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生物 探究 引题 点拨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一、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自主探究则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景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的、实用的、联系学生背景知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最根本的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切入口,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二、引导点拨,实验探究
新教材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创新等能力都会得到发展。通过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探优势,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而教师只需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引导、点拨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以往问题的解答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被动地接受得出的结论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复制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这种把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的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又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四、联系实际,引申探究
新教材体现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生物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生物科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现有的用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提倡的所谓“生物实验家庭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还比较少,适当采取社会实践探究对其成长过程有推动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构建知识,而且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对某医院医疗垃圾的处理和排放进行调查,对大型商场中央空调系统的微生物调查等等。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进行提炼整合,同时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的引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不了,但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
探究式课堂教学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獲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 探究 引题 点拨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一、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引人入胜,要能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自主探究则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景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的、实用的、联系学生背景知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最根本的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切入口,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二、引导点拨,实验探究
新教材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创新等能力都会得到发展。通过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学探优势,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而教师只需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引导、点拨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以往问题的解答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被动地接受得出的结论后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复制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边学边探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合作,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合作探究。这种把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的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又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四、联系实际,引申探究
新教材体现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生物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的认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生物科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中现有的用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提倡的所谓“生物实验家庭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另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还比较少,适当采取社会实践探究对其成长过程有推动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构建知识,而且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对某医院医疗垃圾的处理和排放进行调查,对大型商场中央空调系统的微生物调查等等。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以问题解决活动为基础,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进行提炼整合,同时对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的引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不了,但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
探究式课堂教学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獲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