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年证券市场最为轰轰烈烈的两件事:一是股指期货的推出,二是融资融券的推出。然而,在推出时间仅相隔半个月的两个新品种,却在交易程度上有着天壤之别——股指期货热火朝天,融资融券不温不火。
“两融”在11月中旬的大跌以来更是逐日萎缩,就在市场对大盘逐渐失去信心之时,融资市场却出现暖意,融资买人额比11月中旬有明显回升。这是否是A股即将回暖的征兆?
44家券商冲刺第四批“两融”
不过最新的消息称,为配合转融通机制顺利运转和扩大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监管层正在研究把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净资本门槛降到10亿元,分类评级仍维持在B类。据此,将有44家券商有望明年上半年获准开展融资融券新业务。 据粗略估计,如果上述44家符合条件的券商均能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届时,融资融券业务覆盖的营业部比例将超过80%。 2010年3月19日,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成为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证券公司。 6月8日,融资融券第二批5家试点券商也拿到了证监会的核准函。这5家券商分别是申银万国、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和银河证券。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降低第三批试点券商的进入门槛。证监会决定按照“最近一次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为B类以上,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30亿元以上”的条件和标准,再增加一批证券公司开展试点准备工作。
11月12日,第三批14家申请开展融资融券试点业务的券商收到证监会关于核准其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批复,意味着我国“两融”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扩容。这14家券商分别是安信证券、长城证券、长江证券、方正证券、国都证券、国元证券、宏源证券、平安证券、齐鲁证券、西南证券、兴业证券、中金公司、中投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受公司资本金规模限制,第三批14家券商预计用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平均资金规模小于前11家试点券商,其中部分券商拟授信规模仅在10亿元到15亿元。 试点券商扩容至25家之后,“两融”业务的覆盖面将大幅拓宽。第三批试点券商开展业务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营业部将超过2200家,占全国所有4198家券商营业部总数的53%。 深圳某“两融”试点券商的业务负责人表示,前三批试点券商净资本均在30亿元以上,自营规模也较大,足以应对目前的融资融券需求。如果将第四批融资融券试点券商的门槛降到净资本10亿元,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证券金融公司和券商在“两融”业务上的共赢。
融资占“两融”99.78%
然而,尽管开展“两融”业务的券商急剧增加,但是“两融”业务的开展却并没有管理层和专家们事先预计的“惹火”。
统计显示,在开闸的两个月内,“两融”业务进展平稳但略显缓慢。截至5月31日,两市交易累计成交金额30.5亿元。其中,融资交易金额28.28亿元,融券交易金额2.22亿元。
由于第三批获批“两融”业务的14家券商在办理工商变更手续的同时,还需通过沪深交易所的通关测试方可正式上线。业内人士预计,第三批试点券商预计将于12月中旬正式入场交易。因此,前两批试点券商共获授信额度近600亿元,但目前融资余额不足百亿元。截至12月7日,深沪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总量达到98.9亿元。
“两融”业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融资和融券业务从诞生伊始就遭到截然不同的待遇。目前,近百亿元的“两融”业务中融资余额98.68亿元占比99.78%,而融券余额仅2150万元。尽管前两批试点券商储备了大量的融券标的券种,却鲜有融券的投资者。
而从融资买入的行业看,一、二线蓝筹股仍是“主力”,其中尤以金融保险行业融资余额占据前列。截至12月7日,沪市中中国平安以5.05亿元排在两市融资余额第一位;沪市融资余额第2至第7名的是:招商银行、贵州茅台、中信证券、兴业银行、西部矿业、浦发银行,融资余额均超过2亿元;特变电工、大秦铁路、民生银行的融资余额分别列沪市的第8至第10名。
深圳市场融资余额前10位分别是潍柴动力、西山煤电、美的电器、吉林敖东、苏宁电器、中信国安、金风科技、万科A、五粮液、中联重科,平均融资余额为18147.65万元,明显低于沪市的融资前十名。
12月融资回暖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融资融券的不温不火与它的推出生不逢时相关。自4月份以来,A股就涨少跌多,只有7月和10月股市一口气不回头地上涨,多数时间是调整,而且4月以来股市还经常呈现为单日暴跌。这种格局让投资者不敢轻举妄动。 一般规律而言,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 今年7月,沪深融资融券市场可谓“今非昔比”。在第二批5家试点券商上线、“两融”投资者授信额度双扩容、二级市场触底反弹等因素的支撑下,多头日趋活跃,沪深市场融资交易月中呈现爆发式增长,日交易额破亿元成为“家常便饭”。自融资融券业务在今年3月底正式推出至9月底,当日融资买入额最高纪录是9月8日的4.3亿元。 然而,这个纪录很快被刷新。9月30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行情突然启动,蓝筹股犹如苏醒的雄狮。10月8日,沪深两市融资买入额突然从9月30日的3.8亿元放大至6.5亿元,接下来的多个交易日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高位,到10月25日、26日,连续2日突破了10亿元大关。随着11月1日A股大盘强劲反弹重上3000点,两市融资融券交易也重燃热情,当日融资买入额重新站上10亿元一线,达到10.21亿元。
不过,到了11月中旬,A股出现连续下挫,融资融券市场投资者也经历了由乐观到谨慎的变化,融资买^额总体呈现逐步萎缩的格局。
但进入12月份以来,融资买入额初显回暖迹象。最新公布的沪深两市融资融券数据显示,12月份以来融资买入额稳步增长。数据显示,12月2日沪深两市融资买入额从12月1日的4.42亿元突然放大至5.71亿元,虽然12月3日环比小幅回落至5.2亿元,但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则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12月6日达到6.02亿元、12月7日达到6.86亿元,创出12月以来的新高。12月8日,回调27点,而A股市场融资买入额仍达到6.6亿元,较上个交易日仅有小幅萎缩,显示市场热情并未完全扑灭。一些热门的机械、有色、金融标的股频频被融资买入。
融资买人的回暖是否意味着A股的即将回暖?分析人士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道理。目前,A股融资融券开展后,其主力是私募。近年来随着私募队伍的壮大,它们在股市的话语权也渐强,它们的动向也代表了一批机构对市场的看法。不过,当前市场处于一个微妙区间,单凭几日的融资额很难判断股指方向,目前仍需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融资额继续连续放大,股市走好的可能性才会加强。并且从目前融资买入额来看,与10月的单日10亿元还有不小的差距,行情仍会有反复。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融资融券的余额仍不足以影响A股走势,但其走向确实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两融”在11月中旬的大跌以来更是逐日萎缩,就在市场对大盘逐渐失去信心之时,融资市场却出现暖意,融资买人额比11月中旬有明显回升。这是否是A股即将回暖的征兆?
44家券商冲刺第四批“两融”
不过最新的消息称,为配合转融通机制顺利运转和扩大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监管层正在研究把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净资本门槛降到10亿元,分类评级仍维持在B类。据此,将有44家券商有望明年上半年获准开展融资融券新业务。 据粗略估计,如果上述44家符合条件的券商均能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届时,融资融券业务覆盖的营业部比例将超过80%。 2010年3月19日,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光大证券、海通证券和广发证券成为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证券公司。 6月8日,融资融券第二批5家试点券商也拿到了证监会的核准函。这5家券商分别是申银万国、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和银河证券。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降低第三批试点券商的进入门槛。证监会决定按照“最近一次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为B类以上,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30亿元以上”的条件和标准,再增加一批证券公司开展试点准备工作。
11月12日,第三批14家申请开展融资融券试点业务的券商收到证监会关于核准其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批复,意味着我国“两融”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扩容。这14家券商分别是安信证券、长城证券、长江证券、方正证券、国都证券、国元证券、宏源证券、平安证券、齐鲁证券、西南证券、兴业证券、中金公司、中投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受公司资本金规模限制,第三批14家券商预计用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平均资金规模小于前11家试点券商,其中部分券商拟授信规模仅在10亿元到15亿元。 试点券商扩容至25家之后,“两融”业务的覆盖面将大幅拓宽。第三批试点券商开展业务后,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营业部将超过2200家,占全国所有4198家券商营业部总数的53%。 深圳某“两融”试点券商的业务负责人表示,前三批试点券商净资本均在30亿元以上,自营规模也较大,足以应对目前的融资融券需求。如果将第四批融资融券试点券商的门槛降到净资本10亿元,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证券金融公司和券商在“两融”业务上的共赢。
融资占“两融”99.78%
然而,尽管开展“两融”业务的券商急剧增加,但是“两融”业务的开展却并没有管理层和专家们事先预计的“惹火”。
统计显示,在开闸的两个月内,“两融”业务进展平稳但略显缓慢。截至5月31日,两市交易累计成交金额30.5亿元。其中,融资交易金额28.28亿元,融券交易金额2.22亿元。
由于第三批获批“两融”业务的14家券商在办理工商变更手续的同时,还需通过沪深交易所的通关测试方可正式上线。业内人士预计,第三批试点券商预计将于12月中旬正式入场交易。因此,前两批试点券商共获授信额度近600亿元,但目前融资余额不足百亿元。截至12月7日,深沪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总量达到98.9亿元。
“两融”业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融资和融券业务从诞生伊始就遭到截然不同的待遇。目前,近百亿元的“两融”业务中融资余额98.68亿元占比99.78%,而融券余额仅2150万元。尽管前两批试点券商储备了大量的融券标的券种,却鲜有融券的投资者。
而从融资买入的行业看,一、二线蓝筹股仍是“主力”,其中尤以金融保险行业融资余额占据前列。截至12月7日,沪市中中国平安以5.05亿元排在两市融资余额第一位;沪市融资余额第2至第7名的是:招商银行、贵州茅台、中信证券、兴业银行、西部矿业、浦发银行,融资余额均超过2亿元;特变电工、大秦铁路、民生银行的融资余额分别列沪市的第8至第10名。
深圳市场融资余额前10位分别是潍柴动力、西山煤电、美的电器、吉林敖东、苏宁电器、中信国安、金风科技、万科A、五粮液、中联重科,平均融资余额为18147.65万元,明显低于沪市的融资前十名。
12月融资回暖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融资融券的不温不火与它的推出生不逢时相关。自4月份以来,A股就涨少跌多,只有7月和10月股市一口气不回头地上涨,多数时间是调整,而且4月以来股市还经常呈现为单日暴跌。这种格局让投资者不敢轻举妄动。 一般规律而言,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 今年7月,沪深融资融券市场可谓“今非昔比”。在第二批5家试点券商上线、“两融”投资者授信额度双扩容、二级市场触底反弹等因素的支撑下,多头日趋活跃,沪深市场融资交易月中呈现爆发式增长,日交易额破亿元成为“家常便饭”。自融资融券业务在今年3月底正式推出至9月底,当日融资买入额最高纪录是9月8日的4.3亿元。 然而,这个纪录很快被刷新。9月30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行情突然启动,蓝筹股犹如苏醒的雄狮。10月8日,沪深两市融资买入额突然从9月30日的3.8亿元放大至6.5亿元,接下来的多个交易日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高位,到10月25日、26日,连续2日突破了10亿元大关。随着11月1日A股大盘强劲反弹重上3000点,两市融资融券交易也重燃热情,当日融资买入额重新站上10亿元一线,达到10.21亿元。
不过,到了11月中旬,A股出现连续下挫,融资融券市场投资者也经历了由乐观到谨慎的变化,融资买^额总体呈现逐步萎缩的格局。
但进入12月份以来,融资买入额初显回暖迹象。最新公布的沪深两市融资融券数据显示,12月份以来融资买入额稳步增长。数据显示,12月2日沪深两市融资买入额从12月1日的4.42亿元突然放大至5.71亿元,虽然12月3日环比小幅回落至5.2亿元,但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则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12月6日达到6.02亿元、12月7日达到6.86亿元,创出12月以来的新高。12月8日,回调27点,而A股市场融资买入额仍达到6.6亿元,较上个交易日仅有小幅萎缩,显示市场热情并未完全扑灭。一些热门的机械、有色、金融标的股频频被融资买入。
融资买人的回暖是否意味着A股的即将回暖?分析人士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道理。目前,A股融资融券开展后,其主力是私募。近年来随着私募队伍的壮大,它们在股市的话语权也渐强,它们的动向也代表了一批机构对市场的看法。不过,当前市场处于一个微妙区间,单凭几日的融资额很难判断股指方向,目前仍需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融资额继续连续放大,股市走好的可能性才会加强。并且从目前融资买入额来看,与10月的单日10亿元还有不小的差距,行情仍会有反复。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融资融券的余额仍不足以影响A股走势,但其走向确实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