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纳西族舞蹈资源融入丽江义务教育课程中是丽江本土文化传承的创新之举,也是丰富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不仅能够推进课程改革,更能以此为契機扎实推进师资建设,不断扩大舞蹈教育的受惠群体,保障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举措。笔者从“校本课程”构建的四个阶段,即论证评估、目标定位、课程组织实施到课程评价,充分从构建“校本课程”的社会条件、制度导向等多维度角度出发提出构想。
【关键词】纳西族舞蹈 中小学校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J72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33-02
丽江这个古老的城市,用千年历史沉淀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而国际化的机遇又让丽江站在了经济化、全球化的转折点上,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丽江能够屹立于世界的审视之下,笔者认为,应从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教育入手,从教育实践的课程开发认识开始。舞蹈资源集中表现的文化力量,要精准的传承到纳西人的民族基因里,还得回归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构建中。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多方面客观条件配合,既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还要有教师的努力和参与,最终需要得到的是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一、前期调查论证,严谨评估
学校首先一定要做研究性工作,论证课程开发的维度需要,主要涉及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 在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制度,严谨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可实施性。例如:以丽江教育局牵头,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专家指导丽江中小学校教研人员对国家级课题《纳西族地区中小学地方课程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论证纳西文化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纳西文化通过学校途径传承后继有人,并对古城区黄山完小、兴仁方国瑜小学多年来的跟踪调查表明,这两种课程的开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以及案例跟踪、实例分析,严谨评估纳西文化课程开设的科学性。通过此案例,为舞蹈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开发找到了前车之鉴。
二、明确民族特色课程价值定位
学校对“校本课程”做出的价值定位是基于确定目标之上,它是在研究论证、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之后,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民间舞蹈资源进入学校教学活动,它的本质是增强学生民族认识,促进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视角出发,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增强民族认识、促进艺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即该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那么所有课程内容都围绕着此目标展开,民族舞蹈资源选择、民族舞蹈教纲编写、民族舞蹈编排,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学习学时都应该以此价值定位为依据。
三、突出民族特色课程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实施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师以及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三方面既独立分工有相互作用,产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方案为依据,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对对教师进行培训 然后由教师集体或个人提出课程申报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最后编写《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规范性文件,最终学生根据教学活动形式,选课上课。教学组织符合程序性要求,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
当然,选修课只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形式,还可以放在活动课、课间操以及民族特色课中,重要的是在专业视角下,兼具趣味审美标准。结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征,挖掘整理民族舞蹈资源,充实课程改革内涵,改编创造地方民族舞蹈教材。
四、课程评价多样性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建议等。这是课程评价的一般性程序,但又具有“校本课程”评价的特殊性,因为校本课程对于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个新课程所形成的教学价值判断,更需要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笔者建议对课程内容的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建议应该以非结构式访谈为主要形式,针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展开座谈,同时配合以量表化的调查问卷为辅助手段,形成科学的评价报告。根据评价报告的内省视角出发,又反馈到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评价—再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
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不等同于考试,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标准来评定,比如比赛、展演活动、展示课形式等等。否则“校本课程”考核过于僵化,与“国标”教材考核没有差异,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校本课程”就缺乏生命力。
纳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演变流传千年与现代教育艺术相互孕育,并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民族文化的传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的结合,不仅可以解决民族文化传承的困惑,同时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符合民族地区教育的综合诉求。“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推进课程改革,更能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师资建设,不断扩大舞蹈教育的受惠群体,保障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J].姜春霞.教育家2017年12期.
[2]学校素质教育刍议[J].周仲飞.教书育人2015年16期.
【关键词】纳西族舞蹈 中小学校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J72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33-02
丽江这个古老的城市,用千年历史沉淀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而国际化的机遇又让丽江站在了经济化、全球化的转折点上,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使丽江能够屹立于世界的审视之下,笔者认为,应从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教育入手,从教育实践的课程开发认识开始。舞蹈资源集中表现的文化力量,要精准的传承到纳西人的民族基因里,还得回归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构建中。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多方面客观条件配合,既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还要有教师的努力和参与,最终需要得到的是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一、前期调查论证,严谨评估
学校首先一定要做研究性工作,论证课程开发的维度需要,主要涉及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 在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制度,严谨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可实施性。例如:以丽江教育局牵头,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专家指导丽江中小学校教研人员对国家级课题《纳西族地区中小学地方课程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论证纳西文化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纳西文化通过学校途径传承后继有人,并对古城区黄山完小、兴仁方国瑜小学多年来的跟踪调查表明,这两种课程的开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以及案例跟踪、实例分析,严谨评估纳西文化课程开设的科学性。通过此案例,为舞蹈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开发找到了前车之鉴。
二、明确民族特色课程价值定位
学校对“校本课程”做出的价值定位是基于确定目标之上,它是在研究论证、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之后,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民间舞蹈资源进入学校教学活动,它的本质是增强学生民族认识,促进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视角出发,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增强民族认识、促进艺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即该项“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那么所有课程内容都围绕着此目标展开,民族舞蹈资源选择、民族舞蹈教纲编写、民族舞蹈编排,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学习学时都应该以此价值定位为依据。
三、突出民族特色课程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实施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师以及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三方面既独立分工有相互作用,产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方案为依据,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对对教师进行培训 然后由教师集体或个人提出课程申报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最后编写《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规范性文件,最终学生根据教学活动形式,选课上课。教学组织符合程序性要求,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
当然,选修课只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形式,还可以放在活动课、课间操以及民族特色课中,重要的是在专业视角下,兼具趣味审美标准。结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征,挖掘整理民族舞蹈资源,充实课程改革内涵,改编创造地方民族舞蹈教材。
四、课程评价多样性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建议等。这是课程评价的一般性程序,但又具有“校本课程”评价的特殊性,因为校本课程对于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个新课程所形成的教学价值判断,更需要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笔者建议对课程内容的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建议应该以非结构式访谈为主要形式,针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展开座谈,同时配合以量表化的调查问卷为辅助手段,形成科学的评价报告。根据评价报告的内省视角出发,又反馈到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评价—再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
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不等同于考试,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标准来评定,比如比赛、展演活动、展示课形式等等。否则“校本课程”考核过于僵化,与“国标”教材考核没有差异,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校本课程”就缺乏生命力。
纳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演变流传千年与现代教育艺术相互孕育,并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民族文化的传习与学校课程改革的结合,不仅可以解决民族文化传承的困惑,同时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符合民族地区教育的综合诉求。“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推进课程改革,更能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师资建设,不断扩大舞蹈教育的受惠群体,保障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J].姜春霞.教育家2017年12期.
[2]学校素质教育刍议[J].周仲飞.教书育人2015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