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需要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结,渴望成人去读懂他们,也愿意成人走进他们的内心。教师通过静心观察、耐心倾听、多方调查、用心揣摩等路径,能对幼儿的绘画表征进行专业解析。基于解析结果,教师需要做“暖”私密温馨的区域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表征;做“活”有针对性的课程,促进幼儿经验不断生长;做“顺”幼儿的情感需求,支持其个性化的表征风格。
幼儿绘画表征的教育意蕴可以从幼儿成长、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绘画表征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绘画表征是儿童利用绘画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可视的图形,表达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认为:“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第二,绘画表征是幼儿园课程生长的逻辑起点。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已从过去“以学科系统为逻辑起点”转变为现在“以幼儿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提醒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各种表征。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绘画表征,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基点,提出可以提高幼儿综合能力的方法、方式,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给幼儿带来有意义的学习。第三,研究幼儿绘画表征让教师专业成长走上了快车道。观察幼儿、解读幼儿、支持幼儿是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通过解析幼儿的绘画表征,教師能够获取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及发展现状,反推课程的实施成效,通过边研究边实践,促进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已提炼出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路径:静心观察,关注幼儿的绘画表征过程;耐心倾听,任由幼儿尽情说画;多方调查,了解幼儿绘画的经验背景;用心揣摩,理解幼儿的独特表达。
通过对幼儿绘画表征的深度解析,笔者较为细致地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现状及内心需求。经过分析归纳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地表征,能激发幼儿参与绘画表征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二、在内容与风格各异的幼儿绘画表征中,无声地表达着他人对幼儿的情感支持;第三、幼儿绘画表征作品中的经验表现,推动幼儿园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利用以上结论,教师可给予幼儿多种支持性策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一)做“暖”私密温馨的区域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表征
研究表明,自由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在自主选择区域游戏时,如果教师布置了明确的绘画主题,会使大部分幼儿回避选择绘画区。究其原因有:一是幼儿会对主题性绘画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形象明显超出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二是同样主题的作品必然会出现比较,幼儿担心在评价环节中可能会受到教师及同伴乃至家长的批评。但如果教师适度放手,会使愿意进行绘画表征的幼儿人数大大增加。
鉴于幼儿绘画表征的私密性特点,在设立绘画表征区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空间不宜太开阔。略狭小的空间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便于其向这个世界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如果设在窗户边要配上窗帘,便于调节光线,采光适中,保护好幼儿的视力。
第二、尽量保持安静。绘画表征区要与音乐区、表演区等隔开,太多杂音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难以专心持久地表征。
第三、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以6~8人为宜,这样,幼儿在一定空间里相互分享感受时,能清晰地听到同伴的声音,也便于教师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表征过程。
第四、鼓励轻声交谈。在绘画过程中,要让幼儿感到自由自主,幼儿之间无论交流与否,都不作任何限制,但要提醒幼儿养成轻声交谈的习惯,以不影响别人为宜。
第五、绘画材料种类及数量要适宜。要准备粗细不同、10种以上的彩笔,细笔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勾勒出细节,粗笔可以让他们自由填色。研究表明,幼儿在绘画表征时,随着思维速度的不断加快,需要能够快速地拿到自己需要的色笔。因此,画笔要用笔筒放置,这样便于幼儿在绘画时快速识别与取放。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画本,小中班幼儿画完后教师记录时注意写上日期,鼓励大班幼儿自己写上日期,这样可以连续分析幼儿一段时期内的作品,发现其形象、色调及构图等方面的变化。
(二)做“活”有针对性的课程,促进幼儿经验不断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创办的“快乐学校”中,带领31名幼儿在户外进行绘画表征时,把学校附近的所有资源都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孩子们最后画成的画册变成班级集体生活和精神发展的一幅画卷。通过解析幼儿的绘画表征,能进一步了解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只有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在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方能使其获得相关经验。也只有真正纳入幼儿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经验,才能被幼儿以各种方式表征出来,这就给幼儿园的课程质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活化课程目标
从幼儿绘画表征中可以发现,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果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统一的课程目标,势必会造成部分幼儿“营养不良”。因此,教师依据表征解析结果,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制订要求各异的发展目标,使每个幼儿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让成功感始终伴随着幼儿的学习过程。
2. 活化课程内容
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学习的活教材。“我的小学”是大班下学期一个重要的主题活动,旨在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以帮助其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在主题活动实施前,教师请幼儿画一幅“我心目中的小学”。轩轩在图1中画了一个彩色大门,5个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大门。他说:“小学和幼儿园一样吧?”娇娇则在图2中画了一座小房子,一面国旗在房顶飘扬,“我”手拿国旗走向房子。可见,幼儿对小学的概念只停留在大门或房子上。 于是,教师运用图片和视频组织幼儿在网上进行云参观后,轩轩在图3中画出一个篮球场,1个教师和8个孩子在打球,太阳和云彩都面带笑容,人物的大小不同显示出了远近距离。娇娇则在图4中画出了精致的古建筑“万年台”。
教师通过解析幼儿的表征作品,发现云参观虽然比先前没有任何经验时的表征略有进步,但整体画面处于单一平面状态,幼儿并没有形成对小学的整体认知,难以激发对小学的向往之情。于是,教师带领幼儿去小学实地参观,只见他们围着“儿童号”飞机模型惊讶地说:“这么大的飞机呀!”当小学教师讲解当年抗美援朝,小学生捐献飞机保家卫国时,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感叹声;孩子们在古建筑“万年台”前仔细观察,流连忘返;在操场上奔跑时,孩子们发现围墙上刻着各种运动姿势的立体雕塑。回来后,孩子们主动进行了再次表征。图5中整个画面布局呈现出了明显的立体感,彩色大门更为亮丽,“儿童号”飞机、篮球场、壁画、国旗、云彩、太阳等元素都呈现在画面上。轩轩不满意“儿童号”飞机只是个模型,于是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在校园的上空画了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篮球场上两个孩子,一个在拍球,一个在跳绳。娇娇在图6中画出了三层楼房、国旗、彩虹、篮球场上孩子在打球、“儿童号”飞机,万年台也由原先的一层变成了上下两层。由此可见,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实地参观了小学后,小学在他们的脑袋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的印象,孩子对即将要去上的小学也充满了深深的向往。
3. 活化学习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牛年画牛”绘画活动前,教师先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牛,其中涛涛画了一只老黄牛,画面形象单一。接着教师带领幼儿通过观察牛的外形,欣赏大师毕加索的画作,同伴之间体验斗牛游戏。当幼儿再次表征时,两只牛怒目圆睁、紧张对峙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千万不能固定方式方法,应该让幼儿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和游戏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拓宽绘画表征的内容,以形成经验的良性循环。
(三)做“顺”幼儿的情感需求,支持个性化的表征风格
每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立个体。从幼儿的绘画表征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构图、用色还是形象都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就像每个人独特的笔迹和行为图式一样,其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如果跟踪研究幼儿的绘画表征,教师不用看名字就会很容易辨认出每个幼儿的表征作品,这也是教师尊重幼儿个性化表征风格的具体表現。幼儿的表征作品中暗含着各种密码,教师要敏锐地读懂密码,顺应幼儿的情感需求,支持其进行更多的表达。
1. 教师的抱持有利于幼儿释放更多的真实情感
根据心理学家温尼斯特提出的“抱持”理论,教师不仅要爱每个孩子,还要与孩子产生共情。这样能使孩子逐步忍受由于没有完全内化的经验所带来的焦虑感,让孩子放松地学习积累,并从中获得力量。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放弃教孩子画画的冲动,不对孩子的画进行任何批评,对孩子的态度要显示出最大限度的宽容与接纳。如当滔滔不安地询问教师:“我这条线是不是太短了?”“我这只龙是不是太小了?”教师可以在一边关切地看着他说:“不短!正好!”对于滔滔这种自卑的孩子,教师不能轻易去否决他的任何行为,而要不断地鼓励他、肯定他,让孩子感觉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喜欢与欣赏,这样在表征时他就会旁若无人,心灵自由飞扬。俊俊先前总是喜欢攻击别人,不善言语。他在绘画区自主表征时,教师每次都非常关注他的作品,并与他进行细致交谈,用铅笔把他的想法记录在卡片上,贴在他的作品上。这种抱持感激发了俊俊表征的积极性,在绘画区里尽情表征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俊俊作品中的元素越来越多,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教师显示出来的惊喜让俊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俊俊再没有出现过攻击同伴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其发展速度让教师、同伴和家长都为之眼睛一亮。
幼儿在绘画表征作品中会表达出各种情绪,虽然形式不同,但诉说的情绪却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图7“我一个人在家”中,子昕画出了自己在狭小的房子里,一只小企鹅在家门口陪伴自己,太阳远远地挂在左上角,粗大的紫色大树上有受伤的痕迹。图8“我爸爸在外地打工”,地平线被画在纸中央,爸爸出现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棵高大的树,一边的苗苗对顾进说:“这棵树挡住了你爸爸回家的路,你爸爸回不来了。”深深的孤独感缠绕着留守孩子的内心,这种缺乏至亲陪伴的痛点会造成幼儿心理营养的极度缺乏。教师通过远程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与其分享对孩子表征作品的解析结果,让家长幡然醒悟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抽出点滴时间回家与孩子相处,或干脆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共同生活。
在表征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自己的恐惧情绪。由于舟舟出现尿隐血在当地医院找不到原因,家长就带孩子到军区医院检查,医生用一根很粗的管子直接从孩子颈部刺进去抽血,这种深深的恐惧一直埋藏在孩子的心底。他总是不断地画各种各样的鬼,用各种线条把“鬼”涂黑(图9),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阻拦或责骂,而是让他尽情宣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舟舟对恐惧的掌控力越来越强。图10中,舟舟除了用网把怪物网住,还用机器鸡的尖嘴去咬怪物,这都是幼儿内心力量不断增强的体现。教师对幼儿绘画表征行为不加任何干涉,只管进行认真记录,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幼儿在进行绘画表征的过程中,其不良情绪就已经得到了宣泄,这就是绘画的治愈功能。 敏锐地读懂幼儿的情感需求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幼儿的机会。在一次大班幼儿自主设计入园打卡表时,男孩小强除了画出了姓名、入园时间等,还加上了一栏,并画上了一个针筒,说:“有时候,我来迟了,不是因为睡懒觉,是妈妈带我去打预防针了。”“有时候我没来幼儿园,是因为我病了,不是因为偷懒。”而女孩小洁则加上一行“心情栏”说:“我有时候很高兴,就在‘笑脸’这一栏打√,可有时候很不开心,就可以在‘难过’这一栏打√。”教师及时捕捉到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于是带领全班幼儿制作了带有心情栏、身体状况栏的签到总表,并提醒大家关注签到表,了解身边同伴的心情和健康状况,发现有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同伴,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同伴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肆意地对幼儿表面看似不良的行为进行训斥,而是与幼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到更多情况,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让幼儿体验到教师深深的爱。
2. 家长的理解让幼儿体验到拥有亲情的幸福感
幼儿的绘画表征作品是孩子与家长沟通时的牢固桥梁,它能帮助父母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父母也逐步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感的方式与其沟通,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亲子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学会了在幼儿绘画表征过程中通过观察、倾听、揣摩、访谈等解析路径去读懂自己的孩子,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帮助。孩子也能尽情表达与释放,从而缓和内心冲突,减少焦虑,使内心不断强大起来。
淘淘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平时妈妈不让爸爸探望孩子。这天,淘淘画了两只企鹅,說其中一只小企鹅是他自己,妈妈以为另一只一定是她了,但淘淘摇头说不是,好半天也不说到底是谁。妈妈意识到孩子不愿意说,是不想让自己伤心发火,于是也没再多问。连续一段时间,淘淘的表征作品中总是画着各种一大一小的形象。经过跟老师沟通,爱子心切的妈妈终于理解了儿子的感受,意识到父子之爱给儿子的性格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她毅然决定摒弃前嫌,让孩子和爸爸正常来往。这天,妈妈装作不经意地翻着孩子的作品,指着那只大企鹅轻轻问:“这是小企鹅的爸爸吧?”孩子先是惊奇地注视着妈妈,但旋即眼睛里又写满了惶恐与不安。妈妈笑着说:“快告诉妈妈,这些都是谁?”孩子立即兴奋地给妈妈讲述起来:“地上有个星宝宝,天上有个星爸爸,这里有个兔宝宝,远处有个兔爸爸……”妈妈叹了口气说:“淘淘,给爸爸打个电话吧!”拨通电话后,淘淘听到爸爸的声音,兴奋地连声叫着爸爸……父子俩聊了一会儿,爸爸提议带淘淘出去玩,懂事的淘淘眼睛望着妈妈,没接话。一旁的妈妈给孩子打了个“OK”的手势,儿子的脸上顿时亮了起来……不久,淘淘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前的沉默寡言变得能说会道,以前总说:“我不会。”现在经常说:“我试试。”自卑倾向得到了明显改善,淘淘慢慢变得快乐自信起来。
在幼儿绘画表征作品中,会自然地出现家人,但因为内心的情感天平,有时候会出现个别亲人形象缺失现象,如有的留守儿童不画自己的父母,有的幼儿不画自己的弟弟或妹妹。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千万不能责怪幼儿,而要做到理解并接纳,同时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根据幼儿的具体需求,给予有价值的支持策略。
幼儿的绘画表征充溢着丰富的情感,漫溢着无限的想象,体现着非凡的创造,这有待于教师在解析幼儿绘画表征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掌握更多的解析方法,走进不同的幼儿心灵和智慧的天地,给幼儿以最有效的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及其成长支持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a/2018/02/77)。
一、幼儿绘画表征的教育意蕴
幼儿绘画表征的教育意蕴可以从幼儿成长、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绘画表征是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绘画表征是儿童利用绘画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可视的图形,表达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认为:“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第二,绘画表征是幼儿园课程生长的逻辑起点。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已从过去“以学科系统为逻辑起点”转变为现在“以幼儿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提醒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各种表征。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的绘画表征,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基点,提出可以提高幼儿综合能力的方法、方式,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从而给幼儿带来有意义的学习。第三,研究幼儿绘画表征让教师专业成长走上了快车道。观察幼儿、解读幼儿、支持幼儿是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通过解析幼儿的绘画表征,教師能够获取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及发展现状,反推课程的实施成效,通过边研究边实践,促进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路径
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已提炼出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路径:静心观察,关注幼儿的绘画表征过程;耐心倾听,任由幼儿尽情说画;多方调查,了解幼儿绘画的经验背景;用心揣摩,理解幼儿的独特表达。
三、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结果及其应用
通过对幼儿绘画表征的深度解析,笔者较为细致地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现状及内心需求。经过分析归纳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地表征,能激发幼儿参与绘画表征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二、在内容与风格各异的幼儿绘画表征中,无声地表达着他人对幼儿的情感支持;第三、幼儿绘画表征作品中的经验表现,推动幼儿园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利用以上结论,教师可给予幼儿多种支持性策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一)做“暖”私密温馨的区域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表征
研究表明,自由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在自主选择区域游戏时,如果教师布置了明确的绘画主题,会使大部分幼儿回避选择绘画区。究其原因有:一是幼儿会对主题性绘画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形象明显超出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二是同样主题的作品必然会出现比较,幼儿担心在评价环节中可能会受到教师及同伴乃至家长的批评。但如果教师适度放手,会使愿意进行绘画表征的幼儿人数大大增加。
鉴于幼儿绘画表征的私密性特点,在设立绘画表征区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空间不宜太开阔。略狭小的空间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便于其向这个世界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如果设在窗户边要配上窗帘,便于调节光线,采光适中,保护好幼儿的视力。
第二、尽量保持安静。绘画表征区要与音乐区、表演区等隔开,太多杂音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难以专心持久地表征。
第三、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以6~8人为宜,这样,幼儿在一定空间里相互分享感受时,能清晰地听到同伴的声音,也便于教师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表征过程。
第四、鼓励轻声交谈。在绘画过程中,要让幼儿感到自由自主,幼儿之间无论交流与否,都不作任何限制,但要提醒幼儿养成轻声交谈的习惯,以不影响别人为宜。
第五、绘画材料种类及数量要适宜。要准备粗细不同、10种以上的彩笔,细笔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勾勒出细节,粗笔可以让他们自由填色。研究表明,幼儿在绘画表征时,随着思维速度的不断加快,需要能够快速地拿到自己需要的色笔。因此,画笔要用笔筒放置,这样便于幼儿在绘画时快速识别与取放。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画本,小中班幼儿画完后教师记录时注意写上日期,鼓励大班幼儿自己写上日期,这样可以连续分析幼儿一段时期内的作品,发现其形象、色调及构图等方面的变化。
(二)做“活”有针对性的课程,促进幼儿经验不断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所创办的“快乐学校”中,带领31名幼儿在户外进行绘画表征时,把学校附近的所有资源都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孩子们最后画成的画册变成班级集体生活和精神发展的一幅画卷。通过解析幼儿的绘画表征,能进一步了解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只有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在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方能使其获得相关经验。也只有真正纳入幼儿已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经验,才能被幼儿以各种方式表征出来,这就给幼儿园的课程质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活化课程目标
从幼儿绘画表征中可以发现,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果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统一的课程目标,势必会造成部分幼儿“营养不良”。因此,教师依据表征解析结果,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制订要求各异的发展目标,使每个幼儿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让成功感始终伴随着幼儿的学习过程。
2. 活化课程内容
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学习的活教材。“我的小学”是大班下学期一个重要的主题活动,旨在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以帮助其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在主题活动实施前,教师请幼儿画一幅“我心目中的小学”。轩轩在图1中画了一个彩色大门,5个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大门。他说:“小学和幼儿园一样吧?”娇娇则在图2中画了一座小房子,一面国旗在房顶飘扬,“我”手拿国旗走向房子。可见,幼儿对小学的概念只停留在大门或房子上。 于是,教师运用图片和视频组织幼儿在网上进行云参观后,轩轩在图3中画出一个篮球场,1个教师和8个孩子在打球,太阳和云彩都面带笑容,人物的大小不同显示出了远近距离。娇娇则在图4中画出了精致的古建筑“万年台”。
教师通过解析幼儿的表征作品,发现云参观虽然比先前没有任何经验时的表征略有进步,但整体画面处于单一平面状态,幼儿并没有形成对小学的整体认知,难以激发对小学的向往之情。于是,教师带领幼儿去小学实地参观,只见他们围着“儿童号”飞机模型惊讶地说:“这么大的飞机呀!”当小学教师讲解当年抗美援朝,小学生捐献飞机保家卫国时,孩子们发出了阵阵感叹声;孩子们在古建筑“万年台”前仔细观察,流连忘返;在操场上奔跑时,孩子们发现围墙上刻着各种运动姿势的立体雕塑。回来后,孩子们主动进行了再次表征。图5中整个画面布局呈现出了明显的立体感,彩色大门更为亮丽,“儿童号”飞机、篮球场、壁画、国旗、云彩、太阳等元素都呈现在画面上。轩轩不满意“儿童号”飞机只是个模型,于是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在校园的上空画了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篮球场上两个孩子,一个在拍球,一个在跳绳。娇娇在图6中画出了三层楼房、国旗、彩虹、篮球场上孩子在打球、“儿童号”飞机,万年台也由原先的一层变成了上下两层。由此可见,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实地参观了小学后,小学在他们的脑袋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的印象,孩子对即将要去上的小学也充满了深深的向往。
3. 活化学习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在“牛年画牛”绘画活动前,教师先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牛,其中涛涛画了一只老黄牛,画面形象单一。接着教师带领幼儿通过观察牛的外形,欣赏大师毕加索的画作,同伴之间体验斗牛游戏。当幼儿再次表征时,两只牛怒目圆睁、紧张对峙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千万不能固定方式方法,应该让幼儿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和游戏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拓宽绘画表征的内容,以形成经验的良性循环。
(三)做“顺”幼儿的情感需求,支持个性化的表征风格
每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立个体。从幼儿的绘画表征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构图、用色还是形象都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就像每个人独特的笔迹和行为图式一样,其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如果跟踪研究幼儿的绘画表征,教师不用看名字就会很容易辨认出每个幼儿的表征作品,这也是教师尊重幼儿个性化表征风格的具体表現。幼儿的表征作品中暗含着各种密码,教师要敏锐地读懂密码,顺应幼儿的情感需求,支持其进行更多的表达。
1. 教师的抱持有利于幼儿释放更多的真实情感
根据心理学家温尼斯特提出的“抱持”理论,教师不仅要爱每个孩子,还要与孩子产生共情。这样能使孩子逐步忍受由于没有完全内化的经验所带来的焦虑感,让孩子放松地学习积累,并从中获得力量。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放弃教孩子画画的冲动,不对孩子的画进行任何批评,对孩子的态度要显示出最大限度的宽容与接纳。如当滔滔不安地询问教师:“我这条线是不是太短了?”“我这只龙是不是太小了?”教师可以在一边关切地看着他说:“不短!正好!”对于滔滔这种自卑的孩子,教师不能轻易去否决他的任何行为,而要不断地鼓励他、肯定他,让孩子感觉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喜欢与欣赏,这样在表征时他就会旁若无人,心灵自由飞扬。俊俊先前总是喜欢攻击别人,不善言语。他在绘画区自主表征时,教师每次都非常关注他的作品,并与他进行细致交谈,用铅笔把他的想法记录在卡片上,贴在他的作品上。这种抱持感激发了俊俊表征的积极性,在绘画区里尽情表征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俊俊作品中的元素越来越多,想象力越来越丰富,教师显示出来的惊喜让俊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俊俊再没有出现过攻击同伴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其发展速度让教师、同伴和家长都为之眼睛一亮。
幼儿在绘画表征作品中会表达出各种情绪,虽然形式不同,但诉说的情绪却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图7“我一个人在家”中,子昕画出了自己在狭小的房子里,一只小企鹅在家门口陪伴自己,太阳远远地挂在左上角,粗大的紫色大树上有受伤的痕迹。图8“我爸爸在外地打工”,地平线被画在纸中央,爸爸出现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棵高大的树,一边的苗苗对顾进说:“这棵树挡住了你爸爸回家的路,你爸爸回不来了。”深深的孤独感缠绕着留守孩子的内心,这种缺乏至亲陪伴的痛点会造成幼儿心理营养的极度缺乏。教师通过远程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与其分享对孩子表征作品的解析结果,让家长幡然醒悟到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抽出点滴时间回家与孩子相处,或干脆把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共同生活。
在表征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自己的恐惧情绪。由于舟舟出现尿隐血在当地医院找不到原因,家长就带孩子到军区医院检查,医生用一根很粗的管子直接从孩子颈部刺进去抽血,这种深深的恐惧一直埋藏在孩子的心底。他总是不断地画各种各样的鬼,用各种线条把“鬼”涂黑(图9),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阻拦或责骂,而是让他尽情宣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舟舟对恐惧的掌控力越来越强。图10中,舟舟除了用网把怪物网住,还用机器鸡的尖嘴去咬怪物,这都是幼儿内心力量不断增强的体现。教师对幼儿绘画表征行为不加任何干涉,只管进行认真记录,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幼儿在进行绘画表征的过程中,其不良情绪就已经得到了宣泄,这就是绘画的治愈功能。 敏锐地读懂幼儿的情感需求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幼儿的机会。在一次大班幼儿自主设计入园打卡表时,男孩小强除了画出了姓名、入园时间等,还加上了一栏,并画上了一个针筒,说:“有时候,我来迟了,不是因为睡懒觉,是妈妈带我去打预防针了。”“有时候我没来幼儿园,是因为我病了,不是因为偷懒。”而女孩小洁则加上一行“心情栏”说:“我有时候很高兴,就在‘笑脸’这一栏打√,可有时候很不开心,就可以在‘难过’这一栏打√。”教师及时捕捉到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于是带领全班幼儿制作了带有心情栏、身体状况栏的签到总表,并提醒大家关注签到表,了解身边同伴的心情和健康状况,发现有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同伴,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同伴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肆意地对幼儿表面看似不良的行为进行训斥,而是与幼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到更多情况,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让幼儿体验到教师深深的爱。
2. 家长的理解让幼儿体验到拥有亲情的幸福感
幼儿的绘画表征作品是孩子与家长沟通时的牢固桥梁,它能帮助父母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父母也逐步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感的方式与其沟通,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亲子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学会了在幼儿绘画表征过程中通过观察、倾听、揣摩、访谈等解析路径去读懂自己的孩子,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帮助。孩子也能尽情表达与释放,从而缓和内心冲突,减少焦虑,使内心不断强大起来。
淘淘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平时妈妈不让爸爸探望孩子。这天,淘淘画了两只企鹅,說其中一只小企鹅是他自己,妈妈以为另一只一定是她了,但淘淘摇头说不是,好半天也不说到底是谁。妈妈意识到孩子不愿意说,是不想让自己伤心发火,于是也没再多问。连续一段时间,淘淘的表征作品中总是画着各种一大一小的形象。经过跟老师沟通,爱子心切的妈妈终于理解了儿子的感受,意识到父子之爱给儿子的性格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她毅然决定摒弃前嫌,让孩子和爸爸正常来往。这天,妈妈装作不经意地翻着孩子的作品,指着那只大企鹅轻轻问:“这是小企鹅的爸爸吧?”孩子先是惊奇地注视着妈妈,但旋即眼睛里又写满了惶恐与不安。妈妈笑着说:“快告诉妈妈,这些都是谁?”孩子立即兴奋地给妈妈讲述起来:“地上有个星宝宝,天上有个星爸爸,这里有个兔宝宝,远处有个兔爸爸……”妈妈叹了口气说:“淘淘,给爸爸打个电话吧!”拨通电话后,淘淘听到爸爸的声音,兴奋地连声叫着爸爸……父子俩聊了一会儿,爸爸提议带淘淘出去玩,懂事的淘淘眼睛望着妈妈,没接话。一旁的妈妈给孩子打了个“OK”的手势,儿子的脸上顿时亮了起来……不久,淘淘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前的沉默寡言变得能说会道,以前总说:“我不会。”现在经常说:“我试试。”自卑倾向得到了明显改善,淘淘慢慢变得快乐自信起来。
在幼儿绘画表征作品中,会自然地出现家人,但因为内心的情感天平,有时候会出现个别亲人形象缺失现象,如有的留守儿童不画自己的父母,有的幼儿不画自己的弟弟或妹妹。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千万不能责怪幼儿,而要做到理解并接纳,同时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根据幼儿的具体需求,给予有价值的支持策略。
幼儿的绘画表征充溢着丰富的情感,漫溢着无限的想象,体现着非凡的创造,这有待于教师在解析幼儿绘画表征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掌握更多的解析方法,走进不同的幼儿心灵和智慧的天地,给幼儿以最有效的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幼儿绘画表征的解析及其成长支持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a/2018/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