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古诗文之舟,行古文化之旅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力保障。在文化不断丰富的今天,文化的传递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架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本教学之间的桥梁,让文化落地,让语文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深刻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文化;文化基因;文化落地
  翻开古诗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篇,可以带领学生穿越千年古国,与不同作者,在不同朝代,踏上一次次不同的文化之旅。涉足诸葛庐、子云亭以及刘禹锡的陋室,令人感怀于古圣贤安贫乐道的坦然;登临黄鹤楼,赏洞庭之景,令人感慨于崔颢登楼眺望时眼中噙满了那无尽的思乡愁绪;乘舟至沧海,领略沧海那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无一不为曹操的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而心生佩服之情……这一篇篇古诗文,犹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飘扬着传统文化的大旗,向每一位师生招手,为师生们敞开心扉,畅游其中,可以汲取爱、智慧和生命的方向。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适时传递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乘上文化之舟,在古文化之旅中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生命蓝图,让文化得以传承、落地。
  一、乘古诗文之舟,探寻“立德树人”的文化基因。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1]而古诗文中蕴含着古圣贤的哲学睿思、人格风范,俯仰皆拾,它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断积淀的精神养料,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扬帆起航去领略、去探寻。
  (一)以爱国思家为落脚点,探寻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
  1.千万家——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家国情结,从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开始,先祖们就立下了“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而在古诗文中,不论是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攜玉龙为君死。”、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还是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们都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对民族大家庭的一种守护、一份责任,它们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这种纯洁的爱国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的心智,照亮他们的心灵。
  2.最小国——家。古代因交通不便利,漂泊在外的游子久不得归,因此,思乡怀亲的作品便成为古诗文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乡愁是李白的“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恋恋不舍,乡愁是杜甫的“寄书长不达”的无奈惆怅,乡愁是王安石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这一字字,一篇篇,写出的是愁绪,唱出了是无数游子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无尽思乡之情。
  爱国、思家,是最朴素却又是最纯洁的两种情感,它是人们对使命的坚守、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对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在学习古诗文中,如果教师能以爱国思家为落脚点,聚集这一文化,扬起文化的风帆,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个人、家园与国家三者命运之间的休戚与共。
  (二)以励志勤学为落脚点,探寻博学笃志的文化基因。
  奋斗是每一个人迈向成功的最坚实的一步。作为一名中学生,勤勉笃学是他们所应该秉承的优秀品质,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部分学生身上的拼搏奋斗品质却有所退化,如何激发、释放学生奋发进取的斗志,既是每位教师要贯彻的必修课题,也是每一位学生在人生中所要坚守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赏读古诗文时,引导学生探寻古人在艰苦环境中仍矢志不渝的执着勤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博学笃志的品质。宋濂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环境中仍不懈怠的坚持执着;欧阳修在“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画地教读”的条件下养成自强不息,励志勤学的品质;孔子的韦编三绝、杨时的程门立雪……这些无一不是给学生滋养着奋进进取的精神食粮。
  (三)以人文情怀为落脚点,探寻人间真善美的文化基因。
  阅读古诗文,其最大的美点在于我们能始终感受到文本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它们或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或是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或是坚贞不屈、志向高远……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仍励精图治的责任,是刘禹锡左迁二十三年仍然“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洒脱、淡然,是苏轼宦海浮沉、兄弟多年未曾相见却仍为天下所有离别之人送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这些人文气息无不闪烁着古圣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风范,而这些恰是学习古诗文作品的精华所在。
  通过学习古诗文,净化学生的思想,在当下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方向。
  二、行古文化之旅,构建“立德树人”的探究策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2]当知识的传递成为一种习惯后,它一旦内化为人格、气质的一部分,将会潜移默化学生的文学修养,实现文化的落地。
  (一)资料链接中植入传统文化
  古诗文作品中大都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来传递思想,这些凝练、隽永的语言既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形象外化,又是时代文化的艺术反映。如果品读时能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在适可之处链接相关资料从文化的角度去感知这些时代印记,学生对深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深层的文化便会了然于胸。“柳”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时常可见,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提到了《折柳曲》这一典故,在解读这一意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知“柳”与“留”谐音的文化常识,并引用唐代“灞陵折柳”的典故来解读《折柳曲》,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解读,又了解了“柳”这一特殊意象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与此同时,学生又可以触类旁通诸如“月”、“酒”等其它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大丈夫”在古代文化中不仅是指称谓,更被烙上了文化印记,《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和景春对“大丈夫”就有不同的认同,在二者同中求异时,教师可以适时链接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相关资料以及公孙衍、张仪的相关故事,这样学生对人物的价值观就会做出准确地判断,同时,对“大丈夫”这一传统文化也会有更明确的定位。   学习古诗文,适时链接交流些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走进文本,就可以轻松的实现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这样,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落地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名句赏读中领略传统文化
  名句好似诗文中的眼睛,它是一篇诗文中最凝练、最准确地表现主题的字句。赏读名句就像解读一篇诗文主题的一把钥匙,阅读古诗文时,如果能有效地抓住名句这一把钥匙对作品的艺术性、人文性加以加工、总结,就能轻松地解读出其文化内涵。如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断肠”表现作者孤寂愁苦的情绪,但对于“天涯”学生更多的理解只是停留于空间上的距离。如果教师能以“天涯”为抓手,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把眼前景和心中情交织在一起,感受作者漂泊无依的孤寂感,在触摸作者内心的同时,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天涯”不仅只是空间上的距离,也指精神上的距离以及作者与人生理想的距离,这样学生对文章主题理解也更加透彻,对思乡情怀也更加直观。
  通过名句赏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对话中感受作者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收获名句赏读的心得、经验,领略名句中所辐射出的传统文化,这样文化的传递、落地也便水到渠成。
  (三)生活对接中融入传统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3]与生活对接起来,简单、真实、有效,就是最好的教學。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因此,学习古诗文,不仅要立足文本,更要立足于生活,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学习中,如果能实现与生活对接,拉近与文化的距离,更利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也利于古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格律、平仄、押韵等手法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知识,在解读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接生活中的春联文化,认识春联的由来,春联的平仄要求以及贴春联的讲究等文化知识,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学习,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又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生活中去认知传统文化。同样,在学习传统节日“冬至”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冬至的由来,寓意等知识,特别是联系当地的冬至习俗,了解当地特定的区域民俗文化,像福州地区过冬至时的搓“米时”习俗,它寓意着福州人民对幸福安康生活的追求。在了解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拓展交流其它地方的冬至文化或其它的传统节日文化,在这样的生活对接中,既能引起学生在生活中探寻文化印迹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文化落地。
  (四)群文阅读中聚焦传统文化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文化认知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群文阅读,正是顺应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是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阅读学习方式。它实现了由“篇”到“群”“组”的转变,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古诗文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群文阅读,更能聚焦并传递出传统文化。
  如在学习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整合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杜甫的《春望》等进行组合教学,并确定“思乡怀亲”这一议题交流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主题鲜明,情怀阔大的意境下引导学生走进一组古诗文展开群文阅读,既丰富了阅读数量,提升了阅读速度,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设定主题的情感体验。同样,教师也可以根据情感表现不同,区分送别类、愁苦类、思乡类等不同议题的群文阅读形式,在对比阅读中寻找共性,通过感知不同年代、不同作者所表现出的相同情感,从而感受厚重博大的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需要“肥沃的土壤”,文化的落实需要推陈出新,文化的延伸更需要落地生根。在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课堂教学应要更为高效,更有机地将文本、学生、教师这三者合而为一,只有合理地将文本教学与文化传递相结合,才能让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跃出文本,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其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莉.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J]文学教育,2007(10):26—27
  [2]夏玉春.古诗文诵读,让学生“动”起来[J]文理导航,2013(4):13
  [3]潘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4):10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476)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体验式学习模式是能够深化学生对内涵知识和外延知识理解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途径。研学旅行是一种以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为依据的教学体验方式。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走出校园,对外面世界的体验,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拓展自身的视野。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展开研学旅行下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因此,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教学方式多样性的要求。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教材内容。应用支架教学模式组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活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可以提升概念教学有效性。在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学物理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阐述物理概念支架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借鉴,推动物理概念教学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在现代核心素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构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教学视频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提高学习质量,而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做出相应的知识内化,这样能够有助于使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的开展不仅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并且能够使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是高素质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当前高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生物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及高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具体知识点,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的重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识整合能力,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就以思维可视化工具—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要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而高中地理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把设计和组织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增进对学科的理解,提高学科专业
期刊
摘 要:在众多学习工具中,网络空间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因而在展示信息技术优势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与高中阶段学生旺盛的学习需要之间存在高度适配性,是高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据此优化教学评价结构,切实渗透发展性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本文则将介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云的网络学习空间指导下重构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网络学习
期刊
摘 要:从当代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当代教育教学趋势取得了极好的发展。这一切都源自于广大教师从新课改的视角下落实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的教学策略。因此,受新课改教育理念指导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需要努力学习,让自身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时代的发展环境当中,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学科价值,刺激学生思考欲望,创建和谐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可行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期刊
摘 要: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在时间紧迫的高考一轮复习中,怎样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考纲词汇是非常关键性的问题。通过合理制定复习计划表,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整合高考复习教材,适合学生学情需要,有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高效的课堂输入和输出,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快速习得词汇,为高考二轮复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词汇复习;复习计划;校本教材;课堂实施  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薄弱,进入高三后仍对英语课程学
期刊
摘 要:目前在我国高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等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心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错误,从而可以帮助高中学生正确的分析并及时加以纠正错误,适当的尽量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概率,充分提高高中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以下内容就是简要的介绍了示例纠错法习题教学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课堂上对其运用的重要性,并且达到一定的作用,在此本文提出了对其运用的一些具体措施及教学建议
期刊
摘 要: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近年来高中政治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虽然明显提高,在高考来临前的总复习阶段,高中政治学科的复习工作却仍然面临复习时间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复习效率的提升,则正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高中政治复习课的相关教学经验,从基础知识夯实巩固、热点问题探究、专题训练三方面入手,为高中政治复习效率的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