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话服装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0093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初,风气丕变,双排扣的“列宁装”和宽松式的“中山装”成为时尚,西装则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当时穿着西装会被人视为“资产阶级”,一般人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以南粤地区为例,旧日留存的西装,呢绒质料的,会请裁缝改制成“文装”(孙文式服装,直领),只需把翻领改成直领就行,或者缩小改成女装;夏天的白色薄型西装,泰半压在箱底,由它变黄;稍为破旧的,就成了拾垃圾的或干粗重活儿的工作服,恰似近年的民工穿着仿冒迷彩服。
  令人困惑的是,当时流行的一部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展示集体农庄的农民,恰是穿着西装开着拖拉机种田,却成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然而,无论城乡,日常生活中却保留着“唐装”,没有被视作封建、落后。不过,没有人会穿着唐装到机关、学校和“正规单位”上班(下班听便);在各种店铺工作的,则无拘。中医、熟药店伙计、跑江湖卖武的,更是名正言顺。
  南粤地区,天热时人们都爱穿黑胶绸唐装。居家和走路时,风凉飒爽且不黏身;农民在田里作业,喜欢它吸汗,快洗易干。青年女子穿着一身细花“大襟”唐装,踏着木屐款款而行,更显婀娜多姿。过年时,人们穿着一套薄花呢唐装,或者一件薄薄的绸缎面唐装丝绵袄,雍容而带喜气。
  但是,当时银幕上的坏人形象,不少就是身穿黑胶绸唐装,戴副墨镜,歪戴盔帽,也是叫人困惑。
  据说,一次粤人在广州球场观看足球比赛,踢到激烈处,忽有一位观众激动地站起来,振臂高呼:“(把球)交给杨子旋!”此人身穿一套唐装,脚上一双球鞋,如此搭配甚是滑稽。杨子旋是当时著名射手。
  穿唐装裤可以不必系腰带,只需左面往右一搭,右面往左一搭,再加一卷,就可以系住裤子(因为这三个动作,上海人戏称唐装裤为“一二三”)。
  表姐小韵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唐装裤的笑话,我们一起笑了好些年。小韵的伯父有一次穿着汗衫和黑胶绸唐装裤,在裤头卷入一张两毛钱纸币,趿着拖鞋,施施然走到巷口理发。要付钱时,翻开裤头,却没见到那张两毛钱纸币。心里一急,手一松,唐装裤脱落,理发摊里的人哄堂大笑。他又羞又恼,只好和摊主商量,回家拿了钱送过来。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已很流行“中装”。“中装”限于冬天穿的棉袄,特别是穿在棉袄外面的“罩衫”:棉袄易脏,罩衫则可以换洗。“中装”棉袄比较宽大,立领,对襟一行暗扣,取代了传统的襻钮或揿钮,左右两侧腰际有暗插袋,不用唐装的四个贴袋。这种中西合璧称为“中装”的棉袄,无疑是上海人独特的革新。从50年代到80年代,看到穿着这种“中装棉袄”的,就知道是上海人。
  “中装棉袄”组合中,翻花样主要靠“罩衫”。罩衫有市售,也有不少人是自家缝制。男式以蓝布为主,间以浅灰或深灰色,十分单调。的确良问世后,也有不少人改用的确良面料,不但穿着更显“挺刮”,而且易干,晚上脱下洗了,次日又能穿上。
  女式棉袄和罩衫分别有两种,一种与男式全同;另一种称为“中西式”,主要是把袖子做成“装袖”,更西式化,中式成分似乎就只剩下高企的立领了。但“中式”古雅,“中西式”秀雅,二者各饶韵味。
  女式罩衫争奇斗艳,由各色花款的花布、人造棉、的确良制成。穿着中装,再围上一条羊毛围巾或羊毛领套,头上戴着自己编织的“滑雪帽”,滑雪帽在颌下打个结,露出两条飘带,英姿飒爽,即便在文革期间,中装也没有遭禁。
  此时,女士们更是进一步“翻花头”:60年代中后期,忽然时兴把花衬衫的领子翻到罩衫的立领外头,于是立领变成了“相拼”花色小翻领,这个招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又为中装棉袄平添了些许艳丽娇俏。
  在那物质匮乏和百般禁忌的年代,上海女士们凭着心灵手巧,竭尽全力把自己打扮得亮丽高雅。冬日的上海,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都是光秃秃的,显得萧瑟,而女士们的中装把这个城市妆点得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那年头,上海男女老幼都穿中装棉袄;天寒外出,外面可以再加一件“风雪大衣”保暖。
  改革开放以后,冰封渐解,长头发、交谊舞、西装领带……逐渐在电视节目亮相,一点点透露开放的消息。80年代开始,三件套西装加领带开始作为正装流行;再后来,羽绒衫兴起,中式服装日渐式微终至退出主流生活。
  80年代中期,一支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国洽谈合作专案。在西德一个万把人的小镇阿仑,晚上有年轻酒鬼拦路,作手势问中国人讨钱买酒喝。东道主后来玩笑着说:“你们都穿西装,他们错把你们当日本人了。”
  如今,西式服装在中国已经占绝对优势,国人不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连本来多少带点儿民族特色的服装如“唐装”、“中装”等都付阙如。有时到一些偏僻的小镇游玩,在幽深寂寞的小巷子里,时或可见个别留守老人,穿着旧时中装棉袄,蜷缩在夕阳深处,无语话沧桑。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深入梅州五华县横陂镇华阁村走村串户,感受到了村民的喜悦之情——扶贫“双到”政策,让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与华阁村结上了对子。自2013年8月至今仅仅半年的时间,新农村建设中的勃勃生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一批打基础、重民生的帮扶项目令村民对新生活有了憧憬。  迎着和煦暖阳,华阁村东升小组村民魏伯在家门口附近的杂货店小憩。老人孤身一人住在20平方米的破旧瓦房里,靠烧柴草、打井水度日。看到来自番
期刊
4月2日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当天,普宁市社工委、关工委、市敬老爱幼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和摩玛传媒广告公司,在市育星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举办“蓝色天使,关爱星星”主题活动。  这次活动由市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队员、普宁二中心理学专职教师许漫主持,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马汉强,市关工委委员、市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队长纪夕雄,摩玛传媒广告公司运营总监傅钻林分别进行了精彩演讲。市社工委马汉强专职副主任为训练中心
期刊
3月28日,肇庆市政协副主席梁驹陪同香港考察团,深入到广宁县潭布镇塘下村,开展捐资助贫活动。  在听取了塘下村干部和挂钩帮扶该村的市科技局关于扶贫“双到”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后,梁驹就如何做好下阶段的扶贫工作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希望香港考察团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支持该村发展扶贫项目。香港考察团当即表示将捐资40万元,帮扶该村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和计生服务及文化站建设等项目。  市政协
期刊
在丰顺县黄金镇域的龙溪河与产溪河两水系的汇合处往下百余米,一座雄伟壮观的钢筋水泥大桥——“黄金大桥”凌空飞架,直连西东两岸,原来的“天堑”如今变通途。  黄金大桥全长338米,宽12米,为目前镇域最大、最宽、最长的现代桥梁。大桥中端的两侧桥栏上,各镶嵌着一块由丰顺县人民政府设立的石碑,上书“黄金大桥”四个大字,上面还刻有一行小字:“李小平先生携夫人刘瑞荣女士捐资建造”。路人远望大桥,无不对大桥捐资
期刊
4月17日,平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召开了全县老区建设通讯报道发行工作会议,县老促会、县委老干部局、县扶贫办以及30多位来自县直单位、乡镇的通讯员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平远县老促会扎实有效抓好老区宣传工作,通过建立一支宣传报道骨干队伍、健全一套激励机制、为通讯员赠阅一份《源流》、每年召开一次老区宣传工作会议、评选一批优秀通讯员等“五个一”措施,加强老区宣传报道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据了解,目前,平
期刊
日前,丰顺县关工委、县委老干部局、县老促会联合召开宣传报道工作会议,对他们共同成立的通讯报道组在2013年表现优秀的成员予以表彰和奖励。2013年,该县关工委、老干局、老促会在多家媒体发表了80多篇新闻通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该县关工委、县委老干部局、老促会联合成立通讯报道组以来,全体通讯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020篇。2004年至2013年,该县关工委宣传工作连续十年被中国关工委
期刊
日前,省港澳办党组书记、主任廖京山,省港澳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叶维园率队到丰顺县建桥镇环中村开展扶贫开发“双到”活动。  廖京山一行先后察看了环中村的百年学校牖民小学和新建成的村道等帮扶项目,入户慰问贫困户,并召开座谈会,与县、镇、村干部共同研究探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期间,廖京山与叶维园还分别为建桥镇和环中村发放了共计8万元的扶贫经费。据了解,自省港澳办挂钩帮扶环中村以来,先后
期刊
4月8日,阳江市老促会开展春节后首次会员日活动。会上,全体会员以热烈掌声一致表决通过梁王焱同志任市老促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杨大欣会长通报了今年第一季度工作情况,老促会六次组团深入老区村镇调研,掌握了不少第一手材料,为全年的老促会工作开展作了充分铺垫。  活动会传递了高层的声音与信息,供全体会员认真学习、讨论和思考。会员们获赠革命老前辈曾传荣同志遗著《阳江史事探究》一书,该书由曾传荣之子曾纪诚提供
期刊
近日,聊城市老促会召开了首届三次会员大会。据悉,今年该市将开展革命老区乡、村的普查核实工作,力争对全市革命老区乡、村进行多渠道重点扶持。此外,将准确调研全市革命烈士、伤残军人、革命遗属及发放补助等方面的情况,督促有关县(市、区)对重点革命遗迹、遗址进行整修。  会上,副市长白志坚表示,聊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所在地,是冀鲁豫(平原)分局所在地,聊城老区人民为根据
期刊
4月15日,云浮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召开市、县老促会会长会议,学习贯彻省老促会有关会议精神,研究讨论近期工作。  会议提出,下一阶段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老区群众居住泥砖房情况的调查核实工作。二是8月底前对去年调查核实革命遗址情况进行逐项登记,提出修复计划,作出修复预算规划方案。三是认真做好该市对革命老区扶贫“双到”重点帮扶村扶持资金项目的推荐、审核和安排,确保实施的项目是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