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疾病,本文通过对一名患精神疾病学生的识别和干预,介绍疾病的发现、识别及干预过程,就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和干预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干预 督导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8-01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身趋势,而且以第一学年多见[1-2],其大多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导致患病的诱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自尊心强,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另外社会、家长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疾病的识别和干预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一些干预原则和建议。
1 一般资料
A,男,入学以后发现该生喜欢白天睡觉,“性格内向”,平时也很少跟周围同学交流,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学院高度关注,安排宿舍同学對其进行帮扶,情况没有好转。鉴于以上情况,学院将该生转介学校心理中心并通知家长。家长来校后反映,该生从小性格内向,哥哥被家族宠坏(中科院研究生),唯我独尊,也不大关心他。母亲为中学教师,性格急躁,经常责骂该生。高二时因为调座位不满意,导致他精力不在集中,冒虚汗,无法正常学习而休学。(此事并未引起家长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07年考上沈阳化工学院,他觉得学校不好,非一本学校不上,一年后退学,回家复读,09年考入我校。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生状态没有好转,申请休学。学院同意休学申请并建议家长带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2011年10月,该生和家长来到学院,出具相关诊断证明并要求复学。该生诊断情况如下:1.2010年8月28日,F医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心境。建议: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无情绪低落、人格障碍失眠级食欲下降等。2.2011年7月4日,S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9月3日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白细胞减少。3.2011年9月14日,Y医院诊断建议书: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目前症状缓解,可以复学。学院建议先复查,通过学校心理中心绿色通道到专科医院就诊,复查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症状缓解,建议试复学。
在与学生和家长交谈中发现,该生一直低头不语,无法沟通。家长及病历反映休学期间他不出门,不洗漱,站立八小时,生活懒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与任何人交流等异常行为,才到医院就诊。从医院诊断发现该生没有完全康复,但家长坚持要复学。
2 识别及干预过程
学院将该生再次转介心理中心,向心理中心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后,心理中心建议:基于该生目前状态,不宜复学。由于家长没有采纳学院建议,休学后没有及时带该生就诊,耽误了治疗,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复学后也不能完成学业,反而不利于康复;其次,该生一直觉得成绩不如哥哥,一心向上一本大学,这一事件长期给他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又缺乏家长关爱,复学后极易复发;另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积极沟通、交流,打开心结,提高社会功能尤为重要,家人的关爱更利于康复,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学院不同意复学申请。经过心理中心专家、学院领导、老师耐心做工作,家长表示同意学院意见,申请退学,回家继续治疗。
3 关于本案例的几点思考
3.1 精神疾病发现困难
本案例中,该生入学后只是不上课,不喜欢与人交流,学院及同学不了解其入学前的经历,往往误认为是“性格内向”,其实他中学时期以及第一次上大学时就有发病迹象。本案例中该生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旧观念,在学习上觉得不如哥哥等对其心理和精神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长没有及时关怀和引导[4]。有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智力正常,上进心极强,甚至能拿奖学金,同学们都认为他(她)只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这就增加了发现疾病的困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心理中心应加强对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及精神疾病识别能力。
3.2 有些学生入学之前就患病或存在重大隐患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发现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但还存在盲区,很多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大学生活相对宽松,没有高考的紧张和家长的关注,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高考体检表中也没有关于心理和精神疾病检测项目,入学前累积的问题容易暴露出来。新生中患病学生有遗传、成长环境等历史原因,也有学习压力大、对学校、专业不满意等现实原因。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应进一步科学化和规划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3 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是关键
由于心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家庭,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就诊,延误病情,影响学生健康。即使学生被确诊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家长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有些家长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即所谓的“虎妈、狼爸”,先成人后成才,对疾病应该有科学的认识。本案例中家长对该生疾病的认识太晚,学院老师也感到惋惜。
3.4 发现问题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通过专科医院确诊
学院对患病学生病情无法判断时,不能盲目下结论,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到专科医院诊断,通过专家进行确诊和干预,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治疗。另外要根据诊断结果,听取专家建议,与家长协商对患病学生进行干预。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建议学校应对新生家长进行心理、精神疾病基础知识普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提示家长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关心,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
参考文献:
[1] 郑勤.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8-129.
[2] 王小波.对精神残疾本质的再思考.[J]南方论丛.2010,1:42-52.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干预 督导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48-01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身趋势,而且以第一学年多见[1-2],其大多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导致患病的诱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自尊心强,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另外社会、家长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疾病的识别和干预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一些干预原则和建议。
1 一般资料
A,男,入学以后发现该生喜欢白天睡觉,“性格内向”,平时也很少跟周围同学交流,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学院高度关注,安排宿舍同学對其进行帮扶,情况没有好转。鉴于以上情况,学院将该生转介学校心理中心并通知家长。家长来校后反映,该生从小性格内向,哥哥被家族宠坏(中科院研究生),唯我独尊,也不大关心他。母亲为中学教师,性格急躁,经常责骂该生。高二时因为调座位不满意,导致他精力不在集中,冒虚汗,无法正常学习而休学。(此事并未引起家长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07年考上沈阳化工学院,他觉得学校不好,非一本学校不上,一年后退学,回家复读,09年考入我校。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生状态没有好转,申请休学。学院同意休学申请并建议家长带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2011年10月,该生和家长来到学院,出具相关诊断证明并要求复学。该生诊断情况如下:1.2010年8月28日,F医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心境。建议: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无情绪低落、人格障碍失眠级食欲下降等。2.2011年7月4日,S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9月3日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白细胞减少。3.2011年9月14日,Y医院诊断建议书: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目前症状缓解,可以复学。学院建议先复查,通过学校心理中心绿色通道到专科医院就诊,复查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症状缓解,建议试复学。
在与学生和家长交谈中发现,该生一直低头不语,无法沟通。家长及病历反映休学期间他不出门,不洗漱,站立八小时,生活懒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与任何人交流等异常行为,才到医院就诊。从医院诊断发现该生没有完全康复,但家长坚持要复学。
2 识别及干预过程
学院将该生再次转介心理中心,向心理中心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后,心理中心建议:基于该生目前状态,不宜复学。由于家长没有采纳学院建议,休学后没有及时带该生就诊,耽误了治疗,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复学后也不能完成学业,反而不利于康复;其次,该生一直觉得成绩不如哥哥,一心向上一本大学,这一事件长期给他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又缺乏家长关爱,复学后极易复发;另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积极沟通、交流,打开心结,提高社会功能尤为重要,家人的关爱更利于康复,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学院不同意复学申请。经过心理中心专家、学院领导、老师耐心做工作,家长表示同意学院意见,申请退学,回家继续治疗。
3 关于本案例的几点思考
3.1 精神疾病发现困难
本案例中,该生入学后只是不上课,不喜欢与人交流,学院及同学不了解其入学前的经历,往往误认为是“性格内向”,其实他中学时期以及第一次上大学时就有发病迹象。本案例中该生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旧观念,在学习上觉得不如哥哥等对其心理和精神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长没有及时关怀和引导[4]。有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智力正常,上进心极强,甚至能拿奖学金,同学们都认为他(她)只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这就增加了发现疾病的困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心理中心应加强对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及精神疾病识别能力。
3.2 有些学生入学之前就患病或存在重大隐患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发现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但还存在盲区,很多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大学生活相对宽松,没有高考的紧张和家长的关注,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高考体检表中也没有关于心理和精神疾病检测项目,入学前累积的问题容易暴露出来。新生中患病学生有遗传、成长环境等历史原因,也有学习压力大、对学校、专业不满意等现实原因。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应进一步科学化和规划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3 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是关键
由于心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家庭,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就诊,延误病情,影响学生健康。即使学生被确诊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家长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有些家长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即所谓的“虎妈、狼爸”,先成人后成才,对疾病应该有科学的认识。本案例中家长对该生疾病的认识太晚,学院老师也感到惋惜。
3.4 发现问题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通过专科医院确诊
学院对患病学生病情无法判断时,不能盲目下结论,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到专科医院诊断,通过专家进行确诊和干预,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治疗。另外要根据诊断结果,听取专家建议,与家长协商对患病学生进行干预。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建议学校应对新生家长进行心理、精神疾病基础知识普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提示家长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关心,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
参考文献:
[1] 郑勤.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精神医学杂志,2008,2:128-129.
[2] 王小波.对精神残疾本质的再思考.[J]南方论丛.2010,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