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趋势,但与在线学习和媒介接收习惯相关的研究仍不充分。本文从增强在线学习效果的角度出发,以媒介接收习惯为路径,探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媒介接收习惯,在对实际问题展开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理论进行扩充。首先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然后探究媒介素养特征,最后为优化媒介接收习惯、媒介发展在线学习功能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接收;在线学习;媒介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059-03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习者的信息来源结构,各类媒介承载的信息成为信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学习模式逐渐被更新、更繁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所取代。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
但是,目前大学生在线学习仍然存在任务不明确、时间没保证、自我监控不足、自我反思不足等問题,基于此,媒介接收习惯的研究与大学生在线学习模式相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价值:其一,有利于大学生调整自身的在线学习媒介组合模式,提高在线学习效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其二,有利于建设学习型校园,进而带头建设学习型社会;其三,测定主流在线学习媒介的优劣势,有利于新媒体与在线学习机制深度融合,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现有研究未形成完整体系,大多数研究在实践方面缺乏教育与技术的合作及需求分析等,多停留在思辨层面,集中于在线学习概况、在线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策略和在线学习评价体系与指标,导致实际应用时市场辐射效率有限。
二、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概念的界定
(一)在线学习
通常认为,在线学习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在网络虚拟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学习模式,如混合式学习、慕课、翻转课堂、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远程学习、移动学习等。
本文探讨的在线学习属于广义上的学习行为,指的是与传统的离线学习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状态,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1]。其中,新媒介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具有普遍性[2],不再局限于在线课堂的单一形式,而是拓展到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形式。
(二)媒介接收习惯
凡是能够使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媒介”。从古埃及人的“莎草纸卷”到信息化时代的微博、微信、twitter等,媒介的更新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的媒介接收习惯表现为媒介信息的组织能力、知识信息的联通能力,这也是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和更新创造的前提,从而完成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最大,为21%;网民学历结构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9.8%。大学生成为使用互联网拓宽学习模式的主力军。
(一)媒介接收情况分析
1.广泛集中的接收内容
目前,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接收内容正在从狭义的在线课堂内容泛化到全网、全领域的广义学习,但在线课堂内容的接收仍然是在线学习的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在线学习接触内容整体上均匀广泛分布,集中在学校课程直播部分,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成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将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内容呈现广泛化趋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媒,大量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认识社会的机会,在线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内容向多领域拓展,渗透到从个人到社会、从日常生活到学习科研的各个方面。广泛的媒介接触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创新多元的接收媒介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从较为局限的传统文本资料学习和单一线下课堂,扩展到新媒体时代多媒介融合的学习渠道和多元化、交互型的知识共享模式。新媒体环境的自由性和平等性塑造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更加平等,学习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拓展为互学、互动的新形式,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的学习功能被放大,成为大学生广泛汲取多元信息的“开放课堂”。例如,作为年轻人聚集地的哔哩哔哩弹幕网,开始成为学生群体在线自学的主要阵地,平台精准有效的垂直细分领域孕育了Z世代分门别类的“在线学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新媒体及视频传播形式在增强学习效果上较高的适应性和认可度,新知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和权威发布,而是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传者和媒介发展。
3.稳定持久的接收时长
大学生在线学习日均时间较长,占一天中总学习时长的大部分,在线学习程度深、黏性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对学习效果影响深远。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日均在线学习时长达1~3小时,30%的大学生日均在线学习时长达4~6小时,超过10%的大学生日均在线学习时长超过6小时。
4.积极主动的接收目的
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目的体现出正向性和主动性的特点。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将提升自我、充实自我以及全面发展作为在线学习的主要目标,只有少部分将学业要求作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内驱力。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线学习皆是为了提升自我而进行的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大学生的主动性,这也对学习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在线学习效果分析
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个人满意度较高的在线学习媒介学习时,注意力较为集中,掌握程度良好,取得的学习成果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使用自己认为效果最好的在线学习媒介学习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可达50%~80%。
同时,通过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发现,媒介使用习惯的匹配与在线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对媒介学习效果优劣的评价与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呈现显著相关性。通过纵向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在线学习媒介学习效果最优化对应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的不同匹配方式,这是媒介特性带来的学习方式差异化(见上表);通过横向分析发现,调查对象不同的在线学习媒介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与获得最优学习效果的媒介评价倾向有较高的关联性。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构成了接触习惯类型性差异,构成了特定的学习模式,与媒介类型的特性相配合,优化在线学习效果。例如,新闻资讯类、社交讨论类的媒介平台,现阶段在应用碎片化学习模式时,更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在线课堂、数据资源库则更适合系统化的学习模式。
四、大学生在线学习媒介素养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在传统在线学习媒介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当在线学习拓展到宽领域的自我学习时,媒介素养水平降低。同时,在应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时,体现出媒介素养的差异化优势。良好的媒介接收习惯使受众通过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更新创造,完成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然而大学生当前的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主动性与执行力不匹配
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互动两个层面上都表现出主动性与执行力的不匹配。一方面,就学习方法而言,大学生对在线学习在主观上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灵活运用已积累的学习方法组织在线学习行为,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但是在客观上,执行力、自制力不足,计划执行和内容复盘严重缺位。调查发现,8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落实在线学习行为之前会主动制定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记录信息,但能够严格执行计划的对象仅占总数的12.4%,能及时复习检测的对象占总数的31.81%。另一方面,就学习互动而言,整体上互动性较差,未利用好媒介优势。学习资源的特性和平台的功能特征阻碍了学习传授双方的有效互动,跨屏条件下的学习模式无法替代线下课堂高互动、高反馈的优越性;同时,学习者现阶段不充分发展的媒介素养阻碍了无监督条件下有效互动和反馈的发生。
(二)系统性学习的条件与能力不足
大部分使用者虽然具备信息组织加工能力,但未能有效迁移传统的结构化学习模式,形成系统性的在线学习习惯。在线课堂类媒介在系统性学习上优势明显,其余平台该属性则较为薄弱,仅能作为课堂结构化学习的补充和延伸,高度依赖学习者个人媒介素养整合碎片化信息。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原创视频类在线学习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课余自我学习的主要阵地,但信息资源系统性的匮乏加上用户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导致媒介资源利用率失调。浅阅读、浅交流使大学生思维简单化,下载式的思维和泛滥的超链接使大学生注意力迷失,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不经加工整理难成系统,快餐消费和浅表学习阻碍了大学生对良知和真知的内化,形成了“我们无所不知,我们一无所知”的现实倾向。
(三)辩证性思维素养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辩证性思考水平整体较低,在不同类型的媒介中呈现波动,还未形成固定的思辨习惯。在信息权威性相对较低的媒介平台,如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等,学习者的思辨意识被唤醒,但处于塑造期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甄别信息价值的经验和能力,自我学习信念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在信息来源可靠的媒介平台,如在线课堂和数据资源库等,学习者更倾向于笼统地接收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思维惰性”,另一方面是各方效益驱动平台形成的信息壁垒,导致学习者主体意识消解。
(四)媒介整合应用欠缺灵活性
能够正确认知媒介特点,对其进行灵活应用与个性化组合,并与媒介接收习惯相适应,是优化在线学习效果的前提。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发微博、直播互动、刷短视频等娱乐消遣活动消耗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自由时间,他们的在线学习的媒介接收需求多样,媒介信息取向多元。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高速迭代以及信息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客观上促使用户难以形成甄别媒介优劣、灵活整合应用的能力,对新媒介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有过度娱乐化倾向,导致偏离网络的学习功能,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内容上,掌握程度不足预期;或是导致媒介利用率低,使用媒介学习的种类单一。
五、通过媒介接收习惯强化在线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是单向度人,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传播过程也以被动接收为终点。而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开放性推动了受众向用户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媒介接收者,而成了极具主动性的“信息游牧者”。
在线学习社群给予网络技术支持的学习型应用程序和数据采集工具能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推送、兴趣分类以及社群关系组建,从而实现更个人化的精准传播,形成了互动性更强、更加高效的群体化学习形态,使“繭房效应”渗透进大学生接触的各大媒体平台。各线上学习的节点嵌入传播网络中,每个节点形成的线性的传播模式形成传播闭环,在这种由新媒体塑造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格局发生变化,其接收内涵得以拓展,内容生产的观念受到影响。
研究新媒体时代在线学习的媒介接收习惯,引导大学生减轻学习认知负荷,提高抗社交媒介干扰力,探索媒介组合的选择等,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在线学习体系。合适的在线模式的媒介整合和使用习惯规范更便于个人在线学习的自我优化,在推动个体媒介素养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教育体系,能实现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体系的双向互动。
六、新媒体语境下优化在线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从媒介组合应用能力出发,匹配接收习惯
大学生作为深度用户,媒介素养整体不足,在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思辨性与灵活性等方面较弱,主观性、传统性的学习思维和模式未能及时在客观上适应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媒介接收条件,对自我素养水平的认知与在线学习效果不协调,对媒介的接收习惯与在线学习期望不匹配。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重视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的养成,形成对自我在线学习习惯的正确认知,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第二,大学生作为媒介内容的接收者,要有意识地洞察各类媒介的特点,将其与媒介接收习惯相匹配,将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新闻资讯类媒介适合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原创视频类媒介适合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而在线课堂类媒介适合系统化的学习模式,灵活组合不同的接收频率、接收时长等接收习惯,能优化在线学习效果;第三,学校和社会应当重视对学生在线学习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以学习型校园为切入点,全面建設“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
学习型社会[3]。
(二)促进媒介资源优化整合,承担社会责任
从媒介角度出发,平台资源泛滥,导致大学生面临信息过载和知识迷航的局面,消耗了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媒介不仅要关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更应聚焦对内容资源的合理整合。
在线学习媒介应着眼用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第一,聚焦实用性设计,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重视网络的学习功能;第二,打通资源平台壁垒,构建多渠道融合体系;第三,制定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通过专业审查团队和大数据精准算法,剔除劣质信息,对呈现的内容实现有效过滤;第四,有效整合优质内容,在准确定位目标受众的基础上强化垂直细分,兼顾需求的精准把握和视野的多元开拓,为大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在线学习资源。
七、结语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具活跃度和思想性的群体,要充分将媒介优势与接收习惯相组合,提升媒介素养,优化学习效果。媒介平台要把握住新媒体发展机遇,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致力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新媒体时代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晏齐宏,杜智涛,付宏.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远程育,2015(09):25-31,79.
[2] 郭红霞.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27-32.
[3] 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002).
作者简介:时曹泠(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接收;在线学习;媒介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059-03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习者的信息来源结构,各类媒介承载的信息成为信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学习模式逐渐被更新、更繁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所取代。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
但是,目前大学生在线学习仍然存在任务不明确、时间没保证、自我监控不足、自我反思不足等問题,基于此,媒介接收习惯的研究与大学生在线学习模式相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价值:其一,有利于大学生调整自身的在线学习媒介组合模式,提高在线学习效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其二,有利于建设学习型校园,进而带头建设学习型社会;其三,测定主流在线学习媒介的优劣势,有利于新媒体与在线学习机制深度融合,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现有研究未形成完整体系,大多数研究在实践方面缺乏教育与技术的合作及需求分析等,多停留在思辨层面,集中于在线学习概况、在线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策略和在线学习评价体系与指标,导致实际应用时市场辐射效率有限。
二、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概念的界定
(一)在线学习
通常认为,在线学习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在网络虚拟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学习模式,如混合式学习、慕课、翻转课堂、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远程学习、移动学习等。
本文探讨的在线学习属于广义上的学习行为,指的是与传统的离线学习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种状态,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1]。其中,新媒介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具有普遍性[2],不再局限于在线课堂的单一形式,而是拓展到互联网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形式。
(二)媒介接收习惯
凡是能够使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媒介”。从古埃及人的“莎草纸卷”到信息化时代的微博、微信、twitter等,媒介的更新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的媒介接收习惯表现为媒介信息的组织能力、知识信息的联通能力,这也是网络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和更新创造的前提,从而完成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大学生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最大,为21%;网民学历结构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9.8%。大学生成为使用互联网拓宽学习模式的主力军。
(一)媒介接收情况分析
1.广泛集中的接收内容
目前,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接收内容正在从狭义的在线课堂内容泛化到全网、全领域的广义学习,但在线课堂内容的接收仍然是在线学习的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在线学习接触内容整体上均匀广泛分布,集中在学校课程直播部分,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成为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将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内容呈现广泛化趋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媒,大量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认识社会的机会,在线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内容向多领域拓展,渗透到从个人到社会、从日常生活到学习科研的各个方面。广泛的媒介接触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创新多元的接收媒介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从较为局限的传统文本资料学习和单一线下课堂,扩展到新媒体时代多媒介融合的学习渠道和多元化、交互型的知识共享模式。新媒体环境的自由性和平等性塑造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更加平等,学习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拓展为互学、互动的新形式,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的学习功能被放大,成为大学生广泛汲取多元信息的“开放课堂”。例如,作为年轻人聚集地的哔哩哔哩弹幕网,开始成为学生群体在线自学的主要阵地,平台精准有效的垂直细分领域孕育了Z世代分门别类的“在线学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新媒体及视频传播形式在增强学习效果上较高的适应性和认可度,新知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和权威发布,而是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传者和媒介发展。
3.稳定持久的接收时长
大学生在线学习日均时间较长,占一天中总学习时长的大部分,在线学习程度深、黏性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对学习效果影响深远。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大学生日均在线学习时长达1~3小时,30%的大学生日均在线学习时长达4~6小时,超过10%的大学生日均在线学习时长超过6小时。
4.积极主动的接收目的
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目的体现出正向性和主动性的特点。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将提升自我、充实自我以及全面发展作为在线学习的主要目标,只有少部分将学业要求作为在线学习的主要内驱力。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线学习皆是为了提升自我而进行的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大学生的主动性,这也对学习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在线学习效果分析
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个人满意度较高的在线学习媒介学习时,注意力较为集中,掌握程度良好,取得的学习成果能够满足个人需求,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使用自己认为效果最好的在线学习媒介学习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可达50%~80%。
同时,通过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发现,媒介使用习惯的匹配与在线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对媒介学习效果优劣的评价与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呈现显著相关性。通过纵向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在线学习媒介学习效果最优化对应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的不同匹配方式,这是媒介特性带来的学习方式差异化(见上表);通过横向分析发现,调查对象不同的在线学习媒介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与获得最优学习效果的媒介评价倾向有较高的关联性。接触频率和单次接触时长构成了接触习惯类型性差异,构成了特定的学习模式,与媒介类型的特性相配合,优化在线学习效果。例如,新闻资讯类、社交讨论类的媒介平台,现阶段在应用碎片化学习模式时,更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在线课堂、数据资源库则更适合系统化的学习模式。
四、大学生在线学习媒介素养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在传统在线学习媒介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当在线学习拓展到宽领域的自我学习时,媒介素养水平降低。同时,在应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时,体现出媒介素养的差异化优势。良好的媒介接收习惯使受众通过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更新创造,完成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然而大学生当前的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主动性与执行力不匹配
大学生的在线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互动两个层面上都表现出主动性与执行力的不匹配。一方面,就学习方法而言,大学生对在线学习在主观上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灵活运用已积累的学习方法组织在线学习行为,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但是在客观上,执行力、自制力不足,计划执行和内容复盘严重缺位。调查发现,8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落实在线学习行为之前会主动制定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记录信息,但能够严格执行计划的对象仅占总数的12.4%,能及时复习检测的对象占总数的31.81%。另一方面,就学习互动而言,整体上互动性较差,未利用好媒介优势。学习资源的特性和平台的功能特征阻碍了学习传授双方的有效互动,跨屏条件下的学习模式无法替代线下课堂高互动、高反馈的优越性;同时,学习者现阶段不充分发展的媒介素养阻碍了无监督条件下有效互动和反馈的发生。
(二)系统性学习的条件与能力不足
大部分使用者虽然具备信息组织加工能力,但未能有效迁移传统的结构化学习模式,形成系统性的在线学习习惯。在线课堂类媒介在系统性学习上优势明显,其余平台该属性则较为薄弱,仅能作为课堂结构化学习的补充和延伸,高度依赖学习者个人媒介素养整合碎片化信息。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原创视频类在线学习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课余自我学习的主要阵地,但信息资源系统性的匮乏加上用户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导致媒介资源利用率失调。浅阅读、浅交流使大学生思维简单化,下载式的思维和泛滥的超链接使大学生注意力迷失,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不经加工整理难成系统,快餐消费和浅表学习阻碍了大学生对良知和真知的内化,形成了“我们无所不知,我们一无所知”的现实倾向。
(三)辩证性思维素养发展不平衡
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辩证性思考水平整体较低,在不同类型的媒介中呈现波动,还未形成固定的思辨习惯。在信息权威性相对较低的媒介平台,如知乎、豆瓣、微信公众号等,学习者的思辨意识被唤醒,但处于塑造期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甄别信息价值的经验和能力,自我学习信念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在信息来源可靠的媒介平台,如在线课堂和数据资源库等,学习者更倾向于笼统地接收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思维惰性”,另一方面是各方效益驱动平台形成的信息壁垒,导致学习者主体意识消解。
(四)媒介整合应用欠缺灵活性
能够正确认知媒介特点,对其进行灵活应用与个性化组合,并与媒介接收习惯相适应,是优化在线学习效果的前提。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发微博、直播互动、刷短视频等娱乐消遣活动消耗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自由时间,他们的在线学习的媒介接收需求多样,媒介信息取向多元。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高速迭代以及信息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客观上促使用户难以形成甄别媒介优劣、灵活整合应用的能力,对新媒介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有过度娱乐化倾向,导致偏离网络的学习功能,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内容上,掌握程度不足预期;或是导致媒介利用率低,使用媒介学习的种类单一。
五、通过媒介接收习惯强化在线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是单向度人,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传播过程也以被动接收为终点。而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开放性推动了受众向用户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媒介接收者,而成了极具主动性的“信息游牧者”。
在线学习社群给予网络技术支持的学习型应用程序和数据采集工具能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推送、兴趣分类以及社群关系组建,从而实现更个人化的精准传播,形成了互动性更强、更加高效的群体化学习形态,使“繭房效应”渗透进大学生接触的各大媒体平台。各线上学习的节点嵌入传播网络中,每个节点形成的线性的传播模式形成传播闭环,在这种由新媒体塑造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格局发生变化,其接收内涵得以拓展,内容生产的观念受到影响。
研究新媒体时代在线学习的媒介接收习惯,引导大学生减轻学习认知负荷,提高抗社交媒介干扰力,探索媒介组合的选择等,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在线学习体系。合适的在线模式的媒介整合和使用习惯规范更便于个人在线学习的自我优化,在推动个体媒介素养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教育体系,能实现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体系的双向互动。
六、新媒体语境下优化在线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从媒介组合应用能力出发,匹配接收习惯
大学生作为深度用户,媒介素养整体不足,在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思辨性与灵活性等方面较弱,主观性、传统性的学习思维和模式未能及时在客观上适应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媒介接收条件,对自我素养水平的认知与在线学习效果不协调,对媒介的接收习惯与在线学习期望不匹配。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重视在线学习媒介接收习惯的养成,形成对自我在线学习习惯的正确认知,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第二,大学生作为媒介内容的接收者,要有意识地洞察各类媒介的特点,将其与媒介接收习惯相匹配,将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新闻资讯类媒介适合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原创视频类媒介适合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而在线课堂类媒介适合系统化的学习模式,灵活组合不同的接收频率、接收时长等接收习惯,能优化在线学习效果;第三,学校和社会应当重视对学生在线学习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养,以学习型校园为切入点,全面建設“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
学习型社会[3]。
(二)促进媒介资源优化整合,承担社会责任
从媒介角度出发,平台资源泛滥,导致大学生面临信息过载和知识迷航的局面,消耗了有限的注意力和时间。媒介不仅要关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更应聚焦对内容资源的合理整合。
在线学习媒介应着眼用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第一,聚焦实用性设计,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重视网络的学习功能;第二,打通资源平台壁垒,构建多渠道融合体系;第三,制定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通过专业审查团队和大数据精准算法,剔除劣质信息,对呈现的内容实现有效过滤;第四,有效整合优质内容,在准确定位目标受众的基础上强化垂直细分,兼顾需求的精准把握和视野的多元开拓,为大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在线学习资源。
七、结语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具活跃度和思想性的群体,要充分将媒介优势与接收习惯相组合,提升媒介素养,优化学习效果。媒介平台要把握住新媒体发展机遇,促进资源优化整合,致力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新媒体时代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晏齐宏,杜智涛,付宏.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远程育,2015(09):25-31,79.
[2] 郭红霞.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27-32.
[3] 习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002).
作者简介:时曹泠(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