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议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一]
  图中大圆为晨昏线,M点纬度为70度,且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P点线速度为零,图中阴影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
  
  1.若图中日期为3日和4日,则北京时间为:
  A.3日2时40分B.3日21时20分
  C.4日2时40分D.4日21时20分
  2.有一架飞机准备从Q点起飞,在M点降落,沿图中虚线所示路线飞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飞行方向保持不变
  B.航线是按QM两点最近距离飞行
  C.飞机将飞越太平洋上空
  D.此日后,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
  3.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解析:由题中P点线速度为0,可判断P点为极点,图中线PM 、PN 、PQ 为经线,M、N点在同一经线圈上。由于M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则N点也应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可大致推测PN的经度数为160°E或20°W;图中阴影与非阴影日期不同,可判断PN为180°经线或零时刻所对应经线。假设PN经度为180°,即与上一结论矛盾,因此,PN为零时刻所对应的经线,PQ为180°经线,PN经度数为160°E。根据经线的分布可进一步判断P点为北极点,M点经度为20°W。另外,还可判断得出M点的纬度为7°N,图示范围为夜半球,PN为夜半球中央经线,PM是昼半球中央经线。70°N至北极点范围内出现极夜,太阳直射20°S。经过这样的分析,试题中的信息一目了然,本题可迎刃而解。第1题:由PN经度为160°E,时间零时或24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21时20分。PQ为180°,为日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从东向西过日界线减一天,可判断图中空白为3日,阴影区为4日,即北京时间为3日21时20分,答案选B。第2题:飞机经过极点附近时航向发生变化,方向由原来的从西南向东北转向为从西北向东南。晨昏线是大圆,从Q点到M点的最近距离是从Q点逆时针到M点的圆弧QM。Q点位于180°经线上,而180°经线穿过太平洋,所以,飞机将飞越太平洋。此时太阳直射20°S,而直射点向南移还是向北移不确定,即北半球的昼夜变化不能确定。答案选C。第3题:经上面分析,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0°S,20°W。
  本题难度较大,侧重对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总题干以简练的文字,配以新颖灵活的光照图,要求学生具有比较高的信息提取、整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晨昏线的特征,东西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线速度,日期、区时计算,方向,昼夜长短变化分布,太阳直射点,球面最短距离走法及空间定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解题时如何充分挖掘题中条件,获取充足有效信息,特别是一些隐含信息,以此提高解题能力。
  ●胡阔伟/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三中(271600)
  
  [题目二]
  图2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图判断1~3题。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65°N B.75°NC.65°SD.75°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20°N B.25°N C.20°S D.25°S
  3.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A.65°WB.经度0°C.60°ED.经度180°
  
  解析:该题形式新颖,与常见的解答有关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题目不一样,如果读者解题时没有注意到太阳光射来的方向,一般来说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由该图可知,该地当太阳光从正北方向射来时,它与地面夹角为5°,从正南方向射来时为35°,那么该地应位于北极圈内并出现极昼的地方,如果把该图转换成太阳光照图(图3),则题目容易解答。出现极昼现象的A点,此时照射它的太阳光线从北极上空过来,即A点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此时A点地方时为0时,当A点地方时为12点时,即太阳光线从正南方向射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5°,从以上分析此题便易解答。如图假设某地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度为X,则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B点纬度为(90°-X),假设A点纬度为Y,如图ED为过A点圆的切线,FG为太阳光线,角FAE等于角DAG,等于角AOB,则A点地方时为0时的太阳高度h=[Y-(90°-X)],又知道h等于5°,正午太阳高度为35°,则有等式35°=90°-[(90°-X 5°)-X]成立,即太阳直射20°N,该地纬度为75°N。第三题即该地为0时,0°经线为20时,故该答案为C项。
  ●肖志蹈/湖南省邵阳市邵东三中(422800)
  
  [题目三]
  图4是“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三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C_______,D________。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____地区例外,这里全年昼夜__________________。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A、C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A______,C______。
  (5)当太阳直射在10°N时,D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统计图的阅读分析,关键是要看清坐标关系,本图反映的是不同地点的昼长随季节的变化状况。根据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各地所在的地理纬度:A地昼长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终年均为12小时,应在赤道上;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上;D地只有在二分日是昼夜平分,冬半年出现极昼,夏半年出现极夜,应位于北极点上。根据各纬度昼长的分布及状况,可以得出“纬度愈高,昼夜长短变化愈大”的规律。解答(4)、(5)两个小题需要转换思维角度,从已经判断出的纬度值来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等于当地纬度加上23°26′;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是46°52′(即等于黄赤交角的两倍)。极点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十分特殊,出现极昼现象,整日太阳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数。
  答案:(1)0° 66°34′S 90°N (2)赤道 平分(或等长) (3)纬度愈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愈大 (4)23°26′ 46°52′ (5)整日太阳高度保持在10°。
  ●郑燕/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集团第一中学(553000)
  
  [题目四]
  某日,我国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操场测量太阳高度:在巨型圆靶(下图中的圆是以O为圆心,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同心圆)上竖了一根竿子,A1、A2、A3、A4、A5分别是秆子顶点A在北京时间10:40、11:20、12:00、12:40、13:20观测时在地面上的轨迹。回答1~3题。
  
  1.在图中以O为原点, 兴趣小组成员所画的正南方位(用虚线表示),最合理的是:
  A.南1 B.南2 C.南3 D.南4
  2.当上题中竿子的日影子最短时,地球上晨线上的纬度如下图所示。已知K在H的西南方向,则图中点H的经度是:
  
  A.125°EB.55°WC.120°ED.115°E
  3.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是该学校所在地的是:
  A.山东省B.广东省C.河北省D.吉林省
  
  解析: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解题的第一步必须理解地面上5个轨迹的含义(如图6所示,O点与这5个轨迹的连线就是此时竿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第二步要找出影长相同的两个轨迹A2 与A3;影长相同(即太阳高度角相同)的两个时间点距离正午的时间间隔相同,利用这一规律推出OA2、OA3的角平分线就是正午的影子,最后确定它的反向延长线(即南2)就是该地的正南方位。第2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时间推算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步骤是根据题意进行图形的准确转换(如图7所示),在转换图中明确V、K、H三点的确切位置,从而确定H点所对应的时间为12:00;同时根据题意A2、A3两轨迹所对应的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11:20、12:00,推出该地的正午(即影长最短)为北京时间11:40;最后根据时间和经度的关系推算出H点对应的经度为120°E (12:00-11:40)×15°/60。第3题,依据第2题的推理:当北京时间为11:40时,正值该地的正午,即影子最短时刻。可以推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25°E,结合四个选项只有吉林省能符合这个经度要求。
  
  答案:1.B 2.A 3.D
  ●张伟丰 张浙微/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分校(312000)
  
  [题目五]
  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其获得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图8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坡向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南坡 B.②、④表示南坡
  C.②、③表示北坡 D.①、④表示北坡
  2.由图判断甲、乙两地冬至日昼夜长短正确的是:
  A.甲地夜长约8小时
  B.乙地昼长约8小时
  C.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3小时
  D.甲地昼长比乙地短约1小时
  3.图中a、b的值分别为:
  A.16°48′,55°26′ B.18°20′,55°26′
  C.18°20′,56°34’ D.16°48′,56°34′
  4.关于甲、乙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的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B.乙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区的人口出现老龄化
  D.乙地区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
  解析:本题的图示构思巧妙,设问新颖,导致试题的难度很大,而要正确解答各个问题,读懂图示又是关键。从图示可知,图中的数字代表太阳辐射量,所用时间为北京时间。题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①、②代表甲山的南、北两个不同坡向,③、④代表乙山的南、北两个不同坡向。由于甲地(49°46′N)和乙地(32°N)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其北坡为阴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南坡为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所以,①、③分别代表甲乙两山的北坡,②、④分别代表甲乙两山的南坡。题2:关于两地的昼夜长短问题,关键是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在山地,由于坡向和坡度不同,见到太阳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异,所以,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应该以地平面上能否见到太阳辐射为准,这是解答该问题的关键。甲地,在坡度为0°的地方,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约为8小时,也就是其昼长约为8小时;乙地,在坡度为0°的地方,其能够见到太阳的时间约为11个多小时,所以,乙地的昼长比甲地长约3个多小时。题3:图为甲地坡度正午时刻时,在a坡度处的太阳辐射依然为0,这就表明该坡度正好等于此刻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而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甲地(49°46′N)的正午太阳高度就等于90°减去甲地到直射点(23°26′S)的纬度差,即90°-(49°46′ 23°26′)=16°48′;④为乙山地的南坡,正午时刻b坡度处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且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表明该地的地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坡度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即90°-[90°-(32° 23°26′)]=55°26′。题4:甲地正午时刻,是北京时间的19:32,表明该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32分钟,其经度位置约为7°E,所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乙地正午时刻,为北京时间的12:34,表明该地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34分钟,其经度位置是111.5°E,该地应该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B 2.C 3.A 4.C
  ●王永民/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222300)▲
其他文献
1994年,《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美国地理教育史上纲领性文件的诞生。此次标准的制定基于地方分权背景下标准本位的地理课程改革,反映了地理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开现代地理课程发展之先河,其影响波及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教育强国,为其课程发展提供了范本,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因材施教——加快校本课程研发    由于美国政治上实行分权而治,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联邦与州的双重管
德国莱茵河素以清澈闻名,莱茵河畔,一直以来,大大小小的企业不少于3000家,它们生产的污水也绝不会是少量的,然而,莱茵河的水为什么总那么清澈呢?  原来,对于德国的企业来说,处理污水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负担,而是一种能够收取回报的产业投资!  以德国最大的内陆港杜伊斯堡市里的两家大型药品厂和一家造纸厂为例,这三家企业合建了一家污水处理厂,三家企业共占67%的股份,政府占33%的股份,污水处理厂由政府
高考冲刺对于每一个考生与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如何引领学生高效复习,取得理想成绩,以下几个环节必不可少。    一归纳    重在知识体系的归纳、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归纳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的归纳等。  首先是对每个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中的重点要深刻理解,难点要专项突破,并要理清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自控化、实用化,加大思维训练力度,促进综合能力提高,进一步提高实践应用能
一、活动背景  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分析、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自己身边“息息相关”的商业网点布局情况。一方面,本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能对自己生活环境作出策略性研究,并能把设计方案或想法,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不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
一、选择题    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正式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南极昆仑站(80°25′S、77°07′E)选址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80°22′S、77°21′11″E)西南方向约7.3千米处,高程4 087米。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执行“昆仑站”的建设任务,并为下一步建立天文台作准备。读图1(MN弧为晨昏线的一部分),完
2010年高考尘埃落定,作为首批课改区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高考地理试题有何特色、亮点?在引领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面有哪些启示与意义?本文试对此做出简要评价与分析。    一、试卷考查的共性特点    1.考点分布  由表1中统计结果看,试卷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大气(大气运动、气候类型)、内外力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利用、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农业可持
应对大挑战 实现新发展  2009年中国大事瞭望    2009年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大事不断、任重道远。  新中国喜迎60华诞 2009年,中国人民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是站在改革开放30年后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崭新出发。  “两会”召开为全年工作定调2009年三月将召开11届人大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11届二次会议,“
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而地理教师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其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及具体的实施情况是制约环境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由此,对中学地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促进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通过抽样调查长春市区各级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旨在了解中学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
高中必修(下)以留民营村为例,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上通过人为调控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构由农业组成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五大部门)及农业生态链组成。生态农业是人类运用生态的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控,那么什么是生态的方式呢?因此,本案例的分析需结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案例准备——简介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1.生态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兼具跨学科性质,涉及地理学、管理学、环境学和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如果该专业教学全面开设上述四个学科的课程,就会失之于宽泛,不利于专门人才培养。笔者认为,教学单位应该结合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其它学科为辅。目前,我国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依托人文地理学学科优势选择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方向的成功案例较多,而且在研究生层次培养上也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