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材作为美学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学科特点,注重审美教学的研究,让语文课焕发美的光彩。
一、讲究语言艺术,激发审美情趣
李吉林老师曾经提出:一切深受学生喜欢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教师的语言美是创造美感性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教师对教材透彻的理解。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特点设计恰当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使课堂教学情趣横生、浑然一体。于漪老师在教育园地耕耘数十载,较早悟出了审美教学的真谛,注重用语言艺术营造美的氛围,把课上得情思横溢,使人如沐春风。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都应是情以辞发,而非矫揉造作。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审美情境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三峡美景及初读感受。然后播放课文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丰富学生对三峡的感性认识。伴着优美的音乐,那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的壮丽画面使人如临其境,真切领略到了三峡的雄奇峻拔、清幽秀丽。轻松愉悦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赏读课文如何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三峡美景的,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着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获得了审美享受。
三、重视美读激情,诱发美感效应
朱自清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读激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披文入情、发现自我,在物我观照中产生美感效应。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读苏轼、辛弃疾的词,需读出“大江东去”、“沙场点兵”的豪迈,读柳永、李清照的词,则要读出“寒蝉凄切”、“绿肥红瘦”的哀婉。《听潮》一课,有段对大海的静态美的描写:“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段以通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大海落潮后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展开审美想象,配以优美抒情的音乐,用舒缓、轻柔、深情的语调进行欣赏性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读出自己的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朗读过程就是一种审美创造。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个性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传递。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人文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新课程注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审美个性。影视评价、时文短评、名著欣赏、辩论会、朗诵会、网络阅读等,会使语文课展现无穷的魅力,移情怡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学习了他的散文《我的梦想》后,我们开展了以《走近史铁生》为专题的网络阅读。在热烈的交流中,学生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学生1: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深深地被折服了。他的坚强与达观使我想起了张海迪在《生命追问》中写的:“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学生2:读史铁生的作品,我的心灵震撼了。一撇一捺是一个“人”字,简简单单,写好一个“人”,只需短暂的瞬间,而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付出一辈子。从史铁生的经历中,我读到了“生”的伟大!
学生3: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了,但他的思想并未残疾。法国卢梭说过:“人生有两次诞生,一次是来到世界的诞生,另一次是深入生活的诞生。”史铁生在第一次诞生的不完美中获得了第二次诞生的完美。正如他所说的:“生命本无意义,我使生命活出意义。”
这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感动!这些审美效应岂是一节课、一篇文所能及的!网络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缔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鲜活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感动中不断成长。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丰子恺说:“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是人生的源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松的高洁,梅的傲骨,竹的坚贞,菊的冷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触动灵感、启迪智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更要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积累审美经验。
“清明踏青”、“国庆之旅”、“风景驿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交上来的实践性、创新性作业往往令人惊叹不已。实践证明:给学生一片美的天地,他们将创造无限精彩。
一、讲究语言艺术,激发审美情趣
李吉林老师曾经提出:一切深受学生喜欢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教师的语言美是创造美感性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教师对教材透彻的理解。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特点设计恰当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使课堂教学情趣横生、浑然一体。于漪老师在教育园地耕耘数十载,较早悟出了审美教学的真谛,注重用语言艺术营造美的氛围,把课上得情思横溢,使人如沐春风。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都应是情以辞发,而非矫揉造作。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审美情境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三峡美景及初读感受。然后播放课文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丰富学生对三峡的感性认识。伴着优美的音乐,那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的壮丽画面使人如临其境,真切领略到了三峡的雄奇峻拔、清幽秀丽。轻松愉悦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获得了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赏读课文如何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三峡美景的,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着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获得了审美享受。
三、重视美读激情,诱发美感效应
朱自清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读激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披文入情、发现自我,在物我观照中产生美感效应。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读苏轼、辛弃疾的词,需读出“大江东去”、“沙场点兵”的豪迈,读柳永、李清照的词,则要读出“寒蝉凄切”、“绿肥红瘦”的哀婉。《听潮》一课,有段对大海的静态美的描写:“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段以通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大海落潮后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展开审美想象,配以优美抒情的音乐,用舒缓、轻柔、深情的语调进行欣赏性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读出自己的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朗读过程就是一种审美创造。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审美个性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传递。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体现出人文精神,那么,它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新课程注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审美个性。影视评价、时文短评、名著欣赏、辩论会、朗诵会、网络阅读等,会使语文课展现无穷的魅力,移情怡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学习了他的散文《我的梦想》后,我们开展了以《走近史铁生》为专题的网络阅读。在热烈的交流中,学生动情地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学生1: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深深地被折服了。他的坚强与达观使我想起了张海迪在《生命追问》中写的:“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学生2:读史铁生的作品,我的心灵震撼了。一撇一捺是一个“人”字,简简单单,写好一个“人”,只需短暂的瞬间,而做好一个人却需要付出一辈子。从史铁生的经历中,我读到了“生”的伟大!
学生3:史铁生虽然双腿残疾了,但他的思想并未残疾。法国卢梭说过:“人生有两次诞生,一次是来到世界的诞生,另一次是深入生活的诞生。”史铁生在第一次诞生的不完美中获得了第二次诞生的完美。正如他所说的:“生命本无意义,我使生命活出意义。”
这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感动!这些审美效应岂是一节课、一篇文所能及的!网络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缔造了丰富的人文世界,鲜活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感动中不断成长。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丰子恺说:“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是人生的源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松的高洁,梅的傲骨,竹的坚贞,菊的冷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性情、触动灵感、启迪智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师不但要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更要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积累审美经验。
“清明踏青”、“国庆之旅”、“风景驿站”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交上来的实践性、创新性作业往往令人惊叹不已。实践证明:给学生一片美的天地,他们将创造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