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差?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ec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末考试前一天,儿子放学回家说:“妈妈,我们班今天评选各种先进分子了。在评选之前,老师问有没有谁觉得自己什么也评不上。于是,我举手了!”说完,他看着我,好像在问我这么做对还是不对。
  我问他:“你是真觉得自己差,评什么都不够格,还是就为了出个风头?”他一脸落寞,低声说:“我是真觉得自己可能什么也评不上。”说话时,他还是一直看着我。
  其实,除了偶然一次获得“阅读之星”的称号外,儿子确实没得过什么荣誉,而我和他爸爸也从来没有谈论过评优这种事。所以,儿子一直看着我,根本不是在揣摩我会不会批评他,而是他对自己突然失去了把握,希望我能够给他正确的评价。
  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被老师评价为“自信心爆棚”的孩子;上了小学还是那样,比赛输赢、考试好坏,他从不放在心上。我虽然觉得这等“心胸宽广”不可多得,但也一度为他没有所谓的“上进心”而着急。我第一次发现儿子的心胸变得没那么“宽广”,是在上个学期开运动会的时候。他报名参加接力赛,但是因为报名的同学太多而没被选入。他报的另外两个项目也由于沟通不畅被老师忽略了。这种事原来他根本不会伤心。可那次运动会上,我跟他一起在看台上当观众,明显感觉出他心情非常糟糕。
  于是,我给他买了个小日记本,让他把不开心的事情写下来,也算帮他找了发泄的出口。看着他愤愤不平地在本子上写了大半页,还配了个火山爆发的图。我暗喜,心想,这小子终于不麻木了!
  不过,他对自己的不自信主要还是源于另外两件事:一件是因为上课精力不集中,导致数学老师发了三次短信给我;另一件就是前不久他因在课堂捣乱,我被老师“请到学校”。他的自信心因此跌到谷底。可以想象,他举手承认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
  那天,儿子一直看着我,我问他:“为什么觉得自己那么差呢?是因为这学期被老师批评太多了,还是真觉得自己很差?”
  他皱了皱眉,目光转向别处,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
  我接着跟他说:“老师批评你那是老师对你做出的评价,你对自己有没有做出评价呢?还是老师认为你不好你就觉得自己不好,老师觉得你好你就觉得自己好呢?”
  他又扭头看着我,一副很为难的表情。我明白这个绕口令一样的问题略显深奥了,可是也必须要硬着头皮解释到底才行。我说:“数学老师可能不怎么喜欢你,可是英语老师很喜欢你,不是吗?”他点点头。
  我再问:“你看,两个老师对你的评价不一样,你到底觉得哪个老师对呢?”他又蒙了。
  我继续说:“一个人除了被别人评价,最重要是要给自己一个评价,别人说什么都不如自己的自我认识重要。”他懵懵懂懂地点点头。
  我继續追问:“你觉得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多了,儿子放松下来,说了一些自己的优点,比如乐于助人之类的,又说了一些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脾气不太好、成绩也不够理想。没想到他的“上进心”在此刻觉醒了,我有些小意外。
  我接着问他:“既然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有没有想着去做出改变,有没有找到自己可以学习的榜样?”他想了想说:“觉得徐明挺好的,脾气好,学习也好。”
  我说:“你就以他为榜样,提高自己就行了!”
  说到这里,我好像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一开始的问题,可那都不重要了。看到他开始介意别人的看法,我感到欣喜,因为这说明他在成长。但是,我还是更希望他自己能够找到“我是谁”的答案,一个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的答案,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成长!
  小贴士:
  父母应这样引导孩子认识自我
  第一,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
  第二,要教育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第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有时可能会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导致失败,从而客易产生自卑情绪。父母要引导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应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四,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同样很重要。要让孩子具备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把失败和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总而言之。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会孩子取长补短,这都是可以帮助孩子减弱嫉妒心的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训练对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者选取了3~4岁儿童共122名,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和语言控制任务,筛选出59名被试参加实验,并将被试按年龄、性别平均分配到三个组:故事组、信念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不同的训练。研究结果显示,适当的训练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训练效应具有长期性;4岁儿童的训练效果显著优于3岁儿童。  【关键词】心理理论;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机构联合全国18个主要城市青少年宫,对20 000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研发现,新媒介在儿童中的渗透率远超大人想象,且隐藏不少网络风险。报告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