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这样一个“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呢?已产生共识的是,自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与近些年毕业生数量不断趋增是导致目前就业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据一些调查结果看,目前很多单位岗位空缺,招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意味着并非是绝对的供大于求。那么,除了上面那些客观方面的因素之外,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定位不准;二是职业定位不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目前的就业现状有所改变。
一、自我定位要准确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自我定位不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定位就是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我能做什么?”。而据今年暑期的一些调查来看,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致使他们不但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受挫。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等问题。使自己的理想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那么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自身优势。首先是明确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行业知识了解多少?其次,明确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比如是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亦或是组织管理能力等。再次,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比如开朗、沉稳、坚毅、幽默、宽容等。不管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强弱还是性格特点,都必须能拿出具体的佐证材料或者事实进行证明,从而增强其可信度。而这就需要你清楚的认识“我曾经做过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比如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获得的证书或奖励;担任过学生干部,有什么收获或成绩;曾经在什么单位进行了实践等。个人经历作为个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你对自己优势的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你个人的综合素质及潜力状况。目前备受招聘单位的关注,不容忽视。
第二,发现自己不足。首先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其次,总结在经验与经历方面的欠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以上这些自我分析,旨在认识个体差异,深入了解自身,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自身优势,同时这种认识和分析还要全面、客观、深刻,这样才能合理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心想事成。
二、职业定位要明确
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接下来要明确的就是职业定位的问题。因为职业目标不明确,所以导致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准备不足,只能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职业定位乃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简单的说就是“我想干什么”或“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而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很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多数认为是为一纸文凭而学习。而导致这种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无理想、无目标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感受不到太大的压力,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设定,那么他们就会加强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去根据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目标岗位的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或者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关准备。所以,从一进大学开始,学校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打就业“预防针”,加强引导,让学生给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
那么,大学生怎么样才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呢?首先是在充分了解岗位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择己所长,即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定位。大学三四年的学习,使你在所学专业方面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较深的认识,也具备了相关的能力,这样的积累使自己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那么,毕业前可通过各种途径,对国内甚至国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领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对获取的材料认真分析,在对行业发展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应该找寻什么样的工作。
其次,择己所爱,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就意味着自我折磨。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之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的并不了解,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职业定位对于大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那时他们不仅具有为新的职业目标做准备的时间和余地,而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具有的资源又为这种准备提供了很多便利。
最后,择世所需,即大学生应进行社会分析,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职业定位。社会不断在进步和变革,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那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常常因人而异,并无定式可言,同时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当今时代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上大学不一定就非要想办法捧个“铁饭碗”或者“一次到位”,找个“终身职业”,也不一定非得在生源地就业。所以,当今大学生要努力摆脱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上,切忌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或者盲目跟风,见异思迁。
那么,是不是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明确了,就业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呢?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前提和基础。因为在自我定位即“我能做什么”和职业定位即“我想做什么”的问题上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错位,比如说能做的并不一定是想做的,想做的又不一定适合自己,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1909年帕森恩出版了《特质因素》一书,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人职匹配理论”,即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特质要与特定职业的要求相匹配。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找工作关键是要切合自身实际,适合自身发展,要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这不仅可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尽情施展,而且同时用人单位也会受益颇多。所以,这一理论无论是对招聘单位,还是对个人的求职择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当大学生朋友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时。“人职匹配”理论可为你们提供了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
一、自我定位要准确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自我定位不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定位就是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我能做什么?”。而据今年暑期的一些调查来看,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致使他们不但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受挫。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等问题。使自己的理想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那么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自身优势。首先是明确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行业知识了解多少?其次,明确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比如是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亦或是组织管理能力等。再次,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比如开朗、沉稳、坚毅、幽默、宽容等。不管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强弱还是性格特点,都必须能拿出具体的佐证材料或者事实进行证明,从而增强其可信度。而这就需要你清楚的认识“我曾经做过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比如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获得的证书或奖励;担任过学生干部,有什么收获或成绩;曾经在什么单位进行了实践等。个人经历作为个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你对自己优势的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你个人的综合素质及潜力状况。目前备受招聘单位的关注,不容忽视。
第二,发现自己不足。首先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其次,总结在经验与经历方面的欠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以上这些自我分析,旨在认识个体差异,深入了解自身,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自身优势,同时这种认识和分析还要全面、客观、深刻,这样才能合理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心想事成。
二、职业定位要明确
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接下来要明确的就是职业定位的问题。因为职业目标不明确,所以导致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准备不足,只能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职业定位乃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简单的说就是“我想干什么”或“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而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很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多数认为是为一纸文凭而学习。而导致这种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无理想、无目标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感受不到太大的压力,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设定,那么他们就会加强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去根据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目标岗位的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或者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关准备。所以,从一进大学开始,学校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打就业“预防针”,加强引导,让学生给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
那么,大学生怎么样才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呢?首先是在充分了解岗位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择己所长,即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定位。大学三四年的学习,使你在所学专业方面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较深的认识,也具备了相关的能力,这样的积累使自己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那么,毕业前可通过各种途径,对国内甚至国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领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对获取的材料认真分析,在对行业发展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应该找寻什么样的工作。
其次,择己所爱,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就意味着自我折磨。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之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的并不了解,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职业定位对于大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那时他们不仅具有为新的职业目标做准备的时间和余地,而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具有的资源又为这种准备提供了很多便利。
最后,择世所需,即大学生应进行社会分析,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职业定位。社会不断在进步和变革,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那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常常因人而异,并无定式可言,同时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当今时代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上大学不一定就非要想办法捧个“铁饭碗”或者“一次到位”,找个“终身职业”,也不一定非得在生源地就业。所以,当今大学生要努力摆脱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上,切忌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或者盲目跟风,见异思迁。
那么,是不是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明确了,就业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呢?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前提和基础。因为在自我定位即“我能做什么”和职业定位即“我想做什么”的问题上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错位,比如说能做的并不一定是想做的,想做的又不一定适合自己,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1909年帕森恩出版了《特质因素》一书,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人职匹配理论”,即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特质要与特定职业的要求相匹配。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找工作关键是要切合自身实际,适合自身发展,要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这不仅可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尽情施展,而且同时用人单位也会受益颇多。所以,这一理论无论是对招聘单位,还是对个人的求职择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当大学生朋友不知道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时。“人职匹配”理论可为你们提供了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