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立秋的时节,一个经贵州省民政厅批准,省委统战部主管,由一群香港、深圳的企业家与文化人组成的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正式得以注册。正当这一消息还在履行手续、尚未宣布的时候,该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何文俭先生率基金会一行,奔赴我省黔东南自治州,针对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以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掘的状况进行调研。
黔东南州刘晓春、王德玉副州长分别接待了何先生一行。短短几天,他们奔行了1000余公里,跑了最边远的从江、榕江、黎平等少数民族自治县。一群外乡人,为何情系贵州山乡?本刊记者采访了何文俭先生。
《晚晴》:何先生,您已经在我省丹寨县和修文县捐建了学校,现在又出资注册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来帮助贵州乡村的发展,我们很想知道您对贵州情有独钟的缘由?
何文俭:说起来,是偶然的机缘使我在丹寨、修文各捐建了一所希望学校,捐资支助了30多个孩子上学,其中包括捐赠了一个考上大学的苦孩子读到大学毕业。这个孩子今年考上了研究生,给我写来了长长的一封信,这使我看到了很大的希望。
贵州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尽管它目前还穷了一点,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对这个美丽的地方、淳朴的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对一个有一点经济收入的人来讲,解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困难,捐建一两所学校,其实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与香港黄佩秋先生,用去自己的养老金,在贵州捐助了50所希望小学相比,我的贡献还不算什么。我们基金会能做的只是尽可能为需要自己去实现脱贫目标的人,创造一点有限的基础性条件。我出资200万人民币设立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目的是以在制度上能被接纳的一种工具性的构建,来探索加强扶贫软件的建设,支援贫困山区的乡村文化、教育、公共医疗。
在世界、全国众多的基金会中,我们这个只有200万注册资金的基金会,只是一个“蚂蚁”级,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的实体,但我们将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对贵州贫困的乡村进行较长期的必要的支持。
《晚晴》:你们基金会为什么会想到招募老龄志愿者去扶贫?
何文俭:这个想法,是建立在我们基金会对国情的深入研究上的。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老龄化社会导致的未来合格劳动力不足。国际通行确认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8.2%,上海最高达13.4%。二是我国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依然比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经济上不利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因此影响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依托作用的发挥。三是我国西部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弱,人口增长率比较高。在西部农村,根据卫生部2003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我国这三大问题是被切割在不同的空间地域与城乡之间的。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因老龄化和现在的退休年龄制度,会闲置许多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基金会的想法是把这些人才资源嫁接到乡村去,使之发挥作用,这是基金会制订的老龄志愿者服务计划的初衷。
我们了解到,国外动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历史更加长久。法国有退休专家组织AGIR,奥地利有退休专家组织ASEP,美国有退休专家组织IEC,意大利有退休专家组织SIES,卢森堡有退休专家组织LSC,以色列有退休专家组织MATAT,瑞典有退休专家组织SS。
日本在对外援助方面有“花甲专家”的制度,根据专家自己的志愿,将他们派遣到国外执行援外计划,让其发挥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知识经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是一个公益组织,80年代武汉柴油机厂聘请的德国籍洋厂长格里希,就是该组织的成员。
《晚晴》:是啊,现在我国向海外,比如非洲派出志愿者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援助的事例也很多了。那么退休者如何能够在贵州乡村发展中起作用呢?
何文俭: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多,大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在76岁左右。而法定退休年龄则在55岁到60岁。我们基金会请教过一些医生专家,他们说在正常健康条件下,退休的老龄人才,至少还有3-5年的正常工作能力,这样的能力放在那里“养老”,白白流失,岂不可惜?我们也听到不少议论,说这是一种浪费。实际上对那些退休者,到山青水秀的农村走一走,也未必不是一件使生活丰富多彩的好事。当然,人各有志,人家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才熬到退休,你还要他出来工作,是不是有点“搅局”,不人性化?
自愿,是这项智力支持乡村工作的全部前提,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一个自愿的原则。我们也曾试着在一些老同志那里做过随机的访问,他们都表达了非常愿意有一个事做的意愿。老有所为,是老龄人的心愿!这说明,基金会招募老龄志愿者的想法是符合实际的。当然真要办好这件事,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每年我国都有数百万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退休,还有本地乡土人才,如种植养殖专业人才等。这是一笔巨大的优质人力资源财富,只要能在空间上移动一下,就可以加以利用,传导出巨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基金会的想法是,把其中部分人请出来,到乡村基层从事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和医护人员培训。相信一些老龄志愿者这样做了,也会在自己的真情行动中收获使自己身心愉悦的幸福感,成为人生春华秋实的重要经历。
《晚晴》:招募老龄志愿者为西部乡村送去智力支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下一步基金会将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何文俭: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是公开招募老龄志愿者,把那些有公益心、年龄合适、身体健康、退休或提前退休的高素质教师请出来,组织他们到黔东南州缺少教师的试点县去智力扶贫,基金会每个月对志愿者发给一定的生活津贴,同时为每个志愿者购买健康意外保险。我们基金会还将强化对贵州乡村发展的调研,集思广益,设计出更多的具体可行的扶贫项目,交给我们的合作伙伴,从而衍生与展开更多的扶贫项目。为增进公信力,我们还将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做到决策和开支透明化,对公益资金的使用,接受独立第三方审计和媒体监督。
黔东南州刘晓春、王德玉副州长分别接待了何先生一行。短短几天,他们奔行了1000余公里,跑了最边远的从江、榕江、黎平等少数民族自治县。一群外乡人,为何情系贵州山乡?本刊记者采访了何文俭先生。
《晚晴》:何先生,您已经在我省丹寨县和修文县捐建了学校,现在又出资注册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来帮助贵州乡村的发展,我们很想知道您对贵州情有独钟的缘由?
何文俭:说起来,是偶然的机缘使我在丹寨、修文各捐建了一所希望学校,捐资支助了30多个孩子上学,其中包括捐赠了一个考上大学的苦孩子读到大学毕业。这个孩子今年考上了研究生,给我写来了长长的一封信,这使我看到了很大的希望。
贵州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尽管它目前还穷了一点,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对这个美丽的地方、淳朴的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对一个有一点经济收入的人来讲,解决一个孩子上大学的困难,捐建一两所学校,其实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与香港黄佩秋先生,用去自己的养老金,在贵州捐助了50所希望小学相比,我的贡献还不算什么。我们基金会能做的只是尽可能为需要自己去实现脱贫目标的人,创造一点有限的基础性条件。我出资200万人民币设立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目的是以在制度上能被接纳的一种工具性的构建,来探索加强扶贫软件的建设,支援贫困山区的乡村文化、教育、公共医疗。
在世界、全国众多的基金会中,我们这个只有200万注册资金的基金会,只是一个“蚂蚁”级,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的实体,但我们将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对贵州贫困的乡村进行较长期的必要的支持。
《晚晴》:你们基金会为什么会想到招募老龄志愿者去扶贫?
何文俭:这个想法,是建立在我们基金会对国情的深入研究上的。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老龄化社会导致的未来合格劳动力不足。国际通行确认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8.2%,上海最高达13.4%。二是我国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依然比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经济上不利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因此影响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依托作用的发挥。三是我国西部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弱,人口增长率比较高。在西部农村,根据卫生部2003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我国这三大问题是被切割在不同的空间地域与城乡之间的。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因老龄化和现在的退休年龄制度,会闲置许多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基金会的想法是把这些人才资源嫁接到乡村去,使之发挥作用,这是基金会制订的老龄志愿者服务计划的初衷。
我们了解到,国外动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历史更加长久。法国有退休专家组织AGIR,奥地利有退休专家组织ASEP,美国有退休专家组织IEC,意大利有退休专家组织SIES,卢森堡有退休专家组织LSC,以色列有退休专家组织MATAT,瑞典有退休专家组织SS。
日本在对外援助方面有“花甲专家”的制度,根据专家自己的志愿,将他们派遣到国外执行援外计划,让其发挥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知识经验。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是一个公益组织,80年代武汉柴油机厂聘请的德国籍洋厂长格里希,就是该组织的成员。
《晚晴》:是啊,现在我国向海外,比如非洲派出志愿者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援助的事例也很多了。那么退休者如何能够在贵州乡村发展中起作用呢?
何文俭: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多,大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在76岁左右。而法定退休年龄则在55岁到60岁。我们基金会请教过一些医生专家,他们说在正常健康条件下,退休的老龄人才,至少还有3-5年的正常工作能力,这样的能力放在那里“养老”,白白流失,岂不可惜?我们也听到不少议论,说这是一种浪费。实际上对那些退休者,到山青水秀的农村走一走,也未必不是一件使生活丰富多彩的好事。当然,人各有志,人家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才熬到退休,你还要他出来工作,是不是有点“搅局”,不人性化?
自愿,是这项智力支持乡村工作的全部前提,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一个自愿的原则。我们也曾试着在一些老同志那里做过随机的访问,他们都表达了非常愿意有一个事做的意愿。老有所为,是老龄人的心愿!这说明,基金会招募老龄志愿者的想法是符合实际的。当然真要办好这件事,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每年我国都有数百万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退休,还有本地乡土人才,如种植养殖专业人才等。这是一笔巨大的优质人力资源财富,只要能在空间上移动一下,就可以加以利用,传导出巨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基金会的想法是,把其中部分人请出来,到乡村基层从事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和医护人员培训。相信一些老龄志愿者这样做了,也会在自己的真情行动中收获使自己身心愉悦的幸福感,成为人生春华秋实的重要经历。
《晚晴》:招募老龄志愿者为西部乡村送去智力支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下一步基金会将如何开展这项工作?
何文俭: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是公开招募老龄志愿者,把那些有公益心、年龄合适、身体健康、退休或提前退休的高素质教师请出来,组织他们到黔东南州缺少教师的试点县去智力扶贫,基金会每个月对志愿者发给一定的生活津贴,同时为每个志愿者购买健康意外保险。我们基金会还将强化对贵州乡村发展的调研,集思广益,设计出更多的具体可行的扶贫项目,交给我们的合作伙伴,从而衍生与展开更多的扶贫项目。为增进公信力,我们还将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做到决策和开支透明化,对公益资金的使用,接受独立第三方审计和媒体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