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酷的真与美
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讲述了亡命之徒周泽农的故事。他意外犯了案,被悬赏追捕,逃亡途中邂逅刘爱爱,向她求助,求生的逃亡变成求死的折返跑。
影片英文名为《野鹅塘》。拍摄地在武汉,那里有很多湖。片中,这些湖都不在市中心,而是在郊区或城中村边上,相隔不远就是陋巷、将拆未拆的房子、低矮破旧的饭馆,悠长的火车鸣笛声不时传来,穿着荧光鞋的人百无聊赖地跳着舞。这些城中村最常见的景象,是刁亦男和他的摄制组如考古学者般小心翼翼还原的。等到夜幕降临,霓虹灯亮起,一切突然变得超现实。
周泽农就是在这样梦幻但真实的场景中逃亡、躲避,克服对死亡的恐溟。克服的力量来自某种浪漫的侠义精神。在刁亦男的电影里,浪漫的侠义精神被他放在那些常常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人身上,譬如逃犯周泽农,或者陪泳女刘爱爱,他们也有作为人的价值。
在越黑暗的人身上,刁亦男越能看见光。具体而言,这种光指一种古典的浪漫的侠义精神。“它跟受教育的条件、出身、知识背景都没有关系,它是属于人的。”刁亦男坐在沙发上,身体前倾,声调柔和但坚定。
对普通人的关注源于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记忆。刁亦男在西安的普通家庭中长大。他电影中弥漫的气息,令人想起过去的火车站、舞厅以及那些色调偏灰的地带。
可非要较真儿的话,他的少年时代恰逢第五代导演們的巅峰期。他从小住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父亲是西影厂文学部的编辑,负责审剧本,刊登在杂志上。他没少从父亲那儿知道关于电影的事,这听上去并不那么“普通”。
刁亦男的电影,更像是他将那些素材与自身的经验相混合之后蒸馏出来的结果。美化的成分当然有,他对此很坦诚,“美化?啊,电影当然是drama的,它一定是具有形式感的。这种形式感除了真还有美。”他进一步解释,这种美感“是残酷的真与美,是直击人心的东西,是从物质世界里自动散发出来的气味”。
人是行动的总和
刁亦男电影中的主角几乎都是这样的人:边缘、不起眼、灰扑扑的,在寻常的一天,内心角落的一点儿小火苗被点燃,他们开始冒险,绝望、灰色的人生在短暂的时光中绽放光彩。
处女作《制服》中,裁缝小建笨拙、讷言,他意外拥有了一件警察制服,制服带给他不曾有过的存在感。披上制服的小建追求音像店职员郑莎莎。郑莎莎也有另一重身份——她同时是一名出台小姐。
他们对对方的双重身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揭穿谁,一同度过平静的下午。你当然可以从人性复杂等角度解读它,但刁亦男曾说,那些都是辅助,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小建的人生在那一个夏天特别明亮和美好。
第二部电影《夜车》是个不可安慰的故事。地方法警吴红燕独身10年,孤独、僵硬、压抑情欲,只在每周末去婚姻介绍昕。后来,吴红燕为一位女犯人执行死刑,女犯人的丈夫李军因此憎恨她,跟踪她,想伺机杀掉她。她却转过身,向他发出邀清。暴力在那一瞬间转化为情欲。
《夜车》全片冷色调,凛冽得很,见不到一点儿明丽的色彩。片中人物,活着的压抑,死了的憋屈。可刁亦男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隐秘被点燃了,“把自己交给了悬崖,经历一些疯狂的事情”。
等到了《白日焰火》,一切更加明朗。保卫科干部张自力脱离了正常生活,在城里游走。他有无法排解的痛苦,企图通过侦破案件自救。影片结尾,张自力在白天为吴志贞点燃的焰火,徒劳又尽情地绽放。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周泽农是逃犯,用扮演者胡歌的话来说,“生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希望可言。”周泽农很少说话,整部电影的台词量不及胡歌在电视剧中的一场戏。周泽农是通过行动开辟境遇,战胜恐惧的。
刁亦男希望,胡歌的表演克制且隐忍,将情绪保持在不易被察觉的状态里。据他观察,生活中,多数人的状态是不确定的,一个人平静地坐在那儿发呆,内心也许已经翻江倒海了,但别人看不见。秘密将在他起身、出门后暴露,行动使发呆有了意义。“它是回溯的,是用后面来证明前面的发展的。”
这是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是“物化”的。现代主义思潮对刁办男有着决定性影响。1987年,他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正赶上中国文艺思潮相对活跃的时期。现代主义引进中国,他接触到现代戏剧,接触到第五代文学里的寻根文学和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新鲜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刁亦男感到,自己像饿了一天的人,突然吃了个苹果,立马将一切美好的东西全吸收了。
暧昧的、未知的
小学二年级时,刁亦男第一次意识到人会死。他整夜整夜睡不着,立志长大后当医生,让人类的生命永远延续下去,但他还是不能排解焦虑。
对死亡的焦虑直到现在都无法解决。好在他有电影,电影中有开乡开乡色色的人物。他让他们身处险境、经历波折,从恐惧中兑现了生命的价值。
他通过作品获得了平静,从而维持着一种稳固的创作生活。稳定的基础是自信。自信一方面源于外部,他得到过奖项,有上过院线的电影,票房在文艺片的序列中表现不错,“我们就把它当作一个世俗的标准。”
此外还有一个“内心的标准”,是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写作中建立起来的。他看到了伟大的作品,了解了使之伟大的原因。然后,他找到自己的坐标,一步步向伟大的目标靠近。
他相信人的能量是一枚一次性电池,消耗掉的部分,再也回不来,如果不用,就等着,“早晚有一天会用上。” 对任何直白的表达,刁亦男都很敏感。视频采访环节,面对快问快答,一开始,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回答短促而抗拒,场面一度很尴尬。后来,他停了下来,主动提议让问与答都慢下来,把一个个问题摊开来聊。
拍摄《白日焰火》时,刁亦男曾被建议增加感情戏,起先他对此很排斥,无法接受这种“听起来就挺俗”的要求。后来,他为影片写了一些“感情戏”——不那么功能化的那种。不是一目了然的恋爱关系,两个人明确地在一起,约会、逛街。他写的是一种情绪,在张自力和吴志贞之间蔓延,使一切有关情感的表达都充满张力。
《南方车站的聚会》也是如此。周泽农与刘爱爱萍水相逢,他们履行着各自的职责,彼此暗生情愫,“一点点儿而已”,刁亦男说,那是男女关系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阶段,是美好的,也是他最感兴趣的,“一旦情绪被聚合了、挑明了,他们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刁亦男通过作品获得了平静,从而维持着一种稳固的创作生活。稳定的基础是自信。自信一方面源于外部,他得到过奖项,有上过院线的电影,票房在文艺片的序列中表现不错,“我们就把它当作一个世俗的标准。”此外还有一个“内心的标准”,是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写作中建立起来的。他看到了伟大的作品,了解了使之伟大的原因。然后,他找到自己的坐标,一步步向伟大的目标靠近。
电影也类似。“所有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种暖昧性、不确定性。如果你写得像碗白开水,或者是像酒精那么干净,我觉得肯定是不真实的”,他不想在电影中提供任何答案,更不打算借助它讲述道理。
他的电影总是不经意地开始,不经意地结束,停止在一种开放式的状态中。《制服》里,郑莎莎在逐渐逝去的傍晚等待小建《夜车》中,吴红燕上了李军的船。然后呢,人物走向了他们的未知,观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