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周围20个城市、1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十五”期间,徐州市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把徐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和徐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城市的战略部署,突出工业主导和县域经济崛起,着力调整结构、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大力推进老城提档升级和新城区设,全市综合实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于第 41 位。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300亿元,增长 14% 以上。
展望徐州“十一五” 的发展,徐州将加速融入陆桥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徐州市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徐州率先崛起,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总体目标:
——争做苏北“ 两个率先”的示范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富民优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力争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 以上,到 2010 年达到 2450亿元,人均 GDP 达 3000 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城市化率达到 50% 以上,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000美元和 800 美元。
——打造长三角北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工程机械为主导,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区域性大型建材机械和锻压机械制造基地以及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主辅配套的机械产业集群。
——构建大陆桥东部的商贸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和特色专业物流基地,构建复合型、枢纽型、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集散体系。同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突出中心商贸区建设,形成以“两个市级中心、六个片区中心、八条特色商业街”为架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中构建合作平台。深度推进沿桥城市的合作与发展,需要各市政府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的前提下,本着“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
一是坚持行政引导,积极构建政府合作平台。在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前提下,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各市政府的行政引导作用,推动沿桥区域经济发展,即通过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共同行动,一起尝试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逐步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为沿桥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体化的制度平台。徐州主动融入陆桥区域联动体系,同时与周边兄弟城市联手,引导和推动各类半官方及民间跨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依靠民间力量自下而上地深化区域政府合作。
二是坚持强化特色,积极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沿桥各地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性,经济互补性差,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徐州依靠资源稟赋特征,发挥比较优势,以主动融入沿大陆桥各市产业合作为背景,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化学工业和新兴产业等技术领先的优势主导型产业;大力发展板材、纺织、食品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整合提升建材、冶金、电力等资源开发型产业,尽快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机制先行,积极构建物流合作平台。新亚欧大陆桥作为贯穿亚欧的便捷通道,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加强沿桥物流运输协作为先导,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国际运输与货物代理,努力建成与全国重要物流节点相链接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四是坚持梯度开发,积极构建旅游合作平台。大陆桥战线较长,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经济的互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按照“以线(交通干道)串点(城市),以点带面(沿线区域)”的空间发展战略,有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逐步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联动、共同发展。
徐州将注重发挥近海沿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的旅游合作,联手整合资源,合力打造精品,携手拓展市场,共同塑造具有更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品牌,率先在大陆桥东部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加速形成与西部旅游经济带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展望徐州“十一五” 的发展,徐州将加速融入陆桥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徐州市的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徐州率先崛起,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总体目标:
——争做苏北“ 两个率先”的示范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富民优先、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力争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5% 以上,到 2010 年达到 2450亿元,人均 GDP 达 3000 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城市化率达到 50% 以上,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000美元和 800 美元。
——打造长三角北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工程机械为主导,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区域性大型建材机械和锻压机械制造基地以及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主辅配套的机械产业集群。
——构建大陆桥东部的商贸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和特色专业物流基地,构建复合型、枢纽型、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集散体系。同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突出中心商贸区建设,形成以“两个市级中心、六个片区中心、八条特色商业街”为架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在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中构建合作平台。深度推进沿桥城市的合作与发展,需要各市政府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的前提下,本着“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
一是坚持行政引导,积极构建政府合作平台。在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前提下,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各市政府的行政引导作用,推动沿桥区域经济发展,即通过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共同行动,一起尝试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逐步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为沿桥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体化的制度平台。徐州主动融入陆桥区域联动体系,同时与周边兄弟城市联手,引导和推动各类半官方及民间跨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依靠民间力量自下而上地深化区域政府合作。
二是坚持强化特色,积极构建产业合作平台。沿桥各地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性,经济互补性差,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徐州依靠资源稟赋特征,发挥比较优势,以主动融入沿大陆桥各市产业合作为背景,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化学工业和新兴产业等技术领先的优势主导型产业;大力发展板材、纺织、食品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整合提升建材、冶金、电力等资源开发型产业,尽快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机制先行,积极构建物流合作平台。新亚欧大陆桥作为贯穿亚欧的便捷通道,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加强沿桥物流运输协作为先导,以信息平台建设为纽带,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国际运输与货物代理,努力建成与全国重要物流节点相链接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四是坚持梯度开发,积极构建旅游合作平台。大陆桥战线较长,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经济的互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按照“以线(交通干道)串点(城市),以点带面(沿线区域)”的空间发展战略,有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逐步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联动、共同发展。
徐州将注重发挥近海沿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的旅游合作,联手整合资源,合力打造精品,携手拓展市场,共同塑造具有更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品牌,率先在大陆桥东部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加速形成与西部旅游经济带良性互动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