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稿对稿源的影响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官,男,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探索》杂志社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编辑学研究。]1,2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作者来稿是刊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约稿是提高刊物质量和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总结《学术探索》办刊实际发现,过度使用约稿,会使稿源萎缩;使用约稿不足或没有约稿,不利于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影响;只有适度使用约稿,才能既吸引优质稿件,又增加作者来稿。要达到此目的,约稿要尽量“顶天”,选稿要尽量“立地”,并处理好发表文章中约稿与来稿的比例关系。
  关键词:约稿;投稿;关系探讨;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40-03
  学术期刊使用的稿件一般主要来自两个管道:一是作者主动投稿,二是期刊主动约稿。作者主动投的稿件,数量较多,涉及领域较广,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如此,作者来稿仍是支撑刊物生存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根本力量。期刊主动约稿,是期刊为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主动向全国知名专家约取刊物需要的稿件,数量不会太多,文章质量一般都比较高,是期刊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力量。正因为约稿可以迅速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在期刊界的每一种期刊都把约稿作为提升自己质量的有效手段来实践,而事实也一再证明这一手段的有效性。这就容易给大家形成“约稿越多、约稿质量越高,对期刊的提升作用就越大”的意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笔者结合自己作为编辑的多年工作经历,谈谈自己对约稿和作者来稿及其关系的认识。
  一、《学术探索》2008~2010年约稿与稿源情况
  (一)约稿与稿源产生“背离”现象
  2009年,我刊确定了打造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国际政治作为特色栏目的计划,其它栏目则根据来稿情况,有好文章就开设,没有就不开设。为了“打造”好特色栏目,我们也采取了向全国知名专家大量约稿的方法,在每一期的特色相关栏目均使用了一定数量的约稿文章,特别是民族学栏目使用的约稿比例非常大,使用作者投稿的数量迅速减少。经常一年的努力,这几个栏目的质量有了起色,文摘转载复印率提高,文章引用率也提高了,学界对这几个栏目的评价也有所提升,从整体上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影响力,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进入2010年后,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约稿数量迅速减少,恢复到打造特色栏目之前的、主要依靠作者来稿的状态,结果发现,刊物质量总体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特别作为特色栏目之一的民族学栏目,变化让人吃惊:在打造特色栏目前,每天都有2篇左右来稿,每两月可以达到百余篇,而进入2010年底至今,来稿数量却不断减少,一天还不到一篇,两個月也就三四十篇左右,导致2010年第2期和第6期均没有充足的文章开设栏目,2011年第1期也只是勉强凑够文章。相反作为非特色栏目的法学,一直都是从作者来稿中选取稿件,且每一期都有充足的来稿供选择,现在每两月来稿约200余篇,但来稿质量一直都差不多。政治学栏目情况较好,一直都有充实的稿子开设栏目,近几个月来稿量上升速度较快,每两月约300余篇,且来稿的质量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加之有一定数量的约稿支撑,政治学栏目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约稿与来稿数量的对比及关系分析
  1.约稿与来稿数量的对比。在我刊打造特色栏目这一事件中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作者来稿数量不断增加和质量逐步提升的条件下,某些特定栏目来稿数量反而减少,甚至无稿可用?从我刊的实际情况看,整个刊物来稿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民族学栏目的来稿数量反而减少,甚至无稿可用;政治学不仅来稿数量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一般性栏目的法学来稿数量增加,质量基本无变化。同一本期刊的不同栏目,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情况,这或许与使用约稿的数量和使用作者来稿的数量之间有着某关系。为了探寻这一关系,我们对2008~2010年民族学、法学、政治学栏目发表文章数量的情况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看,这三个栏目使用约稿数量的总和2009年最多,2008年和2010年数量较少。结合近年来学界对我刊的评价和相关统计结果来看,2009年前刊物影响不断提升,2009年是我刊质量相对最好的一年;2010年使用约稿数量减少,刊物质量也明显下降。这可能表明:刊物质量与使用约稿数量呈正相关,即使用约稿数量增加,刊物质量上升,使用约稿数量减少,刊物质量下降。但从作者来稿数量和质量来看,作者来稿数量和质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并未随约稿数量的减少而降低。从这可以推断:使用约稿文章的数量会直接影响作者来稿的数量,但可能有正面影响,也可能有负面影响。
  表12008~2010年民族学、法学、政治学栏目发表文章数量情况统计
  2.约稿与来稿数量的关系分析。使用约稿的数量是如何影响作者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呢,我们从民族学栏目、法学栏目和政治学栏目来具体分析。
  (1)民族学栏目。2009年前主要依靠作者来稿支撑,只使用少量约稿;09年使用约稿数量剧增,使用作者来稿数量明显下降;2010年没有使用约稿,而作者来稿数量也迅速减少。此栏目的质量经历了先迅速上升,没有约稿后迅速下降的过程;作者来稿的数量则从打造特色栏目后一直呈下降趋势,乃至到后面的无稿可能。这个栏目是由于过多的使用约稿,减少了展示作者研究成果的平台,打击了作者投稿积极性,使作者感到发表文章的希望渺茫,使得来稿数量减少;有限的来稿又限制了选稿,造成了没有稿子可选就不开栏目;不开栏目则更使来稿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表明:过多使用约稿,非但不能使来稿质量提升,反而使得作者来稿的数量迅速减少,表现出了过度使用约稿的负面影响。   (2)法学栏目,自始至终均没有使用过约稿,全部依靠作者来稿,由于来稿数量较大,在大量的来稿中多少总蕴藏着部分质量较好的文章,在三年中只有2009年第3期没有开设栏目,是所有栏目中开设频率最高的。由于把法学整个栏目的版面都留给作者,给作者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培养作者的功能,让作者觉得自己能发表文章的希望很大,激发作者主动投稿,形成了作者积极来稿与不断用稿的良性循环,栏目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不足之处就是栏目来稿文章质量总体不够高,还需要学术名家稿件来提升栏目影响力。
  (3)政治学栏目。本栏目一直都是在依靠作者来稿的基础上,偶尔使用部分约稿,所以作者来稿的数量一直都比较多,加之有少量约稿的提升,来稿质量较法学栏目要高一些。2009年,政治学发表的18篇稿子中,约稿占了7篇,由于使用约稿数量的增加,栏目影响力得以提升,至今作者来稿的质量一直不断提升;2010年使用约稿数量明显减少,但栏目的质量和影响力并未降低,来稿数量也未减少,与民族学和法学栏目不同,本栏目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作者来稿的数量还在增加,来稿的质量也不断提升,形成了“适当使用约稿、稿件质量不断提升、来稿数量不断增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二、约稿对稿源的影响
  从上面的描述和分析来看,我刊在办刊过程中,整个刊物和单个栏目在提升质量和吸引作者来稿方面,都遵行着共同的规律。
  (一)过度使用约稿,不利于培养作者,会打击作者积极性,使稿源萎缩
  由于期刊版面有限,如果大量使用约稿文章,就会减少发表作者文章的机会,展示作者研究成果的平台有限,会降低培养作者的功能,使作者觉得没有发表文章的平台,打击作者投稿的积极性,从而使稿源枯萎,来稿数量减少。民族学栏目之所由原先的有稿可选,到现在的无稿可用,主要是由于2009年全年过多使用约稿,当年发表民族学文章27篇,其中约稿就有13篇,占了近半版面。这种花大量版面刊登约稿文章,虽然可以迅速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但却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留给作者展示自己的平台缩小,会影响作者来稿的积极性;二是忽视刊物生存和发展之本——作者来稿,把约稿作为重点,不利于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我刊正在是打造特色栏目过程中,忽视了处理使用约稿与作者来稿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了约稿的作用,没有留给作者充足的平台,没有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使得原本充足的稿源不断萎缩。
  (二)使用约稿不足或没有约稿,不利于提高期刊质量和扩大期刊影响
  法学栏目一直是一般性栏目,过去三年基本没有向专家约稿,长期都从作者来稿中选择出优秀的稿件构成栏目,把这个栏目的平台全部留给作者,充分发挥了培养作者的功能,极大的激发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稿源一直都非常充分。在我刊进入双核期刊后,来稿数量虽然一直不断增加,但文章质量提升有限,并不像政治学栏目一样明显,原因就在于这个栏目没有使用专家约稿,在学术界引不起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引不起比较有水平的专家兴趣,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就不会投到我刊;相反由于作者看到这个栏目的平台全部都留给作者,就不断吸引了一般作者的关心和支持。法学栏目就呈现出作者来稿不断增加,但来稿质量并未明显提高的状况,栏目的影响力一直有限。
  (三)适度使用约稿,既能吸引优质稿件,又能增加作者来稿
  政治學栏目是我刊相对比较成功的栏目之一。打造特色栏目之前,政治学基本是从作者来稿之中选取优秀稿件组成栏目。在打造栏目过程中,我们在每期都使用了一定数量的约稿文章,从而使用政治学栏目的影响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术界研究人员的关注,尤其部分大家文章的发表,必须吸引一些专家教授对我刊的关注,相应的也会给我们投稿,使得来稿的质量明显上升。同时,由于使用约稿文章的数量有度,给作者留出了相当大的展示平台,发挥着培养作者的功能,从而使一般作者感觉到,自己的文章不但有在这个刊物上发表的空间,还有与业内大家一起展示的机会,更是极大的吸引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导致作者来稿数量剧增,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栏目。正是在无意中正确处理了使用约稿与使用来稿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衡,才使得政治学栏目在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作者来稿数量不断增加,来稿质量也不断提高。
  三、合理处理约稿与稿源关系的对策
  综上所述,既要想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影响,又要能充分发挥培养作者的功能,吸引作者投稿积极性扩大稿源,使刊物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使用约稿与使用作者来稿之间的关系。
  (一)约稿要尽量“顶天”,以扩大刊物影响,吸引优秀稿件
  因为刊物容量有限,既要发表约稿文章以提高刊物影响,又要留下平台让广大作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约稿的效用,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质量”取胜。这就要求约稿时,要尽可能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专家、大家约稿,最好是学科的领军人物、泰斗级专家学者,要让约来的稿子成为全国学术界研究人员认真学习的对象,成为学术研究的标杆和导向,如果能树立并实现这种约稿的“顶天”意识,那每一期刊物只需要数篇,甚至一篇优秀稿件,就足以对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发挥积极的作用[1]。如果有这样的文章发表,就会吸引学界研究人者、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们的关注,他们如果有了好的稿子,也就会源源不断的投来。例如,近几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再次掀起热潮,我刊于2009年初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常务副院长约了名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稿子,并在2009年第3期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文章发表后关于此主题研究的来稿数量迅速增加,质量也都相当不错。
  (二)选稿要尽量“立地”,以吸引作者兴趣,扩大稿源
  我刊的来稿数量一直都比较多,无论是普通刊物的时候,还是现在成为南大、北大双核期刊后,作者来稿都非常丰富,这与我刊坚持主要依靠作者来稿办刊是分不开的。从创刊至今,一直都从大量的作者来稿中选择适合的文章发表,积极承担起展示作者研究成果、为作者提供表现平台的角色,充分发挥期刊培养作者的功能,我省一大批学术名家的成长与我们是分不开的。当初的投稿作者,现在已经有不少变成我们约稿的作者,本质上培养作者的过程,也是为自己以后约稿作铺垫。近年来,我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些作者的学历当时只是硕士研究生(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作者李席等)[2],或者职称只是讲师(如浙江警察学院的陈卓老师等)[3],或者工作单位不是名校名机构(如金陵科技学院的吴锦旗老师[4])虽然他们的学历、职称并不高,工作单位没有不好,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质量确定是非常高的。应当相信,如果能提供给他们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他们将会逐渐从学界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界新人的,以后他们又将成我们约稿的对象。   (三)平衡好发表文章中约稿与来稿的比例
  总结我刊办刊的经验和教训可知,要想兼顾约稿和投稿,关键就是要处理好约稿与投稿之间的关系,即要保证使用约稿的数量与使用来稿的数量呈一定比例。应该说这个结论是肯定的,但难点在于二者的比例是多少才合适呢?由于期刊的类别比较多,各个期刊的版面、风格等因素各不相同,决定了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比例供各家期刊参考。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办刊的实际,提出一些平衡二者关系的思路供参考。
  1.要从总体上平衡各期使用约稿的数量和各栏目使用约稿的数量。不管整本刊物,还是刊物的一个栏目,都必须考虑好版面的分配,确定好给约稿多少版面,给作者来稿多少版面。要对整本刊物使用的约稿数量和某个栏目使用的约稿数量需要有不同的调整思路:就整本刊物而言,刊物使用的约稿数量越多,刊物质量提升越大影响力越大,作者来稿数量不一定会减少;就栏目而言,栏目使用的约稿数量就必须根据栏目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并非越多越好,要控制好使用约稿的数量,保证在吸引优质稿件的前提下,还能吸引作者来稿。
  2.要根据作者来稿的数量和质量调整使用约稿的量。由于期刊的类别、级别、是否核心等不同,作者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可以分情况处理。
  (1)来稿数量比较多,质量不是很高。可以适当强化约稿,尽量向名家约稿,增加使用约稿的数量,虽然可能使来稿数量有所减少,但能通过扩大刊物影响,吸引学界研究人员的关注,从而吸引优质稿件;当持续一段时间,来稿质量逐步有所提升后,就应逐步减少使用约稿的数量,以免出现过度使用约稿使来稿萎缩的现象。编辑部需要经常在吸引优秀稿件和吸引作者来稿二者之间进行平衡,以逐步达到最佳点,找到适合自己刊物的使用约稿比例。
  (2)来稿数量比较多,且质量较高。这就只需要使用少量约稿文章,但约稿文章的质量必须越高越好,使有限的文章能尽量扩大其影响力,为期刊进一步发展作点睛之用。
  (3)期刊来稿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好。在第三种情况下,来稿的质量也不会高,这时可以考虑,首先向当地的一般专家学者约稿,把约稿起点稍微放低一些,使用部分版面发表学界一般专家学者的文章,坚持一段时间,待一般来稿数量逐步增加之后,再逐步提高約稿专家的档次,使用质量更高的文章。如此形成“使用一般专家的约稿,吸引一般的稿件;提高专家约稿的质量,吸引质量更好的文章”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各个阶段使用约稿的档次和文章的比例,只要控制好这两个因素,期刊来稿的数量和质量是可以逐步提升的。
  我刊进入2011年后,综合考虑了来稿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在约稿和来稿之间进行了平衡,现在初步形成“每一期所开设的栏目,均尽量使用一篇知名专家的约稿文章,其它文章均从作者来稿中选取”的理念,这种做法是否有效,只有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结果才会逐步显现,届时再进行评论。
  参考文献:
  王伟光.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学术探索,2009(3).
  李席.从史学“两重性”到“四分层”——论新时期史学本质问题的“分层思考”[J].学术探索,2009(6).
  陈卓.“精神胜利法”与“文化革新”:“道德的教育”何为?[J].学术探索,2010(5).
  吴锦旗.战时大学教授的国民党化问题研究[J].学术探索,2010(5).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社交已被视为传统媒介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媒介环境变迁下传统媒体的创新产物,社交电视(Social TV)为电视媒体、乃至整个传统媒介群体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经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推进,脱离传统传播模式的电视将在以社交电视为典型的社交性、参与性、人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社交电视;社交化;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要: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汇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与世界各国其他艺术作品同台展出时,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的姿态。本文分别从民族的认同与世界的融合、深度的批判与细腻的关怀、再现的力量与表现的思索、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呈现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的部分作品,力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中国艺术
期刊
作者简介:王文娟,女,今传媒杂志社总编助理,主要从事传媒研究;刘亚军,男,今传媒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传媒研究。],刘亚军  编者按:伊一,作为浙江卫视女主持人,自出道以来凭着一股韧劲和勤奋劲,在主持的舞台上,总是给观众活泼、清新的感觉,现已成为年度综艺最具潜力女主持。因极其擅长舞蹈,被观众称为“最会跳舞的综艺女主持”。她酷爱跳舞,因为身在中国蓝的缘故,被誉为“旋舞之蓝”。曾听一位前辈说过:人在迷茫
期刊
含硼凝胶冲压发动机是一种新概念冲压发动机,它采用高能量密度的含硼煤油凝胶推进剂作为燃料,是导弹等飞行器理想的动力装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含硼凝胶冲压发动机的理论性能、工作过程组织和工作特性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突破了硼颗粒在含硼凝胶冲压发动机中的高效燃烧组织技术。
  采用热力计算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含能颗粒添加物以及不同硼颗粒含量的凝胶推进剂在冲压发动机工作条件下的能量特性。结果表明,硼颗粒质量分数为40%的凝胶推进剂在空燃比为20时,其基于实测密度的理论体积比冲约
作者简介:胡晓,女,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文化研究;董小玉,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媒文化教育研究。]2  (1.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402160;2.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2012年1月至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件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大学管理
期刊
摘要:奥运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仪式活动,媒体报道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与未来走向有着巨大影响。而第30届伦敦奥运会期间,我国媒体上出现了关于“金牌至上”观念的举国论争,这种媒介事件的影响尤为深远,原因在于它体现为一种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现实投射。本文基于从奥运会的仪式结构及社会功能的视角,分析其成因及对未来奥运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奥运会;仪式;媒介事件;金牌至上;观念论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
期刊
作者简介:蔡建华,男,大河健康报采编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卫生新闻及卫生科普研究;尤永,男,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贸易一部,硕士,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1.《大河健康报》 采编部,河南 郑州 450008;2. 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贸易一部,天津300000)  摘要:专业类报纸大多是“窄众”传播媒介,它的市场一般比较固定,受阅群体比较单一,发行量一般不太大。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
期刊
作者简介:余锐,男,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新闻事务研究。]  (安阳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
期刊
叶建新,男,1958年6月26日生,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杰艺术家,北京市旅游文化使者,中国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曾担任建国60周年120米中国画长卷《中华和谐盛世图》艺术总监及建党90周年90米中国画长卷《光辉
期刊
作者简介:林锦,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研究;徐鹏程,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 200072)  摘要:英国格拉斯哥媒介小组在其三十多年来的媒介研究中,关注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对精神疾病的塑造,以及对儿童性暴力犯罪的报道。他们的部分媒介研究证明了媒体报道社会问题时,容易把不相称的注意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