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结合新课程理念探讨了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探索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究的问题。
但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因为高考压力和高考试卷的导向,普遍从一开始便“知识量化”和“试卷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背书进入怪圈,即大纲要求背诵的,勉强背一下,老师额外要求学生背诵的名家名篇,学生就是背不出来,即使背出来了,一默写,错别字一大堆;高一学生就开始做高考题;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失去其原有的趣味,每节课在“支离破碎的语言解剖中”度过;基本写作能力无法形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写的请假条都不符合规范要求;阅读时间每天被大量练习挤占,好不容易读点课外书,可能还要被老师收缴等。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二、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没有好的老师,难以教出好的学生,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让学生走得更远。在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1.老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可在经典国文的感染下,提高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促成高尚人格的升华。经典是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文学经典更以其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而消失,改变最多的只是它们的呈现方式。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国文经典的心向。
通过诵读感悟、再现情境、提升氛围、品味鉴赏等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想学、愿学、乐学国文经典,从而扩展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2.从身边的现实中发掘语文,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国文经典的价值,通过课程实施策略构建等途径,同时寻求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知识性。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加强课内外的衔接和文学作品的整合,将教学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空间里解读国文经典,延伸内容的广度,拓展思维想象空间。
4.在习作训练中尝试开放学习与创作。
要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学会将自己所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这是在感知感悟过程中,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与展示阶段。
5.在教学中渗透国文经典专题研讨。
社会责任的培养与体现,是学生社会责任培养与体现的过程,这是所谓育人的主要阶段,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人生,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生、看社会,并让学生真正的从古人经典中解读人生,解读社会,解读自我的未来,解读艺术人生的世界。
6.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突出国文经典的实效性。
内化心灵,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经典的精神深化过程,从表面学习的基础上,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即在所谓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中让学生了解经典,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学习的现实领域,达到最终的全面成才。
(三)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学生在阅读中训练语感,在阅读中提升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养,在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飞跃。而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不仅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心灵。这样对学生的高考及今后的人生大有益处。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等,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喜欢学语文,乐于学语文。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要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多种手法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海峰.《浅谈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9.6.
[2]石国利.《新课标下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新时代教师》,2011.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探索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探究的问题。
但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因为高考压力和高考试卷的导向,普遍从一开始便“知识量化”和“试卷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背书进入怪圈,即大纲要求背诵的,勉强背一下,老师额外要求学生背诵的名家名篇,学生就是背不出来,即使背出来了,一默写,错别字一大堆;高一学生就开始做高考题;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失去其原有的趣味,每节课在“支离破碎的语言解剖中”度过;基本写作能力无法形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写的请假条都不符合规范要求;阅读时间每天被大量练习挤占,好不容易读点课外书,可能还要被老师收缴等。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二、提高语文素养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没有好的老师,难以教出好的学生,只有老师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让学生走得更远。在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1.老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就是要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可在经典国文的感染下,提高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促成高尚人格的升华。经典是民族文化永远的根。文学经典更以其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而消失,改变最多的只是它们的呈现方式。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国文经典的心向。
通过诵读感悟、再现情境、提升氛围、品味鉴赏等方法,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国文经典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想学、愿学、乐学国文经典,从而扩展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2.从身边的现实中发掘语文,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国文经典的价值,通过课程实施策略构建等途径,同时寻求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知识性。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加强课内外的衔接和文学作品的整合,将教学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空间里解读国文经典,延伸内容的广度,拓展思维想象空间。
4.在习作训练中尝试开放学习与创作。
要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学会将自己所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这是在感知感悟过程中,学生人格魅力的提升与展示阶段。
5.在教学中渗透国文经典专题研讨。
社会责任的培养与体现,是学生社会责任培养与体现的过程,这是所谓育人的主要阶段,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人生,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生、看社会,并让学生真正的从古人经典中解读人生,解读社会,解读自我的未来,解读艺术人生的世界。
6.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突出国文经典的实效性。
内化心灵,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经典的精神深化过程,从表面学习的基础上,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即在所谓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中让学生了解经典,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潜移默化渗透到学习的现实领域,达到最终的全面成才。
(三)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学生在阅读中训练语感,在阅读中提升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养,在量的积累上达到质的飞跃。而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不仅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心灵。这样对学生的高考及今后的人生大有益处。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
广泛阅读,识记背诵,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前5分钟演讲;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等,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喜欢学语文,乐于学语文。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要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多种手法提高学生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海峰.《浅谈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9.6.
[2]石国利.《新课标下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新时代教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