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新华网的王家岭矿难报道与BBC的智利矿难报道,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两者在叙事视角和叙述对象层面上的不同,发现BBC矿难报道的叙事视角富于变化,叙述对象多元;而我国矿难报道则存在叙事视角缺少变化,叙述对象单一的问题。希望在此基础上为媒体的矿难类灾害性报道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矿难报道 叙事视角 叙述对象
矿难报道是较为常见的灾难性报道。目前关于矿难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媒体在矿难报道中的角色缺失;二是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矿难报道的议题分布、对矿工的报道视角等,发现矿难报道存在的问题;三是关注政府权力控制与媒体公正追求之间的相互作用,试图从政府与媒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媒体公正追求得以合理化;四是追溯我国矿难报道的历史,从中发现我国媒体对于矿难报道的历史变革,指出我国媒体关于矿难的报道在时效性、信息公开程度、人文关怀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总结以往研究发现,一方面较少有研究将国内外媒体的矿难报道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对目前矿难报道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采用框架分析、舆论引导、媒介角色等视角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用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去审视矿难报道,选取新华网对山西王家岭矿难事故的报道和BBC关于智利矿难的文字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国内外媒体矿难报道在新闻叙事的视角和叙事对象的不同之处,从而为我国媒体的矿难类灾害性报道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样本选择
在样本来源方面,本文选取新华网和BBC作为研究样本来源,由于两者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均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具有代表性。新华网对于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和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二者都是矿难事故报道,内容均涉及矿难发生、救援过程和救援结果,加上王家岭矿难和智利矿难最终以救援相对成功结束,新华网和BBC对此均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报道立场相对一致,因此具有可比性。
经统计,新华网对于王家岭矿难的文字报道共有36篇,BBC智利矿难专题网页上的文字报道共46篇,由于矿难报道的持续时间不同,因此选择文本时根据其报道时间及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后获得到文字报道各30篇作为分析样本。
二、叙事视角分析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观察和陈述故事的角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①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等。②就新闻叙事而言,由于新闻应如实全面地传播信息并客观地报道事实,新闻叙事视角应选择全知视角和外视角。③
本文通过所选取的新华网和BBC的报道,从全知视角、“戏剧方式”叙事视角、外视角与内视角等叙事视角进行分析。
1、全知视角
所谓全知视角,即叙事者无固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全视角就意味着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描述。
在矿难发生初始,新华网和BBC均采用了全知视角来进行报道。在“安监总局和山西全力组织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和“Chile mine collapse traps 34 miners”两篇报道中,都是对矿难情况的总体描述。不同之处在于新华网的叙述方式主要使用了诸如“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语句,情境带入感不强,主要在描述新闻场景时起到“承接”的作用。而BBC的报道则通过采访不同人的叙述亲身经历,并以身处智利的记者的感受作为结尾,来介绍矿难的方方面面,既加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又使受众从文本中获得新闻场景再现的画面感。
从两篇报道的对比可知,当媒体的矿难报道在涉及矿难事件内容覆盖面差异不大时,要使报道获得更多注意力,可以采用全知视角,在保证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事实细节和人物感受,汇总各个方面信息,从而使报道更为生动全面。
2、“戏剧方式”叙事视角
所谓“戏剧方式”视角,是新闻叙事视角所划分出来的其中一种,指的是“作者只对自身所看到的新闻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就像戏剧一样,观众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并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④
纵观新华网对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发现从矿难发生到救援结束时间段内的30个研究样本中,除了2篇报道(如《救援者:希望站在井口迎接兄弟们归来》)采用“戏剧方式”叙事视角外,其余均采用全知视角来进行报道。反观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如“Celebrations as last trapp-
ed Chile miner is rescued”这篇报道中插入短小新闻“At the scene”,描述受困矿工的救生舱从地底出现情景、香槟及智利国旗等意象所展示出的欢庆气氛,以及受困矿工的家人的激动反应。读者通过这种“现场式”描写随着记者的视角的转移去发现和感受现场人群的行为及心理。因此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戏剧方式”叙事视角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加入现场记者的所见所闻是在全知视角下进行报道的方式之一,如BBC在“Chile’s trapped miners told rescue could take months”、“Chile begins drilling mine rescue shaft”等五篇报道中均采用了这样的手法,有的将现场记者的叙述单独列在正文旁边,或标明“at the scene”(在现场)等字样。此外,有些报道在描述了事件相关的主要群体外也将现场记者作为在全知视角下关注的对象进行报道。
从上述BBC“戏剧方式”叙事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来看,“戏剧方式”叙事视角为新闻报道在内容呈现上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自身所看到的新闻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达到全知视角与“戏剧方式”叙事视角有效结合,使新闻报道在角度和方式上实现创新。
3、外视角与内视角
新闻叙事中的外视角是指故事叙事者与故事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即观察位置位于故事之外。而内视角是指故事叙事者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和立场来叙事,其本身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即观察位置位于故事之内。⑤
新华网的报道为了显得客观公正,在所选择的文本中没有采用内视角的叙述方式,均采取外视角来进行叙事。如“山西省长王君5日在王家岭煤矿事故抢险救援现场说,经初步核查,5日救援人员在井下发现幸存者103人,加上4日晚救出的9名被困人员,事故生还者可能达到112人。”这段文字主要是借助政府官员角度来说明目前的救援情况。而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则是将外视角与内视角结合起来,如从矿工亲属奥马尔视角的新闻叙事:“我刚离开医院,等着希望听到父亲今天就可以出院的消息。父亲刚做了手术,他的牙齿出了一些问题。……父亲现在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和他的家人在一起。……他的精神很好,但他急着想出院,因此看起来沉默而又焦虑。……我们的生活——矿工亲属的生活——从事故以来发生了改变。父亲和32名亲属都遭受了苦难,并且将继续经历事故所带来的变化。”
BBC的这篇报道来自受困矿工亲人的日记,首先从外视角——儿子的视角介绍受困矿工父亲住院时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内视角——生活因矿难而改变的矿工亲属的身份讲述。相较于其他局外人的转述,内外视角结合更能强调叙述对象的主体性,让读者更真切的体会到当事人的心理状况。
三、叙述对象分析
叙事对象实际上是新闻写作者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框架,即其希望读者看到什么,不希望读者看到什么,从而影响读者的关注焦点。
从选取的文本中分析得出,新华网和BBC对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都很关注,使用了大量篇幅来记录官方的发言与行动。但新华网对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其叙述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救援人员,很少把叙事目光集中到受困矿工及其家属,更很少提及矿场的所属单位。这一点反映了新华网希望读者关注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救援,构建出的是政府与救援人员如何珍视生命的图景。反观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其叙述对象则更为多元,包括了来自政府、受困矿工家属、受困矿工、救援人员、矿场主角度的叙述。通过对智利矿难报道的分析发现,随着事件的推进,新闻报道的叙述对象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侧重点。如在矿难刚发生时,主要集中对政府和受难家属的报道;随后将目光集中在矿场主的反应和救援工作上;当救援工作取得进展时,又将焦点聚集到受难亲属和受困矿工上。这些都反映出BBC对于灾难报道不同阶段不同关注焦点的较好把握。
叙述对象的多元化不仅让报道显得客观、公正,更能让报道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方便读者从各个角度去看待灾难事件。加上叙述对象的多元化也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关注新闻事件主体本身,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结语
通过对新华网的王家岭矿难报道和BBC的智利矿难报道在新闻叙事视角和叙述对象层面的分析比较,发现新华网对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存在叙事视角缺乏变化、叙述对象单一的问题,导致新华网的报道尽管不断在强调受困矿工的生命安全,过于强调救援如何努力,但在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上略显欠缺。因此,媒体对矿难类灾难性报道可以从叙事角度和叙述对象上进行调整进而更好地呈现多视角报道,在提供受众综合全面信息的同时丰富内容表现手法,关注新闻事件主体,展现媒介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①②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7、129、133
③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求索》,2006(2)
⑤李英,《中美国际新闻的叙事学分析——以“英伊水兵事件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矿难报道 叙事视角 叙述对象
矿难报道是较为常见的灾难性报道。目前关于矿难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媒体在矿难报道中的角色缺失;二是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矿难报道的议题分布、对矿工的报道视角等,发现矿难报道存在的问题;三是关注政府权力控制与媒体公正追求之间的相互作用,试图从政府与媒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媒体公正追求得以合理化;四是追溯我国矿难报道的历史,从中发现我国媒体对于矿难报道的历史变革,指出我国媒体关于矿难的报道在时效性、信息公开程度、人文关怀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
总结以往研究发现,一方面较少有研究将国内外媒体的矿难报道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对目前矿难报道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采用框架分析、舆论引导、媒介角色等视角来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用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去审视矿难报道,选取新华网对山西王家岭矿难事故的报道和BBC关于智利矿难的文字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国内外媒体矿难报道在新闻叙事的视角和叙事对象的不同之处,从而为我国媒体的矿难类灾害性报道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样本选择
在样本来源方面,本文选取新华网和BBC作为研究样本来源,由于两者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均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具有代表性。新华网对于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和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二者都是矿难事故报道,内容均涉及矿难发生、救援过程和救援结果,加上王家岭矿难和智利矿难最终以救援相对成功结束,新华网和BBC对此均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报道立场相对一致,因此具有可比性。
经统计,新华网对于王家岭矿难的文字报道共有36篇,BBC智利矿难专题网页上的文字报道共46篇,由于矿难报道的持续时间不同,因此选择文本时根据其报道时间及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后获得到文字报道各30篇作为分析样本。
二、叙事视角分析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观察和陈述故事的角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①对叙事视角的分析主要包括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等。②就新闻叙事而言,由于新闻应如实全面地传播信息并客观地报道事实,新闻叙事视角应选择全知视角和外视角。③
本文通过所选取的新华网和BBC的报道,从全知视角、“戏剧方式”叙事视角、外视角与内视角等叙事视角进行分析。
1、全知视角
所谓全知视角,即叙事者无固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全视角就意味着对事件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描述。
在矿难发生初始,新华网和BBC均采用了全知视角来进行报道。在“安监总局和山西全力组织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和“Chile mine collapse traps 34 miners”两篇报道中,都是对矿难情况的总体描述。不同之处在于新华网的叙述方式主要使用了诸如“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语句,情境带入感不强,主要在描述新闻场景时起到“承接”的作用。而BBC的报道则通过采访不同人的叙述亲身经历,并以身处智利的记者的感受作为结尾,来介绍矿难的方方面面,既加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又使受众从文本中获得新闻场景再现的画面感。
从两篇报道的对比可知,当媒体的矿难报道在涉及矿难事件内容覆盖面差异不大时,要使报道获得更多注意力,可以采用全知视角,在保证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事实细节和人物感受,汇总各个方面信息,从而使报道更为生动全面。
2、“戏剧方式”叙事视角
所谓“戏剧方式”视角,是新闻叙事视角所划分出来的其中一种,指的是“作者只对自身所看到的新闻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就像戏剧一样,观众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并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④
纵观新华网对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发现从矿难发生到救援结束时间段内的30个研究样本中,除了2篇报道(如《救援者:希望站在井口迎接兄弟们归来》)采用“戏剧方式”叙事视角外,其余均采用全知视角来进行报道。反观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如“Celebrations as last trapp-
ed Chile miner is rescued”这篇报道中插入短小新闻“At the scene”,描述受困矿工的救生舱从地底出现情景、香槟及智利国旗等意象所展示出的欢庆气氛,以及受困矿工的家人的激动反应。读者通过这种“现场式”描写随着记者的视角的转移去发现和感受现场人群的行为及心理。因此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戏剧方式”叙事视角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加入现场记者的所见所闻是在全知视角下进行报道的方式之一,如BBC在“Chile’s trapped miners told rescue could take months”、“Chile begins drilling mine rescue shaft”等五篇报道中均采用了这样的手法,有的将现场记者的叙述单独列在正文旁边,或标明“at the scene”(在现场)等字样。此外,有些报道在描述了事件相关的主要群体外也将现场记者作为在全知视角下关注的对象进行报道。
从上述BBC“戏剧方式”叙事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来看,“戏剧方式”叙事视角为新闻报道在内容呈现上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自身所看到的新闻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达到全知视角与“戏剧方式”叙事视角有效结合,使新闻报道在角度和方式上实现创新。
3、外视角与内视角
新闻叙事中的外视角是指故事叙事者与故事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即观察位置位于故事之外。而内视角是指故事叙事者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和立场来叙事,其本身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即观察位置位于故事之内。⑤
新华网的报道为了显得客观公正,在所选择的文本中没有采用内视角的叙述方式,均采取外视角来进行叙事。如“山西省长王君5日在王家岭煤矿事故抢险救援现场说,经初步核查,5日救援人员在井下发现幸存者103人,加上4日晚救出的9名被困人员,事故生还者可能达到112人。”这段文字主要是借助政府官员角度来说明目前的救援情况。而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则是将外视角与内视角结合起来,如从矿工亲属奥马尔视角的新闻叙事:“我刚离开医院,等着希望听到父亲今天就可以出院的消息。父亲刚做了手术,他的牙齿出了一些问题。……父亲现在最想要做的事就是和他的家人在一起。……他的精神很好,但他急着想出院,因此看起来沉默而又焦虑。……我们的生活——矿工亲属的生活——从事故以来发生了改变。父亲和32名亲属都遭受了苦难,并且将继续经历事故所带来的变化。”
BBC的这篇报道来自受困矿工亲人的日记,首先从外视角——儿子的视角介绍受困矿工父亲住院时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内视角——生活因矿难而改变的矿工亲属的身份讲述。相较于其他局外人的转述,内外视角结合更能强调叙述对象的主体性,让读者更真切的体会到当事人的心理状况。
三、叙述对象分析
叙事对象实际上是新闻写作者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框架,即其希望读者看到什么,不希望读者看到什么,从而影响读者的关注焦点。
从选取的文本中分析得出,新华网和BBC对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都很关注,使用了大量篇幅来记录官方的发言与行动。但新华网对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其叙述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救援人员,很少把叙事目光集中到受困矿工及其家属,更很少提及矿场的所属单位。这一点反映了新华网希望读者关注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救援,构建出的是政府与救援人员如何珍视生命的图景。反观BBC对智利矿难的报道,其叙述对象则更为多元,包括了来自政府、受困矿工家属、受困矿工、救援人员、矿场主角度的叙述。通过对智利矿难报道的分析发现,随着事件的推进,新闻报道的叙述对象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侧重点。如在矿难刚发生时,主要集中对政府和受难家属的报道;随后将目光集中在矿场主的反应和救援工作上;当救援工作取得进展时,又将焦点聚集到受难亲属和受困矿工上。这些都反映出BBC对于灾难报道不同阶段不同关注焦点的较好把握。
叙述对象的多元化不仅让报道显得客观、公正,更能让报道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方便读者从各个角度去看待灾难事件。加上叙述对象的多元化也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关注新闻事件主体本身,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结语
通过对新华网的王家岭矿难报道和BBC的智利矿难报道在新闻叙事视角和叙述对象层面的分析比较,发现新华网对王家岭矿难的报道存在叙事视角缺乏变化、叙述对象单一的问题,导致新华网的报道尽管不断在强调受困矿工的生命安全,过于强调救援如何努力,但在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上略显欠缺。因此,媒体对矿难类灾难性报道可以从叙事角度和叙述对象上进行调整进而更好地呈现多视角报道,在提供受众综合全面信息的同时丰富内容表现手法,关注新闻事件主体,展现媒介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①②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7、129、133
③何纯,《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求索》,2006(2)
⑤李英,《中美国际新闻的叙事学分析——以“英伊水兵事件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