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李宏军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泌尿外科医学博士,男科学博士后。李教授从事男科学临床工作23年,在男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主编科普专著十余部,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
慢性前列腺炎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具有排尿异常、下腹会阴部疼痛不适的症状组合,每种情形都有自己的特点,病因、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病情轻重、精神心理因素严重程度、对药物的敏感性、对治疗的反应性、以及对前列腺炎的认识程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该怎么看病,最该注意哪些问题,避免哪些误区?我给大家如下建议:
一、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必须了解的3件事
1. 别把前列腺炎的危害严重化。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人体的组织器官可以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症状,但这并不表明这些组织器官将终身患病,永远难以治愈。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要将其危害严重化,尤其不要将其与不育、性功能障碍、传染病、前列腺癌等疾病“挂钩”,不妨将其看作是生活中偶尔遭遇的短暂不愉快。
2. 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无需用抗生素。
近年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大改变在于控制疾病带给患者的不适症状,即临床疗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抗生素已经从“主力阵营”中悄然退缩,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多数时候甚至是没有必要了。据统计,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真正存在感染因素的不到10%,绝大多数与感染无关。
3. 学会为前列腺“减负”。
久治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带给患者的排尿异常、会阴部疼痛不适及其他诸多症状,往往与最初诱发前列腺炎的始动因素(如病原体感染、损伤、免疫异常等)早已没有任何关联,而是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久坐、长时间骑车等)、饮食习惯(酗酒、饮食辛辣等)及精神心理因素(内向、孤独、好钻牛角尖)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前列腺与人体的许多组织器官一样,当主人“滥用职权”强加给它们超负荷工作量后,它们就会“抗议”。不同的组织器官的“抗议”方式不同:长跑后全身肌肉(尤其是大腿)会酸痛,不睡觉会困倦,不吃饭会有饥饿感等。前列腺的“抗议”方式是出现排尿异常、疼痛等不适,多数在酗酒、久坐、长时间骑车、天气寒冷、情绪不好等情况下发生。
二、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必须掌握的就医策略
1. 正确选择医院和医生。
通常,患者都希望能选择大医院、接受知名专家的诊治。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故选择去自己所在城市的正规医院、负责任的医生处就诊,是明智的做法。对那些广告医院及一切向“钱”看的医院,则要坚决回避。
2. 接受必要的检查。
由于不同医生对实验诊断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故患者去不同医院,接受不同医生的诊治,检查项目可能完全不同。可能有些医生会要求你做许多检查,如血尿常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细胞因子、B超,甚至更加高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而有些医生可能什么检查都不要求你做。
笔者认为,初次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和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B超足矣。前列腺液检查非必需,因为前列腺液内的白细胞多少不能作为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轻重、判断细菌感染、判断预后的依据,也基本不能指导治疗。
3. 了解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对前列腺炎多因素、多病因的特点,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例如,α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后尿道压力,解痉药物可以改善盆底肌肉的痉挛状态,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改善排尿异常,非甾体类消炎药具有消炎和镇痛的双重作用,降尿酸药可减少尿液返流对前列腺的化学刺激,植物药、直肠内栓剂、抗抑郁药物、镇静和抗焦虑、健脑安神药物等,都具有协同改善症状的疗效。通常,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药物的配伍种类(3~5种)及剂量,可在1~2天内快速起效,并在1周内达到明显效果,使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
4. 定期复诊。
患者定期复诊,将治疗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不断调整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以巩固治疗成果。此外,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注意保护前列腺,注意调整紧张、焦虑情绪,也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
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最需避免的误区
1. 容易被虚假宣传忽悠。
由于疾病久治不愈、不适缠身、心情烦躁、信心丧失,前列腺炎患者常常容易轻信虚假广告、江湖游医和“医托”的宣传,希望能找到根治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患者尽管并不完全相信某种药物能彻底治疗好自己的病,但还是违心地期望新药会有“奇妙功效”。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新药”“神药”,大多是一些抗生素,很难有明显疗效。
2. 治病心切,频繁尝试各种疗法。
临床上,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大多有着相似的痛苦求治经历,去过多家医院、试过花样繁多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如输液、微波、穿刺、插管灌注等,钱花了不少,却一点不管用。对患者而言,期望有一种神奇药物能瞬间、彻底治愈自己顽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却是具有严重危害的,不仅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还可能使患者对医生和现代医疗技术彻底丧失信心,使治疗变得更加艰难和毫无指望。
李宏军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泌尿外科医学博士,男科学博士后。李教授从事男科学临床工作23年,在男科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主编科普专著十余部,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
慢性前列腺炎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具有排尿异常、下腹会阴部疼痛不适的症状组合,每种情形都有自己的特点,病因、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病情轻重、精神心理因素严重程度、对药物的敏感性、对治疗的反应性、以及对前列腺炎的认识程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该怎么看病,最该注意哪些问题,避免哪些误区?我给大家如下建议:
一、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必须了解的3件事
1. 别把前列腺炎的危害严重化。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人体的组织器官可以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症状,但这并不表明这些组织器官将终身患病,永远难以治愈。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要将其危害严重化,尤其不要将其与不育、性功能障碍、传染病、前列腺癌等疾病“挂钩”,不妨将其看作是生活中偶尔遭遇的短暂不愉快。
2. 多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无需用抗生素。
近年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大改变在于控制疾病带给患者的不适症状,即临床疗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抗生素已经从“主力阵营”中悄然退缩,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多数时候甚至是没有必要了。据统计,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真正存在感染因素的不到10%,绝大多数与感染无关。
3. 学会为前列腺“减负”。
久治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带给患者的排尿异常、会阴部疼痛不适及其他诸多症状,往往与最初诱发前列腺炎的始动因素(如病原体感染、损伤、免疫异常等)早已没有任何关联,而是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久坐、长时间骑车等)、饮食习惯(酗酒、饮食辛辣等)及精神心理因素(内向、孤独、好钻牛角尖)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前列腺与人体的许多组织器官一样,当主人“滥用职权”强加给它们超负荷工作量后,它们就会“抗议”。不同的组织器官的“抗议”方式不同:长跑后全身肌肉(尤其是大腿)会酸痛,不睡觉会困倦,不吃饭会有饥饿感等。前列腺的“抗议”方式是出现排尿异常、疼痛等不适,多数在酗酒、久坐、长时间骑车、天气寒冷、情绪不好等情况下发生。
二、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必须掌握的就医策略
1. 正确选择医院和医生。
通常,患者都希望能选择大医院、接受知名专家的诊治。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故选择去自己所在城市的正规医院、负责任的医生处就诊,是明智的做法。对那些广告医院及一切向“钱”看的医院,则要坚决回避。
2. 接受必要的检查。
由于不同医生对实验诊断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故患者去不同医院,接受不同医生的诊治,检查项目可能完全不同。可能有些医生会要求你做许多检查,如血尿常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细胞因子、B超,甚至更加高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而有些医生可能什么检查都不要求你做。
笔者认为,初次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和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B超足矣。前列腺液检查非必需,因为前列腺液内的白细胞多少不能作为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轻重、判断细菌感染、判断预后的依据,也基本不能指导治疗。
3. 了解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对前列腺炎多因素、多病因的特点,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例如,α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后尿道压力,解痉药物可以改善盆底肌肉的痉挛状态,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改善排尿异常,非甾体类消炎药具有消炎和镇痛的双重作用,降尿酸药可减少尿液返流对前列腺的化学刺激,植物药、直肠内栓剂、抗抑郁药物、镇静和抗焦虑、健脑安神药物等,都具有协同改善症状的疗效。通常,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药物的配伍种类(3~5种)及剂量,可在1~2天内快速起效,并在1周内达到明显效果,使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
4. 定期复诊。
患者定期复诊,将治疗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不断调整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以巩固治疗成果。此外,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注意保护前列腺,注意调整紧张、焦虑情绪,也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
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最需避免的误区
1. 容易被虚假宣传忽悠。
由于疾病久治不愈、不适缠身、心情烦躁、信心丧失,前列腺炎患者常常容易轻信虚假广告、江湖游医和“医托”的宣传,希望能找到根治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患者尽管并不完全相信某种药物能彻底治疗好自己的病,但还是违心地期望新药会有“奇妙功效”。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新药”“神药”,大多是一些抗生素,很难有明显疗效。
2. 治病心切,频繁尝试各种疗法。
临床上,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大多有着相似的痛苦求治经历,去过多家医院、试过花样繁多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如输液、微波、穿刺、插管灌注等,钱花了不少,却一点不管用。对患者而言,期望有一种神奇药物能瞬间、彻底治愈自己顽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却是具有严重危害的,不仅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还可能使患者对医生和现代医疗技术彻底丧失信心,使治疗变得更加艰难和毫无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