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部舱门框零件在拉深成形时,零件周边容易出现褶皱,修整时很困难。由于零件厚度比较薄,在拉深过程中零件周边4个拐角处很容易出现裂纹。特别是左上角尖角处明显。零件在拉深模上的摆放位置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
[关键词]拉深 褶皱 裂纹
中图分类号:TD3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018-01
一、问题描述
门框零件在飞机结构中要求很高,因为它的密封性要求很高,所以该零件的精度要求可想而知。外加该门框零件厚度比较薄,零件形状复杂,而且零件的变形量比较大。这对零件的成形又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该零件的主要成形方法为拉深成形。零件在拉深成形过程中,零件周边出现褶皱,增加了修整困难,同时零件在拉深时,要保证零件在拉深模上的摆放位置正确性。零件4个拐角处容易出现裂纹,特别是过渡比较大的左上角尖角处。这是导致零件报废的主要原因,为了减低零件报废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这样才能交付合格的的零件,而且同时产品的合格率也随之提高。上部舱门框零件自身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很严格,这对零件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零件生产初期,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和生产条件的局限,导致许多零件报废,以下半年为例,其中一项零件,共生产零件20件,其中合格品仅10件,其余10件全部报废,报废率高达50%。
二、原理分析
1、零件成形分析
上部舱门框零件拉深成形,而拉深件有内形要求时取负差,有外形要求时取正差。拉深成形,表面积不变,拉深件和毛料的厚度作为不变,以此来计算毛料的尺寸和形状。拉深时,需要加修边余量其值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及材质而定。
拉深零件的质量分析,拉深成形的准确度,成形的准确性是指拉深成形件三个方面---径向、高度、厚度的准确性而言。
2、零件成形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单个零件手工成形和液压成形结合。
利用型胎手工修整,之后按胎线剪切。
方案二:采用多次拉深一体成形。之后手工剪切,利用型胎手工修整,再按胎线剪切。由于零件产量比较大,从考虑生产效率方面着手,综合各种因素比较,方案二比较合理。
根据零件形状,把8项零件分为4组,分别是零件0911210-5/7、0911210-6/8、0911210-9/11、0911210-10/12。零件成型过程:首先拉深25mm,开中心孔,并打磨锐边,保证余量15mm。之后再拉深,高度20mm。保证了零件弯边高度40mm。由于零件的摆放位置不是很稳定,为了保证零件摆放位置的唯一性,避免零件在模具摆放位置不准确而造成零件的报废,在拉深模中间增加两个定位销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零件的报废,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零件的典型工艺流程总结归纳为:切板机下料―手工剪切―拉深25mm―剪切中心开口―再拉深20mm―去毛刺―淬火―修整―表面处理―终检―入库移交,成形后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表面质量差、边缘尺寸不精确、尖角处出现裂痕三个方面。这三种缺陷的影响因素见表1:
零件在拉深模上的摆放位置。如果位置摆放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零件的报废。零件在拉深过程中4个拐角处出现裂纹,特别是过渡比较大的左上角尖角处。如图所示。为了保证拉深成形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需要校正零件的毛料样板,经过多次拉深试验,准确的校正了零件的毛料样板。校正毛料样板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润滑,在拉深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涂润滑油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润滑油涂抹的均匀性。来料表面有一层保护膜,拉深時保留,可以保证零件的延展性。
3、零件成形设备的选择及制约因素的控制
为了保证闭合高度,模具下面垫2块垫铁,由于生产批量大,模具的长期使用,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模具发生了变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制造了一块整体的垫铁,保证闭合高度,而模具也不会再因压力的影响而变形。拉深成形与很多因素有关,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零件的质量和精度。以下是对影响拉深成形因素的分析:
1、调整设备参数,拉深模的间隙等,保证了设备性能充分的发挥,同时保证模具对合性。
2、拉深力大小直接影响零件的贴胎度。保证拉深力大小,这样可以减少零件修整时的难度。
3、来料表面有一层保护膜,拉深时保留,这样可以保证料很好的延展性。(代替了润滑油作用,而涂润滑油时也无法保证涂抹的均匀性。)
4、0911210-5/6/7/8/9/10/11/12,下料尺寸分别为:1000*710=2,1000*730=2,这样保证了成形后零件的尺寸。
经过试验拉深零件,校正了展开样板,方便了以后成批生产零件。拉深成形后,实际上一个拉深零件为两个飞机零件,即一分为二。这种设计方法已被普遍运用于生产中。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节省了原材料。该零件由于二次拉深,零件弯边有一道折痕,单独依靠型胎来修整很难保证零件的精度。为此,制造了两套通用的修整模,主要用于修整零件弯边的折痕。虽然生产效率并没有很高,但足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手工成形后,按型胎胎线切割零件,这样零件可以基本符合图纸的要求。
三、取得效果
通过这次攻关,基本可以保证上部舱门零件正常的交付,解决了零件在拉深过程中润滑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压边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零件周边的褶皱,增加工人的修整量。解决了零件生产所遇到的困难,保证了零件的正常交付。
参考文献
[1]飞机设计手册 第5册,《飞机设计手册》总编委员会 编,2005年,航空工业出版社
[2]航空概论,主编:王细洋,2006年,航空工业出版社
[3]航空制造工程手册,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编委会主编 ,199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4]现代飞机制造技术,主编:范玉青,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实用冲压技术手册,主编:王孝培,2004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6]冲模设计手册,《 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2002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拉深 褶皱 裂纹
中图分类号:TD3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018-01
一、问题描述
门框零件在飞机结构中要求很高,因为它的密封性要求很高,所以该零件的精度要求可想而知。外加该门框零件厚度比较薄,零件形状复杂,而且零件的变形量比较大。这对零件的成形又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该零件的主要成形方法为拉深成形。零件在拉深成形过程中,零件周边出现褶皱,增加了修整困难,同时零件在拉深时,要保证零件在拉深模上的摆放位置正确性。零件4个拐角处容易出现裂纹,特别是过渡比较大的左上角尖角处。这是导致零件报废的主要原因,为了减低零件报废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这样才能交付合格的的零件,而且同时产品的合格率也随之提高。上部舱门框零件自身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很严格,这对零件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零件生产初期,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和生产条件的局限,导致许多零件报废,以下半年为例,其中一项零件,共生产零件20件,其中合格品仅10件,其余10件全部报废,报废率高达50%。
二、原理分析
1、零件成形分析
上部舱门框零件拉深成形,而拉深件有内形要求时取负差,有外形要求时取正差。拉深成形,表面积不变,拉深件和毛料的厚度作为不变,以此来计算毛料的尺寸和形状。拉深时,需要加修边余量其值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及材质而定。
拉深零件的质量分析,拉深成形的准确度,成形的准确性是指拉深成形件三个方面---径向、高度、厚度的准确性而言。
2、零件成形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单个零件手工成形和液压成形结合。
利用型胎手工修整,之后按胎线剪切。
方案二:采用多次拉深一体成形。之后手工剪切,利用型胎手工修整,再按胎线剪切。由于零件产量比较大,从考虑生产效率方面着手,综合各种因素比较,方案二比较合理。
根据零件形状,把8项零件分为4组,分别是零件0911210-5/7、0911210-6/8、0911210-9/11、0911210-10/12。零件成型过程:首先拉深25mm,开中心孔,并打磨锐边,保证余量15mm。之后再拉深,高度20mm。保证了零件弯边高度40mm。由于零件的摆放位置不是很稳定,为了保证零件摆放位置的唯一性,避免零件在模具摆放位置不准确而造成零件的报废,在拉深模中间增加两个定位销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零件的报废,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零件的典型工艺流程总结归纳为:切板机下料―手工剪切―拉深25mm―剪切中心开口―再拉深20mm―去毛刺―淬火―修整―表面处理―终检―入库移交,成形后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表面质量差、边缘尺寸不精确、尖角处出现裂痕三个方面。这三种缺陷的影响因素见表1:
零件在拉深模上的摆放位置。如果位置摆放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零件的报废。零件在拉深过程中4个拐角处出现裂纹,特别是过渡比较大的左上角尖角处。如图所示。为了保证拉深成形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需要校正零件的毛料样板,经过多次拉深试验,准确的校正了零件的毛料样板。校正毛料样板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润滑,在拉深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涂润滑油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润滑油涂抹的均匀性。来料表面有一层保护膜,拉深時保留,可以保证零件的延展性。
3、零件成形设备的选择及制约因素的控制
为了保证闭合高度,模具下面垫2块垫铁,由于生产批量大,模具的长期使用,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模具发生了变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制造了一块整体的垫铁,保证闭合高度,而模具也不会再因压力的影响而变形。拉深成形与很多因素有关,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零件的质量和精度。以下是对影响拉深成形因素的分析:
1、调整设备参数,拉深模的间隙等,保证了设备性能充分的发挥,同时保证模具对合性。
2、拉深力大小直接影响零件的贴胎度。保证拉深力大小,这样可以减少零件修整时的难度。
3、来料表面有一层保护膜,拉深时保留,这样可以保证料很好的延展性。(代替了润滑油作用,而涂润滑油时也无法保证涂抹的均匀性。)
4、0911210-5/6/7/8/9/10/11/12,下料尺寸分别为:1000*710=2,1000*730=2,这样保证了成形后零件的尺寸。
经过试验拉深零件,校正了展开样板,方便了以后成批生产零件。拉深成形后,实际上一个拉深零件为两个飞机零件,即一分为二。这种设计方法已被普遍运用于生产中。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节省了原材料。该零件由于二次拉深,零件弯边有一道折痕,单独依靠型胎来修整很难保证零件的精度。为此,制造了两套通用的修整模,主要用于修整零件弯边的折痕。虽然生产效率并没有很高,但足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手工成形后,按型胎胎线切割零件,这样零件可以基本符合图纸的要求。
三、取得效果
通过这次攻关,基本可以保证上部舱门零件正常的交付,解决了零件在拉深过程中润滑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压边力的大小直接影响零件周边的褶皱,增加工人的修整量。解决了零件生产所遇到的困难,保证了零件的正常交付。
参考文献
[1]飞机设计手册 第5册,《飞机设计手册》总编委员会 编,2005年,航空工业出版社
[2]航空概论,主编:王细洋,2006年,航空工业出版社
[3]航空制造工程手册,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编委会主编 ,1992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4]现代飞机制造技术,主编:范玉青,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实用冲压技术手册,主编:王孝培,2004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6]冲模设计手册,《 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2002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