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对于营造大学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所具有的传递校园历史、育人和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校实际,发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提升大学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
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A2013-007)研究成果。
作为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人文环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全校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其能感受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对构建学生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质及实现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建、改建、扩建的校园中,如何既做到满足客观的实际使用,又能为校园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塑造的必要性
人文环境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1],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高校人文环境是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文化活动、学术氛围与人的精神风貌的总称,它通过文化观念和潜在的精神力量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最直接和持久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健康成长。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或模仿其他高校,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或重视物质环境建设,轻视人文环境建设,从而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因此,重视人文环境建设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传递学校历史及地域文化、延续教育精神、培养科技与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及优化社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递学校历史及文化
人文环境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文化性是塑造高校人文环境的重要依据。传统高校通常都有自己独特悠久的历史,一所学校从建立、发展到壮大,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文化的延续,形成了不同学校所特有的精神内涵以及因为历史久远而形成的人文环境。承载大学悠久的历史的载体有很多,或是校风、学风、校训,或是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或是文字、建筑、景观等,记录着学校从建立、发展到壮大的全部过程。学校因其在发展过程中人文历史的精神以及文化的的不断传递彰显了学校的独特魅力,也是当下校园内能否具有历史人文情感的重要因素。
(二)彰显大学精神底蕴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以及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和状态。”[2]大学人文精神和内涵集中地凝聚和反映在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人文环境凝聚和体现大学精神,并推动大学精神的不断升华和发展。事实上,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高校校园外部环境与校园内部文化的趋同,缺乏自己的特色,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自身独特校园历史、文化内涵等加以延续和传承,才能在校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保留自身在学校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等方面独特的大学精神,而这些都依赖于对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的匮乏,表现为学生理性信念淡漠、文化陶冶过少、功利导向过重。社会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批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富有个性思想和创新意识人才,这一切都有赖于人文主义教育。高职院校中“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未来社会生活提供某种专业技能,人文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基础,两者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
(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开放性组织,与社会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人文环境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子系统,它的塑造对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优化作用,同时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纽曼认为大学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位,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4]可见,健康高雅、充满活力、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改造、优化并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推进社会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抵制社会低俗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提供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智力保障,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要工作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构建什么样的高职院校人文环境,是每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思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社会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必须经过管理者、教育者和学生共同不懈的努力,多渠道、多角度提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注重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环境中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与普通高校一样,包括行政、教学、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和学生学习活动场所、道路、绿化以及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完善的校园设施是全校师生开展各类活动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虽然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侧重于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的传授,但校园环境并不一定必须统一风格。首先,学校教学楼、道路、绿化、雕塑、路牌等硬件设施布局与建设,既要体现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要整体和谐、美观,要有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充分展现人文气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其次,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实训场所建设是有别于普通高校的重要特征,因此,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再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班级墙报等载体形式等传媒载体,开展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壮大主流思想积极影响,在师生中传递正能量。
(三)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人文素养
首先,全面提高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正体现了教师对大学构建的作用。优秀的师德,是大学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身的形象,而且对受教育者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提高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师德修养,使自身的形象和学校人文精神、教学理念协调一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其次,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由于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思想,强调个性,张扬、开放,有很强的独立和创新意识,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尤其是高职院校受生源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不成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评比等方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做到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言谈举止符合一名大学生的形象,帮助形成校园良好人文环境。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需要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保障人文环境的提升,把办学理念和学校规划通过管理制度这种外在约束变成师生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从而发挥制度的真正作用。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人事、激励、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涉及到学院管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规范和促进学院的良性运行。在制度建设中,既要使其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又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比如可以把人文素质测评机制纳入到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评价中,量化考核,一方面约束教职工及学生言行,同时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五)重视学生文化活动及场所的设置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丰富校园生活,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增进师生感情,都有着隐性的和独特的作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应该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重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内容形式积极向上,减少单纯娱乐性的内容。一是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大学生艺术节或宿舍文化节,平时多开展一些社团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亲自参与锻炼充实自己。二是多开设人文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拓宽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促进校园人文环境育人水平的提高。三是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加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对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固定下来,并针对学生的爱好和时代、学校的需要及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
(六)立足实际,突出特色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校园环境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割断校园发展的历史。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或许历史并不悠久,但在学风校风、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因此,高职院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用心分析传统环境的内涵,实现校园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历史连续性,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也可以进行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改革探索,开发和挖掘地方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增强和提升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民族风情的了解和人事,增加社会涵养。
参考文献:
[1]李章泽《关于优化通州人文环境的思考》http://www.bjdcyj.gov.cn/swyjs/dykw/cx/wqbjdy/bjdy_2003/dcyj_2003_11/t20040105_95163.htm
[2]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153页
[3]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月,第112页
[4]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8页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
项目:本文系2013年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A2013-007)研究成果。
作为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人文环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全校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其能感受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对构建学生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质及实现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建、改建、扩建的校园中,如何既做到满足客观的实际使用,又能为校园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塑造的必要性
人文环境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1],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高校人文环境是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文化活动、学术氛围与人的精神风貌的总称,它通过文化观念和潜在的精神力量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最直接和持久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健康成长。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或模仿其他高校,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或重视物质环境建设,轻视人文环境建设,从而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因此,重视人文环境建设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传递学校历史及地域文化、延续教育精神、培养科技与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及优化社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递学校历史及文化
人文环境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文化性是塑造高校人文环境的重要依据。传统高校通常都有自己独特悠久的历史,一所学校从建立、发展到壮大,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文化的延续,形成了不同学校所特有的精神内涵以及因为历史久远而形成的人文环境。承载大学悠久的历史的载体有很多,或是校风、学风、校训,或是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或是文字、建筑、景观等,记录着学校从建立、发展到壮大的全部过程。学校因其在发展过程中人文历史的精神以及文化的的不断传递彰显了学校的独特魅力,也是当下校园内能否具有历史人文情感的重要因素。
(二)彰显大学精神底蕴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选择、提炼、发展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以及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和状态。”[2]大学人文精神和内涵集中地凝聚和反映在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人文环境凝聚和体现大学精神,并推动大学精神的不断升华和发展。事实上,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高校校园外部环境与校园内部文化的趋同,缺乏自己的特色,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自身独特校园历史、文化内涵等加以延续和传承,才能在校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保留自身在学校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等方面独特的大学精神,而这些都依赖于对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的匮乏,表现为学生理性信念淡漠、文化陶冶过少、功利导向过重。社会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批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富有个性思想和创新意识人才,这一切都有赖于人文主义教育。高职院校中“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未来社会生活提供某种专业技能,人文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基础,两者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
(四)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开放性组织,与社会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人文环境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子系统,它的塑造对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优化作用,同时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纽曼认为大学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位,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4]可见,健康高雅、充满活力、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改造、优化并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推进社会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抵制社会低俗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提供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智力保障,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要工作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构建什么样的高职院校人文环境,是每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思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社会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必须经过管理者、教育者和学生共同不懈的努力,多渠道、多角度提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注重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把握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环境中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与普通高校一样,包括行政、教学、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和学生学习活动场所、道路、绿化以及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完善的校园设施是全校师生开展各类活动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虽然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侧重于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的传授,但校园环境并不一定必须统一风格。首先,学校教学楼、道路、绿化、雕塑、路牌等硬件设施布局与建设,既要体现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要整体和谐、美观,要有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充分展现人文气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其次,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实训场所建设是有别于普通高校的重要特征,因此,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再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班级墙报等载体形式等传媒载体,开展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壮大主流思想积极影响,在师生中传递正能量。
(三)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人文素养
首先,全面提高教职工的人文素质。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正体现了教师对大学构建的作用。优秀的师德,是大学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发展的前提。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身的形象,而且对受教育者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提高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师德修养,使自身的形象和学校人文精神、教学理念协调一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其次,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由于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思想,强调个性,张扬、开放,有很强的独立和创新意识,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尤其是高职院校受生源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不成熟,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评比等方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督导,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做到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言谈举止符合一名大学生的形象,帮助形成校园良好人文环境。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需要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度保障人文环境的提升,把办学理念和学校规划通过管理制度这种外在约束变成师生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从而发挥制度的真正作用。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人事、激励、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涉及到学院管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规范和促进学院的良性运行。在制度建设中,既要使其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又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比如可以把人文素质测评机制纳入到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评价中,量化考核,一方面约束教职工及学生言行,同时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五)重视学生文化活动及场所的设置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丰富校园生活,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增进师生感情,都有着隐性的和独特的作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应该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重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内容形式积极向上,减少单纯娱乐性的内容。一是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大学生艺术节或宿舍文化节,平时多开展一些社团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亲自参与锻炼充实自己。二是多开设人文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拓宽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促进校园人文环境育人水平的提高。三是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加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对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固定下来,并针对学生的爱好和时代、学校的需要及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
(六)立足实际,突出特色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校园环境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割断校园发展的历史。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或许历史并不悠久,但在学风校风、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地域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因此,高职院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用心分析传统环境的内涵,实现校园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历史连续性,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也可以进行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载体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改革探索,开发和挖掘地方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增强和提升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民族风情的了解和人事,增加社会涵养。
参考文献:
[1]李章泽《关于优化通州人文环境的思考》http://www.bjdcyj.gov.cn/swyjs/dykw/cx/wqbjdy/bjdy_2003/dcyj_2003_11/t20040105_95163.htm
[2]李文山:《中国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演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153页
[3]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1月,第112页
[4]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