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好机遇,也是一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大胆改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愉快,诗文,实施,辩论,时事,多媒体,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诉诸语言的艺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阐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地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所以,要求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是大家熟悉的,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的导入中,我经常会用大家熟悉的歌曲。比如:在讲到高二哲学《事物是变化发展》一节时,我就播放了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好多会唱的同学跟着唱了起来。听过歌曲,我把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的歌词挑了出来问学生说明了什么?好多同学都可以回答出来——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巧妙地運用诗文、格言、俗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多诗句、成语、格言、谚语和俗语言简意赅,往往有深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蕴涵其中,古今传诵不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文佳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成语格言;“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的谚语、俗语;“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的贺春楹联等等,都有很强的说理性。将这些材料引入政治课堂,能使政治课平添不少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恰当运用这些材料,能深入浅出的说明相关政治道理,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课堂辩论、激发兴趣
这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好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个性日益鲜明,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总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讨论法和辩论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精神斗志,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高一学习有关中国加入WTO的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加入WTO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高二时组织学生讨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重要还是外因重要?高三时组织学生讨论,权大还是法大?等等。效果很好,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畅所欲言,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其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五、巧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这与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广播、电视、报刊,特别是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特点是:1、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2、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直接表现各种事物;3、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高一“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内容时,漂亮的画面,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具有一种新鲜感,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既学到知识,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努力地学习、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 中国期刊网 2004,8.
[2] 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延边学院学报2008.3
[3] 秦刚天.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与教育.信天学院学报 2005,3.
关键词:愉快,诗文,实施,辩论,时事,多媒体,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诉诸语言的艺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阐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地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所以,要求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是大家熟悉的,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的导入中,我经常会用大家熟悉的歌曲。比如:在讲到高二哲学《事物是变化发展》一节时,我就播放了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好多会唱的同学跟着唱了起来。听过歌曲,我把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的歌词挑了出来问学生说明了什么?好多同学都可以回答出来——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巧妙地運用诗文、格言、俗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多诗句、成语、格言、谚语和俗语言简意赅,往往有深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蕴涵其中,古今传诵不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文佳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成语格言;“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的谚语、俗语;“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的贺春楹联等等,都有很强的说理性。将这些材料引入政治课堂,能使政治课平添不少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恰当运用这些材料,能深入浅出的说明相关政治道理,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课堂辩论、激发兴趣
这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好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个性日益鲜明,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总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讨论法和辩论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精神斗志,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高一学习有关中国加入WTO的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加入WTO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高二时组织学生讨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重要还是外因重要?高三时组织学生讨论,权大还是法大?等等。效果很好,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畅所欲言,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其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五、巧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这与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广播、电视、报刊,特别是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特点是:1、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2、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直接表现各种事物;3、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高一“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内容时,漂亮的画面,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具有一种新鲜感,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既学到知识,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努力地学习、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 中国期刊网 2004,8.
[2] 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延边学院学报2008.3
[3] 秦刚天.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与教育.信天学院学报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