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界,孔子不得志。
但是孔子却成了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巨星。
自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
孔子作为“天地君亲师 ”中“师”的象征,
成了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从为政到育人,孔子的角色是如何转换的呢?
孔子对于从政想得通,不能从政,就为政。
从政,就是实际做官,进入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为政,就是影响政治,参与政治,参政议政。很早以前,可能在孔子还没有做过官的时候,就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 先生,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实际上这个人要问的是,先生你怎么不做官呢?孔子说: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就是参与政治。我还要怎样参与政治呢?“奚其为为政?”这段话估计是孔子从未做过官的时候说的。这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就是不一定要进入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也可以施加影响。实际上孔子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政治。后来孔子不做官了,他的学生出去做官,学生下班以后是要向孔子汇报工作的。
有一次,冉有退朝回来向孔子汇报工作,孔子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冉有说“有政”,什么叫“有政”?就是有政务。孔子说:“其事也。”孔子说,你忙的恐怕不是政务,是事务。孔子说,“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国家如果有什么大事,有什么政务,我虽然不是在朝的官员,我也知道。可以说孔子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政治,他非常关心政治,热衷政治。孔子不是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吗?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关键在于那个谋字。谋就是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就是不越位操作,我不在这个官职上,我不越过这个官位去策划、去操作。这个官职应该做的事情,不等于不关心政治。关心政治我们可以叫作思,不等于不参与政治,参与政治我们叫作为,不等于不影响政治,影响政治我们叫作施。孔子不谋其政,但是思其政,为其政,施其政。实际上,孔子为自己做了一个设计,他的第一选择是自己出来做官,实际操作政治。如果做不到,那就为政,影响政治,参与政治。怎样为政呢?说君,游说那些执政者,君包括诸侯,也包括执政的大夫。孔子曾经周游列国,目的就是这两条,最好自己能够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施加影响,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十四年中有时他做了官,比方说在卫国做官,在陈国做官。但是在有些国家他是碰了钉子的。因此孔子就只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所以有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是不是孔子就真的走投无路了?他还有路走吗?有。什么路?育人。这是孔子的第三种选择。培养学生,让我的学生去做官,让我的学生到政治当中去,操作政治,施加影响。
孔子在政界的求官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在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中,他虽然未曾求仁得仁,但是他的弟子却始终追随着他。而且他的学生各有特长,其中不乏忠臣良相。所以孔子做出了从为政到育人的选择。孔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招收学生的呢?
有学者认为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因为孔子有句话三十而立,大概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收学生了。孔子一共收了多少学生?传统的说法,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册学生有三千,最优秀的七十二个,了不得 。在当时的情况下等于一个人又办清华又办北大。除此以外,我个人认为孔子恐怕还有一些不在编制内的学生。
比方说《论语》中有一个人叫陈亢,这个字写成亢,但杨伯峻先生的注说这个字要念“刚”,字子禽。陈亢是个什么人呢?历史上有各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他是孔子学生的学生,具体地说就是子贡的学生。我认为,他应该是编外“粉丝”,因为陈亢在《论语》中出现三次。三次提问题,两次问子贡,一次问孔子的儿子,孔鲤。
有次陈亢问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论语·子张》
他称子贡为先生,先生对仲尼恭恭敬敬,难道仲尼真比先生您强吗?这不像孔子的学生。
还有一次,陈亢问子贡,他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就是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他怎么知道的?是他问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怎么回答呢?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我们老师是怎么得到这些情况的呢?是靠老师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美德获得的。因为我们老师有这样的美德,大家愿意主动告诉他,至于是他老人家问来的还是他老人家听来的不重要。陈亢这个问话也不像孔子的学生。
还有一次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字伯鱼,是独生子。陈亢比孔子小四十岁,比孔鲤也小,小了一辈,所以他称孔鲤也称先生。陈亢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他意思很清楚,你爸是老师,你是你爸的独生子,先生,您在老先生那里有没有开过小灶?异闻,跟我们不一样的说法呢?孔鲤说: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论语·先进》
尝独立,指的是孔子。是说我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院子里,鲤趋而过庭。鲤就是自己,孔鲤,称名,不能称字,孔鲤趋而过庭,趋是小步快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古人从长者、尊者面前走过去时,得低着头,小步快走,就像电视剧里日本女人那样走,叫趋。孔鲤说,有一次老人家站在院子里,我恭恭敬敬地从他老人家跟前走过去。老人家把我叫住了,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未也。老人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你不会说话,我退而学《诗》。又有一次,尝独立,他老人家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又恭恭敬敬地从他老人家跟前走过,老人家又把我叫住了,问,学《礼》了吗?未也。没有。“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怎么会做人呢?我又退回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小灶。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典故。从此以后,父亲对儿子的教训就叫作庭训,在庭院里面的教训叫庭训,儿子从父亲跟前走过叫过庭。陈亢听后非常兴奋,他说,我问一件事,听到了三件事情。第一听到了要学诗,第二知道了要学礼,第三知道了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不能给儿子开小灶。后来这个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就是做父亲的一定跟儿子“划清界线”,不能亲热儿子。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传统叫“抱孙不抱子。”儿子不能抱着,孙子一天到晚抱着。儿子带一同学到家里来,父亲要接见,同学坐,儿子不能坐着,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
从这个著名的“问一得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家庭生活中,孔子同样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主张。孔子教子有方,孔子的后人中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并由门人传授给孟子,在“孔孟”思想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又有汉朝的孔安国,三国时期的孔融以及清代的孔尚任等等。
孔子不仅教子有方,更是后世遵奉的“万世师表”。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收这么多学生,孔子有什么标准呢?
孔子有这么多学生,他收学生有分数线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材施教和分数线是两回事,有人说孔子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是“有教无类”,第二句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什么叫束脩?十条干肉,这十条干肉到底多长多粗我们搞不清楚了,我们要讲清楚,束脩不是学费,这束脩是见面礼。中国人到陌生人家里要拎点东西,何况拜老师呢?见面礼十条干肉。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我的导师吴林伯先生跟我讲,束脩还有一个双关的意思,就是约束修理。见面礼为什么叫束脩,就是表示我接受你的约束,接受你的修理,拜师你必须表示诚意。
有教无类的传统解释是,什么人我都教,没有类别,大家都这么讲,各种书上也都这么讲。但是这里面有问题可以讨论,我们要弄清楚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要弄清楚有什么、没什么这个句式。这个句式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有勇无谋,有名无实,有什么没什么。有教无类能套这个句式吗?不大行。
第二种,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有教无类能套这个句式吗?也不行。
第三种,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能套吗?不能套。
第四种,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能套吗?能。
什么意思呢?这种句式当中省了一个字,则。有备无患的意思是有准备则没有忧患。有恃无恐是有依仗就没有恐惧。因此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有教育就没有类别。所以有教无类是有教则无类。据我所知,这个观点最早是谢质彬先生提出来的,我同意。因此无类不是收学生的前提,是教育的结果,也就是孔子提出一个教育理想,这个理想是在教育之前人是有类的,有贵贱,有贤愚之分。但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是他的教育理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个教育理想,就是把“性相近,习相远”的各种人群,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对于诚心执礼拜师的人,孔子是一定会教诲他的。问题是,孔子的学识那么丰富,他会教他的学生些什么呢?
孔子收学生,教什么?孔子的学问主要是政治学和伦理学,因此他教学生也就是两个教学内容,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官。其它东西他没有兴趣。比方说自然科学他不教,工程技术不教,经济建设不教,国计民生不教。这是他的局限。你即便问别的问题,比方说你问军事,孔子不懂。你说要学种地,他不会。我们谈谈文学吧,可以,一谈谈到政治伦理上去了。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子夏就是卜商,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有一天子夏问孔子: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论语·八佾》
什么叫巧笑倩兮?倩就是笑容很好看的样子。什么叫盼,盼就是眼睛很亮的样子。什么叫素以为绚兮,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白色的底子上画着花纹。我不太赞成,我认为“素以为绚兮”是以素为绚,就是以朴素,以本色为美丽。这句话就是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微微一笑俩酒窝,巧笑倩兮,眼睛一转,秋波暗送,美目盼兮,不用化妆就很漂亮,本色就很好。为什么子夏还要问“何谓也?”什么意思?孔门师生的教学是要举一反三的,就是联想到别的问题。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就是你要画画,先要用白颜色打底子,然后再画画。这就从美人扯到画画去了。然后子夏说:“礼后乎?”学《礼》也应该是在后边吧?孔子说你太有才了。
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你启发我了,我可以跟你讨论《诗》啊,这才叫懂《诗》。什么叫“礼后乎”?礼后于什么呢?没说。我们猜,后于什么?仁。实际上这里传达的意思是,你要学礼吗?你要做一个文明的人,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就是白色的底子,然后你就可以学礼,就是上面的花纹。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他的教学有两个方式,一是答问,二是讨论。前面这个就是答问,问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礼后乎?”“启予者商也!”今天我们读起来像猜谜,这是答问。
孔子与弟子之间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论语》中记载,孔门弟子的主要成就是在德行、言语、政事以及文学四个方面。而这位借用《诗经》来问礼的子夏同学就属于文学科的。
对于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指有步骤地诱导。循循善诱这个成语就是从孔子教学生的方法这里来的。在《论语》一书中,不仅有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对一问答,同样也有几个人参加的小型谈话会。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讲一个讨论的例子。一次,有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这四个学生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坐在最前面。曾皙名字叫曾点。他比孔子小二十多岁,坐第二。冉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坐第三。公西华的名字叫赤,他最小,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坐在最后边。孔子开始课堂讨论,孔子先说,大家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觉得很紧张,我们今天随便聊聊。先造一个气氛,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当老师的,做主持人的做谈话节目,先热个场。你不要以为我年纪大了就怎么样,随便说。你们这些学生平时都爱发牢骚,老说没有人了解我,我今天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了,准备让你们出来工作,你们都打算干点什么?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季氏》
子路率而对曰,子路站起来说,一个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首先给自己定一个调子。什么叫一千乘战车的国家?当时的制度,每一军一千辆战车,因为春秋时候打仗,是战车和战车打,没有步兵、骑兵。一千辆车子就构成一军,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就是一个小国。子路说,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涉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的里面,外面有战争,国内有饥荒,派我仲由去治理它,我会怎么样呢?三年之后,我就让它改变面貌,我保证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勇敢,懂道理。“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孔子笑了,哂这个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微笑,一种是讥笑。孔子在这里是微笑还是讥笑?讨论以后曾点问孔子,先生觉得他们说的怎么样啊?孔子说,各人说各人的,志向嘛。曾点问,先生为什么要笑仲由?孔子说,治国要以礼治国,礼讲究谦让,你看仲由一点都不谦让,所以我笑他。夫子哂之的这个哂,我理解是带有讥讽意味的微笑。没有评论。然后孔子问冉有,求,你怎么样?冉有就谦虚一些了,说,给我一个纵横五六十里,或者六七十里一个地方,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如其礼乐。”那就要等君子来了。就是我只能保证这个小地方三年以后解决温饱问题,孔子说,好。赤,你怎么样?公西华更谦虚了,他说,我不敢说我能干什么,我只能说我想学什么,他的原话是有祭祀的时候,或者有会盟的时候,我带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做一个司仪。孔子也没有评论,然后就叫曾皙,点,你怎么样?曾皙在干什么呢?曾皙在鼓瑟,鼓瑟就是弹奏瑟,从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上课的时候是有伴奏的。就像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弄点音乐。他的学生经常给他伴奏,子路也伴奏过。但是子路性格像李逵,李逵去鼓瑟我们可以想像出那个音乐是什么样子。所以孔子有一天说,仲由,你这个瑟就不要在我门口鼓了吧?曾皙估计是比较好的,正在鼓瑟,鼓瑟鼓到一个乐曲正接近尾声,叫作鼓瑟希,铿尔,咚……一声,停下来,然后“舍瑟而作。”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问题。他说,我的想法恐怕和同学们都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言其志,尽管说。曾皙说,我最向往的就是暮春三月,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年轻人、七八个小孩子出去野游踏青,在沂河里面洗洗澡、在祭坛上面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去。孔子喟然叹曰,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孔子对曾点说,你说得好,我的想法和你一样,我也向往那样的生活,我和你一起去吧。这样一个结论就有点奇怪了,孔子是主张读书做官的,他教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做官,学生来上学的目的也是毕业以后去做官,孔子应该肯定读书做官,这四个学生发表他们毕业以后想做的理想,子路想做的官是最大的,“夫子哂之。”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只想去旅游。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教学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
下期请看:
实话孔子(五):谁是好学生。
但是孔子却成了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巨星。
自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
孔子作为“天地君亲师 ”中“师”的象征,
成了中国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从为政到育人,孔子的角色是如何转换的呢?
孔子对于从政想得通,不能从政,就为政。
从政,就是实际做官,进入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为政,就是影响政治,参与政治,参政议政。很早以前,可能在孔子还没有做过官的时候,就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 先生,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实际上这个人要问的是,先生你怎么不做官呢?孔子说: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就是参与政治。我还要怎样参与政治呢?“奚其为为政?”这段话估计是孔子从未做过官的时候说的。这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就是不一定要进入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也可以施加影响。实际上孔子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政治。后来孔子不做官了,他的学生出去做官,学生下班以后是要向孔子汇报工作的。
有一次,冉有退朝回来向孔子汇报工作,孔子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冉有说“有政”,什么叫“有政”?就是有政务。孔子说:“其事也。”孔子说,你忙的恐怕不是政务,是事务。孔子说,“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国家如果有什么大事,有什么政务,我虽然不是在朝的官员,我也知道。可以说孔子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政治,他非常关心政治,热衷政治。孔子不是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吗?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关键在于那个谋字。谋就是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就是不越位操作,我不在这个官职上,我不越过这个官位去策划、去操作。这个官职应该做的事情,不等于不关心政治。关心政治我们可以叫作思,不等于不参与政治,参与政治我们叫作为,不等于不影响政治,影响政治我们叫作施。孔子不谋其政,但是思其政,为其政,施其政。实际上,孔子为自己做了一个设计,他的第一选择是自己出来做官,实际操作政治。如果做不到,那就为政,影响政治,参与政治。怎样为政呢?说君,游说那些执政者,君包括诸侯,也包括执政的大夫。孔子曾经周游列国,目的就是这两条,最好自己能够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施加影响,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十四年中有时他做了官,比方说在卫国做官,在陈国做官。但是在有些国家他是碰了钉子的。因此孔子就只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所以有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是不是孔子就真的走投无路了?他还有路走吗?有。什么路?育人。这是孔子的第三种选择。培养学生,让我的学生去做官,让我的学生到政治当中去,操作政治,施加影响。
孔子在政界的求官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在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中,他虽然未曾求仁得仁,但是他的弟子却始终追随着他。而且他的学生各有特长,其中不乏忠臣良相。所以孔子做出了从为政到育人的选择。孔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招收学生的呢?
有学者认为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因为孔子有句话三十而立,大概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收学生了。孔子一共收了多少学生?传统的说法,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册学生有三千,最优秀的七十二个,了不得 。在当时的情况下等于一个人又办清华又办北大。除此以外,我个人认为孔子恐怕还有一些不在编制内的学生。
比方说《论语》中有一个人叫陈亢,这个字写成亢,但杨伯峻先生的注说这个字要念“刚”,字子禽。陈亢是个什么人呢?历史上有各种说法,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他是孔子学生的学生,具体地说就是子贡的学生。我认为,他应该是编外“粉丝”,因为陈亢在《论语》中出现三次。三次提问题,两次问子贡,一次问孔子的儿子,孔鲤。
有次陈亢问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论语·子张》
他称子贡为先生,先生对仲尼恭恭敬敬,难道仲尼真比先生您强吗?这不像孔子的学生。
还有一次,陈亢问子贡,他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就是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他怎么知道的?是他问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怎么回答呢?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我们老师是怎么得到这些情况的呢?是靠老师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美德获得的。因为我们老师有这样的美德,大家愿意主动告诉他,至于是他老人家问来的还是他老人家听来的不重要。陈亢这个问话也不像孔子的学生。
还有一次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字伯鱼,是独生子。陈亢比孔子小四十岁,比孔鲤也小,小了一辈,所以他称孔鲤也称先生。陈亢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他意思很清楚,你爸是老师,你是你爸的独生子,先生,您在老先生那里有没有开过小灶?异闻,跟我们不一样的说法呢?孔鲤说: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论语·先进》
尝独立,指的是孔子。是说我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院子里,鲤趋而过庭。鲤就是自己,孔鲤,称名,不能称字,孔鲤趋而过庭,趋是小步快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古人从长者、尊者面前走过去时,得低着头,小步快走,就像电视剧里日本女人那样走,叫趋。孔鲤说,有一次老人家站在院子里,我恭恭敬敬地从他老人家跟前走过去。老人家把我叫住了,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未也。老人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你不会说话,我退而学《诗》。又有一次,尝独立,他老人家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又恭恭敬敬地从他老人家跟前走过,老人家又把我叫住了,问,学《礼》了吗?未也。没有。“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怎么会做人呢?我又退回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小灶。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典故。从此以后,父亲对儿子的教训就叫作庭训,在庭院里面的教训叫庭训,儿子从父亲跟前走过叫过庭。陈亢听后非常兴奋,他说,我问一件事,听到了三件事情。第一听到了要学诗,第二知道了要学礼,第三知道了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不能给儿子开小灶。后来这个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就是做父亲的一定跟儿子“划清界线”,不能亲热儿子。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传统叫“抱孙不抱子。”儿子不能抱着,孙子一天到晚抱着。儿子带一同学到家里来,父亲要接见,同学坐,儿子不能坐着,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
从这个著名的“问一得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家庭生活中,孔子同样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主张。孔子教子有方,孔子的后人中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并由门人传授给孟子,在“孔孟”思想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又有汉朝的孔安国,三国时期的孔融以及清代的孔尚任等等。
孔子不仅教子有方,更是后世遵奉的“万世师表”。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收这么多学生,孔子有什么标准呢?
孔子有这么多学生,他收学生有分数线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材施教和分数线是两回事,有人说孔子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是“有教无类”,第二句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什么叫束脩?十条干肉,这十条干肉到底多长多粗我们搞不清楚了,我们要讲清楚,束脩不是学费,这束脩是见面礼。中国人到陌生人家里要拎点东西,何况拜老师呢?见面礼十条干肉。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我的导师吴林伯先生跟我讲,束脩还有一个双关的意思,就是约束修理。见面礼为什么叫束脩,就是表示我接受你的约束,接受你的修理,拜师你必须表示诚意。
有教无类的传统解释是,什么人我都教,没有类别,大家都这么讲,各种书上也都这么讲。但是这里面有问题可以讨论,我们要弄清楚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要弄清楚有什么、没什么这个句式。这个句式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有勇无谋,有名无实,有什么没什么。有教无类能套这个句式吗?不大行。
第二种,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有教无类能套这个句式吗?也不行。
第三种,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能套吗?不能套。
第四种,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能套吗?能。
什么意思呢?这种句式当中省了一个字,则。有备无患的意思是有准备则没有忧患。有恃无恐是有依仗就没有恐惧。因此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有教育就没有类别。所以有教无类是有教则无类。据我所知,这个观点最早是谢质彬先生提出来的,我同意。因此无类不是收学生的前提,是教育的结果,也就是孔子提出一个教育理想,这个理想是在教育之前人是有类的,有贵贱,有贤愚之分。但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是他的教育理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个教育理想,就是把“性相近,习相远”的各种人群,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对于诚心执礼拜师的人,孔子是一定会教诲他的。问题是,孔子的学识那么丰富,他会教他的学生些什么呢?
孔子收学生,教什么?孔子的学问主要是政治学和伦理学,因此他教学生也就是两个教学内容,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官。其它东西他没有兴趣。比方说自然科学他不教,工程技术不教,经济建设不教,国计民生不教。这是他的局限。你即便问别的问题,比方说你问军事,孔子不懂。你说要学种地,他不会。我们谈谈文学吧,可以,一谈谈到政治伦理上去了。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子夏就是卜商,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有一天子夏问孔子: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论语·八佾》
什么叫巧笑倩兮?倩就是笑容很好看的样子。什么叫盼,盼就是眼睛很亮的样子。什么叫素以为绚兮,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白色的底子上画着花纹。我不太赞成,我认为“素以为绚兮”是以素为绚,就是以朴素,以本色为美丽。这句话就是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微微一笑俩酒窝,巧笑倩兮,眼睛一转,秋波暗送,美目盼兮,不用化妆就很漂亮,本色就很好。为什么子夏还要问“何谓也?”什么意思?孔门师生的教学是要举一反三的,就是联想到别的问题。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就是你要画画,先要用白颜色打底子,然后再画画。这就从美人扯到画画去了。然后子夏说:“礼后乎?”学《礼》也应该是在后边吧?孔子说你太有才了。
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你启发我了,我可以跟你讨论《诗》啊,这才叫懂《诗》。什么叫“礼后乎”?礼后于什么呢?没说。我们猜,后于什么?仁。实际上这里传达的意思是,你要学礼吗?你要做一个文明的人,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就是白色的底子,然后你就可以学礼,就是上面的花纹。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他的教学有两个方式,一是答问,二是讨论。前面这个就是答问,问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礼后乎?”“启予者商也!”今天我们读起来像猜谜,这是答问。
孔子与弟子之间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论语》中记载,孔门弟子的主要成就是在德行、言语、政事以及文学四个方面。而这位借用《诗经》来问礼的子夏同学就属于文学科的。
对于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指有步骤地诱导。循循善诱这个成语就是从孔子教学生的方法这里来的。在《论语》一书中,不仅有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对一问答,同样也有几个人参加的小型谈话会。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讲一个讨论的例子。一次,有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这四个学生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坐在最前面。曾皙名字叫曾点。他比孔子小二十多岁,坐第二。冉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坐第三。公西华的名字叫赤,他最小,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坐在最后边。孔子开始课堂讨论,孔子先说,大家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觉得很紧张,我们今天随便聊聊。先造一个气氛,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当老师的,做主持人的做谈话节目,先热个场。你不要以为我年纪大了就怎么样,随便说。你们这些学生平时都爱发牢骚,老说没有人了解我,我今天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了,准备让你们出来工作,你们都打算干点什么?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季氏》
子路率而对曰,子路站起来说,一个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首先给自己定一个调子。什么叫一千乘战车的国家?当时的制度,每一军一千辆战车,因为春秋时候打仗,是战车和战车打,没有步兵、骑兵。一千辆车子就构成一军,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就是一个小国。子路说,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涉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的里面,外面有战争,国内有饥荒,派我仲由去治理它,我会怎么样呢?三年之后,我就让它改变面貌,我保证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勇敢,懂道理。“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孔子笑了,哂这个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微笑,一种是讥笑。孔子在这里是微笑还是讥笑?讨论以后曾点问孔子,先生觉得他们说的怎么样啊?孔子说,各人说各人的,志向嘛。曾点问,先生为什么要笑仲由?孔子说,治国要以礼治国,礼讲究谦让,你看仲由一点都不谦让,所以我笑他。夫子哂之的这个哂,我理解是带有讥讽意味的微笑。没有评论。然后孔子问冉有,求,你怎么样?冉有就谦虚一些了,说,给我一个纵横五六十里,或者六七十里一个地方,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如其礼乐。”那就要等君子来了。就是我只能保证这个小地方三年以后解决温饱问题,孔子说,好。赤,你怎么样?公西华更谦虚了,他说,我不敢说我能干什么,我只能说我想学什么,他的原话是有祭祀的时候,或者有会盟的时候,我带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做一个司仪。孔子也没有评论,然后就叫曾皙,点,你怎么样?曾皙在干什么呢?曾皙在鼓瑟,鼓瑟就是弹奏瑟,从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上课的时候是有伴奏的。就像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弄点音乐。他的学生经常给他伴奏,子路也伴奏过。但是子路性格像李逵,李逵去鼓瑟我们可以想像出那个音乐是什么样子。所以孔子有一天说,仲由,你这个瑟就不要在我门口鼓了吧?曾皙估计是比较好的,正在鼓瑟,鼓瑟鼓到一个乐曲正接近尾声,叫作鼓瑟希,铿尔,咚……一声,停下来,然后“舍瑟而作。”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问题。他说,我的想法恐怕和同学们都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言其志,尽管说。曾皙说,我最向往的就是暮春三月,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年轻人、七八个小孩子出去野游踏青,在沂河里面洗洗澡、在祭坛上面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去。孔子喟然叹曰,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孔子对曾点说,你说得好,我的想法和你一样,我也向往那样的生活,我和你一起去吧。这样一个结论就有点奇怪了,孔子是主张读书做官的,他教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做官,学生来上学的目的也是毕业以后去做官,孔子应该肯定读书做官,这四个学生发表他们毕业以后想做的理想,子路想做的官是最大的,“夫子哂之。”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只想去旅游。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教学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
下期请看:
实话孔子(五):谁是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