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宁要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的转变,不能脱离制造业单纯地发展服务业,应加大对知识和科技的投入,加深与制造业的互动,在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不断深化发展。文章论述了世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業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003-02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石化、冶金、机电装备是辽宁省的工业支柱,计算机软件制造业和新型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向工业化中后期升级转换已经成为辽宁省向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趋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的转变的突破口,但不能脱离制造业单纯地发展服务业,应加大对知识和科技的投入,加深与制造业的互动,在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不断深化发展。要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突破和经济增长点。
一、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与制造业互动的趋势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在近10年间,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的投入发生了变化: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和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已经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通信产品。同时,某些信息产品也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信和家电产品;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像以往那样通过提供某种产品而在市场上占据主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已经很难出现,许多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要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近几年来,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全球500强企业中,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比例数已经达到56%,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扩大。
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互发展关系
(一)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融合
产业活动中服务业比重在逐步上升,附加价值在不断提高,而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在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企业服务活动外置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生产服务业的支撑。因此,在着力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组织和经营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过去那种单一的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主体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紧密的互助发展。制造业形成的集群优势为物流、科研设计、中介咨询、法律、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先进的制造业提供了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二)从产业转型的需求看,生产服务业可协助制造业
知识经济时代强调技术与知识的创造、流通与应用,因此,企业将面临有价的知识与信息商品化的挑战。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协助制造业改善企业工艺流程,快速响应市场供需;制造业能够借助服务技术的研发扩大市场和强化竞争力,并将部分价值链活动以外包方式交由生产性服务业加以处理及整合,构造高附加价值的生产体系。
(三)从生产发展顺序看,制造业的发展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只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才能分流到服务业,而收入水平的增加使人们有条件去满足个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工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和技术支持。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短中期内辽宁还不具备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当前应当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及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对策
从规模上看,2008年,辽宁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03.07亿元,增长17.5%。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加深,工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却逆势上扬,前五个月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87.52亿元,增长18.1%。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就意味着辽宁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6603亿元以上。因此,辽宁省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将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辽宁省应该以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石化、电子机械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的投入,促进辽宁省重装机械、石化设备、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与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一)完善税收体制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供条件
应适当调整服务业中的传统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分配比例。对生产性服务业适当降低其营业税率等相关税收比例,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狭义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设备制造的制造业领域和从事计算、测试、试验、化验、设计、制图、测绘、勘探(不包括航空勘探、钻井勘探、打井勘探、爆破勘探)、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如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开展以研发为目的的活动时可以适当减免相应的税收,通过这类税收政策的引导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合发展。
(二)有选择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具体行业较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研究开发、科技支持服务等有利于增强创新环境,而信息、物流等服务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要根据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状况等有选择地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地区政策,如税收、规制、环保政策等应集中在地区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上,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对当地制造业结构变化较为敏感的,在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能够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三)加强产业关联,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模式
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要加快实行“主辅分离”,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从而衍生或吸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群的形成,实现两者“群对群”的最佳互动模式。辽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要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将工业的市场竞争的重心由技术和产品向应用和服务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活动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依靠研发、产品设计、物流、技术支持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同时,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四)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应紧紧抓住当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快制定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市场集中度,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是转变科技投入结构,实现科技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力度,激励制造业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注重培养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三是鼓励省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提升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四是加强与完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供知识平台;五是促进现有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整合,形成政策引导、学研支撑、核心产业主导、基础设施配置完善的“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东安,杨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韩国现代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1).
[2]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2).
[3]蓝庆新.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趋势[J].天府新论,2009,(1).
[4]王必锋,王海兰,张广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简介:张秀芬 (1960-),女,辽宁辽阳人,辽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等。
关键词: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業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003-02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石化、冶金、机电装备是辽宁省的工业支柱,计算机软件制造业和新型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向工业化中后期升级转换已经成为辽宁省向现代化转型的基本趋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渐向服务主导的转变的突破口,但不能脱离制造业单纯地发展服务业,应加大对知识和科技的投入,加深与制造业的互动,在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中不断深化发展。要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寻求新的突破和经济增长点。
一、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与制造业互动的趋势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以及制造业部门的功能日趋服务化。在近10年间,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的投入发生了变化: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和某些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已经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通信产品。同时,某些信息产品也可以像制造业一样进行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该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信和家电产品;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像以往那样通过提供某种产品而在市场上占据主动、获得大量利润的情况已经很难出现,许多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要保持企业原有高额的利润率,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近几年来,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全球500强企业中,从事服务业的企业比例数已经达到56%,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扩大。
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互发展关系
(一)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融合
产业活动中服务业比重在逐步上升,附加价值在不断提高,而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在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企业服务活动外置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生产服务业的支撑。因此,在着力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组织和经营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过去那种单一的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主体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紧密的互助发展。制造业形成的集群优势为物流、科研设计、中介咨询、法律、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先进的制造业提供了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二)从产业转型的需求看,生产服务业可协助制造业
知识经济时代强调技术与知识的创造、流通与应用,因此,企业将面临有价的知识与信息商品化的挑战。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协助制造业改善企业工艺流程,快速响应市场供需;制造业能够借助服务技术的研发扩大市场和强化竞争力,并将部分价值链活动以外包方式交由生产性服务业加以处理及整合,构造高附加价值的生产体系。
(三)从生产发展顺序看,制造业的发展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只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才能分流到服务业,而收入水平的增加使人们有条件去满足个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工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和技术支持。考虑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短中期内辽宁还不具备全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当前应当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及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对策
从规模上看,2008年,辽宁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03.07亿元,增长17.5%。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加深,工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却逆势上扬,前五个月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87.52亿元,增长18.1%。按照全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就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就意味着辽宁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在6603亿元以上。因此,辽宁省较强的制造业实力不仅是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而且也将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辽宁省应该以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石化、电子机械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的投入,促进辽宁省重装机械、石化设备、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与信息、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一)完善税收体制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提供条件
应适当调整服务业中的传统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分配比例。对生产性服务业适当降低其营业税率等相关税收比例,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狭义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设备制造的制造业领域和从事计算、测试、试验、化验、设计、制图、测绘、勘探(不包括航空勘探、钻井勘探、打井勘探、爆破勘探)、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如果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开展以研发为目的的活动时可以适当减免相应的税收,通过这类税收政策的引导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合发展。
(二)有选择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的具体行业较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研究开发、科技支持服务等有利于增强创新环境,而信息、物流等服务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要根据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企业状况等有选择地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地区政策,如税收、规制、环保政策等应集中在地区有增长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上,这些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对当地制造业结构变化较为敏感的,在制造业快速发展时期能够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三)加强产业关联,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模式
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要加快实行“主辅分离”,推进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从而衍生或吸引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群的形成,实现两者“群对群”的最佳互动模式。辽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要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将工业的市场竞争的重心由技术和产品向应用和服务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活动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依靠研发、产品设计、物流、技术支持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同时,应积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四)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应紧紧抓住当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快制定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市场集中度,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一是转变科技投入结构,实现科技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力度,激励制造业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注重培养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三是鼓励省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有利条件,提升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四是加强与完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供知识平台;五是促进现有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整合,形成政策引导、学研支撑、核心产业主导、基础设施配置完善的“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东安,杨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韩国现代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9,(1).
[2]郭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2).
[3]蓝庆新.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及趋势[J].天府新论,2009,(1).
[4]王必锋,王海兰,张广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简介:张秀芬 (1960-),女,辽宁辽阳人,辽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