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广泛普及,高校办学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也肩负着保障学生人生安全的重任,特别是随着高校开放程度的扩大,社会危险性的增加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安全事故引发的法律纠纷却愈演愈烈。本文对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类型,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由此引出当今高校安全保障义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安全保障义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13-01
  一、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
  高校安全保障义务,顾名思义,是高校作为义务主体的安全保障义务。它是指,能够预见或者应当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大学生遭受损害的高校所负有的采取合理措施以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利益免受損害的义务[1]。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高校内,在校生受到伤害的事件比比皆是,这些伤害事件给学生以及学生的家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高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类型
  高校对大学生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不是单一的,从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2]:防止大学生遭受高校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以及防止大学生遭受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义务。前者是指,高校所负有的不因自己的行为而直接使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的义务。而后者是指,高校所负有的不因自己的行为而使大学生的人身或财产遭受自己之外的第三人侵害的义务。
  三、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主要内容
  1.物的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高校所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实验室等建筑物,配套设施、设备等应当可靠、安全,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应当符合强制标准的要求,没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应当符合正常使用所应达到的标准。
  2.人的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安全保障义务的义务主体为了履行义务在安全人员配置方面的义务。高校作为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在人的方面之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求是:配备足量的合格的安全保障人员。
  3.不安全因素的警示义务与救助义务
  高校里的有关部门应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伤害和意外情况等作出明显的警示,比如说刚刚清洁的地板较滑,应当明确作出“地板未干,小心滑倒”字样的警示等。同时对于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危险,高校里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实施积极的救助以避免迫害的损害的发生或者减少损失。
  四、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特点
  1.保护对象的限定性
  应当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大学生都是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对象。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对象仅包括在高校内学习、生活的在校大学生。对于一些由于身体或经济原因脱离高校管理的学生,不属于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保护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对大学生以外的人不承担任何保护义务,高校也需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承担相应的注意义务,但无疑这两种义务是有所区别的。
  2.时间的限定性
  在时间范围上,大学生受损害的行为或结果必须发生在高校对其学生承担教育、管理等职责的期间内。一般而言,对于大学生返校或外出期间发生的危险,高校均不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3.空间的限定性
  在空间范围上,毫无疑问,在高校安全保障义务下,高校需对大学生在校内遭受的人身与财产上的损害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五、现实中高校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现实中高校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高校对安保工作的重视不够;(2)负责安保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3)高校对安保人员一般缺乏必要的培训;(4)在立法上关于高校安保工作的不足等。
  2.解决高校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办法有:(1)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的安保工作;(2)加大对安保工作的资金投入,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3)增加对对高校安保人员必要的培训;(4)完善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立法,加强制度化建设等。
  六、结语
  当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不断提升,高校安全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考验而每次高校的安全事故都引发社会的极大反响,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而立法上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部能准确划分高校在安全事故中权责的法律。因此为了高校的安全稳定、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应在现有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高校安全工作中义务、责任和作为的区分,尽量做到义务到位、责任明确、积极作为得当等,同时,以此为目标不断提高高校全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知安全、懂安全的大学生,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婷:《论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9月
  [2]沈娴:《论高校安全保障义务》,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马昌(1989.7-),男,汉族,江苏东海人,淮海工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53-01  在当今服装教育界有这么一些现象:之一,某知名服装院校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应聘,竟然连一条裤子样板都打不出来,连一条裙子也做不出来,只会画“小人”(服装效果图),更有甚者连高速电动缝纫机器都不会踩,看到服装厂的设备,流水生产线,对他来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现象之二:南方某城市,举办方把“××杯”全
期刊
【摘要】“开放式虚拟课堂”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学习时间、学习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之前师生之间单方向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推动了远程教学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开放式虚拟课堂”,并以《影视批评》课程为例,对“开放式虚拟课堂”在远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式虚拟课堂 远程教
期刊
【摘要】网络化治理是信息化时代,在公民社会及第三部门兴起背景下产生的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分析网络化治理的内涵及特征、参与主体和各自作用以及网络化治理实现所需的运行机制基础上,提出常州科教城实现网络化治理的六项关键因素。  【关键词】网络化治理 科教园区治理 模式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常州高职园区师资共享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4SJD529)。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中青旅实验班”为例,就高职校企协同的涉外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对模式的产生背景、必要性和构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提高旅游类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办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校企协同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35-02  近年来,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
期刊
【摘要】生产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生产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给予生产实习足够的重视。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与学生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推动了学校的教改工作,还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两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产实习 就业 有机结合  【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机械设计”的教学效果,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翻转课堂和MOOC引入教学,变换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提高其实际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机械设计 翻转课堂 MOOC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45-01 
期刊
【基金项目】“三早”教育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MDZD20150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73-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的全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应该更加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贯彻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应该紧跟党的这一方针,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的
期刊
【摘要】摄像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诸多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课程为影视作品的拍摄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与市场需求紧密连接。本文阐述并分析了摄像课程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现状。在改善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同时,着眼于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的能力,最终为专业领域的发展储备人才。  【关键词】摄像 技术支持 改革措施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在创新链背景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现阶段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中的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内涵及现状,找出一些激励措施和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运用这些理论寻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激励之道。  【关键词】创新创业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01-02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04-01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颁布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这在制度上给出了保障。然而,任何制度的推行都离不开政策落地时的“实践工作”,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方法直接影响了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  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