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起火事故,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禁飞波音787,接下来欧洲、日本、印度都宣布停飞波音787。停飞波音787会带来多大损失?这些损失由谁来承担呢?
—Jilda
受直接损失最惨重的是全球购买波音787最多的日本全日空。全日空买了17架波音787,从1月16日到1月31日,他们不得不总共取消了398个国内航班和61个国际航班,将近5.8万名乘客的出行受到影响。
其实,空管局颁布适航令并不少见。单单波音737,从1968年投入运营以来,就多次因适航令而进行检修,比较近的两次发生在2007年8月和2010年3月。不过很少出现无限期停飞的要求。根据估算,停飞波音787一天就使全日空公司损失110万美元。
由于保险公司对于航空赔偿的条件界定通常是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因此保险公司是不负责对航空公司由各国空管局发布紧急适航令所造成的停飞进行赔偿的。
也许会有人想到产品责任险,不过,在波音787上发生的6起事故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产品责任险的界定通常是“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也不可行。总之,航空公司替波音787的问题埋单是逃不了了。
可是,这一次的大范围停飞的责任不在于航空公司,不少航空公司自然不能吃哑巴亏。比如拥有两架波音787都停飞的波兰航空公司已经确定会进行索赔,印度航空公司也明确表示有权就此获得某种补偿。
除了波兰航空价值上亿美元的第一笔赔偿之外,波音公司还会面临一连串的麻烦和损失。紧急适航令发布之后,波音在纽交所的股价1月16日当天就跌了3.4%,报收74.34美元。高盛1月16日就表示,已将波音目标价从98美元调降至90美元。
被迫停飞后,波音787的生产仍然在正常进行。不过,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适航指令除了提出停飞之外,还要求波音提供电池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在该方法被实施之前,波音不能交付新的787。
对航空公司来说,一般不会轻易取消订单,因为这样会影响公司在未来两三年的运力安排和计划,从而导致巨大损失。不过这一次,在波音787停飞一周后,澳航就取消一架波音787订单。波音787每架的造价约1.5亿美元,售价2.07亿美元。要知道,波音手上还有799架飞机的订单没有完成,难保不会继续有买主因为安全顾虑而退订。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许诗雨
微博互动专区
影子乱512晓敏:1月21日的这一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关注的话题,从电影到咖啡馆,从移动互联网到编剧芦苇的“十问”,都在我的兴趣点范围内。从没有一本杂志这么合我心意!刚翻阅完毕,准备细读之。
RE:算是“全五分”的意思了吗?:)
逐梦的孩子:@伊险峰为何取消布兰森专栏,令人费解,这是贵刊我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布兰森的小品文不但充满了深厚的商业智慧,也蕴含了令人敬佩的商业伦理,中断他的文章连载令人非常遗憾,难过,甚至感到愤怒。
RE:表激动,布兰森新年后一直在何飞鹏后面呆着呢。
littlebit2010:贵刊2012中国豪车品牌对比的表格中,奔驰只有19.62辆,弱弱地问:小数点后代表车的哪个部位?
RE:弱弱地说是漏了个“万”字。
闛霅:刚看了周刊上的一篇吐槽:30岁以后不能做的42件事。例如:沉迷陌陌和微信摇一摇,在人人网上追男人,过度追流行语(元芳,么么哒),拍剪刀手大头贴,穿9分裤配标语Tee,爱放别人鸽子等等……对照了一下,竟然一件也没有,我是有多乖多成熟多大叔啊。
RE:结尾加个“嘤嘤嘤”就完美了。并且,那些观念也不要太在意。
刘言飞宇:刚才在一中门口的“老读者”逛了一圈,杂志架上面竟然看到了《第一财经周刊》和《好运MONEY+》原来这两本杂志真的在中学生中也有市场,我从大二才开始看是不是晚了点。
RE:晚啥晚啊小盆友,我们都是20好几才开始接触它的。--|||
沟晓班:就有一个问题无聊得挺闹腾的:那个一周只有十几个小时休闲时光的冯程程,是被采访者的真名吗?还是借了那个电视剧里的“冯程程”的名字?求解惑。
RE:是个真名。化名我们会注明的。
读者来信
读后感
一财好。
很久没有来信了,一直找不到可以说点啥的内容,这次主要是想试下强扭的瓜是不是真的不甜。
看了237期“商业就是这样”的《Google Play还缺什么?》一文,文章本来无可厚非,就是希望Google Play这个产品更加完善,更有竞争力。如果只是基于Google Play这个产品来说是可以建议一下的—不过估计都会是多余的,但放在整个互联网生态圈里好像就有点不恰当了。
就像文中作者说的—“提高门槛也是一把双刃剑”,确实,在互联网里,Google和Apple是目前的两大巨头,一个是靠开放和免费壮大的,另一个是靠封闭和收费起家的,个人以为,这两个庞然大物在互联网里就是遵循着某些内部或外部的规律或因素,以互补达到“和谐”存在的状态的。谁要“真的”踩到谁的地盘里都是不适当的,而且很有可能会给Microsoft留下机会。
按此文逻辑,下期也大可以写一篇类似的有关Apple的文章,“鉴于Google Play中的应用程序已经与App Store相关无几,为与其拉开距离,建议App Store降低审核门槛、甚至免费下载等措施”。如是,相信在天国的乔布斯肯定会以什么方式向库克发出警告,请记住了:毁灭苹果的不是增长而是贪婪—这也是我欣赏乔布斯的其中一点,其实无异于小即大、专注等等。
再往我们自己身上说说,为什么中国会有“自相矛盾”的故事,而美国比较少有机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因为如果在美国,我相信情形会是这样:一人在街头叫卖他的矛,说是世界上什么盾都可以击穿;另一个在巷尾叫卖他的盾,说是世界上没有矛可以将他的盾击穿;街坊将奔走于街头巷尾买矛购盾,而不会有人故作深沉地去问一句:“如果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呢?” 这也许就是中美商业伦理的区别,甚至也有可能是美国与中国的本质区别,对吗?
祝好!
—ARTDENG
RE:这篇文章的编辑说他赞同你关于“可能毁灭苹果的不是增长而是贪婪”的意见。
期待可以更好一点
一财周刊总有惊人之作,《在富士康》的单行本显然就是。派驻记者到富士康“打工”,解读富士康……带着很高的期待,我打开了这本小册子。
说实话,当我盖上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我失望了,难道只能做到这么肤浅,专业记者的角度也只能这样?
作者的观点仍然没走出那个主流的观点,富士康是机器。这种立意本身就很难有深度,泰勒也好,福特也好,都只是对这个观点的扩展补充,这不是深度。凝聚上百万人的工厂,依靠的似乎只是相对较高的薪酬,还有诸多的不足,这观点很难信服人,如果这么简单就能做到,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富士康?
作者仅从一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待富士康,其之上的线长们怎么看,储干们怎么看?似乎只有猜测。毕竟流水线工人只是最外围的角色,他们的观点不能完全代表富士康。富士康的商业价值是什么?这么庞大的生产能力,据说只有个位数的利润?按理来说应该不至于。难道在生产能力上以数量级的优势超越竞争对手,仅带来微弱的竞争优势,我想,富士康也熬不到现在,何况,它还在建新厂,还在扩张,苹果,索尼,诺基亚,三星如过江之鲫,昙花一现,而富士康始终屹立不倒,究竟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仅仅是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发挥到极致?文化,商业模式,组织,这些核心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深入发掘,缺乏新的角度,大概是我失望的理由吧。
期望一财能做得更好!
—老包
RE:谢谢你的长信,以及意见。
问一个小问题
再次写信提问,谢谢!
上次写了几大段的文字,感谢编辑全部呈现在杂志内,贵刊回复的很简洁、犀利,奚落人还是那么有特点,再次表示感谢。 这次我只问一个问题:有没有人会把贵刊与《经济观察报》作比较?虽然我知道二者有很多不同,但作为读者来说,这种比较收获会很多,愿意听贵刊的看法。谢谢。
—zhangpeng_pirlo
RE:翻出你上封信,没奚落你呢。你提议我们更名,我们的意思是更不了。别往心里去。目前没有什么人拿我们和“经观”做比较,但我们有不少编辑记者最初都在《经济观察报》工作过。
一些想法
针对《2012年年终特刊》,有一些想法:1.你们的微博不用于互动吗?为什么互动页面只介绍这个邮箱?2.你们的互动话题、读者调查的问题都是在哪里提出的?没有预告的?如何参加?3.那么多读者要求借助贵刊平台做交友平台,不如就把那些嘉宾们的微博或者邮箱一同附上吧~4.P107右下角倒数第二段:ETF价格比其他主动性指数基金要便宜。我认为这里应该是指ETF的“交易费用”比其他基金的要低吧?毕竟不同投资品种特点也各不相同,单说价格便宜,可能会误导一些读者啊。
—卡淡
RE:我们的微博地址在杂志开篇的what’s up栏目就有。互动问题是发在官方微博上。交友平台只是为那一期特刊添点喜兴。而嘉宾的微博就是各自的ID。您看帖还要细一点啊。
深有同感
看到12月24日的富大人专栏太有感触了。从北漂回到三线城市的家里,待了几个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家里地位从大熊猫到了吃闲饭的。一次偶然进了本地一家最适合自己的公司,但爹娘期望太大,毕竟顶着个所谓名牌大学毕业、帝都回来的云云。不问工作开心否,一门心思让我考公务员。在他们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公务员高。凡“公司”者必不稳定……多次耐心沟通都无效,现处于互相拖着的状态。唉~他们是不会妥协的,也许熬不了多久是我妥协吧!
—铁粉一枚
RE:公务员还得考吧?考得好不好主要在你是吧?过了线还可能有变数吧?所以,如果不是那么轻松的一件事,你要么快刀斩乱麻,把它给考了,要么把它给否了。要是爹妈跟你有那么多不和谐,还呆在家做什么呢?去租个房吧。
本周我推荐
手工帝献给儿子的自制跑车网友@CSG王超1月20日发微博晒出一部为儿子亲手打造的跑车,从整车开发的数字模型,到航空铝车架、全碳纤维车身、中置后驱发动机布局、LED车灯(近光、远光、转向灯、倒车灯一应俱全)……手工帝随后引发民间膜拜。
上榜理由:这种能人,活着对其它男同胞都是种威胁,尤其是对那些平凡当爹的而言。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坑爹”。
推荐人:大熊
—Jilda
受直接损失最惨重的是全球购买波音787最多的日本全日空。全日空买了17架波音787,从1月16日到1月31日,他们不得不总共取消了398个国内航班和61个国际航班,将近5.8万名乘客的出行受到影响。
其实,空管局颁布适航令并不少见。单单波音737,从1968年投入运营以来,就多次因适航令而进行检修,比较近的两次发生在2007年8月和2010年3月。不过很少出现无限期停飞的要求。根据估算,停飞波音787一天就使全日空公司损失110万美元。
由于保险公司对于航空赔偿的条件界定通常是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因此保险公司是不负责对航空公司由各国空管局发布紧急适航令所造成的停飞进行赔偿的。
也许会有人想到产品责任险,不过,在波音787上发生的6起事故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产品责任险的界定通常是“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也不可行。总之,航空公司替波音787的问题埋单是逃不了了。
可是,这一次的大范围停飞的责任不在于航空公司,不少航空公司自然不能吃哑巴亏。比如拥有两架波音787都停飞的波兰航空公司已经确定会进行索赔,印度航空公司也明确表示有权就此获得某种补偿。
除了波兰航空价值上亿美元的第一笔赔偿之外,波音公司还会面临一连串的麻烦和损失。紧急适航令发布之后,波音在纽交所的股价1月16日当天就跌了3.4%,报收74.34美元。高盛1月16日就表示,已将波音目标价从98美元调降至90美元。
被迫停飞后,波音787的生产仍然在正常进行。不过,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适航指令除了提出停飞之外,还要求波音提供电池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在该方法被实施之前,波音不能交付新的787。
对航空公司来说,一般不会轻易取消订单,因为这样会影响公司在未来两三年的运力安排和计划,从而导致巨大损失。不过这一次,在波音787停飞一周后,澳航就取消一架波音787订单。波音787每架的造价约1.5亿美元,售价2.07亿美元。要知道,波音手上还有799架飞机的订单没有完成,难保不会继续有买主因为安全顾虑而退订。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 许诗雨
微博互动专区
影子乱512晓敏:1月21日的这一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关注的话题,从电影到咖啡馆,从移动互联网到编剧芦苇的“十问”,都在我的兴趣点范围内。从没有一本杂志这么合我心意!刚翻阅完毕,准备细读之。
RE:算是“全五分”的意思了吗?:)
逐梦的孩子:@伊险峰为何取消布兰森专栏,令人费解,这是贵刊我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布兰森的小品文不但充满了深厚的商业智慧,也蕴含了令人敬佩的商业伦理,中断他的文章连载令人非常遗憾,难过,甚至感到愤怒。
RE:表激动,布兰森新年后一直在何飞鹏后面呆着呢。
littlebit2010:贵刊2012中国豪车品牌对比的表格中,奔驰只有19.62辆,弱弱地问:小数点后代表车的哪个部位?
RE:弱弱地说是漏了个“万”字。
闛霅:刚看了周刊上的一篇吐槽:30岁以后不能做的42件事。例如:沉迷陌陌和微信摇一摇,在人人网上追男人,过度追流行语(元芳,么么哒),拍剪刀手大头贴,穿9分裤配标语Tee,爱放别人鸽子等等……对照了一下,竟然一件也没有,我是有多乖多成熟多大叔啊。
RE:结尾加个“嘤嘤嘤”就完美了。并且,那些观念也不要太在意。
刘言飞宇:刚才在一中门口的“老读者”逛了一圈,杂志架上面竟然看到了《第一财经周刊》和《好运MONEY+》原来这两本杂志真的在中学生中也有市场,我从大二才开始看是不是晚了点。
RE:晚啥晚啊小盆友,我们都是20好几才开始接触它的。--|||
沟晓班:就有一个问题无聊得挺闹腾的:那个一周只有十几个小时休闲时光的冯程程,是被采访者的真名吗?还是借了那个电视剧里的“冯程程”的名字?求解惑。
RE:是个真名。化名我们会注明的。
读者来信
读后感
一财好。
很久没有来信了,一直找不到可以说点啥的内容,这次主要是想试下强扭的瓜是不是真的不甜。
看了237期“商业就是这样”的《Google Play还缺什么?》一文,文章本来无可厚非,就是希望Google Play这个产品更加完善,更有竞争力。如果只是基于Google Play这个产品来说是可以建议一下的—不过估计都会是多余的,但放在整个互联网生态圈里好像就有点不恰当了。
就像文中作者说的—“提高门槛也是一把双刃剑”,确实,在互联网里,Google和Apple是目前的两大巨头,一个是靠开放和免费壮大的,另一个是靠封闭和收费起家的,个人以为,这两个庞然大物在互联网里就是遵循着某些内部或外部的规律或因素,以互补达到“和谐”存在的状态的。谁要“真的”踩到谁的地盘里都是不适当的,而且很有可能会给Microsoft留下机会。
按此文逻辑,下期也大可以写一篇类似的有关Apple的文章,“鉴于Google Play中的应用程序已经与App Store相关无几,为与其拉开距离,建议App Store降低审核门槛、甚至免费下载等措施”。如是,相信在天国的乔布斯肯定会以什么方式向库克发出警告,请记住了:毁灭苹果的不是增长而是贪婪—这也是我欣赏乔布斯的其中一点,其实无异于小即大、专注等等。
再往我们自己身上说说,为什么中国会有“自相矛盾”的故事,而美国比较少有机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因为如果在美国,我相信情形会是这样:一人在街头叫卖他的矛,说是世界上什么盾都可以击穿;另一个在巷尾叫卖他的盾,说是世界上没有矛可以将他的盾击穿;街坊将奔走于街头巷尾买矛购盾,而不会有人故作深沉地去问一句:“如果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呢?” 这也许就是中美商业伦理的区别,甚至也有可能是美国与中国的本质区别,对吗?
祝好!
—ARTDENG
RE:这篇文章的编辑说他赞同你关于“可能毁灭苹果的不是增长而是贪婪”的意见。
期待可以更好一点
一财周刊总有惊人之作,《在富士康》的单行本显然就是。派驻记者到富士康“打工”,解读富士康……带着很高的期待,我打开了这本小册子。
说实话,当我盖上这本小册子的时候,我失望了,难道只能做到这么肤浅,专业记者的角度也只能这样?
作者的观点仍然没走出那个主流的观点,富士康是机器。这种立意本身就很难有深度,泰勒也好,福特也好,都只是对这个观点的扩展补充,这不是深度。凝聚上百万人的工厂,依靠的似乎只是相对较高的薪酬,还有诸多的不足,这观点很难信服人,如果这么简单就能做到,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富士康?
作者仅从一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待富士康,其之上的线长们怎么看,储干们怎么看?似乎只有猜测。毕竟流水线工人只是最外围的角色,他们的观点不能完全代表富士康。富士康的商业价值是什么?这么庞大的生产能力,据说只有个位数的利润?按理来说应该不至于。难道在生产能力上以数量级的优势超越竞争对手,仅带来微弱的竞争优势,我想,富士康也熬不到现在,何况,它还在建新厂,还在扩张,苹果,索尼,诺基亚,三星如过江之鲫,昙花一现,而富士康始终屹立不倒,究竟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仅仅是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发挥到极致?文化,商业模式,组织,这些核心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深入发掘,缺乏新的角度,大概是我失望的理由吧。
期望一财能做得更好!
—老包
RE:谢谢你的长信,以及意见。
问一个小问题
再次写信提问,谢谢!
上次写了几大段的文字,感谢编辑全部呈现在杂志内,贵刊回复的很简洁、犀利,奚落人还是那么有特点,再次表示感谢。 这次我只问一个问题:有没有人会把贵刊与《经济观察报》作比较?虽然我知道二者有很多不同,但作为读者来说,这种比较收获会很多,愿意听贵刊的看法。谢谢。
—zhangpeng_pirlo
RE:翻出你上封信,没奚落你呢。你提议我们更名,我们的意思是更不了。别往心里去。目前没有什么人拿我们和“经观”做比较,但我们有不少编辑记者最初都在《经济观察报》工作过。
一些想法
针对《2012年年终特刊》,有一些想法:1.你们的微博不用于互动吗?为什么互动页面只介绍这个邮箱?2.你们的互动话题、读者调查的问题都是在哪里提出的?没有预告的?如何参加?3.那么多读者要求借助贵刊平台做交友平台,不如就把那些嘉宾们的微博或者邮箱一同附上吧~4.P107右下角倒数第二段:ETF价格比其他主动性指数基金要便宜。我认为这里应该是指ETF的“交易费用”比其他基金的要低吧?毕竟不同投资品种特点也各不相同,单说价格便宜,可能会误导一些读者啊。
—卡淡
RE:我们的微博地址在杂志开篇的what’s up栏目就有。互动问题是发在官方微博上。交友平台只是为那一期特刊添点喜兴。而嘉宾的微博就是各自的ID。您看帖还要细一点啊。
深有同感
看到12月24日的富大人专栏太有感触了。从北漂回到三线城市的家里,待了几个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家里地位从大熊猫到了吃闲饭的。一次偶然进了本地一家最适合自己的公司,但爹娘期望太大,毕竟顶着个所谓名牌大学毕业、帝都回来的云云。不问工作开心否,一门心思让我考公务员。在他们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公务员高。凡“公司”者必不稳定……多次耐心沟通都无效,现处于互相拖着的状态。唉~他们是不会妥协的,也许熬不了多久是我妥协吧!
—铁粉一枚
RE:公务员还得考吧?考得好不好主要在你是吧?过了线还可能有变数吧?所以,如果不是那么轻松的一件事,你要么快刀斩乱麻,把它给考了,要么把它给否了。要是爹妈跟你有那么多不和谐,还呆在家做什么呢?去租个房吧。
本周我推荐
手工帝献给儿子的自制跑车网友@CSG王超1月20日发微博晒出一部为儿子亲手打造的跑车,从整车开发的数字模型,到航空铝车架、全碳纤维车身、中置后驱发动机布局、LED车灯(近光、远光、转向灯、倒车灯一应俱全)……手工帝随后引发民间膜拜。
上榜理由:这种能人,活着对其它男同胞都是种威胁,尤其是对那些平凡当爹的而言。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坑爹”。
推荐人:大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