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课教学进初中语文课堂,是我省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改革亮点。在许多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正从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形式,向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转变。因其一改过去的单调乏味和枯燥青涩的现象,呈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和高效性而深得学生欢迎。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进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大背景下,语文学科课程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高效、可行性措施。
  一、传统语文教学繁杂冗长、高耗低效
  其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问题的主要症结。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体现现实生活气息,在语文教学方法上一味地灌、填、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被动注入的,学生无自主性,更无创新性,结果是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适应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负重前行,一定要突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增强创新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活动课进课堂,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根据近年来我省一些学校的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平台,增添了内涵,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跨越。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文活动课目标缺乏系统性,内容无序进行,甚至有学校把它仅仅当做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当成学校教育的点缀的问题,落实不到位,坚持不下去。因此,必须把语文活动课教学纳入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既有时间保证又有空间保障,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活动课的教学问题。
  二、语文活动课具有社会实用性和自主实践性
  语文活动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活动,它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明显区别。
  从教学内容上看,语文活动课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课堂教学在传统上常常以教材教学为中心,内容狭窄、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语文活动课教学形式开放,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突出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更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学生既学得兴趣盎然,又学得实实在在。
  从教学方法上看,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语文课堂传统教学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的地位。初中语文活动课与之相反,学生的自主实践性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学生被定性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觉参与学习过程。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方案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自己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就会更加热爱语文学习。通过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切实培养和提高。通过 “故事会”、“ 演讲会” 、“辩论会”等活动课,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认为,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
  三、语文活动课进课堂的理论依据是教育心理学
  研究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经验型”阶段,也就是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从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不能只注重抽象地传授学科知识、法规、原则,应该千方百计地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感悟,展开自主探究。实际上,初中语文活动课就是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把教学活动转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运用语文能力的一种实际尝试。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把语文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还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教育学认为,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结果。语文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初中语文活动课要突出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讲,活动课是可行性强、可操作的实践应用课,对学生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课要取得实效,还有赖于对活动过程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创造美,能产生最佳效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遨游,欣赏语文的美,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前某些语文课堂成为少数精英们施展才能的舞台,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忠实”的听众,偶有所谓的热热闹闹的教学氛围,透过其实质,不难发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均停留于表演形式。可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真正的对话,还学生富于灵性的对话课堂,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
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在药物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随着单晶衍射和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发展,药物分子设计和组合化学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
老年性痴呆症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皮质、海马神经元丢失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AD是老年人
预习通常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从理论上分析,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