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后,节目本身不仅迎来国内各界的收视热潮,也获得有关各方的好评如潮,甚至还在国际社会和世界范围内引发不小的轰动效应。《大国外交》立体化、多方位、全景式地向世界描述和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给出中国建议、提升中国形象的具体行动和实效举措,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新征程。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纵观寰宇、通览古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加速演变,伴随着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新兴与守成力量之间日益构成势均力敌的格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任何一方尚不具备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新型国际经贸规则的修改制订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势日益强盛,中国开始前所未有地走近全球治理的前端和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需要承接起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和全球发展“动力源”的重任,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展现更多的诚意和担当。在此之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勇气和睿智,在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自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和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优良传统,既是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要义的目标任务和使命要求,也是宣讲、推介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原初起点和目标归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国际战略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的“国际革命策略”和“洞悉国际政治秘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等思想,散见于经典原著中涉及世界形势和国际问题的分析论述、篇章段落;二是列宁对“世界革命”与“和平共处”两重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关系,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三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间地带”“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成型的思想体系;四是鄧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理论构想的提出,以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重要论断的确立;五是江泽民、胡锦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和谐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相继出台。这其中既有因结合时代要求和顺遂历史大势应运而生的创新突破,更有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是同中国革命运动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历届政府外交的简单延续和继承,而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直接转变过来的全新路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如独立自主、平等尊严,以及国际主义的正义诉求等,都是以历史发展的唯物论、矛盾运动的辩证法为立论依据和价值导向,都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载入,在武装斗争和革命运动时期酝酿、发展,并随着政权的建立而逐步成熟、确立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球治理思路的灵魂内核和直接来源,也是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理论武器和重要思想指南。未来,习近平主席以其广博的视野、高远的站位、开阔的眼界,将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征途中开辟出新意境、焕发出新光彩。
二、“两个构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方向和新基点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而易见,这“两个构建”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无疑既是统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方面面的总纲主线,也是锚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的基准坐标。
第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首要考量。近代以来的国际秩序是由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两大要素、两种力量、两大类型决定大致走向,它们分别由西方统治力量和东方革命力量、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所代表,而这就是至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仍然把秩序等同于西方、失序等同于非西方的看法由来。当前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再按照传统习惯上“东西对立、南北博弈”的二分法套路界定国际秩序的状态,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通过战争等极端暴力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而是要走出一条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意涵、以建立多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因而,这既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突破和超越,也是对通过制度、规则来协调相互利益和彼此关系的现有治理模式的依循和尊崇。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结伴而不结盟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突破了“非友即敌”的零和博弈或“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方法。
事实上,中国不仅是推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倡议者、促进派,更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规范的实干家、领路人。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外访28次、到访50多个国家,实现了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对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体现了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理论同实践的相辅相成、思想与行动的辩证统一。这些出访,以运筹大国、经略周边、团结发展中国家、拓展多边外交为主体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作为对外合作的开拓方向和重要渠道,通过推进与世界各个战略力量与组群集合的关系,探索结伴但不结盟理念的全新实践,搭建起遍布全球、日益壮大的“朋友圈”和伙伴关系网络,显示出中国势要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决心和信心。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旨在呼吁各国摒弃冷战思维、强权政治的固有偏见和惯性认知,推动各国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不仅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部分,同时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因为两者都主张国与国相处应该相互理解“到位却不越位”、彼此关照“补位而不拆台”,都认为国与国相交决不可放弃自身民族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对方国家的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都提倡国与国相待需要尊重各自实行的政治制度和选择的发展道路。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不仅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解题和交出了中国答卷,也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打开了可行道路、积累了先决条件。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终追求和最高理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前,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推力和载体的资本化、信息化、现代化浪潮将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资本流动异常活跃等一系列新情况接踵而至,更是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变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中国正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中国前途与世界命运日益构成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破除不同历史文化、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隔膜与歧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探寻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结合点,达到“齐发展、同受益、共分享”的双赢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自彼时破茧而出之日便被赋予既能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的两重意涵,就是要既为本国人民谋幸福而尽职,也为全球发展、世界进步作奉献而尽责。一方面,在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过程中,更加积极有为地为国内发展服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持,是加强、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必然和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也是践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路径和宏伟实践。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外交从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战略高度、整体思维来打量和规划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应然产物。实践证明,只要世界各国高举合作共赢的大旗,秉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思维,就能在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理想和最高目标。
总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力基点、目标索引和路径导航,必将会在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
纵观寰宇、通览古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加速演变,伴随着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新兴与守成力量之间日益构成势均力敌的格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任何一方尚不具备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新型国际经贸规则的修改制订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势日益强盛,中国开始前所未有地走近全球治理的前端和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需要承接起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和全球发展“动力源”的重任,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展现更多的诚意和担当。在此之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勇气和睿智,在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自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和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优良传统,既是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要义的目标任务和使命要求,也是宣讲、推介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原初起点和目标归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国际战略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的“国际革命策略”和“洞悉国际政治秘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等思想,散见于经典原著中涉及世界形势和国际问题的分析论述、篇章段落;二是列宁对“世界革命”与“和平共处”两重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关系,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三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间地带”“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成型的思想体系;四是鄧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理论构想的提出,以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重要论断的确立;五是江泽民、胡锦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和谐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的相继出台。这其中既有因结合时代要求和顺遂历史大势应运而生的创新突破,更有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是同中国革命运动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历届政府外交的简单延续和继承,而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直接转变过来的全新路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如独立自主、平等尊严,以及国际主义的正义诉求等,都是以历史发展的唯物论、矛盾运动的辩证法为立论依据和价值导向,都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载入,在武装斗争和革命运动时期酝酿、发展,并随着政权的建立而逐步成熟、确立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球治理思路的灵魂内核和直接来源,也是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理论武器和重要思想指南。未来,习近平主席以其广博的视野、高远的站位、开阔的眼界,将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征途中开辟出新意境、焕发出新光彩。
二、“两个构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方向和新基点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而易见,这“两个构建”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无疑既是统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方面面的总纲主线,也是锚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的基准坐标。
第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首要考量。近代以来的国际秩序是由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两大要素、两种力量、两大类型决定大致走向,它们分别由西方统治力量和东方革命力量、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所代表,而这就是至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仍然把秩序等同于西方、失序等同于非西方的看法由来。当前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再按照传统习惯上“东西对立、南北博弈”的二分法套路界定国际秩序的状态,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通过战争等极端暴力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而是要走出一条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意涵、以建立多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因而,这既是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突破和超越,也是对通过制度、规则来协调相互利益和彼此关系的现有治理模式的依循和尊崇。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结伴而不结盟为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突破了“非友即敌”的零和博弈或“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方法。
事实上,中国不仅是推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倡议者、促进派,更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规范的实干家、领路人。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外访28次、到访50多个国家,实现了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对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体现了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理论同实践的相辅相成、思想与行动的辩证统一。这些出访,以运筹大国、经略周边、团结发展中国家、拓展多边外交为主体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作为对外合作的开拓方向和重要渠道,通过推进与世界各个战略力量与组群集合的关系,探索结伴但不结盟理念的全新实践,搭建起遍布全球、日益壮大的“朋友圈”和伙伴关系网络,显示出中国势要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决心和信心。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旨在呼吁各国摒弃冷战思维、强权政治的固有偏见和惯性认知,推动各国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不仅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部分,同时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因为两者都主张国与国相处应该相互理解“到位却不越位”、彼此关照“补位而不拆台”,都认为国与国相交决不可放弃自身民族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对方国家的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都提倡国与国相待需要尊重各自实行的政治制度和选择的发展道路。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不仅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解题和交出了中国答卷,也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打开了可行道路、积累了先决条件。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终追求和最高理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前,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推力和载体的资本化、信息化、现代化浪潮将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资本流动异常活跃等一系列新情况接踵而至,更是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变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中国正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中国前途与世界命运日益构成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破除不同历史文化、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隔膜与歧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探寻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结合点,达到“齐发展、同受益、共分享”的双赢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自彼时破茧而出之日便被赋予既能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的两重意涵,就是要既为本国人民谋幸福而尽职,也为全球发展、世界进步作奉献而尽责。一方面,在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过程中,更加积极有为地为国内发展服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持,是加强、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必然和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也是践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路径和宏伟实践。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外交从国际视野、世界眼光、战略高度、整体思维来打量和规划人类社会发展全局的应然产物。实践证明,只要世界各国高举合作共赢的大旗,秉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赢思维,就能在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理想和最高目标。
总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力基点、目标索引和路径导航,必将会在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