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阎典史传》)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 农历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
⑥寒食 农历清明前两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会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⑩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来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zè,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哺(bū)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平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日出,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二、礼俗
(一)尊卑
1.室内座位尊卑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车座的尊卑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官位的尊卑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4.住地称谓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二)忌讳
1.古人讳言“钱”字 “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买官钱谓之“铜臭”等。
2.古人讳言“大小便” 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常见的说法有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说法有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1.国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的“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故改“玄”为“元”。
2.家讳 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窃符救赵》)
3.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用其他字来代替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
(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
(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而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循环。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的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仲秋(8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12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 (《阎典史传》)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
①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③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 农历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
⑥寒食 农历清明前两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会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⑩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1)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来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zè,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哺(bū)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平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日出,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二、礼俗
(一)尊卑
1.室内座位尊卑 古时座次、坐向规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车座的尊卑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官位的尊卑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4.住地称谓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二)忌讳
1.古人讳言“钱”字 “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买官钱谓之“铜臭”等。
2.古人讳言“大小便” 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常见的说法有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说法有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三)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1.国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的“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故改“玄”为“元”。
2.家讳 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窃符救赵》)
3.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用其他字来代替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
(2)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
(3)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