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群建设须服务国家最高追求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对提升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
  一流大学群建设是省级政府层面上统筹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较于之前较多聚焦一所高校内部建设的学科群、专业群、课程群建设,“大学群”尤其是“一流大学群”概念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层面深度参与、统筹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站位。
  一流大学群建设是统筹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牛鼻子工程。建設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流大学群建设必须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强调存量资源的充分盘活和增量资源的高位嫁接相结合,强调特色发展基础上的开放共享。
  一流大学群的建设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充分体现政府意志,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
  一流大学群的建设要继往开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因此,要以充分尊重、发挥既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禀赋和积累为前提基础,立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主动满足,进行“四个面向”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向更高位攀登和创新。
  一流大学群建设需要地方政府系统谋划、区域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协调不同部门的深度参与、协调推进、重点突破,多方面集聚资源,做好投入保障,最终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一流引领、整体提升。
  系统谋划,区域统筹。国家“双一流”建设提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基本方向,以特色发展、争创一流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一流大学群建设也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对发展目标定位和实践推进路径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突出规划引领、区域统筹,为一流大学群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系列政策支撑。强化区域内各项事业协同发展,将一流大学群建设纳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形成一流大学群建设与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撑、协同推进的环境和格局。
  协调推进,重点突破。充分调动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一流大学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心聚力,建立、完善更加高效的协同推进机制。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学校诉求,梳理、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充分释放高校办学活力,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导向、科研体制改革、管理体制优化、经费投入使用、对外开放合作等若干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集聚资源,多元投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在接受多方面检验的同时,也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制度、资源投入与供给。一流大学群建设,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产业界、科研机构等的资源集成。需要积极集聚区域优势资源,加大对一流大学群建设的资金、政策和各类资源支持力度;鼓励不同层级政府、社会力量等投入一流大学群建设,逐步形成多元投入的格局。
  一流引领,整体提升。以一流大学群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有序衔接、相互促进,有力带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因为一流大学群的建设,目标并不仅局限于建设一流大学群,而是要借助于一流大学群的建设,拓展以重点建设引领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进而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1年4月30日02版)
其他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而其效果评价指标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程度的标尺.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用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经验。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之路经历了由探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从延安时期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高等教育红色育人理念一脉传承,确立并坚持学用一致,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等理念;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育人理念不断发展创新,高等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红色育人新理念。
目前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效能不足。高峰体验可以有效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文科本科实训教学是创造高峰体验的重要渠道。高校可以探索在表达沟通能力实训模块、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模块、自主学习能力实训模块、逻辑批判能力实训模块和社会观察能力实训模块中设计激发高峰体验的训练环节,以有效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大学生人格教育转型需要立足当下实际,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时而新,以适应时代的转型。近代谢扶雅的人格教育思想强调因时代之变而求变、因本土之情而求应、因教育之特点而求遵循,对今天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天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可以从教育思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实现转型,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志于学、重于行、以评价导向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的电气控制技术及PLC课程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由于控制电器和PLC设备价格较为昂贵,难以保证学生人手一套,因而教学理论化、抽象化,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展课程教学的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须通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完成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包括政治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注重能力教育而非一般的知识教育。文章遵循价值导向研究思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点,围绕“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这一中心问题,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主线、通识教育功能为辅线展开研究。
验证码是一种区分人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防止网络攻击的通用而有效的手段。然而伴随着OCR技术的出现,验证码的可靠性受到了挑战。该文以高校系统中字符数字组合的图片型验证码为研究对象,根据图片的特性使用了具有针对性的图片预处理和分割方式,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作为机器学习方式,对从系统中爬取的一千张图片进行学习并生成训练模型,另随机爬取一百张图片标记成测试集进行测试,最终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8%以上。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素质特征。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沿袭“先民间,后官方”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校要结合已有的探索与试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加快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运用文献资料法、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拟定了桂东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解释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值进行比较,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政策规划、开发技术和旅游服务等因素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影响作用明显。
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变迁的过程、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经历了政策探索、政策初创、政策规范、政策创新四个阶段,形成了涵盖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汉语国际推广、外国专家与外籍教师、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高等教育治理等八个主题的政策体系。制度环境、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变迁方式呈现出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主辅共存、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相互调适的特点。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