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易经》是我国第一部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但是,《易经》并没有深入人心,没有真正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究其原因,一是深奥难懂,二是与统治阶级利益无直接联系,三是《四书》替代了其他经典,使《易经》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本文拟从学习《易经》需要自信,《易经》应该进入学校课堂,以及《六十四卦歌》三个方面,强调《易经》应该得到尊重与传承,使之得到普及。
关键词:易经 自信 卦歌
学习《易经》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是20世纪伊始,随着国人思想意识的巨变,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逐渐被人们搁置起来。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人民思想不断解放,《易经》又以其跨时空美的宇宙情怀和生命境界,活跃在中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学习《易经》的热潮盛况空前。令人可喜的是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不仅花开两朵,而且二者互为交融也是花蕾待綻,研究队伍中少壮派更是成果累累,这些都是新的时代在给力。但是,学习《易经》还有待普及。
一.学习《易经》需要自信。自信原本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自然心境。上升到文化层面,自信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所持观点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且不以外人的思想灌输而改变。不自信则恰恰相反,譬如,西方人说“《易经》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①,这让人想起《涅槃经》中的故事“盲人摸象”,外国人这样说也就罢了,21世纪初,在我们国内高峰论坛上,竟然也有人跟着西方人说“《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有人说这种观点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③。令人担忧的是所谓“李约瑟难题”④竟把人扭曲成这样。看来,学习《易经》的确存在一个亟待普及的问题。
不懂《易经》,很正常。六十四卦是无字天书,没有文字时代的先民们从生活实践中悟自然之道,用简明的符号形象而真实地演绎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与奥秘。尽管有先哲用文字(如《易传》)加以阐释,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还原其本义。问题是中国近几百年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怎么能责罪《易经》呢?这是一个历史常识性问题,简言之,应该问责于社会这部国家机器,《易经》无辜。
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符合易理。西方领跑工业文明的国家英法德美曾经不断更替,虽美国称霸时日已久,再过三五十年,世界还是美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到那时你能说是《圣经》使美国犯了与中国同样的“错误”?如果这些人把乾坤二卦的卦象、爻位看懂了,就不会妄言了。
《易经》从宇宙产生的本原入手,从哲学的本原出发,认识自然界的必然或偶然现象,从而认识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其根本要义,强调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应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易经》是我国第一部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具有跨越时空美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这种文化自信。
二.《易经》必须走进学校。《易经》尊为群经之首,这是儒家思想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因为,《易经》是阶级社会前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五经》、《四书》,同时也是儒家文化国家化的一个标志。
儒家学习《易经》的成就首先体现在理解《易经》的经典著作《易传》里面。《易传》除了道家、阴阳家思想之外,儒家的伦理色彩较浓就是一个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或曰“其學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等等,以《易传》立孔子形象,可见用心良苦,深谋远虑。《易传》的思想又被演化在《四书》之中。略举一例,曾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从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体悟出来的。
但是,《易经》并没有深入人心。《易经》没有真正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究其原因,一是深奥难懂,二是与统治阶级利益无直接联系,三是《四书》替代了其他经典,使《易经》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千百年来,国人只知道六十四卦被预测学的专门人才广为应用。
今天,是时代给予了学习《易经》最美好的人文环境,被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必须得到尊重和传承。其一,有智慧的多维视角,《易经》能引导人们用多维视角认知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谛;其二,有哲学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三大特点,《易经》能够提升人们哲学或理念思维水平,从而对人们的实践发挥启迪作用;其三,有审美的层次感,《易经》每个卦由六个爻(六个大层次)组成,六十四卦则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层次,能够激发人们探讨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笔者以为,这一切都有益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习《易经》的重要园地。现在,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庞大的教师队伍,有几人接触过《易经》?大学教师精英群体又有几人识得《易经》?中文系、哲学系的学生在课堂接触过《易传.系辞》吗?2005年,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的发问高出执词发难《易经》者,令人深思。
《易经》理所当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教材而言,小学六年级,让学生认识《易经》八卦及其形成原理,其作用不亚于背诵几首古典诗词。初中一二年级,熟悉六十四卦卦形,其作用不亚于背诵几篇古代散文。高中一二年级,学习乾坤二卦的象辞、爻辞,其作用不亚于读几本古代文学名著。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系辞》(上下),其作用不亚于读几本现代哲学著作。青少年最初是从背诵乘法口诀进入知识殿堂的,《易经》知识的普及也一样,有这种文化经典的滋养,对我国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将大有补益。 三.《易经》六十四卦歌。关于《易经》六十四卦歌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卦象卦序歌,但是,朱熹六十四卦歌诀采用的是分散记忆法,并没有将卦名卦形卦义有机结合起来。为此,笔者结合六十四卦卦序、卦形以及部分卦义编写《六十四卦歌》如下:
乾乾天,坤坤地,屯交水雷蒙山雨;
需待雨天讼天雨,师众地泉比泉地;
小畜风天履天泽,泰通地天否天地;
同人天火同协力,大有火天顺天意;
谦尊地山豫雷地。
随从泽雷蛊山风,临看地泽观风地;
噬嗑火雷贲山火,剥落山地复地雷;
无妄天雷守中正⑤,大畜山天养品性⑥;
颐山雷大过泽风,坎坎水,离离火;
咸感泽山恒雷风。
遁天山大壮雷天,晋火地明夷地火;
家人风火睽火泽,蹇难雨山解雷雨;
损减山泽益风雷,夬决泽天姤天风;
萃集泽地升地风,困穷泽雨井水风;
革变泽火鼎火风,震震雷,艮艮山;
渐风山归妹雷泽,丰增雷火旅火山;
巽巽风,兑兑泽,涣流风水节雨泽;
中孚风泽诚而信⑦,小过雷山兴小业⑧;
既济水火常思危⑨,未济火水乾乾德⑩。
《六十四卦歌》大体押韵,共四节,每节十六卦。有如下特点:其一,卦序清楚。如“乾乾天,坤坤地,屯交水雷蒙山雨;”表明第一乾卦,第二坤卦,第三屯卦,第四蒙卦,以下如此类推。其二,卦形清晰。如“小畜风天履天泽”,表示小畜卦卦形是由上面的风卦和下面的乾卦组成,履卦是由上面的乾卦与下面的泽卦组成,其他卦形表达亦如斯。其三,在每句开头的部分卦名后面加一个字简明卦义。如“需待雨天讼天雨,师征地泉比泉地;”“需待”,说明“需卦”的“需”字是“待”的意思,“师众”,说明“师卦”的“师”字是“众”的意思,诸如“泰通”、“谦尊”、“随从”、“临看”、“剥落”、“咸感”、“蹇难”、“损减”、“夬决”、“萃集”、“困穷”、“革变”、“丰增”、“涣流”等词语搭配亦然。又“同人天火同协力,大有火天顺天意;”说明“同人卦”强调聚合众人同心协力做事才能顺畅,“大有卦”强调顺应天意(天道)就能盛大富有。诸如“无妄天雷守中正,大畜山天养品性;”“中孚风泽诚而信,小过雷山兴小业;”“既济水火常思危,未济火水乾乾德”等卦后面添加的词语也是旨在解释卦义。其四,尽量增强歌诀语句的旋律美,如坎卦代表水,歌中则分别用“水”、“雨”、“泉”三个词进行表达。《六十四卦歌》的优势在于字字有实际作用,诵读比较顺口,卦名容易记,卦形方便写,大部分卦义简明易懂,希望对初学《易经》的爱好者有所帮助。
学习《易经》是提高我们民族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易经》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有形的伟大却让人们视而不见。毛泽东就是学习《易经》的典范。他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与《易经》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还是文化、历史、哲学、文学,他都是大家,千古一人。毛泽东既能学来马列,也能学得《易经》,为什么中国20世纪前中期毛泽东看问题的智慧总比同辈高出一筹?他留下的著作,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是真理都能殊途同归。
注 释
①引自席泽宗《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4>。
②转引自网易科技.方舟子评价杨振宁的易经判断:是一个科学贡献。
③转引自科学网----张能立的博文。
④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⑤无妄天雷守中正:无妄卦强调要柔顺中正,只有心正才会行正,行正才会有好结果。
⑥大畜山天养品性:大畜卦强调德之蕴畜,居敬涵养,以成大器。
⑦中孚风泽诚而信:中孚意思是心中诚信,强调与人诚信相通,可以感通天下。
⑧小过雷山兴小业:强调若柔得中正之道,在小的动荡中没有太过的行为,适时进退,则小业能兴,大事不可。
⑨既济水火常思危:既济,治定功成之义,既济卦强调既已成就事业,还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则持盈经久。
⑩未济火水乾乾德:未济,治功未定之义,未济卦强调事业未成,君子内有诚信,又有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勤劳)之德,则事无不济。
(作者介绍:李林展,广东科技学院基础部教授)
关键词:易经 自信 卦歌
学习《易经》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是20世纪伊始,随着国人思想意识的巨变,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逐渐被人们搁置起来。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人民思想不断解放,《易经》又以其跨时空美的宇宙情怀和生命境界,活跃在中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学习《易经》的热潮盛况空前。令人可喜的是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不仅花开两朵,而且二者互为交融也是花蕾待綻,研究队伍中少壮派更是成果累累,这些都是新的时代在给力。但是,学习《易经》还有待普及。
一.学习《易经》需要自信。自信原本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自然心境。上升到文化层面,自信不是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所持观点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且不以外人的思想灌输而改变。不自信则恰恰相反,譬如,西方人说“《易经》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①,这让人想起《涅槃经》中的故事“盲人摸象”,外国人这样说也就罢了,21世纪初,在我们国内高峰论坛上,竟然也有人跟着西方人说“《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有人说这种观点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③。令人担忧的是所谓“李约瑟难题”④竟把人扭曲成这样。看来,学习《易经》的确存在一个亟待普及的问题。
不懂《易经》,很正常。六十四卦是无字天书,没有文字时代的先民们从生活实践中悟自然之道,用简明的符号形象而真实地演绎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与奥秘。尽管有先哲用文字(如《易传》)加以阐释,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还原其本义。问题是中国近几百年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怎么能责罪《易经》呢?这是一个历史常识性问题,简言之,应该问责于社会这部国家机器,《易经》无辜。
具有先进农业文明的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符合易理。西方领跑工业文明的国家英法德美曾经不断更替,虽美国称霸时日已久,再过三五十年,世界还是美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到那时你能说是《圣经》使美国犯了与中国同样的“错误”?如果这些人把乾坤二卦的卦象、爻位看懂了,就不会妄言了。
《易经》从宇宙产生的本原入手,从哲学的本原出发,认识自然界的必然或偶然现象,从而认识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其根本要义,强调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应该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易经》是我国第一部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具有跨越时空美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这种文化自信。
二.《易经》必须走进学校。《易经》尊为群经之首,这是儒家思想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因为,《易经》是阶级社会前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五经》、《四书》,同时也是儒家文化国家化的一个标志。
儒家学习《易经》的成就首先体现在理解《易经》的经典著作《易传》里面。《易传》除了道家、阴阳家思想之外,儒家的伦理色彩较浓就是一个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或曰“其學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等等,以《易传》立孔子形象,可见用心良苦,深谋远虑。《易传》的思想又被演化在《四书》之中。略举一例,曾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从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体悟出来的。
但是,《易经》并没有深入人心。《易经》没有真正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究其原因,一是深奥难懂,二是与统治阶级利益无直接联系,三是《四书》替代了其他经典,使《易经》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千百年来,国人只知道六十四卦被预测学的专门人才广为应用。
今天,是时代给予了学习《易经》最美好的人文环境,被尊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必须得到尊重和传承。其一,有智慧的多维视角,《易经》能引导人们用多维视角认知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谛;其二,有哲学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三大特点,《易经》能够提升人们哲学或理念思维水平,从而对人们的实践发挥启迪作用;其三,有审美的层次感,《易经》每个卦由六个爻(六个大层次)组成,六十四卦则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层次,能够激发人们探讨物质世界奥秘的兴趣。笔者以为,这一切都有益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习《易经》的重要园地。现在,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庞大的教师队伍,有几人接触过《易经》?大学教师精英群体又有几人识得《易经》?中文系、哲学系的学生在课堂接触过《易传.系辞》吗?2005年,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的发问高出执词发难《易经》者,令人深思。
《易经》理所当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教材而言,小学六年级,让学生认识《易经》八卦及其形成原理,其作用不亚于背诵几首古典诗词。初中一二年级,熟悉六十四卦卦形,其作用不亚于背诵几篇古代散文。高中一二年级,学习乾坤二卦的象辞、爻辞,其作用不亚于读几本古代文学名著。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系辞》(上下),其作用不亚于读几本现代哲学著作。青少年最初是从背诵乘法口诀进入知识殿堂的,《易经》知识的普及也一样,有这种文化经典的滋养,对我国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将大有补益。 三.《易经》六十四卦歌。关于《易经》六十四卦歌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卦象卦序歌,但是,朱熹六十四卦歌诀采用的是分散记忆法,并没有将卦名卦形卦义有机结合起来。为此,笔者结合六十四卦卦序、卦形以及部分卦义编写《六十四卦歌》如下:
乾乾天,坤坤地,屯交水雷蒙山雨;
需待雨天讼天雨,师众地泉比泉地;
小畜风天履天泽,泰通地天否天地;
同人天火同协力,大有火天顺天意;
谦尊地山豫雷地。
随从泽雷蛊山风,临看地泽观风地;
噬嗑火雷贲山火,剥落山地复地雷;
无妄天雷守中正⑤,大畜山天养品性⑥;
颐山雷大过泽风,坎坎水,离离火;
咸感泽山恒雷风。
遁天山大壮雷天,晋火地明夷地火;
家人风火睽火泽,蹇难雨山解雷雨;
损减山泽益风雷,夬决泽天姤天风;
萃集泽地升地风,困穷泽雨井水风;
革变泽火鼎火风,震震雷,艮艮山;
渐风山归妹雷泽,丰增雷火旅火山;
巽巽风,兑兑泽,涣流风水节雨泽;
中孚风泽诚而信⑦,小过雷山兴小业⑧;
既济水火常思危⑨,未济火水乾乾德⑩。
《六十四卦歌》大体押韵,共四节,每节十六卦。有如下特点:其一,卦序清楚。如“乾乾天,坤坤地,屯交水雷蒙山雨;”表明第一乾卦,第二坤卦,第三屯卦,第四蒙卦,以下如此类推。其二,卦形清晰。如“小畜风天履天泽”,表示小畜卦卦形是由上面的风卦和下面的乾卦组成,履卦是由上面的乾卦与下面的泽卦组成,其他卦形表达亦如斯。其三,在每句开头的部分卦名后面加一个字简明卦义。如“需待雨天讼天雨,师征地泉比泉地;”“需待”,说明“需卦”的“需”字是“待”的意思,“师众”,说明“师卦”的“师”字是“众”的意思,诸如“泰通”、“谦尊”、“随从”、“临看”、“剥落”、“咸感”、“蹇难”、“损减”、“夬决”、“萃集”、“困穷”、“革变”、“丰增”、“涣流”等词语搭配亦然。又“同人天火同协力,大有火天顺天意;”说明“同人卦”强调聚合众人同心协力做事才能顺畅,“大有卦”强调顺应天意(天道)就能盛大富有。诸如“无妄天雷守中正,大畜山天养品性;”“中孚风泽诚而信,小过雷山兴小业;”“既济水火常思危,未济火水乾乾德”等卦后面添加的词语也是旨在解释卦义。其四,尽量增强歌诀语句的旋律美,如坎卦代表水,歌中则分别用“水”、“雨”、“泉”三个词进行表达。《六十四卦歌》的优势在于字字有实际作用,诵读比较顺口,卦名容易记,卦形方便写,大部分卦义简明易懂,希望对初学《易经》的爱好者有所帮助。
学习《易经》是提高我们民族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易经》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有形的伟大却让人们视而不见。毛泽东就是学习《易经》的典范。他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与《易经》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还是文化、历史、哲学、文学,他都是大家,千古一人。毛泽东既能学来马列,也能学得《易经》,为什么中国20世纪前中期毛泽东看问题的智慧总比同辈高出一筹?他留下的著作,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是真理都能殊途同归。
注 释
①引自席泽宗《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4>。
②转引自网易科技.方舟子评价杨振宁的易经判断:是一个科学贡献。
③转引自科学网----张能立的博文。
④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⑤无妄天雷守中正:无妄卦强调要柔顺中正,只有心正才会行正,行正才会有好结果。
⑥大畜山天养品性:大畜卦强调德之蕴畜,居敬涵养,以成大器。
⑦中孚风泽诚而信:中孚意思是心中诚信,强调与人诚信相通,可以感通天下。
⑧小过雷山兴小业:强调若柔得中正之道,在小的动荡中没有太过的行为,适时进退,则小业能兴,大事不可。
⑨既济水火常思危:既济,治定功成之义,既济卦强调既已成就事业,还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则持盈经久。
⑩未济火水乾乾德:未济,治功未定之义,未济卦强调事业未成,君子内有诚信,又有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勤劳)之德,则事无不济。
(作者介绍:李林展,广东科技学院基础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