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英语测试机制,对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考察甚微,对英语教学情况的反馈不够准确,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改进外语考试机制,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急需进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英语;考试机制;教学质量;测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11-02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但考试确是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对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目前的英语测试机制对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考察甚微,对英语教学情况的反馈不够准确,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为探究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我们首先关注英语测试的发展。
一、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时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单项测试模式一直是语言考试的主流。这一时期,考试突出强调评分的客观性,测量学家为此精心设计了单项选择题,用来考查考生的各种语言能力。70年代后期,语言学家Carroll认为单项测试的主要缺陷是一次仅测量一个语言点,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他建议考试的重点应该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应该是各种语言要素。
与此同时,随着语言教学理论从重视语言要素的掌握到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一个人进行语言交际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须具备语言本身以外的社会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Mundy拓展了这一观点,指出所教授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Van Ek在他的《入门阶段》一书中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对交际法在课堂教学和试卷设计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语言教学开始从偏重语言结构向偏重交际情景与交际任务转变,语言测试也随之提出了材料真实性的要求,同时开始从单项测试模式转向重视某一特殊语言情景下的测试任务。
随着语言教学和理论的发展,我国英语考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首推高考英语改革。高考英语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从命题导向与改革力度(包括对试卷结构的调整)的角度看,高考英语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2.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3.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整个高考英语的改革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向上,即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由改革NMET形式转向改革NMET内容;由侧重高校选拔人才转向侧重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正如周远清所说,“当前,我们改革的着眼点要更多地直接地放在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上,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精神。”[1]
二、考试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1.对平时成绩和管理进行改革。
以前,我们只是注重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课下和课外活动不甚了解。现在,我们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将每班的学生划分4~6人的学习小组,由小组带头人对自己的组员进行监督和管理。课下,每个小组进行的活动,包括参加英语角、到图书馆学习、看英语电影等等都记录下来,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课后复习的内容也要记录下来。这样,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课上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提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小组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样不仅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全体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这种透明的公开考核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是合理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2.对期末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活动,听、说、读、写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废。因此,在考试形式上我们增加了口语考试。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种语言工具。口语是英语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口语能力不是学生语言的个别能力,而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听力、语体、外国文化知识、反应能力和口语流畅程度等多种知识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但由于口试实施起来受到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所以许多英语考试都没有进行过口语测试。连全国的英语能力测试,包括四、六级考试和AB级能力测试,也是近两年才刚刚加设了口语考试,而且还是要求试卷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行。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英语考试机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英语包括听、说、读、写综合知识与技能,测试也应该全面兼顾,因此,增设英语口语考试是必要和必然的。我们克服了现实困难,做了如下尝试:
将听说技能的训练融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在学期考核中有明确的要求。通过综合学生的平时课上出勤率、是否积极地参与课堂语言活动、课下的学习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主动参加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次数、期末考试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给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即总评成绩。在考核形式上采用课上 课下;笔试 口试;主、客观题型相结合,不断加大主观试题分量的形式。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口试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分开记载,期末合并后为总评成绩。各项所占的比例为:
a.口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b.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出勤次数、新课预习情况、课上参与语言活动、课下小组英语自主活动情况、平时小测等项)。
c.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注重对学生课下学习和对听说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引导、督促学生尽早形成课后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提高他们对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表达能力的重视。而且每学期从始至终对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记录在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一目了然,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状态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正确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以其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有利于调动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更加自觉、有效地学习为宗旨。
1.完善外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以学生为对象的质量监控制度,而且要有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为对象的系统的评价体系。我校通过采用三级监控手段:校督导组与专家组、校园网络学生评价系统以及同行听课制度,能及时反馈和指导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可以全过程、多角度地监控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保证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2.重视过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教师通过学生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既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又是面向每个个人的。我们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机制,注重课堂教学,重视课外活动;强调从实际出发,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考试形式多样化,从多方面了解和考查学生的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深化高考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考试,2001,(1).
[2]曹军.大学英语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5).
[3]姜华.高职高专英语的测试评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5]Read, Charles,李庭芗等译.英语测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Hatch, 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关键词:英语;考试机制;教学质量;测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11-02
众所周知,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但考试确是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对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目前的英语测试机制对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考察甚微,对英语教学情况的反馈不够准确,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为探究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我们首先关注英语测试的发展。
一、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时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单项测试模式一直是语言考试的主流。这一时期,考试突出强调评分的客观性,测量学家为此精心设计了单项选择题,用来考查考生的各种语言能力。70年代后期,语言学家Carroll认为单项测试的主要缺陷是一次仅测量一个语言点,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他建议考试的重点应该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不应该是各种语言要素。
与此同时,随着语言教学理论从重视语言要素的掌握到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转变,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一个人进行语言交际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须具备语言本身以外的社会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Mundy拓展了这一观点,指出所教授的语言应该与学习者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Van Ek在他的《入门阶段》一书中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对交际法在课堂教学和试卷设计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语言教学开始从偏重语言结构向偏重交际情景与交际任务转变,语言测试也随之提出了材料真实性的要求,同时开始从单项测试模式转向重视某一特殊语言情景下的测试任务。
随着语言教学和理论的发展,我国英语考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首推高考英语改革。高考英语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从命题导向与改革力度(包括对试卷结构的调整)的角度看,高考英语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2.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3.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整个高考英语的改革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向上,即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由改革NMET形式转向改革NMET内容;由侧重高校选拔人才转向侧重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正如周远清所说,“当前,我们改革的着眼点要更多地直接地放在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上,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精神。”[1]
二、考试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1.对平时成绩和管理进行改革。
以前,我们只是注重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课下和课外活动不甚了解。现在,我们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将每班的学生划分4~6人的学习小组,由小组带头人对自己的组员进行监督和管理。课下,每个小组进行的活动,包括参加英语角、到图书馆学习、看英语电影等等都记录下来,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课后复习的内容也要记录下来。这样,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课上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和提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小组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样不仅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全体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这种透明的公开考核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是合理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2.对期末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活动,听、说、读、写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可偏废。因此,在考试形式上我们增加了口语考试。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种语言工具。口语是英语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口语能力不是学生语言的个别能力,而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听力、语体、外国文化知识、反应能力和口语流畅程度等多种知识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但由于口试实施起来受到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所以许多英语考试都没有进行过口语测试。连全国的英语能力测试,包括四、六级考试和AB级能力测试,也是近两年才刚刚加设了口语考试,而且还是要求试卷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行。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英语考试机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英语包括听、说、读、写综合知识与技能,测试也应该全面兼顾,因此,增设英语口语考试是必要和必然的。我们克服了现实困难,做了如下尝试:
将听说技能的训练融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在学期考核中有明确的要求。通过综合学生的平时课上出勤率、是否积极地参与课堂语言活动、课下的学习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主动参加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次数、期末考试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给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即总评成绩。在考核形式上采用课上 课下;笔试 口试;主、客观题型相结合,不断加大主观试题分量的形式。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口试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分开记载,期末合并后为总评成绩。各项所占的比例为:
a.口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b.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出勤次数、新课预习情况、课上参与语言活动、课下小组英语自主活动情况、平时小测等项)。
c.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注重对学生课下学习和对听说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引导、督促学生尽早形成课后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提高他们对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表达能力的重视。而且每学期从始至终对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记录在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一目了然,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习状态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正确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以其合理性、可操作性及有利于调动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更加自觉、有效地学习为宗旨。
1.完善外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以学生为对象的质量监控制度,而且要有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为对象的系统的评价体系。我校通过采用三级监控手段:校督导组与专家组、校园网络学生评价系统以及同行听课制度,能及时反馈和指导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可以全过程、多角度地监控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保证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2.重视过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教师通过学生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既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又是面向每个个人的。我们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机制,注重课堂教学,重视课外活动;强调从实际出发,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考试形式多样化,从多方面了解和考查学生的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深化高考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考试,2001,(1).
[2]曹军.大学英语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5).
[3]姜华.高职高专英语的测试评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5]Read, Charles,李庭芗等译.英语测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Hatch, 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