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俘国民党将领中转变思想最快、表现最好的人之一
毛泽东委托公安部长罗瑞卿转告王耀武:“你功是功,过是过。
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
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王耀武(1904-1968),山东泰安人。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俘,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国民党中将军衔。1959年12月获得特赦。此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本人深信对国民党上层某些人士还可以起一些作用,对驻守徐州的某几个国民党部队还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轰轰烈烈。只要共产党解放军方面有需要,我王某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王耀武被俘不久后主动提出的请求,他是被俘国民党将领中转变思想最快、表现最好的人之一。
抓到了三个“王耀武”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王耀武重新调整部署,固守内城,顽抗了多日。在济南被解放军层层包围时,王耀武深知大势已去,便带领他的警卫员从水道洞中逃出。王耀武找了一身农民的行头,他头裹毛巾、身穿蓝布夹袄、腿上包了许多层白布,装成被子弹打伤的样子,盖着两床大棉被,躺在马车上哼哼唧唧……就這样,他们顺着胶济路东行,企图混过解放区逃到青岛。
王耀武出逃的前几天顺利过关,到达寿光县张剑昌桥头时,他用的国外进口的手纸暴露了他的身份,当地的老百姓没有用过手纸,更没见过那样雪白柔软的手纸。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当地解放军的注意,当解放军战士问他叫什么名字、家居何处时,王耀武装作病重吃力的样子说:“名叫乔堑,系临清人,在济南开菜馆。由于在济南的饭馆被炮火烧毁,人也受了伤,现在准备到青岛去投奔亲友求医治病。”当被问到饭馆的字号时,王耀武答不上来。问到他的4个随从人员时,王耀武更加紧张,张冠李戴,笑话百出。
王耀武自知逃不过,无可奈何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审讯的同志十分惊愕,因为刚才已经听说王耀武在临沂被抓,这里怎么又有个王耀武?继续审问后确定此人就是王耀武,于是马上向司令部报告。司令部回话说,他们那里也抓到了一个王耀武。
原来,济南战役打响之后,王耀武眼看大势已去,便想到了金蝉脱壳之计,他买通了几个与他长相相像的部下,加以训练。等到破城之日,三个“王耀武”分几路出走,他以为只要假的王耀武被抓住了,他这个真的王耀武就可以逃之夭夭。没想到,在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中,三个“王耀武”都被抓住了。
王耀武被俘后,作为高级战俘被送入益都华东军区解放军官团直属中队安置,后来被送到第三野战军解放军官训练团集中管训。
喊话蒋介石放下武器
王耀武被押解到益都华东军区政治部后,提出要面见陈毅。华东局经过研究,决定由时任华东局常委、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接见王耀武。
王耀武见到舒同后,除了竭力为自己辩解外,还说出他对时局的看法,态度积极。舒同对王耀武要求进步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希望他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多看点书,并向他推荐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希望他能尽快从反动的政治立场上转变过来,站到人民一边。王耀武一再表示:“我一定好好学习,认真反省自己的罪行,坚决革命,好好地干,尽可能对人民有所贡献。”
他坦率地向舒同提出了他在思想上搞不通的五个问题,舒同一一详细作了解答。王耀武十分受教,他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舒主任今天的谆谆开导,王某有茅塞顿开之感,太感谢了!”
通过这次谈话,王耀武思想上的困惑基本理清。认清历史的趋势后,他渴望得到人民的原谅,主动提出:“本人深信对国民党上层某些人士还可以起一些作用,对驻守徐州的某几个国民党部队还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轰轰烈烈。只要共产党解放军方面有需要,我王某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对于王耀武追求进步的倾向,华东局十分重视。在淮海战役前后,王耀武的广播讲话多次在人民电台播放。他第一次讲话的题目是《向蒋先生进一言》。在讲话中,他不仅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屡次失败的原因,还喊话蒋介石停止内战。
不久,王耀武联合了一批原国民党将领写了一封《告国民党官兵书》,又以他个人的名义写信给与自己有关系的国民党军官,劝他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王耀武的广播讲话和信件,像发射的榴霰弹一样,散布面广,杀伤力也大。据说蒋介石听到王耀武的广播时,大叫无耻,骂他是软骨头,气愤地说道:“王耀武是我的学生,我待他不薄,他在困难的时候却来反对我,还要下面的人也反对我,岂有此理!”说至此,生气地用手中的茶杯砸了收音机。
王耀武在解放军官训练团期间,思想开始发生转变,逐步摒弃了过去的旧思想,接受了新思想,在各方面表现良好。他思想上的顾虑逐渐减少,曾作了一副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横批是:“你也来了。”
1952年春,第二次清算蒋美罪行大会开始,王耀武交代了历史。据他自己说,他确信坦白从宽的方针,如实交代了在国民党内追随蒋介石20多年的历史。山东人民要求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耀武提回济南公审时,人民解放军答复说,王某已低头认罪,交代了历史,没有同意提回,并向山东人民做了耐心的说服工作。
在功德林,因表现太好遭诬陷
1956年,王耀武被挑选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加速改造”。王耀武在功德林表现优秀,得到干部们的信任和许多同学的尊敬,成为学习委员。
功德林里不少人对他当选学习委员心生嫉妒,想取而代之。有人向领导和管理人员反映,说他白天装得老老实实,夜晚睡着做梦时,经常咬牙切齿地痛骂什么,一定是白天压抑在胸间的愤懑夜间控制不住而发泄出来,说他是外表老实,内心仇恨共产党,表里不一。还有一名战犯检举王耀武是“围剿”、杀害方志敏的凶手。面对这些检举信息,功德林的领导谨慎处理,没有随意将罪名扣到他头上。后来,报纸上发布了杀害方志敏的凶手在新疆被缉拿归案的消息,王耀武看到后高兴地说:“共产党真伟大,把国民党时期的错案都搞清楚了,佩服!佩服!”
王耀武在功德林接受改造时,毛泽东委托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转告王耀武:“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其间,还有不少民主人士前来探望他,如张治中、邵力子、傅作义、陈铭枢、蔡廷锴、卫立煌、卢汉等。张治中还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一律宽大处理,拟分批释放。得知这一消息后,王耀武感慨道:“拨开雨雾见青天,就在眼前了!”尽早获得新生,回到人民的行列成为王耀武积极改造的动力。
更触动王耀武的是,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公安部都会在其大门内侧搭一个观礼台,让功德林的战犯们远远地观看国庆庆典和群众游行。能参加国庆观礼对王耀武来说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激励。
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隆重宣布了第一批特赦战犯名单,王耀武名列其中。1961年,王耀武进入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他一边写文史资料,一边审核评选各省寄来的政协稿件。他写的史料,计北伐、抗日、“围剿”的战役资料在内达20万字,为史学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
1960年冬,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王耀武与北京市二十八中教师吴伯伦结婚,重建幸福家庭。1964年冬王耀武被推举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68年7月3日,王耀武去世,享年64岁,后被葬于八宝山公墓。
(责编/张超 责校/李志琛、陈小婷 来源/《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特赦令》,余远来著,华文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国民党首要战犯改造秘档》,史文编著,台海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等)
毛泽东委托公安部长罗瑞卿转告王耀武:“你功是功,过是过。
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
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王耀武(1904-1968),山东泰安人。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被俘,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国民党中将军衔。1959年12月获得特赦。此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本人深信对国民党上层某些人士还可以起一些作用,对驻守徐州的某几个国民党部队还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轰轰烈烈。只要共产党解放军方面有需要,我王某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王耀武被俘不久后主动提出的请求,他是被俘国民党将领中转变思想最快、表现最好的人之一。
抓到了三个“王耀武”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王耀武重新调整部署,固守内城,顽抗了多日。在济南被解放军层层包围时,王耀武深知大势已去,便带领他的警卫员从水道洞中逃出。王耀武找了一身农民的行头,他头裹毛巾、身穿蓝布夹袄、腿上包了许多层白布,装成被子弹打伤的样子,盖着两床大棉被,躺在马车上哼哼唧唧……就這样,他们顺着胶济路东行,企图混过解放区逃到青岛。
王耀武出逃的前几天顺利过关,到达寿光县张剑昌桥头时,他用的国外进口的手纸暴露了他的身份,当地的老百姓没有用过手纸,更没见过那样雪白柔软的手纸。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当地解放军的注意,当解放军战士问他叫什么名字、家居何处时,王耀武装作病重吃力的样子说:“名叫乔堑,系临清人,在济南开菜馆。由于在济南的饭馆被炮火烧毁,人也受了伤,现在准备到青岛去投奔亲友求医治病。”当被问到饭馆的字号时,王耀武答不上来。问到他的4个随从人员时,王耀武更加紧张,张冠李戴,笑话百出。
王耀武自知逃不过,无可奈何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审讯的同志十分惊愕,因为刚才已经听说王耀武在临沂被抓,这里怎么又有个王耀武?继续审问后确定此人就是王耀武,于是马上向司令部报告。司令部回话说,他们那里也抓到了一个王耀武。
原来,济南战役打响之后,王耀武眼看大势已去,便想到了金蝉脱壳之计,他买通了几个与他长相相像的部下,加以训练。等到破城之日,三个“王耀武”分几路出走,他以为只要假的王耀武被抓住了,他这个真的王耀武就可以逃之夭夭。没想到,在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中,三个“王耀武”都被抓住了。
王耀武被俘后,作为高级战俘被送入益都华东军区解放军官团直属中队安置,后来被送到第三野战军解放军官训练团集中管训。
喊话蒋介石放下武器
王耀武被押解到益都华东军区政治部后,提出要面见陈毅。华东局经过研究,决定由时任华东局常委、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接见王耀武。
王耀武见到舒同后,除了竭力为自己辩解外,还说出他对时局的看法,态度积极。舒同对王耀武要求进步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希望他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多看点书,并向他推荐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希望他能尽快从反动的政治立场上转变过来,站到人民一边。王耀武一再表示:“我一定好好学习,认真反省自己的罪行,坚决革命,好好地干,尽可能对人民有所贡献。”
他坦率地向舒同提出了他在思想上搞不通的五个问题,舒同一一详细作了解答。王耀武十分受教,他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舒主任今天的谆谆开导,王某有茅塞顿开之感,太感谢了!”
通过这次谈话,王耀武思想上的困惑基本理清。认清历史的趋势后,他渴望得到人民的原谅,主动提出:“本人深信对国民党上层某些人士还可以起一些作用,对驻守徐州的某几个国民党部队还可以发挥一定的影响。不干则已,要干就要轰轰烈烈。只要共产党解放军方面有需要,我王某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对于王耀武追求进步的倾向,华东局十分重视。在淮海战役前后,王耀武的广播讲话多次在人民电台播放。他第一次讲话的题目是《向蒋先生进一言》。在讲话中,他不仅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屡次失败的原因,还喊话蒋介石停止内战。
不久,王耀武联合了一批原国民党将领写了一封《告国民党官兵书》,又以他个人的名义写信给与自己有关系的国民党军官,劝他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王耀武的广播讲话和信件,像发射的榴霰弹一样,散布面广,杀伤力也大。据说蒋介石听到王耀武的广播时,大叫无耻,骂他是软骨头,气愤地说道:“王耀武是我的学生,我待他不薄,他在困难的时候却来反对我,还要下面的人也反对我,岂有此理!”说至此,生气地用手中的茶杯砸了收音机。
王耀武在解放军官训练团期间,思想开始发生转变,逐步摒弃了过去的旧思想,接受了新思想,在各方面表现良好。他思想上的顾虑逐渐减少,曾作了一副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横批是:“你也来了。”
1952年春,第二次清算蒋美罪行大会开始,王耀武交代了历史。据他自己说,他确信坦白从宽的方针,如实交代了在国民党内追随蒋介石20多年的历史。山东人民要求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耀武提回济南公审时,人民解放军答复说,王某已低头认罪,交代了历史,没有同意提回,并向山东人民做了耐心的说服工作。
在功德林,因表现太好遭诬陷
1956年,王耀武被挑选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加速改造”。王耀武在功德林表现优秀,得到干部们的信任和许多同学的尊敬,成为学习委员。
功德林里不少人对他当选学习委员心生嫉妒,想取而代之。有人向领导和管理人员反映,说他白天装得老老实实,夜晚睡着做梦时,经常咬牙切齿地痛骂什么,一定是白天压抑在胸间的愤懑夜间控制不住而发泄出来,说他是外表老实,内心仇恨共产党,表里不一。还有一名战犯检举王耀武是“围剿”、杀害方志敏的凶手。面对这些检举信息,功德林的领导谨慎处理,没有随意将罪名扣到他头上。后来,报纸上发布了杀害方志敏的凶手在新疆被缉拿归案的消息,王耀武看到后高兴地说:“共产党真伟大,把国民党时期的错案都搞清楚了,佩服!佩服!”
王耀武在功德林接受改造时,毛泽东委托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转告王耀武:“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其间,还有不少民主人士前来探望他,如张治中、邵力子、傅作义、陈铭枢、蔡廷锴、卫立煌、卢汉等。张治中还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一律宽大处理,拟分批释放。得知这一消息后,王耀武感慨道:“拨开雨雾见青天,就在眼前了!”尽早获得新生,回到人民的行列成为王耀武积极改造的动力。
更触动王耀武的是,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公安部都会在其大门内侧搭一个观礼台,让功德林的战犯们远远地观看国庆庆典和群众游行。能参加国庆观礼对王耀武来说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激励。
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隆重宣布了第一批特赦战犯名单,王耀武名列其中。1961年,王耀武进入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他一边写文史资料,一边审核评选各省寄来的政协稿件。他写的史料,计北伐、抗日、“围剿”的战役资料在内达20万字,为史学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
1960年冬,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王耀武与北京市二十八中教师吴伯伦结婚,重建幸福家庭。1964年冬王耀武被推举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1968年7月3日,王耀武去世,享年64岁,后被葬于八宝山公墓。
(责编/张超 责校/李志琛、陈小婷 来源/《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特赦令》,余远来著,华文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国民党首要战犯改造秘档》,史文编著,台海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