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同时得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支持,尤其是文化的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群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基础,因此,中国梦理念普及与践行必须将群众文化作为重要的载体。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梦视角下的群众文化建设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梦;群众文化建设;路径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同时得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支持。现阶段,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的特殊时期,因此,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更加不容怠慢。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指示,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的群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基础,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梦视角下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认同感是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的强大激励力量。如果广大中国人民对中国梦这一理想不认同,没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那么中国梦就会难以实现。所谓中国梦认同感就是广大群众的价值选择被中国梦包含的强大理想信念充实与调整,社会制度与社会理想价值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广大群众的忠诚度与责任感会得到很大的增强,广大群众不断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政治体系的相关要求,转变自身的角色,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实现中国梦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群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具有比较特殊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中国梦理念的普及与践行可以通过建设群众文化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群众产生了强大的社会理想价值认同感,促使其具有强大的动力践行中国梦倡导的理念。
二、中国梦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群众文化工作机制的健全,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就是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强大的动力以促使中国梦的实现,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体制机制与完善的群众文化工作体制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为了统筹群众的文化工作,必须要建立群众文化工作领导机制,此机制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开放性强、将领导、专家与群众有效的结合在一。为了提高群众文化的工作水平,保证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积极改革群众文化体制,采取措施发展民办文化社团、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与一些文化经营户。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还要加强建设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与基础文化设施的力度,保证文化队伍与基础设施的高标准、高起点。将更好的发展平台提供给群众文化,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2.融传统文化之精华,促进当代群众文化的发展
历史文化因素会对任何形态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获得发展,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中国群众文化都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为自己所用,使自身内涵得到充实。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深厚的文化资源是优秀的群众文化资源。由于中国民族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具备众多丰富且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的资源,这些资源为群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造力与活力。所以现阶段中国各个地域都可以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各地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挖掘当地的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使广大人员民众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中具有极强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不断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中国梦的实现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3.遵循主流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群众文化的鲜活性
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性决定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但是群众文化的鲜活性又决定了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为了使广大群众能够团结一致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必须塑造鲜活的群众文化,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信心与活力。草根性是群众文化的特质,在文化实践过程,具有不同地區文化特征的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创造的过程,因而形成了地域性非常明显的文化特色,这些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凝聚力。此外,这些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可以形成当地的品牌形象,有利社会凝聚力增强,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文化品牌的特色性、人文性以及时代性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各级党政部门站在民族复兴的立场上,强化人民群众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文化的品牌形象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使中国梦的实现得到丰富的群众文化的积极推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群众文化的建设情况,国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以及影响力的增强可以通过建设群众文化来实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是群众文化的建设。我们必须要以宽广的胸怀与宽阔的视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创造力与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我们的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2]徐天天.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4,(09).
关键词:中国梦;群众文化建设;路径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同时得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支持。现阶段,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的特殊时期,因此,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更加不容怠慢。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指示,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的群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基础,它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梦视角下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认同感是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的强大激励力量。如果广大中国人民对中国梦这一理想不认同,没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那么中国梦就会难以实现。所谓中国梦认同感就是广大群众的价值选择被中国梦包含的强大理想信念充实与调整,社会制度与社会理想价值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广大群众的忠诚度与责任感会得到很大的增强,广大群众不断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政治体系的相关要求,转变自身的角色,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实现中国梦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群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具有比较特殊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中国梦理念的普及与践行可以通过建设群众文化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群众产生了强大的社会理想价值认同感,促使其具有强大的动力践行中国梦倡导的理念。
二、中国梦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群众文化工作机制的健全,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就是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强大的动力以促使中国梦的实现,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体制机制与完善的群众文化工作体制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为了统筹群众的文化工作,必须要建立群众文化工作领导机制,此机制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开放性强、将领导、专家与群众有效的结合在一。为了提高群众文化的工作水平,保证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积极改革群众文化体制,采取措施发展民办文化社团、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与一些文化经营户。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还要加强建设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与基础文化设施的力度,保证文化队伍与基础设施的高标准、高起点。将更好的发展平台提供给群众文化,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2.融传统文化之精华,促进当代群众文化的发展
历史文化因素会对任何形态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获得发展,任何形态的文化,包括中国群众文化都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为自己所用,使自身内涵得到充实。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深厚的文化资源是优秀的群众文化资源。由于中国民族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具备众多丰富且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的资源,这些资源为群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造力与活力。所以现阶段中国各个地域都可以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各地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挖掘当地的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使广大人员民众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中具有极强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不断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中国梦的实现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3.遵循主流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群众文化的鲜活性
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性决定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但是群众文化的鲜活性又决定了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为了使广大群众能够团结一致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必须塑造鲜活的群众文化,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信心与活力。草根性是群众文化的特质,在文化实践过程,具有不同地區文化特征的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创造的过程,因而形成了地域性非常明显的文化特色,这些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凝聚力。此外,这些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可以形成当地的品牌形象,有利社会凝聚力增强,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文化品牌的特色性、人文性以及时代性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各级党政部门站在民族复兴的立场上,强化人民群众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文化的品牌形象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使中国梦的实现得到丰富的群众文化的积极推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群众文化的建设情况,国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以及影响力的增强可以通过建设群众文化来实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是群众文化的建设。我们必须要以宽广的胸怀与宽阔的视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创造力与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我们的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2]徐天天.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