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外艺术教育,是一种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教师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激情,并从中发现人才。
【关键词】校外艺术教育 绘画写生 教学体验模式
校外艺术教育,是一种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在于要求教育者把它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潜心地去引导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而不是去专一地培养他们当什么专家,成就什么大师。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教师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激情,并从中发现人才。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注重在教学中的点滴探索。为此,笔者谈谈对校外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我的艺术教育观
笔者深知,在校外艺术教育中,基础教育是基石。而有效的艺术熏陶与引领是重中之重。在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中,我从不曾中断我的思考,并逐步沉淀出我的教育感受。
1.基础教育是一个引领学生去感受事物、学会判断的重要的启蒙过程。我之所以把它叫做“启蒙”,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种感受。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充当一个领路人,用我们的学识与智慧,用我们那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彼此的教学过程中学会去自我判断。除此之外,我们身为人师,就应善于判断,这是我们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有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今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而不是主观武断的判决。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判断,才是培养人才的开始;只有自己善于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判断,才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2.我们如何去“定义”基础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功利欲求,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更关注的是结果,忽略的是产生结果的过程。其实,这种欲求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个悖论,因为艺术教育更加重视的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而结果的取得更多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我对教学的过程和它的结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首先,艺术教育需要一个结果,但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的是完成结果的过程,“因为它带有强烈的试探性、思考性和修改性,是一个充满着不可知性、偶然性、反叛性和前瞻性的过程。”就绘画而言,这是一个把情感体验转化为色彩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转化为造型结构的过程,一个在思考中反复无常的过程,一个在色彩中肆无忌惮的过程,一个在创作中得意忘形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去学会感悟的过程,是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他们沐浴阳光,触摸泥土,充分体验生命的魅力,并帮助他们把这种意念的灵动转化为内心感受,用绘画的形式令这种意念呼之欲出的过程。
3.关于艺术学习理念,我有着自己的深入思考。20世纪的印度伟大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生命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迷。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的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教育的真正的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的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我认为,这是20世纪最美丽的声音,是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振聋发聩的思想号角。作为教师,理应身先士卒地发挥爱的包容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艺术学习环境,用我们的智慧与才学去鼓励他们,让学生的思想驰骋起来、让情感舞动起来,从而去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4.关于绘画写生的观察方法,我始终强调,学生应该懂得并且着力实践“再生”法。因为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一直在引导学生如何来看待艺术学习,那是个自我的世界,是一个属于自我的情感宣泄的场所。我认为,这就是艺术学习的意义,也是艺术学习的“境域”,它是一种由生命体验的积聚而形成的“再生”,而不是物象的堆砌而产生的“再现”。我们所描绘的风景、静物是为了唤起某种与我们的生命意志相吻合的样式,而不是事物的表象。这种带有生命活力的写生观察法,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多年来,我在这方面的感触是很深刻的。记得我在法国逗留期间,在巴黎毕加索馆看到这样一幕: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席地而坐,观看并临摹毕加索的作品,我走近才知,原来是老师给学生们分析毕加索的作品,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毕加索作品为原型,在本子上重新创作自己的图画,他们的画面真可谓是形色各异,不一而足。在印象主义绘画藏馆中,馆内荡漾着德彪西的音乐,学生们在观摩莫奈的风景作品,这是一种视觉、听觉与心灵的交流,是一种可以储藏的记忆。这种观察,这种创作,我想,它一定能够成为学生们未来成才的极为有益的经历。通过这个例子,我只想阐明两种在艺术学习中,我们观察世界与感知世界的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对名人名作的理解与借鉴(如毕加索的画),为学生们打开这种观察与理解世界之门,用人的意识来面对自然,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着用绘画来表达这种意义。第二种是以印象主义引导我们通过光、色的瞬间变化来感知自然和生命的魅力。我始终引导并鼓励我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走进艺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学生才有鲜活的创造力。
5.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借鉴大师的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引领学生去有效地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因为造型艺术的形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结晶。它既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又能呼应我们在各种经历的回忆中所生发出来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能引导我们在这种“回溯”中发现新的视觉语言,并表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因此,我认为,能够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学习,能培养学生善于在吸收中充实自己的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6.虽然说,艺术教育,教无定法。但作为教师自身,总应该有自己所主张的教学体验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体验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点:
(1)行为体验。这种体验形式不是刻意的教育行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渗透。我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在偏僻的山村,这种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艰苦的生活条件,给习惯于大城市生活的学生们印象颇深。在与村民共同的生活中,通过每一点一滴的行为体验,让他们对现今的生活更加珍惜。
(2)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命的感悟中,真正体验到生命的魅力所在,往往这种体验是给人深刻记忆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生活中这样的契机,让学生能通过这种体验领受到生命的意义。2008年的四川地震震动世界,我的学生中有前往灾区去做生命的“寻根之旅”,当他们看到的一个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灾区村民,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却表现出如此的坚强与乐观。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面对断壁残垣的家园,更多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感恩。感动之余,他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对生命意义的刻骨铭心的认识。
(3)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尤为重要,因为我觉得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文化的体验者。只有不断地在创作中输入文化的养分,才可能有植根于文化土壤的艺术杰作,才可堪称为有精髓的艺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外写生,对于每一个雕塑、彩陶、壁画,我们要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感,同时,也要了解作品所内涵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在领略中,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做一个有深度的把握。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应当有机地切入有关美术史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对中西美术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在素描课上,面对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我不仅引导学生领略作品表象所具有的形态美,而且进一步使学生对西方“两古时代”由艺术所形成的美学思想与创作主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对西方古典主义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识。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创造与发展,有着长期的、积极的影响。而不是去盲目地依葫芦画瓢。
二、我的实践模式
众所周知,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指导实践的目标;而实践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理念构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
1.激励性原则。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激励性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符合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注重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给予及时鼓励,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周围的关爱中培植它们个性的细胞,释放他们乐于创新的活力,在彼此平等而亲切的相处中,老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比较好。有一个事例:我的一个学生,在数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给予鼓励。有一次,他对我说:几年来的绘画学习,我受益匪浅,它已成为我终生的爱好,不仅如此,绘画的想象力还能帮助我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在几何中,我极有感触,谢谢您,老师。其实,通过这一事例,我是想表明,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
2.互动性原则。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习的互动性。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与创造能力。收效明显。在教学中,对话的形式是经常的,尤其在作品鉴赏课上,绘画写生课上,这种效果尤为突出。在色彩写生中,我选择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白杨》画面中自然环境相仿的场景——阳光
【关键词】校外艺术教育 绘画写生 教学体验模式
校外艺术教育,是一种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在于要求教育者把它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潜心地去引导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而不是去专一地培养他们当什么专家,成就什么大师。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教师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激情,并从中发现人才。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注重在教学中的点滴探索。为此,笔者谈谈对校外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我的艺术教育观
笔者深知,在校外艺术教育中,基础教育是基石。而有效的艺术熏陶与引领是重中之重。在不间断的教育实践中,我从不曾中断我的思考,并逐步沉淀出我的教育感受。
1.基础教育是一个引领学生去感受事物、学会判断的重要的启蒙过程。我之所以把它叫做“启蒙”,是为了表达我的一种感受。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充当一个领路人,用我们的学识与智慧,用我们那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彼此的教学过程中学会去自我判断。除此之外,我们身为人师,就应善于判断,这是我们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有准确的判断,有利于今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而不是主观武断的判决。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判断,才是培养人才的开始;只有自己善于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判断,才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2.我们如何去“定义”基础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功利欲求,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更关注的是结果,忽略的是产生结果的过程。其实,这种欲求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个悖论,因为艺术教育更加重视的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而结果的取得更多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我对教学的过程和它的结果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首先,艺术教育需要一个结果,但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的是完成结果的过程,“因为它带有强烈的试探性、思考性和修改性,是一个充满着不可知性、偶然性、反叛性和前瞻性的过程。”就绘画而言,这是一个把情感体验转化为色彩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转化为造型结构的过程,一个在思考中反复无常的过程,一个在色彩中肆无忌惮的过程,一个在创作中得意忘形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去学会感悟的过程,是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他们沐浴阳光,触摸泥土,充分体验生命的魅力,并帮助他们把这种意念的灵动转化为内心感受,用绘画的形式令这种意念呼之欲出的过程。
3.关于艺术学习理念,我有着自己的深入思考。20世纪的印度伟大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生命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迷。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的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教育的真正的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的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我认为,这是20世纪最美丽的声音,是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振聋发聩的思想号角。作为教师,理应身先士卒地发挥爱的包容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艺术学习环境,用我们的智慧与才学去鼓励他们,让学生的思想驰骋起来、让情感舞动起来,从而去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4.关于绘画写生的观察方法,我始终强调,学生应该懂得并且着力实践“再生”法。因为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一直在引导学生如何来看待艺术学习,那是个自我的世界,是一个属于自我的情感宣泄的场所。我认为,这就是艺术学习的意义,也是艺术学习的“境域”,它是一种由生命体验的积聚而形成的“再生”,而不是物象的堆砌而产生的“再现”。我们所描绘的风景、静物是为了唤起某种与我们的生命意志相吻合的样式,而不是事物的表象。这种带有生命活力的写生观察法,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多年来,我在这方面的感触是很深刻的。记得我在法国逗留期间,在巴黎毕加索馆看到这样一幕: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席地而坐,观看并临摹毕加索的作品,我走近才知,原来是老师给学生们分析毕加索的作品,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毕加索作品为原型,在本子上重新创作自己的图画,他们的画面真可谓是形色各异,不一而足。在印象主义绘画藏馆中,馆内荡漾着德彪西的音乐,学生们在观摩莫奈的风景作品,这是一种视觉、听觉与心灵的交流,是一种可以储藏的记忆。这种观察,这种创作,我想,它一定能够成为学生们未来成才的极为有益的经历。通过这个例子,我只想阐明两种在艺术学习中,我们观察世界与感知世界的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对名人名作的理解与借鉴(如毕加索的画),为学生们打开这种观察与理解世界之门,用人的意识来面对自然,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着用绘画来表达这种意义。第二种是以印象主义引导我们通过光、色的瞬间变化来感知自然和生命的魅力。我始终引导并鼓励我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走进艺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教育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学生才有鲜活的创造力。
5.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借鉴大师的作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引领学生去有效地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因为造型艺术的形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结晶。它既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又能呼应我们在各种经历的回忆中所生发出来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能引导我们在这种“回溯”中发现新的视觉语言,并表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因此,我认为,能够引导学生去有效地学习,能培养学生善于在吸收中充实自己的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6.虽然说,艺术教育,教无定法。但作为教师自身,总应该有自己所主张的教学体验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体验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点:
(1)行为体验。这种体验形式不是刻意的教育行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的一种渗透。我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在偏僻的山村,这种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艰苦的生活条件,给习惯于大城市生活的学生们印象颇深。在与村民共同的生活中,通过每一点一滴的行为体验,让他们对现今的生活更加珍惜。
(2)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命的感悟中,真正体验到生命的魅力所在,往往这种体验是给人深刻记忆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生活中这样的契机,让学生能通过这种体验领受到生命的意义。2008年的四川地震震动世界,我的学生中有前往灾区去做生命的“寻根之旅”,当他们看到的一个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灾区村民,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却表现出如此的坚强与乐观。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面对断壁残垣的家园,更多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感恩。感动之余,他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对生命意义的刻骨铭心的认识。
(3)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在我的教学生活中尤为重要,因为我觉得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个文化的体验者。只有不断地在创作中输入文化的养分,才可能有植根于文化土壤的艺术杰作,才可堪称为有精髓的艺术。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外写生,对于每一个雕塑、彩陶、壁画,我们要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感,同时,也要了解作品所内涵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在领略中,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做一个有深度的把握。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应当有机地切入有关美术史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对中西美术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在素描课上,面对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我不仅引导学生领略作品表象所具有的形态美,而且进一步使学生对西方“两古时代”由艺术所形成的美学思想与创作主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对西方古典主义有一个比较具象的认识。这种做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创造与发展,有着长期的、积极的影响。而不是去盲目地依葫芦画瓢。
二、我的实践模式
众所周知,理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指导实践的目标;而实践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理念构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
1.激励性原则。在众多的教学原则中,激励性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符合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注重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给予及时鼓励,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周围的关爱中培植它们个性的细胞,释放他们乐于创新的活力,在彼此平等而亲切的相处中,老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比较好。有一个事例:我的一个学生,在数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给予鼓励。有一次,他对我说:几年来的绘画学习,我受益匪浅,它已成为我终生的爱好,不仅如此,绘画的想象力还能帮助我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在几何中,我极有感触,谢谢您,老师。其实,通过这一事例,我是想表明,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
2.互动性原则。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习的互动性。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与创造能力。收效明显。在教学中,对话的形式是经常的,尤其在作品鉴赏课上,绘画写生课上,这种效果尤为突出。在色彩写生中,我选择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白杨》画面中自然环境相仿的场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