德]N佩赛施基安著:白锡堃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
作者简介:
杨亚云,(1980.1-),硕士研究生,江西中医学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大学生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江西中医学院全体学生自由选择本课程,最后确定40人参加本课程的学习,其中男生19名,女生21名,大一学生24人,大二学生14人,大三学生2人。剔除缺课两次以上学生4人,无效问卷3人,最后有效研究对象为33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8人,大一学生19人,大二学生12人,大三学生2人,平均年龄(20.21±0.99)岁。
1.2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CMI)[1]。症状自评量表含有90个项目。共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即0没有、1很轻、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分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康奈尔医学指数全问卷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A-R)排序,共有195个问题。问卷涉及四方面内容:①躯体症状;②家族史和既往史;③一般健康和习惯;④精神症状。男女问卷除生殖系统的有关问题不同外,其它内容完全相同。其中M-R部分有51个项目,是关于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因此本量表只取总分及M-R部分得分进行统计处理。每一项目均为两级回答。凡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记0分。
1.3实验研究过程
1.3.1前测在第一次积极心理学课程初始,对自愿选择本课程的学生采用SCL-90和CMI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问卷当场收回,并及时进行问卷登统。
1.3.2课程设计[2]积极心理学简介、幸福与快乐、爱、自信、潜能、乐观与幽默、创新思维、希望、宽容及感恩、积极地自我暗示、积极地面对挫折。授课主要内容[3]分三块:1、对过去——感恩、快乐;对现在——幸福、知足、仁爱、自信;对将来——志气、乐观、勇敢。围绕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直面人生和笑面人生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增强可操作性,避免纯理论和说教模式。
1.3.3后测在最后一次课程快结束时,要求所有学生再次填写SCL-90及CMI两份问卷,问卷当场收回。同时要求学生课程结束后写一份心得体会。所得问卷数据采用SPSS 15.0进行整理与统计。
2结果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比较将SCL-90与CMI两份量表的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经过12次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后测明显低于前测(t=4.21,p<0.001),说明上完本课程后,33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同时,对SCL-90各因子前后测进行比较后,33名大学生在躯体化(t=2.44,p<0.05)、强迫(t=2.43,p<0.05)、人际关系敏感(t=3.03,p<0.01)、抑郁(t=4.50,p<0.001)、焦虑(t=2.07,p<0.05)及偏执(t=2.26,p<0.05)6个因子上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说明33名大学生在上过积极心理学课程后,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及偏执6个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这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由结果可知,经过12次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33名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综合前后测数据统计情况,说明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5-30,31-35.
[2]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美)Alan Carr著.郑雪等译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实际/[德]N佩赛施基安著:白锡堃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
作者简介:
杨亚云,(1980.1-),硕士研究生,江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