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会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模式化、机械式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含金量”不高。针对此种情况,有必要构建提高动手操作“含金量”的教学模式,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动手操作;含金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47-0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实际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思维的有效开发,课堂上学生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模式化、机械式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含金量”不高。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反思,带领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初步构建了提高动手操作“含金量”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可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效显著。现结合两个教学片断来分享该教学模式。
[教师甲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长方形纸若干张)。先对折,再对折,打开看看折出的是“几分之一”。
生:四分之一。
师:对折三次,打开看看能折出“几分之一”。
生:八分之一。
师:你们自己能试着折出“三分之一”吗?
……
[教师乙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若干张,玻璃球、小棒、细绳等),爱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但要求结果必须是“几分之一”。先独立动手操作,操作完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生2:我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换个方向再对折一次,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八分之一”。
生3:我把圆形纸连续对折四次,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十六分之一”。
生4: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
生5:我把这20个玻璃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平均分成二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十分之一”。
……
一、课前精心甄选操作材料
由于教科书内容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教科书中提供的操作材料作为参考,但不能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上的学具是经过选择后以结论的形态呈现知识内容的,太过于“完美无缺”,学具材料不多不少,使学具成为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中的完美模具。学具的“一味性”“完美性”,势必会养成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學生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述“几分之一的认识”的教学片段为例,甲乙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实验教学,教师甲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操作材料准备的,实施教学时止于教科书,学生手中的操作材料都是一样的,操作过于单一,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教师让怎样折就怎样折,学生对整体“1”没有概念,思维“含金量”低,这样的操作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乙认识到了教科书的局限性,敢于突破教材,课前精心准备操作材料,力求学具材料具有多样性、充足性、探究性、创造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了一张纸、一堆物体、一根绳子、一条线段等都可以看作整体“1”,为后续课堂教学的精彩夯实了基础。由于教师给学生搭建了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和自主探究的平台,学生在多种操作材料中游刃有余,思维涌动,尽显风采。操作材料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一个是平淡如水,索然无味,一个是高潮迭起,精彩连连。
二、课始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
在精心甄选学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广阔空间里自由翱翔,自主探究,思维不受束缚。只有让学生快乐开心地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课堂上才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仍以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为例,教师甲提出的问题空间狭小,缺少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没有越雷池半步的机会和权力,局限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里,按照教师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机械操作,学生思维多是凝聚而非开放的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乙提出“爱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但要求必须操作出几分之一”,这一要求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驰骋、自主操作、自主探究。
三、课中开放操作,自主探究
教师甲教授的学生犹如机器,按照教师发出的指令一步步操作,没有丝毫的自主性、探究性,而教师乙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个个争先恐后地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心中的“几分之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上是“各显神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目标是明确的,操作材料、操作过程、操作条件以及答案却是开放的。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积极探究,主动建构和深刻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若干个“几分之一”在学生的指尖上诞生,这时学生动手操做出的“几分之一”不再像教科书上的那么单一,而是变得丰富多彩,学生自己对“几分之一”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求证,教师充分地放权,提供足够的材料以及问题空间、探索空间,足够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给学生腾出施展拳脚的大舞台,让学生从多个操作材料和路径入手,探索“几分之一”,让“几分之一”在不同的操作材料中,不同的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的路径中,不同的场域中渐渐变得丰满。
四、课尾聚集操作,集思广益
学生动手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生成结论,使学生获得“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学习体验,这样的体验将会提升他们进一步的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交流展示环节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让学生在沟通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回顾并完善动手操作中的每个步骤、方法和过程,将动手操作的体会沉淀并转化为数学思想与智慧。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积累了宝贵的动手探究的经验。学生在交流中思维互补,得到的数学概念、公式、定义等才会在认知结构中有所依托,才会得以巩固。比如,在教师乙的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交流真正理解了整体“1”,整体“1”不仅可以是一张纸,还可以是一堆物体、一根绳子、一条线段等。在交流碰撞中,学生自觉思考,创新意识被唤起,创造性思维在求异争论、交流展示中得到培养。
总之,按照“课前精心甄选操作材料→课始设计挑战性问题→课中开放操作,自主探究→课尾聚集操作,集思广益”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足够的问题空间、探索空间、交流空间,给学生搭建施展拳脚的大舞台,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中思维的“含金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责编 罗 艳)
[关键词]动手操作;含金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47-02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实际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思维的有效开发,课堂上学生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模式化、机械式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含金量”不高。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反思,带领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专题研究,初步构建了提高动手操作“含金量”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可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效显著。现结合两个教学片断来分享该教学模式。
[教师甲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长方形纸若干张)。先对折,再对折,打开看看折出的是“几分之一”。
生:四分之一。
师:对折三次,打开看看能折出“几分之一”。
生:八分之一。
师:你们自己能试着折出“三分之一”吗?
……
[教师乙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若干张,玻璃球、小棒、细绳等),爱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但要求结果必须是“几分之一”。先独立动手操作,操作完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生2:我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换个方向再对折一次,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份就是“八分之一”。
生3:我把圆形纸连续对折四次,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十六分之一”。
生4: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
生5:我把这20个玻璃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平均分成二十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十分之一”。
……
一、课前精心甄选操作材料
由于教科书内容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教科书中提供的操作材料作为参考,但不能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上的学具是经过选择后以结论的形态呈现知识内容的,太过于“完美无缺”,学具材料不多不少,使学具成为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中的完美模具。学具的“一味性”“完美性”,势必会养成学生的惰性,不利于學生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述“几分之一的认识”的教学片段为例,甲乙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实验教学,教师甲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操作材料准备的,实施教学时止于教科书,学生手中的操作材料都是一样的,操作过于单一,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教师让怎样折就怎样折,学生对整体“1”没有概念,思维“含金量”低,这样的操作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乙认识到了教科书的局限性,敢于突破教材,课前精心准备操作材料,力求学具材料具有多样性、充足性、探究性、创造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了一张纸、一堆物体、一根绳子、一条线段等都可以看作整体“1”,为后续课堂教学的精彩夯实了基础。由于教师给学生搭建了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和自主探究的平台,学生在多种操作材料中游刃有余,思维涌动,尽显风采。操作材料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一个是平淡如水,索然无味,一个是高潮迭起,精彩连连。
二、课始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
在精心甄选学具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广阔空间里自由翱翔,自主探究,思维不受束缚。只有让学生快乐开心地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课堂上才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现。仍以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为例,教师甲提出的问题空间狭小,缺少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没有越雷池半步的机会和权力,局限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里,按照教师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机械操作,学生思维多是凝聚而非开放的状态,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乙提出“爱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但要求必须操作出几分之一”,这一要求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驰骋、自主操作、自主探究。
三、课中开放操作,自主探究
教师甲教授的学生犹如机器,按照教师发出的指令一步步操作,没有丝毫的自主性、探究性,而教师乙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个个争先恐后地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心中的“几分之一”,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上是“各显神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目标是明确的,操作材料、操作过程、操作条件以及答案却是开放的。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积极探究,主动建构和深刻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若干个“几分之一”在学生的指尖上诞生,这时学生动手操做出的“几分之一”不再像教科书上的那么单一,而是变得丰富多彩,学生自己对“几分之一”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求证,教师充分地放权,提供足够的材料以及问题空间、探索空间,足够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给学生腾出施展拳脚的大舞台,让学生从多个操作材料和路径入手,探索“几分之一”,让“几分之一”在不同的操作材料中,不同的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的路径中,不同的场域中渐渐变得丰满。
四、课尾聚集操作,集思广益
学生动手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生成结论,使学生获得“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学习体验,这样的体验将会提升他们进一步的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交流展示环节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让学生在沟通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回顾并完善动手操作中的每个步骤、方法和过程,将动手操作的体会沉淀并转化为数学思想与智慧。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积累了宝贵的动手探究的经验。学生在交流中思维互补,得到的数学概念、公式、定义等才会在认知结构中有所依托,才会得以巩固。比如,在教师乙的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交流真正理解了整体“1”,整体“1”不仅可以是一张纸,还可以是一堆物体、一根绳子、一条线段等。在交流碰撞中,学生自觉思考,创新意识被唤起,创造性思维在求异争论、交流展示中得到培养。
总之,按照“课前精心甄选操作材料→课始设计挑战性问题→课中开放操作,自主探究→课尾聚集操作,集思广益”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足够的问题空间、探索空间、交流空间,给学生搭建施展拳脚的大舞台,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中思维的“含金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责编 罗 艳)