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观察生活和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很多学生沉浸于理论知识的背诵中,没有意识到主动观察的必要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应用到实际当中。在上美术课时,教师不应该只是展示一个现成的图片让学生去模仿,这样的课堂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将从观察生活、关注细节等概念教学入手,探讨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能将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特点应用到美术当中,首先离不开美术教师的引导,美术教师应设置恰当的问题,这是决定问题导向式学习成功与否的基础,问是教学研究的起点。传统的问题导向型课程设置较为注重课程本身的课前问题设置、问题创设程序以及焦点问题设置,容易忽视前置的约束性条件,即课程自身的定位“问题”以及课程范围问题。因此,应注重聚焦问题设置的一切前提条件,针对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理解进行问题预设,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观察生活的经验和关注细节的习惯,如果学生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并加以表扬,如果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这个良好习惯。
在课程的设定中还需要进行几个问题的考虑:首先是“以小乱大”的问题,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直接要求学生需要制作出某个作品后,即使教师认为自己说的简单易懂,学生仍有可能感到迷茫,所以需要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入时更加贴近生活。教学目标是每堂美术课结合最后美术教学所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目标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将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将它永远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新课程学科的课程目标框架,体现了美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三者在一堂课里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问题的设置不能离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设置,依据生活细节进行导向学习。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都有固定思维的问题,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教师在上课前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什么,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模仿,虽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但是这样的直接告知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使学生形成固定思维,脑海中原有的固定学习对象会成为干扰学生自由发挥的障碍,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给出的学习对象进行模仿,学生觉得按照模仿作品描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是自己心中理想的作品。学生的思维存在惰性,这样违背了美术课该有的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将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挥到课堂上,不能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要做的是不要让学生直接模仿图片进行绘画,也不要以画的像不像图片为评分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让学生自己根据以往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进行绘画,并且在作品中展示出自己关注的细节。每个学生的生活观察经验都不一样,画出来的东西也不会相同,学生又是富有想象力的,所以学生的画作应该是各色各样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学生笔下有不同的展现形式,一次作画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为以后作画做准备。
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当中,避免“纸上谈兵”。
情感表现单一是学生绘画作品常表现出来的问题。评价美术作品是否优秀的一大重点就是此作品是否能让人投入情感,是否能引人共鸣。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很重要,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情感是美术教学的一大难点,如果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发掘素材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学习每幅作品中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通过研读对方的画作,分析情感表现手段。教师示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黑板演示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的绘画技巧。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修改,因为主题相同,很多学生的作品可能会出现雷同现象,表达情感的画面较为类似,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不要只画自己会画的,而要画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这样才可以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有自己的味道。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美术知识是很重要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是核心任务。因此,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让美术教学场景生活化,让美术学习贴近生活,锻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发掘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師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联想到美术中。
比如,制作美术作品时涉及远近和透视的问题,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一样大的物体,处在近处的不仅看上去更大,而且看得更清楚,连一些细节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并且颜色明晰;而远处的物体不但看着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看不清细节。这些“近大远小”的现象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学生就能轻松地明白什么是透视并且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给学生引导式的提问,比如,在学习某个物体时,可以这样展开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这个物体;然后说出自己认为要画出这个物体最重要的步骤和不可缺少的细节,找出这个物体在不同学生回忆中的共同特征;之后让学生展示这个物体的局部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里展示的部分修正自己之前的想法;最后,做出总结,在生活中要关注哪些细节,在美术创作时应注意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细节,抓住美术作品特征,更好地完善作品。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和关注细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针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将知识点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衔接。但此类教学方法优于纯粹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授内容在学理上的梳理以及对所设置引导问题的准确性把握。问题设置需要经过指导教师在学理框架的基础上有逻辑主线、有主次、有顺序地将问题抛出,并在关键的教学时间节点锁定焦点问题,帮助学生推进方案设计,美术教学应不断完善教学的设置方法,找准核心问题与知识点的修正,在建造课程中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设计师”思考力、“匠人”执行力的设计型新生代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 静)
一、聚焦生活细节设计问题——这是教学研究的起点
让学生能将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特点应用到美术当中,首先离不开美术教师的引导,美术教师应设置恰当的问题,这是决定问题导向式学习成功与否的基础,问是教学研究的起点。传统的问题导向型课程设置较为注重课程本身的课前问题设置、问题创设程序以及焦点问题设置,容易忽视前置的约束性条件,即课程自身的定位“问题”以及课程范围问题。因此,应注重聚焦问题设置的一切前提条件,针对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理解进行问题预设,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观察生活的经验和关注细节的习惯,如果学生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教师要鼓励并加以表扬,如果没有养成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这个良好习惯。
在课程的设定中还需要进行几个问题的考虑:首先是“以小乱大”的问题,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直接要求学生需要制作出某个作品后,即使教师认为自己说的简单易懂,学生仍有可能感到迷茫,所以需要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入时更加贴近生活。教学目标是每堂美术课结合最后美术教学所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目标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将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将它永远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新课程学科的课程目标框架,体现了美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三者在一堂课里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问题的设置不能离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设置,依据生活细节进行导向学习。
二、解决固定思维问题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都有固定思维的问题,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模式就是教师在上课前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什么,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模仿,虽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但是这样的直接告知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使学生形成固定思维,脑海中原有的固定学习对象会成为干扰学生自由发挥的障碍,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给出的学习对象进行模仿,学生觉得按照模仿作品描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是自己心中理想的作品。学生的思维存在惰性,这样违背了美术课该有的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将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挥到课堂上,不能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要做的是不要让学生直接模仿图片进行绘画,也不要以画的像不像图片为评分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让学生自己根据以往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进行绘画,并且在作品中展示出自己关注的细节。每个学生的生活观察经验都不一样,画出来的东西也不会相同,学生又是富有想象力的,所以学生的画作应该是各色各样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学生笔下有不同的展现形式,一次作画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为以后作画做准备。
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当中,避免“纸上谈兵”。
三、教会学生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丰富情感
情感表现单一是学生绘画作品常表现出来的问题。评价美术作品是否优秀的一大重点就是此作品是否能让人投入情感,是否能引人共鸣。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很重要,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情感是美术教学的一大难点,如果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发掘素材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学习每幅作品中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通过研读对方的画作,分析情感表现手段。教师示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黑板演示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教师的绘画技巧。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修改,因为主题相同,很多学生的作品可能会出现雷同现象,表达情感的画面较为类似,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不要只画自己会画的,而要画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这样才可以和其他同学的不一样,有自己的味道。
四、以生活体验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美术知识是很重要的,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是核心任务。因此,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让美术教学场景生活化,让美术学习贴近生活,锻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发掘在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師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联想到美术中。
比如,制作美术作品时涉及远近和透视的问题,在生活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一样大的物体,处在近处的不仅看上去更大,而且看得更清楚,连一些细节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并且颜色明晰;而远处的物体不但看着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看不清细节。这些“近大远小”的现象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进行简单的引导,学生就能轻松地明白什么是透视并且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给学生引导式的提问,比如,在学习某个物体时,可以这样展开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这个物体;然后说出自己认为要画出这个物体最重要的步骤和不可缺少的细节,找出这个物体在不同学生回忆中的共同特征;之后让学生展示这个物体的局部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里展示的部分修正自己之前的想法;最后,做出总结,在生活中要关注哪些细节,在美术创作时应注意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细节,抓住美术作品特征,更好地完善作品。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和关注细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针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将知识点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衔接。但此类教学方法优于纯粹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授内容在学理上的梳理以及对所设置引导问题的准确性把握。问题设置需要经过指导教师在学理框架的基础上有逻辑主线、有主次、有顺序地将问题抛出,并在关键的教学时间节点锁定焦点问题,帮助学生推进方案设计,美术教学应不断完善教学的设置方法,找准核心问题与知识点的修正,在建造课程中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设计师”思考力、“匠人”执行力的设计型新生代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