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好莱坞学创新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电影”的电影业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在您的《好莱坞启示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电影的电影世界。这本书可能将“影像”解构的过于冷酷。电影不是银幕上调动你我荷尔蒙的一幕幕故事,转眼变成了一桩桩融合道德、权力、规则的商业事件。能谈谈您是如何理解电影的吗?这似乎不是那个笔法细腻的周黎明了。
  周黎明:银幕上和银幕后肯定是两个不同的故事。银幕上的故事多半是励志的,积极向上的,但那只是良好愿望而已,而现实中的商业运作不能仅靠良好愿望,必须实战,优胜劣汰,凡是适用于其他行业的规则,也同样适用于电影业。
  讲好莱坞运作的书并不少,读者喜欢我这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摈弃了学术笔法,而采用我熟知的新闻报道体。也有人觉得我受了电影的影响,像讲电影故事那样来讲好莱坞的故事。从某种角度看,幕后的故事往往会比幕前的故事更加精彩,因为更真实。
  CBR:您在书中提到的水平发展案例和垂直发展案例,分别是迪斯尼和索尼。您能分别阐述“水平”和“垂直”的含义吗?在您的眼里,存在一种最优的娱乐业商业模式吗?迪斯尼是先盛后衰,索尼则正好相反。
  周黎明:“水平”和“垂直”本来是台湾的说法,内地以前叫做“纵向”和“橫向”。娱乐业越做越大,这是世界趋势,但对于一个创意产业,这既好又坏。做大了,资金会有保障,但会产生臃肿和官僚作风,影响艺术创作;小了又会捉襟见肘,很多项目无法实现。最好的情况是,既有大公司的实力,又有小公司的灵活。
  我觉得没有哪种商业模式可以称作“最优”,只能说,某些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并且在某个领导的管理下,某种模式可能最合适。迪斯尼和索尼都辉煌过,也都受过很大挫折。企业的运作不是一个电影故事,它不会有完美的结局,它永远处于变动状态。
  
  背后的领导力、创新和信息化
  
  CBR:在您的总结中,我们发现领导力是左右一个公司甚至整个行业的重要因素。而电影行业的领导力风格又偏于独裁和垄断。这是行业带来的领导力特性吗?
  周黎明:在我的观察中,没有哪个成功企业是完全靠民主决策的,而最有魅力的企业往往有一个或几个英明的高级管理者。当然,现代化企业不同于中国的宫廷,是有制约的,尤其是实打实的绩效。电影行业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加专制,因为它的产品是无法标准化的,投资大,而市场认可却无法把握。这时,很大程度上依靠决策者的眼光,这种眼光来源于经验和直觉,跟理论知识毫无关系。眼光准,你就受到拥戴,也就越来越像皇帝;反之,你的艺术和管理水平再高,但拍出的影片牙:卖座,迟早会被扫地出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CBR:好莱坞给我的更大启示在于创新意识,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这是一个流程的创新。中国的电影产业兴起,如果从进口大片算起,也只不过16年的时间。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怪现象:商业模式上,我们学得越来越像,就像您在书中说的“综合效应”。但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电影院的电影永远是向“钱”看。也许,在早些时候,我们可以说好莱坞电影是沾满铜臭味的,现在恐怕没有人敢这么断言。为什么中国的电影却总是在出现金钱和内容相背离的局面呢?
  周黎明:不能因为好莱坞的整体收益远高于小国电影业,就得出结论,认为人家样样都比咱们强。好莱坞是纯粹的市场机制,不受任何意识形态制约,不需要听命于任何政府部门,但它必须服务于市场。我们看到的好莱坞影片,多半是不错的,实际上好莱坞除了这些,每年还有大量垃圾影片。它的创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谓电影类型和明星机制本身就是创新和守旧的妥协——你想复制前面一部成功的影片,可以合法采用的方法,一是启用那些影片里的明星,二是讲一个相似的故事。但大家都这样拍,观众慢慢就腻味了。这时,如果谁敢先吃螃蟹,说不定就能成功,接着又是一大堆人来模仿,但不是所有创新者都有好报。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处于急速发展及瞬息万变的时代,电影产品的非标准化是符合这种时代特征的。但我们的急功近利要比好莱坞更严重,而我们对于创新的宽容程度也远远不如人家。此外,我们不是纯粹的市场机制,受到的干扰是人家无法想象的。
  CBR:信息技术的变革可能是对传统电影产业模式的最大冲击了。通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内容似乎又回到了产业的核心地位。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变革的?除了在电影行销,发行上,信息技术有可能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会是什么样的?
  周黎明:从电影业诞生之日起,它一直面临技术革新带来的威胁,但每次都能转危为安。先是声音的出现,接着是彩色,然后是各种宽银幕标准,再后来有电视、录像带、影碟,到如今是互联网。展示的平台在变,但内容却不怎么变一部好影片。无论哪个平台或通路,都是好电影。当然,手机上可以更适合看三五分钟的短片而非两小时的故事片。总之,内容为王这条法则是不变的,但前提是内容蕴含的知识产权必须受到保护,否则准愿意花大钱去生产内容?
  CBR:问一个外延大一些的问题。照现在趋势来看,乔布斯重回电影也是早晚的事情,因为他已经把控了内容、终端和通路的整个链条。如果真的有一天乔布斯回归了,我想决不会是做一个皮克斯那么简单。他会是颠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那个人吗?
  周黎明:皮克斯是乔布斯做大的,好莱坞的权力榜上他一直排名很靠前。只不过,他对于电影不实施微观管理,这跟迪斯尼的艾斯纳刚好相反,管理电影业归根结底是用人战术,用对了人就不用天天盯着。拍电影不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乔布斯领导下的团队早已颠覆了以迪斯尼为主的好莱坞动画片。但他的兴奋点在五新技术,所以,他开创的iPhone和iPad平台对于影视产品的发行一定会有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假如谷歌创始人提出的、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失败了,历史上必定会出现另外一位新秀来引领网络的发展,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人类进步的步伐却会因此受阻。    组织会消亡。但多数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只有到气数殆尽、无法满足股东要求的时候才会消亡。这种简单的套套逻辑掩盖了一个微妙的事实:一般而言,一个组织的消亡很少是被外力“他杀”,多数情况下是“自杀”。自杀可能会导致早夭,公司的消亡也不例外。  时
期刊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新冠大流行的影响对会展行业而言是非常艰巨的。今年以来,几乎每个人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触到了更多的数字化的活动。随着各种形态的数字化活动出现,展会调整审计指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数字化和线上线下混合型展会在会展行业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  为了支持行业的发展,7月初,UFI修改了其对展会数据的审计规则以反映行业的最新变化。本次修订由UFI指定展会审计机构BPA总裁及首席执行官G
期刊
建成前后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中天金融集团“向阳而生、向上生长”的企业文化内核铸造出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积极向上的“生长基因”;贵阳市会展业“打造中国夏季会展名城”的发展目标塑造出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成长性格”。在各级政府和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已被打造成为贵州会展新高地。十年里,我们一直在思考  思考如何让城市因“我”而有光。十年,贵阳国际会议展
期刊
中国人,尤其是拥挤在北京这样巨型城市里的人,大多有一个汽车梦。一年一度的上海和北京车展可能最能表达人们对汽车梦的执著和热情——除了世博会,我们还看到过什么展会比车展更能让人们快速掏钱并留恋不舍呢?国家美术馆的门口多数时候都是静悄悄的。  而有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中国步入“汽车社会”有多么神速,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第九大奇迹,一定是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2005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
期刊
巴菲特的成功是否可以“中国化”?笔者对此抱有高度怀疑的态度。    5月2日,全球4万多集朝圣者、投资者、旅游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人们云集内布拉斯加州的小城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确切地说,他们是去围观“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一起聆听他最新的“神谕”。  “股神”也确非浪得虚名——伯克希尔公司在1985年只不过是拥有3000万美元的资产和76
期刊
作为深圳洛赛声学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韬成功地找到了一片蓝海一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一种被称为“噪声地图”的服务,供它们在项目规划设计之初了解开发项目的环境噪声分布情况,从而提供针对性的降噪措施,这种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与战略大大改变了事先不作研究,项目建成后遇到问题时再被动地采取“治理措施”的传统做法,通俗地解释,噪声地图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用不同颜色和深浅度的三维动态电子地图来进行描述。目
期刊
借助谷歌的软件及服务平台,具备了端到端能力的乐Phone有望在中国市场挑战iPhone。    5月11日,联想集团和中国联通联合举行了乐Phone上市的启动仪式。从5月17日“世界电信日”开始,乐Phone将会同时通过3600个联想的PC和手机柜面和1600家联通营业厅共同发售。  对于自己开发的这款智能手机,联想集团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表示,乐Phone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0
期刊
上汽-通用推出的EN-V即电动联网汽车(Electric Networked- ehicle),属于环保化的无人驾驶汽车。它是通用汽车对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最新解决方案,使未来城市交通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零事故。它预示着,在未来的电动车时代,以往汽车的许多概念也许将被颠覆,也更接近汽车变革的现实可能性。  电动车相比传统内燃机汽车最大的优势不在于动力,无论是纯电动、混合动力还是燃料电池,其动
期刊
人们先在绿色建筑中获得舒展和放松,继而享受绿色社区营造的舒适环境,最终融入绿色城市的整体氛围之中。在这一进程中,一面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许,一面是刻不容缓的低碳环保行动。看似相悖的目标必须折中和平衡,别无它途。小到建筑,大到城市规划,所有这一切今后必将围绕着这一原则而展开。    挑战环保与舒适的悖论    城市的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中的最主要部分。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
期刊
一家高端超市经历了一段销售疲软期后有点沉不住气,在促销策略上做了些改变——放弃原先针对高端产品的促销,转而对日常必需品降价甩卖,希望能让客户回头。然而,事与愿违。如此一来,它看上去就跟其他那些甩卖大米、食用油的普通超市没什么区别了。问题症结在于,超市忘了自己独特的核心产品:一系列诱人的高品质食品。  困境之下,一个新的推广策略应运而生,该超市着重向消费者宣传店内商品新鲜、高品质和品类丰富的特色,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