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一]
图中大圆为晨昏线,M点纬度为70度,且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P点线速度为零,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
1.若图中日期为3日和4日,则北京时间为:
A.3日2时40分B.3日21时20分
C.4日2时40分D.4日21时20分
2.有一架飞机准备从Q点起飞,在M点降落,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飞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飞行方向保持不变
B.航线是按QM两点最近距离飞行
C.飞机将飞越太平洋上空
D.此日后,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
3.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解析:由题中P点线速度为0,可判断P点为极点,图中线PM 、PN 、PQ 为经线,M、N点在同一经线圈上。由于M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则N点也应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可大致推测PN的经度数为160°E或20°W;图中阴影与非阴影日期不同,可判断PN为180°经线或零时刻所对应经线。假设PN经度为180°,即与上一结论矛盾,因此,PN为零时刻所对应的经线,PQ为180°经线,PN经度数为160°E。根据经线的分布可进一步判断P点为北极点,M点经度为20°W。另外,还可判断得出M点的纬度为7°N,图示范围为夜半球,PN为夜半球中央经线,PM是昼半球中央经线。70°N至北极点范围内出现极夜,太阳直射20°S。经过这样的分析,试题中的信息一目了然,本题可迎刃而解。第1题:由PN经度为160°E,时间零时或24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21时20分。PQ为180°,为日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从东向西过日界线减一天,可判断图中空白为3日,阴影区为4日,即北京时间为3日21时20分,答案选B。第2题:飞机经过极点附近时航向发生变化,方向由原来的从西南向东北转向为从西北向东南。晨昏线是大圆,从Q点到M点的最近距离是从Q点逆时针到M点的圆弧QM。Q点位于180°经线上,而180°经线穿过太平洋,所以,飞机将飞越太平洋。此时太阳直射20°S,而直射点向南移还是向北移不确定,即北半球的昼夜变化不能确定。答案选C。第3题:经上面分析,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0°S,20°W。
本题难度较大,侧重对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总题干以简练的文字,配以新颖灵活的光照图,要求学生具有比较高的信息提取、整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晨昏线的特征,东西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线速度,日期、区时计算,方向,昼夜长短变化分布,太阳直射点,球面最短距离走法及空间定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解题时如何充分挖掘题中条件,获取充足有效信息,特别是一些隐含信息,以此提高解题能力。
●胡阔伟/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三中(271600)
[题目二]
图2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图判断1~3题。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65°N B.75°NC.65°SD.75°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20°N B.25°N C.20°S D.25°S
3.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A.65°WB.经度0°C.60°ED.经度180°
解析:该题形式新颖,与常见的解答有关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题目不一样,如果读者解题时没有注意到太阳光射来的方向,一般来说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由该图可知,该地当太阳光从正北方向射来时,它与地面夹角为5°,从正南方向射来时为35°,那么该地应位于北极圈内并出现极昼的地方,如果把该图转换成太阳光照图(图3),则题目容易解答。出现极昼现象的A点,此时照射它的太阳光线从北极上空过来,即A点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此时A点地方时为0时,当A点地方时为12点时,即太阳光线从正南方向射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5°,从以上分析此题便易解答。如图假设某地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度为X,则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B点纬度为(90°-X),假设A点纬度为Y,如图ED为过A点圆的切线,FG为太阳光线,角FAE等于角DAG,等于角AOB,则A点地方时为0时的太阳高度h=[Y-(90°-X)],又知道h等于5°,正午太阳高度为35°,则有等式35°=90°-[(90°-X 5°)-X]成立,即太阳直射20°N,该地纬度为75°N。第三题即该地为0时,0°经线为20时,故该答案为C项。
●肖志蹈/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三中(422800)
[题目三]
图4是“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三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C_______,D________。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____地区例外,这里全年昼夜__________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A、C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A______,C______。
(5)当太阳直射在10°N时,D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统计图的阅读分析,关键是要看清坐标关系,本图反映的是不同地点的昼长随季节的变化状况。根据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各地所在的地理纬度:A地昼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终年均为12小时,应在赤道上;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上;D地只有在二分日是昼夜平分,冬半年出现极昼,夏半年出现极夜,应位于北极点上。根据各纬度昼长的分布及状况,可以得出“纬度愈高,昼夜长短变化愈大”的规律。解答(4)、(5)两个小题需要转换思维角度,从已经判断出的纬度值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等于当地纬度加上23°26′;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是46°52′(即等于黄赤交角的两倍)。极点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十分特殊,出现极昼现象,整日太阳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数。
答案:(1)0° 66°34′S 90°N (2)赤道 平分(或等长) (3)纬度愈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愈大 (4)23°26′ 46°52′ (5)整日太阳高度保持在10°。
●郑燕/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集团第一中学(553000)
[题目四]
某日,我国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太阳高度:在巨型圆靶(下图中的圆是以O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竖了一根竿子,A1、A2、A3、A4、A5分别是秆子顶点A在北京时间10:40、11:20、12:00、12:40、13:20观测时在地面上的轨迹。回答1~3题。
1.在图中以O为原点, 兴趣小组成员所画的正南方位(用虚线表示),最合理的是:
A.南1 B.南2 C.南3 D.南4
2.当上题中竿子的日影子最短时,地球上晨线上的纬度如下图所示。已知K在H的西南方向,则图中点H的经度是:
A.125°EB.55°WC.120°ED.115°E
3.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是该学校所在地的是:
A.山东省B.广东省C.河北省D.吉林省
解析: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解题的第一步必须理解地面上5个轨迹的含义(如图6所示,O点与这5个轨迹的连线就是此时竿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第二步要找出影长相同的两个轨迹A2 与A3;影长相同(即太阳高度角相同)的两个时间点距离正午的时间间隔相同,利用这一规律推出OA2、OA3的角平分线就是正午的影子,最后确定它的反向延长线(即南2)就是该地的正南方位。第2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时间推算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步骤是根据题意进行图形的准确转换(如图7所示),在转换图中明确V、K、H三点的确切位置,从而确定H点所对应的时间为12:00;同时根据题意A2、A3两轨迹所对应的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11:20、12:00,推出该地的正午(即影长最短)为北京时间11:40;最后根据时间和经度的关系推算出H点对应的经度为120°E (12:00-11:40)×15°/60。第3题,依据第2题的推理:当北京时间为11:40时,正值该地的正午,即影子最短时刻。可以推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25°E,结合四个选项只有吉林省能符合这个经度要求。
答案:1.B 2.A 3.D
●张伟丰 张浙微/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分校(312000)
[题目五]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其获得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图8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 B.②、④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 D.①、④表示北坡
2.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B.乙地昼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3.图中a、b的值分别为:
A.16°48′,55°26′ B.18°20′,55°26′
C.18°20′,56°34’ D.16°48′,56°34′
4.关于甲、乙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的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B.乙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区的人口出现老龄化
D.乙地区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
解析:本题的图示构思巧妙,设问新颖,导致试题的难度很大,而要正确解答各个问题,读懂图示又是关键。从图示可知,图中的数字代表太阳辐射量,所用时间为北京时间。题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①、②代表甲山的南、北两个不同坡向,③、④代表乙山的南、北两个不同坡向。由于甲地(49°46′N)和乙地(32°N)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其北坡为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南坡为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所以,①、③分别代表甲乙两山的北坡,②、④分别代表甲乙两山的南坡。题2:关于两地的昼夜长短问题,关键是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在山地,由于坡向和坡度不同,见到太阳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异,所以,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应该以地平面上能否见到太阳辐射为准,这是解答该问题的关键。甲地,在坡度为0°的地方,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约为8小时,也就是其昼长约为8小时;乙地,在坡度为0°的地方,其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约为11个多小时,所以,乙地的昼长比甲地长约3个多小时。题3:图为甲地坡度正午时刻时,在a坡度处的太阳辐射依然为0,这就表明该坡度正好等于此刻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而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甲地(49°46′N)的正午太阳高度就等于90°减去甲地到直射点(23°26′S)的纬度差,即90°-(49°46′ 23°26′)=16°48′;④为乙山地的南坡,正午时刻b坡度处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且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表明该地的地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坡度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即90°-[90°-(32° 23°26′)]=55°26′。题4:甲地正午时刻,是北京时间的19:32,表明该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32分钟,其经度位置约为7°E,所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乙地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的12:34,表明该地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34分钟,其经度位置是111.5°E,该地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B 2.C 3.A 4.C
●王永民/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222300)▲
图中大圆为晨昏线,M点纬度为70度,且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P点线速度为零,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

1.若图中日期为3日和4日,则北京时间为:
A.3日2时40分B.3日21时20分
C.4日2时40分D.4日21时20分
2.有一架飞机准备从Q点起飞,在M点降落,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飞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飞行方向保持不变
B.航线是按QM两点最近距离飞行
C.飞机将飞越太平洋上空
D.此日后,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
3.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解析:由题中P点线速度为0,可判断P点为极点,图中线PM 、PN 、PQ 为经线,M、N点在同一经线圈上。由于M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则N点也应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可大致推测PN的经度数为160°E或20°W;图中阴影与非阴影日期不同,可判断PN为180°经线或零时刻所对应经线。假设PN经度为180°,即与上一结论矛盾,因此,PN为零时刻所对应的经线,PQ为180°经线,PN经度数为160°E。根据经线的分布可进一步判断P点为北极点,M点经度为20°W。另外,还可判断得出M点的纬度为7°N,图示范围为夜半球,PN为夜半球中央经线,PM是昼半球中央经线。70°N至北极点范围内出现极夜,太阳直射20°S。经过这样的分析,试题中的信息一目了然,本题可迎刃而解。第1题:由PN经度为160°E,时间零时或24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21时20分。PQ为180°,为日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从东向西过日界线减一天,可判断图中空白为3日,阴影区为4日,即北京时间为3日21时20分,答案选B。第2题:飞机经过极点附近时航向发生变化,方向由原来的从西南向东北转向为从西北向东南。晨昏线是大圆,从Q点到M点的最近距离是从Q点逆时针到M点的圆弧QM。Q点位于180°经线上,而180°经线穿过太平洋,所以,飞机将飞越太平洋。此时太阳直射20°S,而直射点向南移还是向北移不确定,即北半球的昼夜变化不能确定。答案选C。第3题:经上面分析,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0°S,20°W。
本题难度较大,侧重对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总题干以简练的文字,配以新颖灵活的光照图,要求学生具有比较高的信息提取、整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晨昏线的特征,东西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线速度,日期、区时计算,方向,昼夜长短变化分布,太阳直射点,球面最短距离走法及空间定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解题时如何充分挖掘题中条件,获取充足有效信息,特别是一些隐含信息,以此提高解题能力。
●胡阔伟/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三中(271600)
[题目二]
图2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图判断1~3题。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65°N B.75°NC.65°SD.75°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20°N B.25°N C.20°S D.25°S
3.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A.65°WB.经度0°C.60°ED.经度180°

解析:该题形式新颖,与常见的解答有关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题目不一样,如果读者解题时没有注意到太阳光射来的方向,一般来说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由该图可知,该地当太阳光从正北方向射来时,它与地面夹角为5°,从正南方向射来时为35°,那么该地应位于北极圈内并出现极昼的地方,如果把该图转换成太阳光照图(图3),则题目容易解答。出现极昼现象的A点,此时照射它的太阳光线从北极上空过来,即A点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此时A点地方时为0时,当A点地方时为12点时,即太阳光线从正南方向射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5°,从以上分析此题便易解答。如图假设某地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度为X,则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B点纬度为(90°-X),假设A点纬度为Y,如图ED为过A点圆的切线,FG为太阳光线,角FAE等于角DAG,等于角AOB,则A点地方时为0时的太阳高度h=[Y-(90°-X)],又知道h等于5°,正午太阳高度为35°,则有等式35°=90°-[(90°-X 5°)-X]成立,即太阳直射20°N,该地纬度为75°N。第三题即该地为0时,0°经线为20时,故该答案为C项。
●肖志蹈/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三中(422800)
[题目三]
图4是“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三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C_______,D________。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____地区例外,这里全年昼夜__________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A、C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A______,C______。
(5)当太阳直射在10°N时,D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统计图的阅读分析,关键是要看清坐标关系,本图反映的是不同地点的昼长随季节的变化状况。根据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各地所在的地理纬度:A地昼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终年均为12小时,应在赤道上;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上;D地只有在二分日是昼夜平分,冬半年出现极昼,夏半年出现极夜,应位于北极点上。根据各纬度昼长的分布及状况,可以得出“纬度愈高,昼夜长短变化愈大”的规律。解答(4)、(5)两个小题需要转换思维角度,从已经判断出的纬度值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等于当地纬度加上23°26′;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是46°52′(即等于黄赤交角的两倍)。极点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十分特殊,出现极昼现象,整日太阳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数。
答案:(1)0° 66°34′S 90°N (2)赤道 平分(或等长) (3)纬度愈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愈大 (4)23°26′ 46°52′ (5)整日太阳高度保持在10°。
●郑燕/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集团第一中学(553000)
[题目四]
某日,我国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太阳高度:在巨型圆靶(下图中的圆是以O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竖了一根竿子,A1、A2、A3、A4、A5分别是秆子顶点A在北京时间10:40、11:20、12:00、12:40、13:20观测时在地面上的轨迹。回答1~3题。

1.在图中以O为原点, 兴趣小组成员所画的正南方位(用虚线表示),最合理的是:
A.南1 B.南2 C.南3 D.南4
2.当上题中竿子的日影子最短时,地球上晨线上的纬度如下图所示。已知K在H的西南方向,则图中点H的经度是:

A.125°EB.55°WC.120°ED.115°E
3.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是该学校所在地的是:
A.山东省B.广东省C.河北省D.吉林省

解析: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解题的第一步必须理解地面上5个轨迹的含义(如图6所示,O点与这5个轨迹的连线就是此时竿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第二步要找出影长相同的两个轨迹A2 与A3;影长相同(即太阳高度角相同)的两个时间点距离正午的时间间隔相同,利用这一规律推出OA2、OA3的角平分线就是正午的影子,最后确定它的反向延长线(即南2)就是该地的正南方位。第2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时间推算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步骤是根据题意进行图形的准确转换(如图7所示),在转换图中明确V、K、H三点的确切位置,从而确定H点所对应的时间为12:00;同时根据题意A2、A3两轨迹所对应的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11:20、12:00,推出该地的正午(即影长最短)为北京时间11:40;最后根据时间和经度的关系推算出H点对应的经度为120°E (12:00-11:40)×15°/60。第3题,依据第2题的推理:当北京时间为11:40时,正值该地的正午,即影子最短时刻。可以推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25°E,结合四个选项只有吉林省能符合这个经度要求。

答案:1.B 2.A 3.D
●张伟丰 张浙微/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分校(312000)
[题目五]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其获得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图8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 B.②、④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 D.①、④表示北坡
2.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B.乙地昼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3.图中a、b的值分别为:
A.16°48′,55°26′ B.18°20′,55°26′
C.18°20′,56°34’ D.16°48′,56°34′
4.关于甲、乙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的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B.乙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区的人口出现老龄化
D.乙地区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
解析:本题的图示构思巧妙,设问新颖,导致试题的难度很大,而要正确解答各个问题,读懂图示又是关键。从图示可知,图中的数字代表太阳辐射量,所用时间为北京时间。题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①、②代表甲山的南、北两个不同坡向,③、④代表乙山的南、北两个不同坡向。由于甲地(49°46′N)和乙地(32°N)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其北坡为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南坡为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所以,①、③分别代表甲乙两山的北坡,②、④分别代表甲乙两山的南坡。题2:关于两地的昼夜长短问题,关键是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在山地,由于坡向和坡度不同,见到太阳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异,所以,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应该以地平面上能否见到太阳辐射为准,这是解答该问题的关键。甲地,在坡度为0°的地方,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约为8小时,也就是其昼长约为8小时;乙地,在坡度为0°的地方,其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约为11个多小时,所以,乙地的昼长比甲地长约3个多小时。题3:图为甲地坡度正午时刻时,在a坡度处的太阳辐射依然为0,这就表明该坡度正好等于此刻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而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甲地(49°46′N)的正午太阳高度就等于90°减去甲地到直射点(23°26′S)的纬度差,即90°-(49°46′ 23°26′)=16°48′;④为乙山地的南坡,正午时刻b坡度处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且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表明该地的地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坡度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即90°-[90°-(32° 23°26′)]=55°26′。题4:甲地正午时刻,是北京时间的19:32,表明该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32分钟,其经度位置约为7°E,所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乙地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的12:34,表明该地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34分钟,其经度位置是111.5°E,该地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B 2.C 3.A 4.C
●王永民/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