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廷龙纹艺术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加斗彩龙纹抱月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是宫廷陈设用器。此抱月瓶罕见之处有二:第一是青花釉里红之外另加斗彩的做法极为罕见;第二是龙纹上原来曾整体涂有金彩,现存部分残留,这种做法更是少见。
清乾隆黄花梨龙纹大四件柜一对,装饰富贵华丽,威仪四方。八扇门板和柜膛的立墙均铲地高浮雕云龙纹,波涛之上,浮云之间,云龙俯首下窥,龙身辗转腾挪,气宇轩昂,龙爪张弩,矫健有力。柜门雕饰图案左右相向,龙头略高出门框,既与柜体保持一致又成顾盼之势,极为生动活泼。此柜雕饰精美,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准。
大四件柜又称“顶箱柜”,是非常实用的家具,成对陈设,颇有气势,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其体积硕大,一般房舍难以容身。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常被拆散或改作他用,成对完整传世极为难得。在全世界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做工精良的黄花梨大四件柜非常罕见,雕刻云龙纹饰的更是屈指可数。北京硬木家具厂曾经藏有上世纪50年代用清黄花梨云龙纹大四件柜改制的单门衣柜,除了柜门上雕刻的龙纹未被破坏,其他部分则惨不忍睹,据闻这种破坏性的改造是为了出口换取外汇。上海博物馆藏有与此对大四件柜制作年代、纹饰、尺寸相似的紫檀大四件柜,但展出时未见两个上箱。据资料考证,20世纪初,此对大四件柜即被清室后裔变卖,随即流出海外,从而免遭被制成胡琴与算盘珠之厄运,今天辗转归来,实属不易。
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双螭耳扁壶,是乾隆皇帝“教子”苦心的见证,寄寓了乾隆皇帝教导大清新一代君主的款款真情。所绘苍龙教子图之中的幼龙是皇十五子永琰的化身,其右爪紧握宝珠,昭示其将来嗣承大统之位,与乾隆三十八年之后的永琰身份相符。苍龙殷切的眼神也折射出乾隆皇帝对永琰的关切和对大清江山的思虑。乾隆皇帝晚年,曾不止一次训诫他的继承者嘉庆皇帝,要牢记祖宗教诲,勤勉恪守祖业。这只制作于乾隆皇帝晚年,特意以“苍龙教子”为图案的官窑御制青花瓷瓶,也许表达的正是乾隆皇帝本人的这种特殊意愿。
与此瓶尺寸、纹饰、色泽完全相近的另一只“苍龙教子”扁壶,现藏于西藏博物馆。考虑到乾隆年间的御窑观赏器总是成对烧造的现象,也许这只源出法国的扁壶和西藏博物馆那只当年正好为一对。
宫廷佛教艺术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重要的一系,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大,不仅存在于青藏高原,还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元代藏传佛教始传人内地,后得到元明清三代朝廷的尊重与扶植,在宫廷中很有影响。清王朝把“兴黄安蒙”作为一项治理边疆的重要政策,积极扶持藏传佛教,以借助其影响力更有效地治理信仰藏传佛教的蒙族藏族地区,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成功的策略。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在清宫廷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清代帝王对藏传佛教造像的重视程度和表现出来的热情大大超过元明两代帝王。康熙皇帝率先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史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塑造佛像。其后的乾隆皇帝对造像的重视则更有过之,不仅在宫廷专门设立“造办处”制作佛像,还亲自参与造像的图样设计、造像工艺程序的监督,几乎所有重要造像环节他都亲自把关定夺。特别是当时受乾隆帝特别礼敬的三世章嘉国师和二世土观活佛也都参与了宫廷造像活动,充当顾问和艺术指导。由于乾隆帝对造像的高度重视,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庞大,活动频繁,参与工匠众多,制作的佛像成千上万。这些情况在清官档案如《清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档》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本次中国嘉德秋拍清代宫廷艺术夜场推出了一尊罕见的乾隆御制青花加粉彩无量寿佛佛像。与此配合,本场的另一件清乾隆白玉雕背铜鎏金嵌宝八吉祥佛像,制作精美,品相完好,为历年市场罕见,也需格外重视。另一件清乾隆顾绣金刚经塔轴,也别具特色。
宫廷陈设艺术
除了龙纹与佛教这两大主题,本场宫廷夜场器物部分的另一个亮点是宫廷陈设器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是《石渠宝笈》著录的宋缂丝《蟠桃献寿图》轴,以本色丝为地,用多彩色丝缂织一位仙翁持桃献寿的图案。全幅钤“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共八玺。
这件缂丝作品经《石渠宝笈》著录。《石渠宝笈》共著录了三幅“宋人缂丝蟠桃献寿图轴”,分别是“宋人缂丝蟠桃献寿图轴”(《石渠宝笈初桃献寿轴》《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2卷670页)。其中,《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3函22册82页著录的“宋人缂丝蟠桃献寿图轴”文字为:“宋缂丝蟠桃献寿图一轴,蟠桃树下仙人持桃实,无名款,鉴藏宝玺八玺全。高三尺七寸,广一尺九寸。”考察这幅缂丝的尺寸大小、题字及钤玺情况等,与此件十分相符,当可断定即是此件。而其他两件则或为五玺,或有题字,或尺寸大小相差较大。此外,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也著录了此幅缂丝。据公布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尚无一家收藏有此三件缂丝中的任何一件。
此轴题签为“宋刻丝蟠桃献寿图”,但考察其缂织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与宋代缂丝并不完全符合,或者说有一定距离,更多呈现出的是较为典型的元代缂丝特征。
在中国工艺史上,最早的缂丝出现不晚于唐代,南宋时臻于鼎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而元代由于政权时间短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留存至今的缂丝作品寥若晨星。据统计,现存的元代传世缂丝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件,辽宁省博物馆藏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仅藏数件。元代之前和之后的缂丝作品则相对较多,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作70件(当然其中部分作品的年代有待考证和商榷,或为元、明),明作32件;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作10件,明作12件。其中,故宫博物院藏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缂丝《八仙拱寿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木绣球花图》轴、缂丝《牡丹》团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缂丝《双喜图》轴、缂丝《嘛噶喇佛像》轴、缂丝《崔白杏林春燕》轴、缂丝《百花撵龙图》册页,以及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缂丝《元帝后像》、缂丝《曼荼罗》唐卡等作品,是为数不多的元代缂丝的代表作,代表了元代缂丝工艺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正是由于当今元代缂丝作品存世的稀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元代缂丝作品的珍贵价值。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轴艺术水准上佳,对于研究承前启后的元代的缂丝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并曾入藏清宫,经《石渠宝笈》著录,钤乾隆、嘉庆皇帝的鉴藏玺多枚,为皇室所宝重,流传有绪,更是弥足珍贵,引人瞩目。
此外,清乾隆青花山茶花卉太平有象瓶、清乾隆掐丝珐琅鹤足香炉一对,以及明末清初犀角雕木纹暗八仙杯等,也都是流传有绪、精彩绝伦的重要拍品,值得关注。
清乾隆青花山茶花卉太平有象瓶,图案清新淡雅,是乾隆宫廷仿成化风格制作的瓷器,以山茶花为主题的纹饰,在清代宫廷瓷器中极为罕见。本品更是绝无仅有,传世唯一的一件,国内外各公私收藏都没有发现相同的实例。
本场推出的清乾隆掐丝珐琅鹤足香炉一对,早年流出海外,现出自欧洲贵族百年收藏,是一对乾隆宫廷陈设重器,精美富丽,华贵端庄,传世罕见。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数百年来,犀角雕刻杯一直被奉为中国古代工艺品的主角,上乘之作犹如凤毛麟角,它们不仅做工精湛、美不胜收,亦兼具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松竹堂”是当今世上最闻名遐迩的私人珍藏之一,其收藏时间长达30年之久。对于收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而言,若想了解源远流长、备受推崇的犀角雕工艺及物色典藏级重器,就不能绕过“松竹堂”。本场推出的一件明末清初犀角雕木纹暗八仙杯,曾为“松竹堂”主人重要藏品,有良好的拍卖和成交纪录,今日重又现身拍场,对于渴求此类精品的藏家来说,不容错过。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加斗彩龙纹抱月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是宫廷陈设用器。此抱月瓶罕见之处有二:第一是青花釉里红之外另加斗彩的做法极为罕见;第二是龙纹上原来曾整体涂有金彩,现存部分残留,这种做法更是少见。
清乾隆黄花梨龙纹大四件柜一对,装饰富贵华丽,威仪四方。八扇门板和柜膛的立墙均铲地高浮雕云龙纹,波涛之上,浮云之间,云龙俯首下窥,龙身辗转腾挪,气宇轩昂,龙爪张弩,矫健有力。柜门雕饰图案左右相向,龙头略高出门框,既与柜体保持一致又成顾盼之势,极为生动活泼。此柜雕饰精美,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准。
大四件柜又称“顶箱柜”,是非常实用的家具,成对陈设,颇有气势,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于其体积硕大,一般房舍难以容身。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常被拆散或改作他用,成对完整传世极为难得。在全世界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做工精良的黄花梨大四件柜非常罕见,雕刻云龙纹饰的更是屈指可数。北京硬木家具厂曾经藏有上世纪50年代用清黄花梨云龙纹大四件柜改制的单门衣柜,除了柜门上雕刻的龙纹未被破坏,其他部分则惨不忍睹,据闻这种破坏性的改造是为了出口换取外汇。上海博物馆藏有与此对大四件柜制作年代、纹饰、尺寸相似的紫檀大四件柜,但展出时未见两个上箱。据资料考证,20世纪初,此对大四件柜即被清室后裔变卖,随即流出海外,从而免遭被制成胡琴与算盘珠之厄运,今天辗转归来,实属不易。
清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双螭耳扁壶,是乾隆皇帝“教子”苦心的见证,寄寓了乾隆皇帝教导大清新一代君主的款款真情。所绘苍龙教子图之中的幼龙是皇十五子永琰的化身,其右爪紧握宝珠,昭示其将来嗣承大统之位,与乾隆三十八年之后的永琰身份相符。苍龙殷切的眼神也折射出乾隆皇帝对永琰的关切和对大清江山的思虑。乾隆皇帝晚年,曾不止一次训诫他的继承者嘉庆皇帝,要牢记祖宗教诲,勤勉恪守祖业。这只制作于乾隆皇帝晚年,特意以“苍龙教子”为图案的官窑御制青花瓷瓶,也许表达的正是乾隆皇帝本人的这种特殊意愿。
与此瓶尺寸、纹饰、色泽完全相近的另一只“苍龙教子”扁壶,现藏于西藏博物馆。考虑到乾隆年间的御窑观赏器总是成对烧造的现象,也许这只源出法国的扁壶和西藏博物馆那只当年正好为一对。
宫廷佛教艺术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中重要的一系,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大,不仅存在于青藏高原,还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元代藏传佛教始传人内地,后得到元明清三代朝廷的尊重与扶植,在宫廷中很有影响。清王朝把“兴黄安蒙”作为一项治理边疆的重要政策,积极扶持藏传佛教,以借助其影响力更有效地治理信仰藏传佛教的蒙族藏族地区,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成功的策略。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在清宫廷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清代帝王对藏传佛教造像的重视程度和表现出来的热情大大超过元明两代帝王。康熙皇帝率先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史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塑造佛像。其后的乾隆皇帝对造像的重视则更有过之,不仅在宫廷专门设立“造办处”制作佛像,还亲自参与造像的图样设计、造像工艺程序的监督,几乎所有重要造像环节他都亲自把关定夺。特别是当时受乾隆帝特别礼敬的三世章嘉国师和二世土观活佛也都参与了宫廷造像活动,充当顾问和艺术指导。由于乾隆帝对造像的高度重视,乾隆时宫廷造像规模庞大,活动频繁,参与工匠众多,制作的佛像成千上万。这些情况在清官档案如《清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档》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本次中国嘉德秋拍清代宫廷艺术夜场推出了一尊罕见的乾隆御制青花加粉彩无量寿佛佛像。与此配合,本场的另一件清乾隆白玉雕背铜鎏金嵌宝八吉祥佛像,制作精美,品相完好,为历年市场罕见,也需格外重视。另一件清乾隆顾绣金刚经塔轴,也别具特色。
宫廷陈设艺术
除了龙纹与佛教这两大主题,本场宫廷夜场器物部分的另一个亮点是宫廷陈设器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是《石渠宝笈》著录的宋缂丝《蟠桃献寿图》轴,以本色丝为地,用多彩色丝缂织一位仙翁持桃献寿的图案。全幅钤“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共八玺。
这件缂丝作品经《石渠宝笈》著录。《石渠宝笈》共著录了三幅“宋人缂丝蟠桃献寿图轴”,分别是“宋人缂丝蟠桃献寿图轴”(《石渠宝笈初桃献寿轴》《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2卷670页)。其中,《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3函22册82页著录的“宋人缂丝蟠桃献寿图轴”文字为:“宋缂丝蟠桃献寿图一轴,蟠桃树下仙人持桃实,无名款,鉴藏宝玺八玺全。高三尺七寸,广一尺九寸。”考察这幅缂丝的尺寸大小、题字及钤玺情况等,与此件十分相符,当可断定即是此件。而其他两件则或为五玺,或有题字,或尺寸大小相差较大。此外,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也著录了此幅缂丝。据公布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尚无一家收藏有此三件缂丝中的任何一件。
此轴题签为“宋刻丝蟠桃献寿图”,但考察其缂织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与宋代缂丝并不完全符合,或者说有一定距离,更多呈现出的是较为典型的元代缂丝特征。
在中国工艺史上,最早的缂丝出现不晚于唐代,南宋时臻于鼎盛,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演变。而元代由于政权时间短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留存至今的缂丝作品寥若晨星。据统计,现存的元代传世缂丝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件,辽宁省博物馆藏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仅藏数件。元代之前和之后的缂丝作品则相对较多,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作70件(当然其中部分作品的年代有待考证和商榷,或为元、明),明作32件;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作10件,明作12件。其中,故宫博物院藏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缂丝《八仙拱寿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木绣球花图》轴、缂丝《牡丹》团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缂丝《双喜图》轴、缂丝《嘛噶喇佛像》轴、缂丝《崔白杏林春燕》轴、缂丝《百花撵龙图》册页,以及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缂丝《元帝后像》、缂丝《曼荼罗》唐卡等作品,是为数不多的元代缂丝的代表作,代表了元代缂丝工艺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正是由于当今元代缂丝作品存世的稀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元代缂丝作品的珍贵价值。这件缂丝《蟠桃献寿图》轴艺术水准上佳,对于研究承前启后的元代的缂丝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并曾入藏清宫,经《石渠宝笈》著录,钤乾隆、嘉庆皇帝的鉴藏玺多枚,为皇室所宝重,流传有绪,更是弥足珍贵,引人瞩目。
此外,清乾隆青花山茶花卉太平有象瓶、清乾隆掐丝珐琅鹤足香炉一对,以及明末清初犀角雕木纹暗八仙杯等,也都是流传有绪、精彩绝伦的重要拍品,值得关注。
清乾隆青花山茶花卉太平有象瓶,图案清新淡雅,是乾隆宫廷仿成化风格制作的瓷器,以山茶花为主题的纹饰,在清代宫廷瓷器中极为罕见。本品更是绝无仅有,传世唯一的一件,国内外各公私收藏都没有发现相同的实例。
本场推出的清乾隆掐丝珐琅鹤足香炉一对,早年流出海外,现出自欧洲贵族百年收藏,是一对乾隆宫廷陈设重器,精美富丽,华贵端庄,传世罕见。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数百年来,犀角雕刻杯一直被奉为中国古代工艺品的主角,上乘之作犹如凤毛麟角,它们不仅做工精湛、美不胜收,亦兼具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松竹堂”是当今世上最闻名遐迩的私人珍藏之一,其收藏时间长达30年之久。对于收藏机构和私人收藏家而言,若想了解源远流长、备受推崇的犀角雕工艺及物色典藏级重器,就不能绕过“松竹堂”。本场推出的一件明末清初犀角雕木纹暗八仙杯,曾为“松竹堂”主人重要藏品,有良好的拍卖和成交纪录,今日重又现身拍场,对于渴求此类精品的藏家来说,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