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说中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始终是国际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因为它的存在与否,关乎到早期华夏文明纪年表的构建。而要揭开这一谜底,只有找到后世文献记载中的夏王朝所在地,并通过考古予以证实。
1975年在郑州以西的登封县王城岗找到了一处夏代城址,经过碳14测定距今4000年左右,这一年代的确认,恰好落在了夏代纪年的早期。也就是说,这有可能是传说中大禹所使用过的都城。
史书记载大禹时期的都城在阳城,王城岗遗址的发现,为印证禹都城提供了实物资料,把中国的历史从商代推到了夏代,使传说的历史有了可考证的实物。
王城岗夏代城址的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同时,这座面积仅1万平方米的小城郭也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堂堂一代君王——大禹,怎会蛰伏于这样一座小城呢?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尽管文献记载禹都阳城可能就在这个地方,但是相信的人不多,因为它太小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即将进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研阶段时,喜讯传来了,发现了一个面积34万平方米龙山晚期的城郭遗址。这个发现不得了,因为在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范围之内发现的古城中,它的面积最大,特别是通过碳14测年,证明它正好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当然这是后话,在龙山晚期城址尚未发现的1977年,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现场会”上,围绕那座小城址是否为大禹的都城,争论激烈,学者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终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安金槐先生在登封主持发掘的王城岗遗址,为我国夏代早期城址,即夏文化;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古遗址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属夏代中晚期文化,其末段则属商代早期文化,即商汤灭夏所建的都城——西亳;郑州商城隞都为商代中期文化,安阳殷墟则为商晚期文化。如此的排序恰好把夏商文化梳理得明了清晰,一脉相承。
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结局,与会专家学者沉浸在历史密码得以破解的兴奋中时,出现了不同意见。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举起了郑州商城是商汤立国都城的“亳都说”的大旗,向“隞都说”发起挑战。他明确指出:延续近240年的偃师二里头文化均属夏文化,郑州商城也并非商王仲丁所建之隞都,而是商汤立国之地——亳都。
一下把郑州商城的年代,由原来的中商提到了早商,而且直接与偃师二里头夏文化相连接。这一“异说”来得实在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邹衡的文章一发表,两种观点论战开始了。
应当讲,邹衡先生“亳都说”的提出,是郑州商城考古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因为他将考古界普遍认定的商文化断代彻底打破,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即原安金槐认定的“中商”郑州隞都成了“早商”的亳都,原来的二里头文化末段的“早商”西亳成为“晚夏”。依此类推,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识被“亳都说”搅乱了,一时间失去了平衡,所有矛头指向邹衡,但邹衡独守阵地,依然坚持“异说”。
邹衡说,我证明商朝的第一个王成汤在郑州做都,以后又经过五代,共10个王一直在郑州,不然他的都城怎么那么大那么丰富呢?
众所周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一举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但是,殷墟晚商之前的商代文明究竟发育到了何种程度,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城到底在哪里,这在当时均为不解之谜。如果邹衡先生郑州商城“亳都说”成立,那无疑是为探寻夏商文化找到了可对比的实物资料。但他这一“异说”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李伯谦说,第一,郑州商城遗址延续时间比较长,我们把郑州商城分为一、二、三、四期,它有150年到200年的延续,这和文献记载中的从商汤建立亳都到仲丁这个期间有五代比较对应。如果说是隞都,那是仲丁和他儿子一代,他弟弟可能就走了,只有几十年时间,这不相称,所以郑州商城延续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据。第二,郑州商城的规模非常大,如果说是个一般的王可能没有这么气派这么大的范围,因为商汤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王,而仲丁时期就开始衰落了。
除此,邹衡先生还根据郑州商城出土的器物具有王者气派、宫殿基址规模宏大的特点,加上郑州金水河畔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陶器上刻有陶文 “亳”的字迹,证明了《左传》中记载的“亳”就在郑州的可靠性。诸多因素让邹衡作出最终的判断:郑州商城是商汤灭夏后所建的亳都,属早商文化,与偃师二里头夏文化相连接(图1)。
即便邹衡的“亳都说”有理有据,但自1977年登封会议之后的30年来,持“亳都说”与“隞都说”的两大阵营,持续着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参与的学者之众、涉及的范围之广、产生的影响之大,是考古学界任何一次学术讨论无法相比的。其结果,邹衡 “亳都说”的观点逐渐被众多的学者认可。
2000年9月,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认定:郑州商城和1983年发现于偃师的商城遗址,始建年代同为夏商文化分界的界标,距今3600年。年代的确定,无疑对郑州商城即商汤立国之 “亳”给予了理论支持。
李伯谦认为郑州商城的发现和郑州商城是商汤亳都的确定,这是个起点,正是由于郑州商城发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才能够比较快地得出来。
2004年,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依据,以及郑州商城遗址内出土的象征王权的大型青铜鼎,这座位于中原腹地,淹没于历史长河数千年的文化古城终于验明正身“登堂入室”,置身于“中国八大古都”之列(图2)。
1974年的中国大地,正处在轰轰烈烈“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也许是巧合,当年9月,郑州市张寨南街挖防空洞时,被层层泥土掩埋了很久的历史信物在“深挖洞”中现身了。
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 作家苏湲回忆说,大家以为挖到了没有爆炸的炸弹,防空洞内的气氛十分紧张,等到大家稍稍镇静后,才把它挖了出来,原来是一件青铜大方鼎。
这是一尊高一米、通身布满绿锈的大方鼎,表面遍布着饕餮纹。鼎的上面还摞着一件铜鬲,并排隐隐约约地露出另一件鼎的边缘。好奇心驱使着洞内的人一股作气地将另一件大鼎也挖了出来。
防空洞里挖出“宝物”的消息很快传到河南省博物馆。闻讯后,博物馆派杨育彬等考古人员迅速赶往现场。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如此重大的发现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是哪个人都有缘遇到的。当时,为了标出鼎在地面上的相应位置,杨育彬打破常规,在距地面6米的地下采用探铲向上的方式钻探,最终探铲在一家居室的大衣柜下方透出了地面。
两件商代大鼎随后分别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和“杜岭二号”。两鼎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均为双耳,斗形方腹,四个圆柱形空足,粗壮有力。“杜岭一号”现存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存放于郑州市博物馆。
如果说“杜岭大鼎”的发现纯属偶然,那么1982年7月11日,郑州向阳食品厂青铜窖藏坑的发现,就更离奇得让人匪夷所思了。
7月的郑州像一个蒸笼,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那天,在郑州商城城址边缘的向阳食品厂,挖地基的工人们被太阳烤得浑身是汗,纷纷扔下工具歇在阴凉处。而一位年轻人依然不停挖掘着,突然, “咣当” 一声闷响,惊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这位年轻人成就了又一次惊世骇俗的大发现,与一尊青铜大方鼎同时出土的还有饕餮纹大圆鼎、羊首罍、涡纹中柱盂、素面盘和两件牛首尊等珍贵文物。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郑州商城的考古工作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始终处在延续中。发掘证明,以郑州市内东里路的商代宫殿遗址为中心,周边形成内城、外城多层防御体系,整个遗址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外城。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座有规划布局的王都。
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地下,沉睡着20多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商代宫殿建筑群夯土基址。部分夯土台面上还残留有坚硬的白灰面和细泥地坪,上面排列着规整的大型长方形柱础坑。今天,从这些保存完好的柱础石中,依然可以看出它最初的形制。虽然商代的宫殿早已消失在时间流里,但根据历史碎片,考古工作者还是拼凑出了这些古代建筑的大致模样,那是一座座回廊式大型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当时盛行的“茅茨土阶”风格的建筑。它与《考工记》中所描述的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豪华建筑形式基本相似。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研究员秦文生说,茅茨就是咱们通常说的茅草屋,殷墟时期的宫殿也是用茅草覆盖屋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于希贤说,茅茨土阶这种建筑形式,代表着王权,后来发展为君权神授的理念,一种建筑实体和一个思想文化观念,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结合形成了一种可视性的、可操作性的宫廷建筑。
在宫殿区内还发掘出多处大型蓄水池和商代地下石板输水管道,它们构成了地下复杂的网状用水排供系统,这些都为今天研究商代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状态提供了直接的佐证。
但令人遗憾的是郑州商城自上世纪50年代初发掘以来,一直没有找到如安阳殷墟那样的王陵大墓。既然是商代的都城遗址,那么就应该有规模庞大的商王墓,只有找到这样的大墓才能最终揭开郑州商城的谜底。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始终渴望着,伴随着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执着地探寻着那千呼万唤终未谋面的商王大墓。
向阳食品厂发现大鼎13年后的1996年2月6日,郑州市在对市中心南顺城街开发建设施工时,市政规划部门告诉施工单位,建筑选址距主干道太近,需退后两米。这一退,又让一批商代重器重见天日。当时,施工中一个桩基孔不偏不斜紧擦着一件青铜大鼎而过,稍远一点就会与这坑窖藏青铜器失之交臂。再近一寸,就会伤及国宝,那将是何等的损失,没人敢细想。
此次出土的青铜器有12件之多,大型铜鼎4件,其它有斝、爵等。截止目前,郑州发现的三大窖藏坑中,出土的8件青铜大鼎,均属于商王朝的重器,而且放置有序。绝非紧张慌乱的情况下仓促而为。对此种现象,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商王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后形成的青铜器窖藏坑,具有祭祀坑的性质;另一种则认为,商王朝把青铜器窖藏的原因,是由于发生了大规模动乱,而造成政权更迭,与郑州商城的废弃有关。
考古工作者从目前已发掘出的三个青铜窖藏坑的位置发现,它们恰好分布在郑州商城城垣外的东南角、西南角和西城墙中段。据专家推测,在商城城垣外的东北角还应当有一个窖藏坑,如此它们正好围绕在外城的四周。但面对今天地面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邹衡先生曾这样说过:在郑州商城发现以前,没法知道殷墟文化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知道了,殷墟文化是从郑州商城迁过去的。郑州商城的确立,使得中国考古学的空间变得更开阔了。
郑州商城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科学探究,解读了无数个历史之谜,让这座城市有幸和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数千年的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75年在郑州以西的登封县王城岗找到了一处夏代城址,经过碳14测定距今4000年左右,这一年代的确认,恰好落在了夏代纪年的早期。也就是说,这有可能是传说中大禹所使用过的都城。
史书记载大禹时期的都城在阳城,王城岗遗址的发现,为印证禹都城提供了实物资料,把中国的历史从商代推到了夏代,使传说的历史有了可考证的实物。
王城岗夏代城址的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同时,这座面积仅1万平方米的小城郭也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堂堂一代君王——大禹,怎会蛰伏于这样一座小城呢?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尽管文献记载禹都阳城可能就在这个地方,但是相信的人不多,因为它太小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即将进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研阶段时,喜讯传来了,发现了一个面积34万平方米龙山晚期的城郭遗址。这个发现不得了,因为在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范围之内发现的古城中,它的面积最大,特别是通过碳14测年,证明它正好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当然这是后话,在龙山晚期城址尚未发现的1977年,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现场会”上,围绕那座小城址是否为大禹的都城,争论激烈,学者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终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安金槐先生在登封主持发掘的王城岗遗址,为我国夏代早期城址,即夏文化;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古遗址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属夏代中晚期文化,其末段则属商代早期文化,即商汤灭夏所建的都城——西亳;郑州商城隞都为商代中期文化,安阳殷墟则为商晚期文化。如此的排序恰好把夏商文化梳理得明了清晰,一脉相承。
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结局,与会专家学者沉浸在历史密码得以破解的兴奋中时,出现了不同意见。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举起了郑州商城是商汤立国都城的“亳都说”的大旗,向“隞都说”发起挑战。他明确指出:延续近240年的偃师二里头文化均属夏文化,郑州商城也并非商王仲丁所建之隞都,而是商汤立国之地——亳都。
一下把郑州商城的年代,由原来的中商提到了早商,而且直接与偃师二里头夏文化相连接。这一“异说”来得实在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邹衡的文章一发表,两种观点论战开始了。
应当讲,邹衡先生“亳都说”的提出,是郑州商城考古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因为他将考古界普遍认定的商文化断代彻底打破,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即原安金槐认定的“中商”郑州隞都成了“早商”的亳都,原来的二里头文化末段的“早商”西亳成为“晚夏”。依此类推,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识被“亳都说”搅乱了,一时间失去了平衡,所有矛头指向邹衡,但邹衡独守阵地,依然坚持“异说”。
邹衡说,我证明商朝的第一个王成汤在郑州做都,以后又经过五代,共10个王一直在郑州,不然他的都城怎么那么大那么丰富呢?
众所周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一举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但是,殷墟晚商之前的商代文明究竟发育到了何种程度,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城到底在哪里,这在当时均为不解之谜。如果邹衡先生郑州商城“亳都说”成立,那无疑是为探寻夏商文化找到了可对比的实物资料。但他这一“异说”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李伯谦说,第一,郑州商城遗址延续时间比较长,我们把郑州商城分为一、二、三、四期,它有150年到200年的延续,这和文献记载中的从商汤建立亳都到仲丁这个期间有五代比较对应。如果说是隞都,那是仲丁和他儿子一代,他弟弟可能就走了,只有几十年时间,这不相称,所以郑州商城延续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根据。第二,郑州商城的规模非常大,如果说是个一般的王可能没有这么气派这么大的范围,因为商汤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王,而仲丁时期就开始衰落了。
除此,邹衡先生还根据郑州商城出土的器物具有王者气派、宫殿基址规模宏大的特点,加上郑州金水河畔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陶器上刻有陶文 “亳”的字迹,证明了《左传》中记载的“亳”就在郑州的可靠性。诸多因素让邹衡作出最终的判断:郑州商城是商汤灭夏后所建的亳都,属早商文化,与偃师二里头夏文化相连接(图1)。
即便邹衡的“亳都说”有理有据,但自1977年登封会议之后的30年来,持“亳都说”与“隞都说”的两大阵营,持续着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参与的学者之众、涉及的范围之广、产生的影响之大,是考古学界任何一次学术讨论无法相比的。其结果,邹衡 “亳都说”的观点逐渐被众多的学者认可。
2000年9月,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认定:郑州商城和1983年发现于偃师的商城遗址,始建年代同为夏商文化分界的界标,距今3600年。年代的确定,无疑对郑州商城即商汤立国之 “亳”给予了理论支持。
李伯谦认为郑州商城的发现和郑州商城是商汤亳都的确定,这是个起点,正是由于郑州商城发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才能够比较快地得出来。
2004年,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依据,以及郑州商城遗址内出土的象征王权的大型青铜鼎,这座位于中原腹地,淹没于历史长河数千年的文化古城终于验明正身“登堂入室”,置身于“中国八大古都”之列(图2)。
1974年的中国大地,正处在轰轰烈烈“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也许是巧合,当年9月,郑州市张寨南街挖防空洞时,被层层泥土掩埋了很久的历史信物在“深挖洞”中现身了。
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 作家苏湲回忆说,大家以为挖到了没有爆炸的炸弹,防空洞内的气氛十分紧张,等到大家稍稍镇静后,才把它挖了出来,原来是一件青铜大方鼎。
这是一尊高一米、通身布满绿锈的大方鼎,表面遍布着饕餮纹。鼎的上面还摞着一件铜鬲,并排隐隐约约地露出另一件鼎的边缘。好奇心驱使着洞内的人一股作气地将另一件大鼎也挖了出来。
防空洞里挖出“宝物”的消息很快传到河南省博物馆。闻讯后,博物馆派杨育彬等考古人员迅速赶往现场。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如此重大的发现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是哪个人都有缘遇到的。当时,为了标出鼎在地面上的相应位置,杨育彬打破常规,在距地面6米的地下采用探铲向上的方式钻探,最终探铲在一家居室的大衣柜下方透出了地面。
两件商代大鼎随后分别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和“杜岭二号”。两鼎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均为双耳,斗形方腹,四个圆柱形空足,粗壮有力。“杜岭一号”现存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存放于郑州市博物馆。
如果说“杜岭大鼎”的发现纯属偶然,那么1982年7月11日,郑州向阳食品厂青铜窖藏坑的发现,就更离奇得让人匪夷所思了。
7月的郑州像一个蒸笼,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那天,在郑州商城城址边缘的向阳食品厂,挖地基的工人们被太阳烤得浑身是汗,纷纷扔下工具歇在阴凉处。而一位年轻人依然不停挖掘着,突然, “咣当” 一声闷响,惊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这位年轻人成就了又一次惊世骇俗的大发现,与一尊青铜大方鼎同时出土的还有饕餮纹大圆鼎、羊首罍、涡纹中柱盂、素面盘和两件牛首尊等珍贵文物。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郑州商城的考古工作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始终处在延续中。发掘证明,以郑州市内东里路的商代宫殿遗址为中心,周边形成内城、外城多层防御体系,整个遗址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外城。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第一座有规划布局的王都。
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地下,沉睡着20多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商代宫殿建筑群夯土基址。部分夯土台面上还残留有坚硬的白灰面和细泥地坪,上面排列着规整的大型长方形柱础坑。今天,从这些保存完好的柱础石中,依然可以看出它最初的形制。虽然商代的宫殿早已消失在时间流里,但根据历史碎片,考古工作者还是拼凑出了这些古代建筑的大致模样,那是一座座回廊式大型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当时盛行的“茅茨土阶”风格的建筑。它与《考工记》中所描述的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豪华建筑形式基本相似。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研究员秦文生说,茅茨就是咱们通常说的茅草屋,殷墟时期的宫殿也是用茅草覆盖屋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于希贤说,茅茨土阶这种建筑形式,代表着王权,后来发展为君权神授的理念,一种建筑实体和一个思想文化观念,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结合形成了一种可视性的、可操作性的宫廷建筑。
在宫殿区内还发掘出多处大型蓄水池和商代地下石板输水管道,它们构成了地下复杂的网状用水排供系统,这些都为今天研究商代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状态提供了直接的佐证。
但令人遗憾的是郑州商城自上世纪50年代初发掘以来,一直没有找到如安阳殷墟那样的王陵大墓。既然是商代的都城遗址,那么就应该有规模庞大的商王墓,只有找到这样的大墓才能最终揭开郑州商城的谜底。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始终渴望着,伴随着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执着地探寻着那千呼万唤终未谋面的商王大墓。
向阳食品厂发现大鼎13年后的1996年2月6日,郑州市在对市中心南顺城街开发建设施工时,市政规划部门告诉施工单位,建筑选址距主干道太近,需退后两米。这一退,又让一批商代重器重见天日。当时,施工中一个桩基孔不偏不斜紧擦着一件青铜大鼎而过,稍远一点就会与这坑窖藏青铜器失之交臂。再近一寸,就会伤及国宝,那将是何等的损失,没人敢细想。
此次出土的青铜器有12件之多,大型铜鼎4件,其它有斝、爵等。截止目前,郑州发现的三大窖藏坑中,出土的8件青铜大鼎,均属于商王朝的重器,而且放置有序。绝非紧张慌乱的情况下仓促而为。对此种现象,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商王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后形成的青铜器窖藏坑,具有祭祀坑的性质;另一种则认为,商王朝把青铜器窖藏的原因,是由于发生了大规模动乱,而造成政权更迭,与郑州商城的废弃有关。
考古工作者从目前已发掘出的三个青铜窖藏坑的位置发现,它们恰好分布在郑州商城城垣外的东南角、西南角和西城墙中段。据专家推测,在商城城垣外的东北角还应当有一个窖藏坑,如此它们正好围绕在外城的四周。但面对今天地面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邹衡先生曾这样说过:在郑州商城发现以前,没法知道殷墟文化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知道了,殷墟文化是从郑州商城迁过去的。郑州商城的确立,使得中国考古学的空间变得更开阔了。
郑州商城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科学探究,解读了无数个历史之谜,让这座城市有幸和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数千年的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